从倒鸥翼看飞过来的飞机应该是美国海航的F-4U
它可以装备6挺12.7mm机枪,或者4挺20mm机炮。
而无论是哪一种,直接击中人都会像预告片中那样,把人打成一团血雾。
【下面是北约12.7mm弹药的一些数据
M82/M107的标准弹药, 弹头重45.8克, 编号STD -OTCM 36841, 无识别色. 弹壳内装15.23克WC 860型双基发射药, 膛压379MPa. 在500米可以击穿8mm厚的钢板, 在1200米可以击穿4mm厚的钢板. 用于对付无防护的人体目标】
这是真实,是现在许多自喻为战争片而缺少的真实。
与一些人的印象不同,朝鲜战场的大部分空域,都是美军牢牢的在把握制空权。人民志愿军许多时候都是冒着机枪、机炮、炸弹、航空火箭弹、凝固汽油弹在冲锋陷阵、坚守阵地;后方的补给线也因为空袭常常被切断。但他们并没有放弃:晚上抢修被炸断的桥、恢复运输,白天再将修好的桥“炸断”来欺骗美军,甚至创造性的发明了水下桥等等。
他们是人民子弟兵,他们没有金刚不坏之身,他们也会受伤,他们也会战死,但他们为了祖国的未来,为了更多数祖国人民的生,他们甘愿去战斗,不怕牺牲。而正因为如此,才更显得他们的勇敢无畏和伟大。
所以我会去看这部电影,希望不负期待。
老算盘原名孟凡了,人称小太爷,外号烦了,乳名了儿。自从在四行仓库做了逃兵。辗转去了云南和龙文章腻腻歪歪,号称全团最损的嘴。期间左蹄膀被日寇咬的是重伤不治,虽说打下了南天门但也是给差点国民党当了炮灰。解放后参加抗美援朝,手操37高炮,在共产党的军队里总算体面了一回。因自己孩童时期耳濡目染留洋老爹构建了扎实的现代物理学功底进而在回国后研究起了核物理。同时抛家舍业,隐姓埋名毅然决然加入了我国核武器研发进程,光荣负伤。修养后又去了702团当年在禅达战友迷龙的连当了班长,偶遇当年因南天门一役晋升副军长却因国民政府倒台而从此失势而贬为士官的俞孝卿。一次去招兵招到了刚刚从董雷手里逃回来的郝兽医的儿子,不辣哥的弟弟顺溜,在他的培养下,顺溜在一次演习中俘虏了自己失散多年的同袍中校龙文章。其后顺溜深得自己班长真传和龙文章张立宪等人又开始了腻腻歪歪。退伍后去义乌小商品开贸易公司直到退休。退休生活多姿多彩重操旧业,凭借多年战斗经验毅然带队去了中东某战乱国家解救大使馆被困人员与华人华侨以及当地受困群众。同时入驻知乎大v改名 @张译 。 目前尚不明确是隐居于禅达还是住在北平那满是豆汁儿味儿的胡同。老算盘的一生是一个普通中国人在中国从颓废到强大这一大背景下的真实写照。
我是当兵第三个月才发现自己比枪还硬的。
到现在我最喜欢的枪都是56冲,一种纯粹由钢铁和木头组成的艺术品,没有一丁点塑料在上面,混身透出一股男性的粗粝味道。尤其是使用多年以后,木头会浸润了不知道多少汗水,与导气箍那里钻出来的硝烟味道,还有枪油味混杂在一起,握在手里就会自动的熨帖你的胸膛,沉重的手感和熟悉的味道告诉你,这是你可靠的战友。
结实粗糙的背带牢靠的挂在你的肩膀上,与肩章贴合钩挂在一起,沉重的枪身在你后背上留下扎实的触感,它忠诚可靠的陪伴着你,陪你出生入死、赴汤蹈火。
然而一开始的时候它是蔑视你的,你还不是一个钢铁战士,它看不起你。
它会时不时的夹你的手,枪机与机匣盖之间、刺刀、弹匣卡榫、附件盒、护木卡口、上护盖、刺刀固定卡榫、快慢机,几乎每个地方都可以一下子夹住你手上的肉。在你提着它摸爬滚打的时候,它总是会不经意间一口咬在你手上。
换弹匣,你用手掌推一下弹匣卡榫,空弹匣掉下来,再把满弹匣插上去。十次有九次半,咔哒一声就上去了,剩下半次,不好意思,手掌上的皮就得被啃下来一块,然后让你在今天训练中剩下的时间里痛不欲生。
分解结合,你稀里哗啦给它拆成零件,然后手忙脚乱的组合起来,每个零件都在该在的地方,就剩下一个机匣盖了。你暗自松了一口气,动作挺快的挺娴熟的,就剩下这最后一砸的买卖了。十次有九又十分之七次它啪的一声到位,机匣盖卡榫顺利弹出来卡住机匣盖,剩下十分之三次它一口咬在你指甲上,劈掉一小块,让你接下来好几天都钻心的疼。
一声口令,“上刺刀”!你扯一把刺刀,反手往上一掰,十次有十次都能卡在卡榫上,只不过有时候就要咬你虎口一下,让你这几天拿筷子都拿不好。
快慢机是个最不听话的孩子,劈指甲、卡手掌、削指头,家常便饭一样。
时间久了你自然就明白了,它在欺负你。
它欺负你是个新兵蛋子,它是个老兵油子,总是看你不爽,老是想方设法捉弄你,让你长教训,让你记住事情。它见多识广,吃过的亏比你见过的都多,口口声声教育你你不听,只能让你吃了痛才能记住。它或许没那么温柔,没那么体贴,它又不是你媳妇儿,它有时候粗暴一些,但是它会带你快速成长。
它欺负你是个小弱鸡,它是个钢铁直男,看不惯你娘娘腔的样子,这种地方要么你就得成一条糙汉子,要么请你离开,既想占便宜又不想付出代价,那是不行的。这里没有泪水,这里容不下软弱,这里不允许退缩,这里不相信一本万利,这里只讲究一分钱一分货,你付出多少得到多少,勇敢、强悍、不辞辛劳乃至于抛头颅洒热血,你就会得到尊敬和爱戴,不想付出代价,那就什么都没有。
它欺负你是个门外汉,它是个专业人士,看不惯你这也不会那也不会,你得懂得多、门儿清,要不你就是个受气包。你必须要谦虚的学习,努力的学习,无穷无尽的学习,从一点一滴,到海纳百川。你得对你的武器了如指掌,对敌人做到了然于胸,对战争做到胸有成竹,最终才会做到势如破竹。
它就是要给你气受,你抱怨、你退缩、你哭泣、你想不通、你暴跳如雷,都一丁点卵用没有。你只能硬着头皮上,要么它欺负你,要么你欺负它。
那天早上,它驯服了。
其实那时候我已经过了战术考核,理论上按照军队的标准,我已经是个合格的战士了。但是此前它并不这么想,它依旧认为我是个新兵蛋子、小弱鸡、门外汉,时不时的咬我一口。那天早上我们集合,带到训练场,训练场山脚下几个大字: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
我提着它,跃进,卧倒,出枪。枪身像个溜滑的泥鳅一样,从身体右侧嗖的一下蹿出去,稳稳的停在左手,右肩轻轻抵在枪托上成据枪姿势。
我感觉它驯服了。
不知道为什么,我突然感觉它以后再也不会咬我了,不是不愿意,而是再也不敢了。它应该是知道,我比他硬,我比它更接近钢铁,它没有我强,它只能乖乖的服从我。我感觉有点奇怪,微微偏了一点点头看着它,它在朝阳的照耀下泛着不易察觉的金属发黑表面处理过的光泽,跟往常没有任何区别。护木上面的清漆已经掉得差不多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代又一代军人汗水的“包浆”,一层又一层的枪油长期反复涂抹再挥发,留下来的是一种军队独有的气味,枪的味道。但是我就是感觉它驯服了,它彻彻底底的对我低下了头,它现在是我手里趁手的武器,我可靠的战友,我出生入死的兄弟。
我满心都是奇怪,它为什么突然就驯服了呢?
我又提着它完成了整个上午的训练,它一直都服服帖帖的,无论是跃进卧倒,还是匍匐滚进,或者就是背着休息,它都像一个最聪明最乖巧最听话的小狗,我让它干嘛就干嘛。我趁着休息的时候摆弄它任何一个地方,拆装弹匣,开关快慢机,掏附件盒,拉枪机,它真的就听话了,怎么弄都不跟我炸刺,乖得不可思议。
教官在队伍前面评价我们上午的训练,他是个对越自卫反击战下来的老兵,说话抑扬顿挫十分有力,右手沉稳敏捷的挥舞着。
他说,你比枪硬,它就听你的话,你战术动作就做得好。
我一下子明白了,我现在比枪硬了。
军校里面给我们这些新兵蛋子用来训练的枪都不会是什么好枪,都是些老得不能再老的老家伙,护木都在晃的老家伙们。后来很久很久我都再也没有碰过56式冲锋枪了,见都没见过。81-1有个胶木的枪托盖子,95式更是浑身的工程塑料,枪倒是都是好枪,可惜再也没有56式冲锋枪的那种木头和钢铁混合的质感了。
十几年吧,我再也没碰过56冲锋枪。
直到有一次很偶然的机会,我去了一个军械修理厂。修理厂里一大堆老旧的56冲锋枪正要报废销毁,工人们把护木拆下来,再把剩下的钢铁部分扔进熔炉里熔化成铁水。
尘归尘,土归土。
我拾起一把56式冲锋枪,它已经老得不行了,刺刀早已不翼而飞,只剩下刺刀座和卡榫还在。护木裂了一个大口子,机匣盖前端磨得发亮,快慢机都磨薄了一层。这些都是一代又一代军人用肉和老茧磨成这样的,这说明军人真的比钢铁还要硬。
我跟旁边拆护木的工人要了一个弹匣,工人看了看我的军衔,笑着说,“你还玩儿过这个老枪?”
我说,“我玩过,我玩的第一种枪就是这个。”
他丢给我一个还算好的弹匣,我熟练的插上去,顺手拉动枪机,枪机回弹到位之前枪托就已经稳稳的抵在我的右肩上了,右手手掌再往下一砍,快慢机哒哒两声,准确的停在连发位置,表尺置1,准星一步到位落在缺口中,食指已经搭在扳机上。
它依旧对我是顺从的,它还是我忠实的战友,它是我手里可靠的武器。
旁边的工人再也没作声。
我最后看着它被拆掉护木,被扔进熔炉,枪身开始发红,最后在发出耀眼白光的熔炉里化为铁水。
尘归尘,土归土。
我一切的家国情怀、热血丹心,都来自于70年前的那场战争,抗美援朝。我从小就是被一个志愿军老兵带大的,他是我外公,那时候他们一群志愿军老兵总是在茶馆里坐在一张桌子旁边,我记得我外公是个脾气和蔼的老头子,另外还有个现在想来应该是有点战后PTSD的脾气古怪的老头儿,还有个缺了左腿的残疾军人老头,有个永远穿军大衣的老头。他们总是坐一起,却很少很少谈打仗的事情,无非也就是家长里短、鸡飞狗跳。我总是很纳闷,他们既然跟别的四川茶馆老头谈一样的话题,干嘛还要跟战友坐在一起呢?
我那时候就总是缠着他们让讲打仗的故事,但是他们谈的时候很少很少。
后来老头们就越来越少了,外公的脸上开始有一种落寞,刚开始他们能占据一个茶馆好大一片,后来就只有两三张桌子,最后只能凑一桌,再后来,我外公就找不到战友一起喝茶了。
他脸上开始蒙着一层寂寞和无奈,乃至于有点愤怒。不过好在他一直是一个乐观豁达的老头,无可奈何的挺了挺开始佝偻的后背,却挺不到年轻时军姿要求的挺拔的程度,然后整个人都笼罩在一股坦然的光芒当中,跟当年趴在进攻出发位置里,蹲在战壕里,冲锋号即将吹响的那一刻一样一样的。
就在我驯服了56式冲锋枪后不久,他打完了他的这一仗,走了。
《金刚川》拍得怎么样,我不知道,我还没看。预告片看了,有一股气质在里面,我肯定会去看的。
抗美援朝老兵剩下的也不多了,更多的已经魂归天国、永垂不朽,我衷心的希望这部电影不要辜负他们。不过以他们普遍看淡生死的态度,他们只要知道时至今日,还有人记得他们,应该就无所谓了。
一如我在熔炉里看到的那把老旧的56式冲锋枪。
尘归尘,土归土,唯有浩气长存。
我做战前的感受,
回答网友:害怕。我在害怕中的两种想法。一种想法、当兵就是打仗的,要不打仗 国家养兵干什么?第二种想法,害怕有用吗?害怕能不死吗?问自己都害怕,战争怎么打?再问自己,害怕的后果是什么?后果要比自己 战死在战场上 还严重。别人表现都不怕死,我怕什么?就这样轻装上上战场了。上了战场就是隐蔽自己打敌人。什么都不能想。
当央视春晚中,中国女高音歌唱家郭兰英被簇拥着出来,唱起那首每次听到都会让人落泪的《一条大河波浪宽》。。中国对于中美关系的回答已经非常清楚。
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
这也是电影《金刚川》想说的。
让我们继承在教员的命令下,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那一代的精神,继续前进。
好家伙,光是听旁白,我以为是国军来打朝鲜战争来了。
一股子丧气劲,一股子不想死又不得不死的味道。
金刚川这个地方也不是啥好地方,是韩军唯一保卫战成功的地方。
大致相当于金兵暴打北宋后撤退,北宋沾沾自喜称之为大捷;后世宋粉将其视为胜利,并且估算出大宋对外胜率百分之七十那味。
掰开了讲,无非是攻坚失败,伤亡较大,被迫后撤。估计一整个故事就围绕后勤展开了,什么掩护躲避防空炮打飞机,最后升华一下主题,反思一下爱与和平。
当然,不管电影基调如何悲壮,我们都要搞清楚。
这是在别人的国土上作战,本身就是代表了武德和荣誉。
“他们的土地、他们的人民”,不管怎么悲哀化处理,我都得说一句:就是比淞沪会战打的好,打的有排面。
朝鲜战争有两胜家两平手,不管怎么排位置,中国从鸭绿江打进汉城,总归是赢家。不管怎么去写艰难困苦,怎么写伤亡惨重,志愿军在三年内的牺牲要小于淞沪三个月国军白给人数。
你随便拍,我就当瓦舍听戏,全图一乐。
旁白那味太冲,辣眼睛。
可能管大导演还觉得自己表达得很隐蔽,可以潜移默化的把观众“变成人”。一副“我知道’真相’但我只能悄悄告诉你”的样子。
解放军是不怕死,可日本鬼子也不怕死啊,两者区别何在?董存瑞明明已经给出了标准答案,管大导演却偏要暗搓搓的跟你说:“其实他是拿了个两面都有胶的炸药包”还自以为高明。就两个字:“恶心”
典型的自污不觉臭!。
ps:“污”在上海话里是“翔”的意思。
“独白”版预告给我的感觉不太好。电影的预告片除了展示视听效果和看点外,通常都会用“主题”来做线索,毕竟剪个预告片也要有思路,符合导演的创作思路比较容易编排素材。
其实绝大多数战争电影,其主题最终都是“为何而战”,这种意义感最终导向了勇气和牺牲,或者导向反战。所以看“独白”预告片时,我比较自然地关注这个方向,所以也比较失望。
先从视觉上说,开头的隐蔽场面做得很好,草丛中突然人头攒动,涌现一群全副武装的战士,给人一种战斗纪律和素质特别高的感觉。
可以看出导演想凸显自己战争片的 “质感”。问题是这种质感马上走样了:
一群高度伪装的轻步兵中冲出一匹白马是什么鬼?插标卖首?轰炸制导?
在较短的预告片里,这个诡异的白马有两个主镜头,篇幅超过了个别明星。让人颇为费解。感觉导演又要把 “战争质感”自我化,最终突出的是属于导演艺术偏好的“个人化表达”,不惜为此违背常理逻辑。
这点让人疑虑很重,叙事上做个人化表达,那主题上呢?我很担忧,也最讨厌电影导演在重大历史题材上做个人化表达。似乎一个职业拍电影的人,能够比历史学家、军事家、政治家更擅长抓到历史本质似的。
于是再回到“独白”内容来讲,“那些年我们才17、8岁,唯一想的事情就是通过那座桥,俺能闻见那股焦糊味,俺们这些人,真的没有一个怕死的”。
我也很不喜欢这个“独白”设计,首先“唯一想的事情就是通过那座桥”,这句话似乎描述的是战斗意图,但缺乏逻辑层次。
比如我们当年看《董存瑞》,人人都知道最后的高潮也是为了通过一个碉堡,但整部电影都在讲董存瑞之前的故事,构建了前置逻辑,而最后的炸碉堡只是这套逻辑下的一个结果。所以电影中董存瑞牺牲时说的是“为了新中国,前进”,这或许是艺术加工,但对于电影逻辑而言是完整的。
这一群十七八岁的年轻战士,在“闻见焦糊味”(和被机炮打碎)这样残酷的、非对称的战斗中,保持着“真的没有一个怕死的”的状态。这是一个反常识的现象。
越是反常识的现象,背后的因果关系就越重要。比如《血战硫磺岛》中日军也是“没有一个怕死的”,最后只能解读为宗教式的盲从,就构成了对日军战争动机的批判。
那么预告片的 “独白”如果是电影剧情的完整映射,“唯一想到的事”和“真的没有一个怕死的”这两点就构成了不对称战斗中承受牺牲坚持目标的动机。这就不太好,因为这只是属于盲从、属于集体氛围下从众的心态(或曰军人荣誉感)。
蒋军、美军、日军都是靠这个逻辑来维持基层官兵的战斗意志的。但解放军、志愿军并不是。除了战斗任务外,我军还是宣传机和播种机,不仅能战斗,还能主动做宣传。军队的战争目标通过深入基层的组织,传播到每个士兵心中,再由下而上的形成有机体,最大化动员了基层的主观能动性。
所以志愿军的牺牲不仅体现在装备劣势下不肯对敌人屈服,也体现在救助老百姓(罗盛教、王永维)、或为了老百姓付出更大伤亡(进攻路线绕开民居)上。
“独白”这个预告片没有体现出这层意思,还有一种与之相反的可能性,所以对此感到忧虑。但我觉得不应该搞见微知著,也不适合因人废言。出于抗美援朝题材的期望,仍然希望《金刚川》能拍得好,拍出军魂、国魂。
当然,如果敢把抗美援朝题材学《集结号》那样玩历史虚无主义,那到时就XXX。
多年以来,传统美式战争电影总是把目光集中到战争中士兵人性的表达,可是并没有人把目光放到国家与人民遭受的痛苦上。
对于美国电影里的士兵,他们感受不到战争发生国之内人民的痛苦,也感受不到战争对于一个国家的摧残,所以他们把电影的焦点放到人性表达上。
于是国内很多新兴商业战争电影,都把电影里关于人性的表达放到士兵身上,可战争它是一个国家从被奴役到做主人的必要手段,他是一个民族自我解放的最好手段。
目前《金刚川》里面我还看不到导演如何表达这个故事,我希望电影里不再有关于人性的脆弱怎么样,而是要带出中国电影人对于战争的理解,那就是战争是中国人民站起来的最好手段。
无数好男儿为这个国家去抛头颅撒热血,而不是按照好莱坞的电影底层语言,去表达我们国家站起来的一场伟大战役。
拍抗美援朝好啊,我支持拍抗美援朝,最好把松骨峰、长津湖、小高岭、铁原、打进汉城、神枪张桃芳都拍一遍。
但要搞清楚,我们的志愿军不是拉来的壮丁,不是无知的战争机器,他们从一开始,就知道为什么而战,他们卧冰踏血,保卫的是自己的国家和阶级兄弟,枪口对准的是世界上最强大最邪恶的帝国主义强盗,很多战士想的不只是通过什么桥,而是“鲜红的太阳照耀全球”。
新中国和蒋介石的民国政府,没有继承关系,新中国的人民军队,与蒋家王朝的白匪军,也没有继承关系。
新中国的一切,建立在“革命”的基础上,建立在推翻三座大山、建设一个新世界的基础上,旧世界和新世界,是不能共存的敌人。
新中国之所以能够东北剿匪、西南剿匪、解放西藏、抗美援朝,之所以能够从一个胜利走向一个胜利,把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主义视作纸老虎……因为人民站起来了,革命成功了,因为无产阶级先锋队和工农大众的同盟所向无敌。
在那个一穷二白,没有工业基础,钢产量只有对方零头的时代,英雄的中国人民在没有海军,几乎没有空军的条件下,靠着历史上最强的轻步兵战术,靠着两条腿,靠着神一般的穿插迂回,靠着身穿单衣在冰雪中的殊死搏杀,就能将世界上最强的超级大国和它的走狗们打得落花流水,哪怕炮火削平山峰,哪怕炸弹倾泻如雨,伟大的志愿军依旧能够让他们退却,让他们整团被歼灭,让他们无可奈何坐下来谈判。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似乎言出法随,转眼间就改变了国家的命运和世界大势的走向,你能想象吗?一个被三座大山压迫百年积贫积弱的国家,一群尚未摆脱贫穷和苦难的人民,就在1949年之后,从一个胜利走向另外一个胜利,我们不害怕了,内外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中华民族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向四面敌人发起猛烈的进攻,这样的胆魄,可以说远迈汉唐。
在黑暗中沉沦的中国人民,随着1949年天边那一抹赤色的朝霞,唤醒了所有的自尊、骄傲、热情和勃勃生机,人人平等,人人如龙的社会主义新中国,让我们脱胎换骨。当我们知道自己是谁,知道为什么而战的时候,即使我们还贫穷,还积弱,但我们已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人民了。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新中国,有着传统中国的血脉,但是在精神层面,她是一个全新的国家,这个国家,比传统中国更尊重爱护每一个普通人,比汉唐更骄傲自信。
新中国的胜利,不是靠小布尔乔亚的无病呻吟,不是靠旧时代知识分子崇尚的忠臣孝子,不是靠戏台子上的个人英雄主义,更不是靠哭哭啼啼的伤痕文学,靠的是“造反有理”、“实事求是”、“集体主义”。
那匹从《八佰》戏台子上跑出来的白马,走错了地方。
21世纪以来的商业化战争片,比如《芳华》、《集结号》等,有一个最大的问题:不讲为什么打仗,只有对战争惨烈的渲染;不讲打仗有什么意义,只有血腥镜头对人的感官冲击;这对于缺乏历史知识的大多数青少年来说,很容易导致无脑反战,而这种思想,是很危险的。
为什么要打仗?
-----和平谁不希望啊?
-----都希望!
-----哪里有愿意打仗的?
-----这么残酷,
-----老死人,
-----能好好的生产不行么?
-----敌人不让我们安稳,
-----既然不让,
-----我们就干了!
-----干就得要牺牲,
-----那牺牲摊到自己身上,
-----就不想牺牲了,
-----那这个国家就完了,
-----摊上谁是谁,
-----那才行!!!
《金刚川》能不能从一个小的切口展现抗美援朝战争的意义、牺牲的意义?拭目以待吧。
反战反思怪们不理解的是,自1840年以来,中国是没有反战资格的。
只有挑起战争的人才配反战,1840年以来的战争全都是外国强加于中国的,包括建国后的抗美援朝,对印自卫反击和对越自卫反击。
这种战争也想反战,也要反思,那就只能反思一下自己为什么不能对西方只有感激,为什么不能认可西方人继续享用世界一万年,为什么不能甘心给西方势力舔痔舐痈,为什么不把安全缓冲甚至祖宗之地拱手相让了。
抗美援朝这个话题太过宏大,包含着中国人甚至黄种人的荣耀,牺牲和骄傲,是中国人真正意义上摆脱了对西方人的恐惧,是西方人在东亚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统治一个国家时代的永远终结。管虎,冯小刚们永远理解不了这种牺牲和苦难背后包含的荣耀和尊严。
感觉,导演不是党员,怕是永远也不会让演员喊一句,共产主义万岁,党万岁,新中国万岁,志愿军万岁的。
为了共产主义为了祖国,前进。
就是这么简单纯粹,
你现在不信,不代表别人不信。
不怕死不代表正义。日本鬼子不怕死玉碎的一大批。
德国鬼子为了不让盟军打到本土保卫纳粹德国,战斗力血拼的也有很多。
这不代表他们是正义的。
因为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就是违背历史潮流的。是反人类的。
但是,你说我们中国的共产主义事业,志愿军为了保卫祖国保卫党保卫人民英勇抗击联合国军。这是正义的么?这是顺应历史潮流的么?
我告诉你是的。
你拍电影,要抓住根,那就是资本主义是万恶不赦的,哪怕大多数国家都是资本主义。
数量不代表他们是历史潮流。
共产主义是正义的事业,是符合历史潮流的。
联合国军是在万恶的美帝胁迫下侵略朝鲜的,何况美帝的野心远不止占领朝鲜,还要进攻东北,消灭新中国的共产主义政权,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至于那些说美军打下朝鲜不会再进攻中国的人,我就告诉你,现在韩国和朝鲜很多势力还在对中国东北地区有领土诉求,要是连韩国军队都打不过,我怕你国境线要划到山海关了)
首先明确几个问题
第一,抗美援朝是保卫祖国,这是正义的
第二,抗美援朝是保卫党。这是正义的
第三,抗美援朝是保卫社会主义政权,这是正义的。
一群十七八的小伙子,无论怎么看都是在干一件正义的的事,消灭邪恶的敌人,不仅正义而且永垂不朽,就算敌人在强大,那都是可以不怕死的。这叫做信仰。
美帝在侵略战争中,无论是伊拉克,阿富汗,越南,朝鲜,表现得再英勇,他都很难说是正义的。
第一侵略就是邪恶,
第二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就是邪恶的,
第三杀戮他国平民就是邪恶,
。。。。。
但凡你对抗美援朝观感是不是正义的,产生动摇,你都找不着这个根。
坚持两个维护,坚持维护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你坚持了么?
为什么坚持,因为正义。
共产主义必将胜利。
消灭剥削消灭压迫消除贫困消灭特权。
看完预告片久久不能平静,飞机扫射的情节让我不由想到《三体》里章北海的那段话:
章北海:“尊敬的司令官,我比您更有资格谈论那支军队,因为我家祖孙三代都在其中服役。我的爷爷曾在朝鲜战场用手榴弹攻击美军的‘潘兴’坦克,手榴弹砸到坦克上滑下来爆炸,目标毫发未损,爷爷在被坦克上的机枪击中后,又被履带轧断双腿,在病榻上度过了后半生,但比起同时被轧成肉酱的两名战友来,他还算幸运……正是这支军队的历程,使我们对战争中与敌人的技术差距刻骨铭心。你们所知道的荣耀是从历史记载中看到的,我们的创伤是父辈和祖辈的鲜血凝成的,比起你们,我们更知道战争是怎么回事。”
抗美援朝战争最终无疑是我们胜利了,但武器的代差,制空权与制海权的缺失的教训是惨痛的。 在这种情形下逼平美军的志愿军,无愧是世界战史上步兵的巅峰。
——————-看完电影后的分割线——————
电影已看,烂片大毒草,除了张译以外一文不值。我再好好想想怎么骂。
——————看完督工影评的分割线—————
不用想了,督工已经骂得很好了。你得理解历史才可能拍好一部历史电影,如果你甚至不接受这么个史实,那只能鬼扯越多越反动。
https://www. zhihu.com/question/4265 80682/answer/1542829040
管虎一生黑。
有点害怕,预告有时候啥也看不出。害怕啥呢?又是白马,又是某位导演,我怕又来一出“畜牲变人”。
为啥是有点呢?有郭帆、有吴京、有张译,至少大方向应该不会差,但好不好看,还是要看导演怎么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