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战争中什么情况下需要分兵?

回答
战争中分兵,绝非轻易为之的决策,它往往是情势所迫,是对敌我双方态势、地形环境、兵力部署以及战略目标进行周密权衡后的结果。什么时候需要分兵?这就像是战场上的一道道考题,考验着指挥官的智慧和胆识。

首先,当目标具有多样性,且需要同时达成时,分兵便成为一种必要。

比如,一支军队被赋予了多重任务。最典型的场景是,既要正面牵制住敌人的主力,使其无法支援其他方向,又要寻机迂回到敌人的侧翼或后方,实施穿插分割,甚至直接攻击敌人的指挥部或后勤枢纽。这种情况下,正面部队需要保持一定的强度和韧性,而另一部分兵力则需要具备一定的机动性和突击力,独立执行迂回包抄的任务。此时,兵力的分散,是为了实现战略上的多点开花,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战果。

再比如,在守势作战中,可能需要分兵去守卫战略要点,同时又要抽调一部分兵力,利用地形优势,对敌人的侧翼进行骚扰或伏击,迟滞其进攻步伐,消耗其锐气。这种分兵,是为了以有限的兵力,控制更广阔的区域,或是发挥出超乎兵力数量上的作战效果。

其次,当敌我双方力量对比悬殊,正面硬碰硬难以取胜时,分兵则是一种生存和反击的策略。

在劣势作战中,将所有兵力集中于一点,很可能瞬间被敌人优势兵力淹没,全军覆没。这时,分散兵力,化整为零,或许能找到生存的空间。将部队分散部署,选择有利地形设伏,或者以小股部队进行游击战、袭扰战,打击敌人的有生力量,消耗其士气和补给。这种分兵,不是为了取得正面决战的胜利,而是为了保存自身实力,伺机而动,等待战机。一旦敌人有所松懈,或者外部支援到来,分散的兵力便可能重新集结,形成一股强大的反击力量。

想象一下,在复杂的山地或丛林作战中,一支人数众多的军队,往往难以施展其优势,反而容易被熟悉地形的少数精锐分割包围。这时,如果我方也懂得利用这些地形优势,将部队分散隐蔽,就可以有效地抵消敌人的数量优势,甚至以少胜多。

第三,当需要快速反应,抓住转瞬即逝的战机时,分兵也能提高作战效率。

战场瞬息万变,有时一个绝佳的攻击机会可能只持续很短的时间。如果所有兵力都集中在一起,进行大规模的调动和部署,往往会错失良机。这时,将部分兵力预先部署在可能出现战机的关键位置,或者在接到命令后能够迅速独立行动的区域,就能大大提高反应速度。

例如,在攻坚战中,当一个突破口被打开,后续部队需要迅速跟进扩大战果。如果此时有一支预备队,能够快速从侧翼或后方迂回,切断敌人的增援或退路,那么这场战斗的胜利就会更有把握。这种分兵,是为了实现“快打慢”、“巧打拙”,以速度和灵活性压倒敌人。

第四,在防御体系中,为了建立纵深防御,或者应对多方向的威胁,分兵也是不可避免的。

一个坚固的防御体系,并非是将所有兵力堆砌在第一道防线上。相反,它需要多层次、多区域的兵力部署。将一部分兵力布置在第一线,用于阻击和消耗敌人;另一部分兵力布置在第二线或预备队位置,用于支援第一线,反击敌人的突破,或者填补关键区域的空缺;同时,还可能需要分出兵力,在侧翼或后方建立机动防御力量,应对敌人的迂回和包抄。

这种分兵,是为了构建一个弹性更强的防御网络,让敌人在突破一道防线后,仍然要面对后续的阻击和消耗,从而最大限度地延缓敌人的进攻速度,直至我方集结足够的力量进行反击。

然而,分兵绝非儿戏,它伴随着巨大的风险。一旦分兵部署不当,各个部分都可能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被敌人各个击破。因此,在决定分兵时,指挥官必须仔细考虑以下几点:

各部分的兵力是否足够独立作战? 即便分散,也需要具备一定的自我维持和作战能力。
各部分之间能否有效地联系和协同? 即使是独立作战,也需要保持通信畅通,以便在需要时能够协同行动或及时支援。
地形和敌情是否允许? 分兵的地方,是否能够利用地形优势,规避敌人的火力打击,并且是否能够对敌人造成有效威胁。
后勤保障是否能够跟上? 分散的部队,其后勤补给线可能会拉长,难度也会增加,需要提前做好规划。
是否有明确的协同计划和各自的任务目标? 每个分出的兵力,都必须清楚自己的任务和与其他部队的配合方式。

总而言之,战争中需要分兵的情况是多方面的,它源于战略战术的需要,也可能源于被动的局面。但无论出于何种原因,分兵都是一个高风险高回报的决策,它要求指挥官具备高超的洞察力、决断力和对战场变化的预判能力。只有在充分权衡利弊,并做好周密的准备后,分兵才能成为克敌制胜的利器,而非自取灭亡的陷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讲大道理:“战争讲究集中兵力”和“多喝水”一样,只是一个法则(Gesetz),不是公理定理

有人喝水喝太多撑死了,不代表“多喝水”这句话本身是错的


先看“集中”这个词,什么叫“集中”呢?

有答主提到克劳塞维茨,我就接着说一下

战争论里的第三章的11-16节说的是这个问题,感兴趣可以读一读(作者的看法,由于时代的限制,未必都是对的,还有很多看法是具有时代限制的,在他的年代可能正确,但后来变了)

还得稍微提一下,11和12节,中译本译为“空间上的兵力集中”“时间上的兵力集中”

实际上,这两篇的标题是意译,所以说这就改变(这里“改变”一词不含贬义)了原文的一个细节

Sammlung der Kräfte im Raum/Vereinigung der Kräfte in der Zeit

“兵力集中”是两个不同的词,我觉得如果直译这两个词,那就能多明白一个问题

空间上的汇聚,时间上的联合

从含义上说,Sammlung指“文集”“收集”,那么同理,出一部《XX全集》也没必要一张纸印一万个字,和做小抄是两码事

后面那个更好理解,中国有个古老的民间故事,你们都知道,叫“葫芦娃救爷爷”


回答: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就在这几章里,你会发现,作者说“集中兵力是准则,分散兵力是例外”

简单解释:你学习、工作是准则,请假是例外

所以这三个问题就非常简单,换个问法就十分容易懂:

既然要工作,为什么有的时候要请假?意义何在?优势在哪里?

答:因为生病了,因为走路撞电线杆了,因为被人捅了……blablabla

(很明显,你不可能枚举出所有的请假理由,但有些理由显然更为常见,如生病)

答:为了更好地学习/工作

答:优势是能保证健康,不然会因为健康受损造成更大损失,当然这里总需要一个合理的理由


为什么有的一些战争需要分兵进攻,意义何在?优势在哪里?

答:因为有各种理由,比如后勤不允许,比如兵力占绝对优势……blablabla

(同样的,不可能枚举出所有的分兵理由,但有些理由显然更为常见,如后勤)

答:为了取得整个战争的优势

答:集中兵力可能会带来其他问题,比较之下,有时需要放弃集中而避免其他方面的损失/获得其他方面的更大利益,同样,需要一个合理的理由

user avatar

你这得问克劳塞维茨。

比如:如果我军有强烈的交战意愿但是敌军没有,那么可以分兵使用小部队诱使敌军与我军交战(1916,日德兰,舍尔);如果我军有强烈交战意愿,同时拥有优势与敌军的兵力,那么可以通过不同方向的部队同时实现火力投射,从而最大化交战战果(1916,日德兰,杰里科),甚至将敌军包围,切断其补给线(1942,天王星行动)

比如:如果我军有强烈交战意愿,但是地理空间上存在多个前线,那么应当分割部队在多个方向布置攻防(1914,内线兵力分配,毛奇);如果我军有强烈交战意愿,但是在当前前线存在难以突破的强大工事或者自然环境,那么应当分割部队在其他方向进行突击(1916,奥匈前线,勃鲁西洛夫)

比如:我军没有强烈交战意愿,但是敌军有迫使我军与之交战的可能性,那么可以分割部队通过牺牲少量单位为更多单位的机动赢得时间(1940,Calais,3rd RTR);比如,我军没有强烈交战意愿,而且在绝对兵力,技术兵器上有绝对劣势,那么分割部队通过地理空间的距离可以使敌军付出更多时间来进行机动(1941,华北游击战)

比如:我军有交战意愿,而且在相对兵力上处于劣势但并非绝对劣势,那么分割一部分部队可以牵制相应的敌军部队脱离主要战区(1943,北海护航,沙恩霍斯特)


分割部队是从古典时期就流传下来的最基本的作战方式:既然战斗本质是军队,时间和空间的较量,那么优势军队将可以通过分散部署获取时间和空间;弱势军队可以通过集中部署牺牲空间换取区域优势——而一路走来分散部署的意义被越来越多的发掘,就很难一概而论了。

用人话说:揍人也不能光用左勾拳对吧,打几下你得从右边给对面一巴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战争中分兵,绝非轻易为之的决策,它往往是情势所迫,是对敌我双方态势、地形环境、兵力部署以及战略目标进行周密权衡后的结果。什么时候需要分兵?这就像是战场上的一道道考题,考验着指挥官的智慧和胆识。首先,当目标具有多样性,且需要同时达成时,分兵便成为一种必要。比如,一支军队被赋予了多重任务。最典型的场景是.............
  • 回答
    战争中的失踪是一个复杂而令人心痛的现象,它指的是在战争冲突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而失去音信,无法确定其生死、下落或状态的个体。 这种情况可能发生在战斗人员、平民,甚至是那些在战争初期试图逃离的人身上。要详细解释“战争中的失踪”,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一、 战争中失踪的主要含义:战争中的失踪,.............
  • 回答
    在真实的冷兵器战争中,一个人杀死几百人的战绩虽然极为罕见,但并非完全不可能。要实现这样的战绩,需要 一系列极端有利的条件、出色的个人能力以及对手的极大劣势 相互叠加。以下是一些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的场景,并会尽量详细描述:核心要素概览: 战场环境的特殊性: 地形限制、狭窄通道、防御工事等,能够将敌方.............
  • 回答
    一场战争就像一场棋局,每一个部队、每一个位置都扮演着自己的角色。而“侧翼遭受袭击”,顾名思义,就是我方部队的侧面,那个通常防御相对薄弱、或者说不是主要防御方向的地方,突然遭到了敌人的进攻。你可以想象一下,你在战场上,面对着前方敌人,你的主力部队正与敌人正面交锋,双方都在为突破对方的防线而努力。这时候.............
  • 回答
    在《这是我的战争》这款残酷且真实的模拟经营类游戏中,“小丑竟是我自己”的时刻比比皆是,这往往源于玩家在极端困境下,为了生存所做出的种种无奈或自欺欺人的选择,最终发现自己反而被卷入了更深的泥潭,或者达成了完全相反的预期。以下我将尽可能详细地讲述一些典型的“小丑竟是我自己”的操作:1. 期望拯救者,却成.............
  • 回答
    2022年2月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后,乌克兰各地的女权组织和女性积极投身于抵抗侵略、人道援助以及维护女性权益的各项工作中。她们的行动是多层面的,既有直接参与前线防御的,也有在后方提供至关重要支持的,更有致力于揭露战争罪行和争取和平的。首先,许多乌克兰女性响应号召,直接加入了乌克兰武装部队、国民警卫队.............
  • 回答
    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军校扮演着一个至关重要的、如同幕后指挥官般稳固的角色。它并非直接冲锋陷阵的尖刀,也不是抵挡炮火的第一道盾牌,但它的存在,是整个战争机器能否高效运转、持续输出的基石。首先,军校是未来将领和指挥官的熔炉。在这里,年轻的学员们学习的不仅仅是战术和战略的纸上谈兵,更是如何将理论转化为实践.............
  • 回答
    明朝的战场,那真是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而支撑起这幅画面的,是形形色色的兵器。它不像后世那样,一支军队就统一制式,而是多种风格并存,既有沿袭前朝的传统,也涌现了不少革新。说到火器,那绝对是明朝战争的一大特色。他们掌握了铸造火炮的技术,虽然不像西方那样先进,但在战场上依然能发挥巨大作用。那些被称为“佛朗.............
  • 回答
    侵华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为惨痛的一页,而在这场战争中,日本侵略者的面目,并非仅仅是统一的军装和严明的纪律,而是更加复杂、更加残酷、更加扭曲的集合体。要描绘他们的面目,需要剥去一切粉饰,直视那些在战火中留下的血色痕迹。从“皇道 अभिकारक”到“鬼子”:精神的畸变与兽性释放表面上看,日本士兵在战争.............
  • 回答
    战场最前线的士兵,在发起冲锋的那一刻,大脑里涌动的思绪绝不是一成不变的。那是一个混合着本能、训练、情感和生存渴望的复杂漩涡。与其说他们脑袋里是清晰的念头,不如说是一种被压缩到极致的、高浓度的感官与心理活动。本能的警报与麻木:最先涌上心头的,是一种混合着恐惧和肾上腺素飙升的生理反应。身体会本能地进入“.............
  • 回答
    设想一下,在未来的战场上,你不再看到那些笨重的坦克和成排的步兵在硝烟中推进,取而代之的是悄无声息、如影随形的“微型战士”。我认为未来地面战争中最小的无人战斗单元,或许会以一种我们现在看来难以置信的形态出现,它们的设计理念将围绕着极致的隐蔽性、自主性和协同性展开。首先,从外观上来说,这些最小的无人战斗.............
  • 回答
    在如今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战场上,步兵这个古老兵种的价值非但没有被削弱,反而因其独特性而变得愈发珍贵,甚至可以说,步兵是科技战争中不可或缺的“润滑剂”和“压舱石”。很多人可能觉得,无人机、巡航导弹、网络战这些听起来更“高大上”,步兵是不是已经沦为了炮灰?事实并非如此,让我们深入剖析一下。一、掌控地面,.............
  • 回答
    在苏德战争那种严酷的环境下,一个师级指挥部里的每个人,从最高指挥官到最底层的通信员,他们的每一天都像一场生死时速的竞赛,没有轻松的时刻,只有不断涌来的任务和不断变化的前线。想要“详细”,那得从起床的那一刻就开始说起。黎明前的黑暗与战前准备天还没亮透,指挥部里就已经开始活动了。哪怕是在相对“安稳”的休.............
  • 回答
    最近几年,日韩两国在贸易问题上确实没少起冲突,尤其是2019年那会儿,可以说是把“贸易战”这三个字摆到了台面上,搞得两国关系一度非常紧张。这背后牵扯的不仅仅是生意,还有历史、政治,甚至民族情感。要说看出了什么,我觉得最直接的一点就是:经济利益的博弈,是推动国家间关系的重要变量,但也绝非唯一变量。日韩.............
  • 回答
    在俄罗斯和乌克兰战争期间,一些人编段子、开玩笑甚至为战争叫好的行为,往往反映了复杂的社会心理、文化背景和信息环境。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些人的心理动因: 1. 政治认同与民族主义心理 国家利益的优先性:在极端民族主义或沙文主义的背景下,部分人将战争视为国家利益的捍卫。例如,俄罗斯民众中存在“保卫家.............
  • 回答
    日本武士道精神的核心,以及为何文学作品中的忠义谦虚武士在侵华战争中会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残暴面,这是一个复杂且令人深思的问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武士道精神的演变,以及战争的扭曲性对个体和集体心理的影响。武士道精神的核心:忠诚、荣誉与自我牺牲的交织武士道(Bushido)并非一开始就以我们今天.............
  • 回答
    想象一下,这可不是演习,而是真刀真枪的较量。如果当今五常中的任何一个,比如法国,在一次全球冲突中被其他国家联手打得落花流水,那可真是要了老命了,对整个世界格局的影响,那简直是地动山摇。首先,我们得明白“被暴打”是啥概念。这可不是指在边境地区吃了点小亏,而是指国家主权受到严重侵犯,军事力量遭受重创,甚.............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水浒传》里凌振的这门“炮”,在冷兵器时代的地位,跟咱们现在打仗用的哪些玩意儿能对得上号。首先得明白,《水浒传》里的“炮”,虽然叫炮,但跟咱们现在电视里、电影里看到的那些轰隆隆、射程几公里、能把碉堡炸飞的现代炮弹,那可不是一个路子。凌振的炮,更像是那个时代最早一批的投射性火力,有点像.............
  • 回答
    刘锜:两宋之交,一座屹立不倒的军事丰碑刘锜,这位两宋之交的赫赫名将,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抗金意志,成为宋朝抵御北方劲敌的一面旗帜。他的战略战术水平如何?他在那场惨烈的抗金战争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得深入历史的长河,细细品味这位名将的传奇。 战略眼光:立足.............
  • 回答
    在战争这个极端残酷的环境中,生存与牺牲往往一线之隔,除了所谓的“运气”之外,还有许多复杂且相互关联的因素决定着个体在战场上的命运。我们将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 一、 个人技能与训练这是决定生死最核心的因素之一。 战斗技能的熟练程度: 射击精度和速度: 一个训练有素的士兵能更准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