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以当代人的思想批判八千湘女上天山是否公允?

回答
八千湘女上天山:一次时代洪流下的群体命运的审视

提及“八千湘女上天山”,大多数当代人的脑海中浮现的,或许是一幅壮丽的画卷:一群年轻的女性,怀揣着建设边疆的热情,响应国家号召,毅然踏上遥远的征途,用她们的青春和汗水浇灌着西部大地。这幅画面带着牺牲、奉献和浪漫主义的色彩,似乎是那个时代精神的生动注脚。然而,当我们以当代的思想和视角去审视这段历史,去追问“公允”与否,却需要一番更深入的剥离与反思。

首先,我们需要承认,“八千湘女上天山”并非一个简单的个体自发行为的集合,它是一个时代洪流下的群体命运,是国家意志、社会动员和时代背景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在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国家迫切需要开发建设广袤的边疆地区,尤其是当时一片荒芜的新疆。为了解决当地男性人口多、女性人口少,以及经济发展瓶颈等问题,国家层面发出了“支援边疆建设”的号召,并采取了鼓励青年男女前往边疆的政策。

在这个宏大的叙事背景下,“湘女”们并非被强制押送的奴隶,但她们的行动也远非完全的自由选择。她们很多是响应了“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口号,被一种集体主义的理想主义所感染。家庭的期望、社会的舆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甚至是一份对国家朴素的爱国情怀,都成为了驱动她们做出这一决定的重要因素。其中不乏对远方新奇的向往,对改变自身命运的期盼,但这种期盼往往与国家建设的宏大叙事紧密地绑定在一起。

从当代的视角来看,我们首先会质疑这种“组织性”的动员和输送模式。在信息相对不发达的年代,很多湘女对于新疆的真实情况,对于边疆生活的艰辛,以及对未来可能面临的种种困难,都可能存在着模糊甚至浪漫化的认知。这种信息不对称,在某种程度上,使得她们的“选择”带上了一层被引导的色彩。这与我们今天强调的“个体知情同意”和“自主选择”的价值观存在明显的张力。

其次,我们必须审视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那个时代,“集体主义”是至高无上的价值观,个人的命运往往被纳入到集体的规划和利益之中。“八千湘女上天山”正是这种价值观的体现。个人被鼓励为了集体的目标而牺牲和奉献,她们的个人情感、职业选择、婚姻生活,都需要在国家建设的框架下进行考量。从这个角度看,当代的我们会觉得,这种对个体价值的某种程度的“压缩”和“牺牲”,是值得商榷的。我们更倾向于看到个体在追求自身幸福的同时,也能为社会做出贡献,而不是将个人完全置于集体的需求之下。

再者,我们不能回避女性视角和性别平等的议题。虽然号召是针对青年男女,但“八千湘女上天山”的叙事往往聚焦于女性的奉献和牺牲。在那个年代,社会对女性的定位仍然带有传统的痕迹,即便是建设边疆,她们也常常被期望在完成劳动之余,承担起更多家庭相关的责任,例如生育和抚养后代,成为边疆安定的基石。当代的我们会反思,在这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和建设过程中,女性的个体需求和发展空间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保障?她们的“奉献”是否也包含了“隐性”的性别期待?

然而,我们也不能简单地用今天的标准去全盘否定和批判。将公允二字置于天平两端,我们看到的是一段复杂的历史,是无数个体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抉择。

批判的维度可以包括:

信息不对称与浪漫化宣传: 湘女们可能并未完全了解新疆的艰苦条件和可能遇到的实际困难。国家层面的宣传可能侧重于理想和建设,而淡化了现实的挑战。
集体主义下的个体压抑: 在“为了国家”的宏大叙事下,个体的独立意愿和情感需求可能被边缘化,甚至被要求牺牲。
性别角色的传统期待: 即使是前往边疆建设,女性也可能在潜移默化中被赋予更多的家庭责任和性别义务,其个人发展和选择空间受到限制。
资源的分配与后续保障: 当代人会关注,在这次大规模迁移后,这八千湘女在生活、医疗、教育、情感等方面是否获得了足够的、与她们付出相匹配的保障和支持。

然而,我们同样需要承认历史的复杂性和个体的能动性,这构成我们审视的另一面:

时代背景下的“进步”意义: 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开发边疆、巩固国家统一是重要的国家战略,湘女们的行动在客观上为新疆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改变了当地的人口结构和文化面貌。对于许多参与者而言,这确实是响应国家号召、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方式。
个体的理想主义与勇气: 尽管存在时代的影响,但不能否认其中确实有许多湘女是出于朴素的爱国热情、对新生活的向往和建设者的勇气,她们的牺牲和奉献是真实存在的,值得我们尊敬。她们在艰苦环境中展现出的坚韧和乐观,是那个时代许多人的缩影。
历史的局限性而非原罪: 我们不能将当时的历史条件和道德观念,与当下完全不同的价值体系混为一谈。那个时代的“集体主义”和“国家至上”的观念,是历史的产物,而非个体的原罪。我们应该理解历史的局限性,而不是以今非古。
女性的坚韧与创造: 即使在困难的环境下,许多湘女也展现出了惊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她们不仅参与了劳动生产,也成为了家庭的建立者和传承者,在边疆扎下了根。她们的故事也是女性在逆境中展现强大生命力的证明。

因此,从当代人的思想出发,批判“八千湘女上天山”是否“公允”,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

更准确的说法是,我们应该以一种更审慎、更全面、更尊重个体价值的视角去“审视”和“反思”。这种审视不是为了全盘否定,而是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历史的肌理,理解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复杂处境。

我们可以批判的是过度浪漫化的宣传、信息的不对称、以及在集体主义框架下对个体权益的某种程度的忽视。但同时,我们更应该尊重那些在特定时代背景下,出于各种原因做出选择的个体,肯定她们的勇气和奉献,理解她们的牺牲,并从中吸取历史的教训,反思如何在未来更好地保障个体的权利和福祉,如何在国家发展与个体幸福之间找到更和谐的平衡。

公允并非简单的是非判断,而是一种历史的同情与理性的批判的结合。是对历史事件及其参与者的复杂性的深刻认知,是在承认历史局限性的同时,对人性光辉和时代印记的尊重。八千湘女上天山,是一个时代的注脚,更是无数个体命运的交织,我们有责任用当代的思想去触摸它的脉搏,去理解那些生命留下的痕迹,并从中汲取智慧,面向未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们中国人有很强的英雄情节,比如活跃在各种民间文学中的武将、清官、大侠等,我们认为一个人如果是好人,那么他就应该做那些“除暴安良”、“为民请命”等好事。而当一个人做了不那么好的事情的时候,就很喜欢对这个人进行道德审判,贬低他的价值,甚至连之前做的好事也变得虚伪起来。其实这种事情并非只是在中国,而是全世界人们的通病。这和人脑的逻辑构成有关,为了简化信息,人脑需要将各种复杂的信息标签化,否则人脑会累死。

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本不会有太大问题,但如果涉及到政治,这种思维模式就非常幼稚了。很多人喜欢用“政治是肮脏的”这句话来形容政治,甚至认为搞政治的人都是脸皮厚心肠黑做事情不择手段都是坏人,这其实是不理解政治的表现。正如你一边吃着猪肉,一边骂着厨子心狠手辣一样。其实政治是充斥着我们身边的,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政治,毕竟人都是社会动物。有些事情肯定要有人去做,这其中的肮脏和污秽的确存在,但没有人去干这些脏活,也就失去了培养纯洁白花的社会基础。

就拿造反来说,有人读了水浒后非常失望,因为水浒中的好汉们,和人们心目中期望的有很大不同。其实错的不是水浒中的好汉们,而是读者们不切实际的幻想。还有一些人又走了另外一个极端,认为造反的都是坏人,朝廷也是坏人,天下乌鸦一般黑了。这样的读者容易患一些心理疾病。

我们不能简单的用好人或坏人去定义政治人物,也不能用好事或坏事去判断政治事件,因为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事情,都是辩证的,都是存在着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我们做选择,不是从一个好的选项和一个坏的选项中去选择,而是从一个不知道好不好,和另一个不知道坏不坏的选项中去选择。甚至,我们在实际操作中连选项都是没有的,都是需要人去创造的,没有人事先就能知道做一件事应不应该做,应该怎样做,怎样做最好。

再拿造反来说,我们假设有一个完美的人,他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造福人民。那么第一个问题来了,谁是人民?人民是由无数人组成的,每一个人的诉求是不一样的。

比如说一个富人,他的诉求是他永远富裕下去,不但要富裕,还要有政治权利,还要有他将财富转化为其他权力的条件。而对于一个穷人来说,他第一需要的就是变得和富人一样富,而最快的变富途径就是把富人的财产变成自己的。这时候富人拿出法来,说穷人这样是犯罪的。穷人又拿出立法来,说这法根本就是不合理的,我们人多,应该按照我们说的来立法。富人说我祖上为国家立国功,穷人说干事送死的是我。富人说我家有人当大官,穷人说皇帝轮流做。富人骂穷人好吃懒做,穷人说敢不敢来比种地。富人说我做过慈善,穷人说等我有钱了我捐一半家产,你敢不敢捐一半给我?

不要简单的认为某一方是坏人,他的诉求是不对的,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神仙上帝,大家都是平等的生物,都是人,没有人有权力凌驾于其他人之上。而这世界上的一切法律,一切规则,都是人制定的,制定法律的那个人,不见得就比其他人高级一些,世界上不存在不能打破的律条。

于是我们发现,我们的第一句假设就说不下去了……

我们只能修改一下,改成:“我们假设有一个完美的人,他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按他个人认为正确的方式来造福人民。”然后这个人聚集了一群和他志同道合者。那么问题又来了,所谓的志同道合者之间的意见是否绝对统一,能不能有不同意见?如果这个人要求所有人必须完全按照他的要求办事和思考,连思想都不准有半点逾矩,那这个人是多么恐怖的存在呀,我相信这个人不可能找到任何一个志同道合者,连你亲爹都不可能要求做到这样,人不是机器。如果每一个志同道合者都有自己的想法,那么大家的想法有了冲突怎么解决?

于是我们发现,我们的第二句假设又说不下去了……

因为不是论文,所以我们不去做深入的研究他们是如何解决内部冲突的,我们姑且认为这个人会魔法,他一方面保留了志同道合者的个人思想,一方面又让他们在目标上保持一致。让我们继续我们的假设:

我们假设有一个完美的人,他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按他个人认为正确的方式来造福人民。这个人聚集了一群和他志同道合者,这些志同道合者有自己的诉求,但是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这群人一起对抗旧世界。然而问题又来了,前面我们讨论了,要形成这样一个团队其实是非常困难的,而这些人要干的工作却是非常艰巨的。革命不是请客吃饭,革命是要大量流血牺牲的,当革命的力量不够对抗旧世界时,结局就是这个完美的团队会被反动势力和保守势力毁灭。

我们要找到一个完美的人就已经是不可能完成的目标了,因为这是反自然规律的,这样的完美生物即便是出现了也会被自然界淘汰掉,我们只能通过假设来YY一下。而现在我们需要无数个完美的人,需要这些人组成的力量超过了旧世界的力量,这显然是绝对不可能的。因此,搞政治必然会遇到一个无法绕开的词,叫妥协。

当大家觉得有必要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时,不是去找一群完美的人,而是找一支相对进步且其利益诉求与我们接近的力量。当这只力量不足时,我们还要进一步降低我们的诉求,去寻找更多的盟友。这中间没有对错,只有做不做,怎么做。当然,这种妥协不是无限制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核心利益,当一个组织已经无法满足我们的核心利益时,我们会去寻找下一个与我们的诉求更接近的力量。

现在我们回到本文的主要内容。国家需要一批人去驻守新疆,让谁去谁都会不满,但最后总要有人去,否则新疆就要丢了。有一群军人,他们从战争时期就投入革命。一方面,这些人革命觉悟很高,愿意牺牲自己的个人利益去驻守新疆,另一方面这些人觉悟又很低,他们认为娶妻生子是其核心利益。当内部矛盾出现,当组织内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发生冲突时,特别是这样的个人为组织出了很多力,立了很多功时,如何去解决问题呢?要知道,驻疆不是一年两年,很可能是一辈子……辈子……子

纵览历史,大致有以下几种解决办法:

1、学习法。认为冲突双方有一方是错误的,通过学习活动让错误方认识到错误并改正错误,矛盾解决。案例:“三个代表”、“两学一助”、“中心组学习班”、“统一思想”。

2、内战法。学习法失效,双方坚决认为自己正确,矛盾不可调和,只能另起炉灶,双方大打出手,依靠暴力来决定谁正确。案例:三国、十六国、民国。

3、阴谋法。该法其实是内战法的一种。双方矛盾不可调和,但其中一方占优势,通过阴谋暴力解决掉对方激进人物的方式摧毁对方战斗力。案例:汉高祖杀异姓王、明太祖杀功臣。

4、妥协法。矛盾双方或其中一方,在保留己方意见的前提下,实际操作中向对方的诉求倾斜。

我们来分析一下:

学习法的有点是最明显的,也是皆大欢喜的。但人是这个世界上最复杂的生物,人的思想是最难改变的,而且人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这就好比所有男人从生理上讲都希望能强X女人,但后天教育又告诉大家这样做不对。所有人都面临着原始欲望与后天教育的矛盾。希望通过学习来转变人,效率是非常低下,成功率也是非常低下的。正如我们无法找到一个完美的人一样,不可能通过学习让所有人都变得完美。

内战法是最直接的,通过暴力毁灭对方,自然也就毁灭了对方的诉求。这种方法在历史上是非常常见的,然而造成的损失也是最大的,而且有人的地方就有冲突,即便是杀得只剩下一个人了,他自身也有矛盾,所以内战法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

很多人非常讨厌阴谋法,阴谋法又有“屠杀功臣”“鸟尽弓藏”等恶名,其实从效果上看,阴谋法大大降低了内战法的损失,特别是对于普通人来说,阴谋法比内战法善良多了。当然缺点也一样,治标不治本。而且从效果上看也比内战法差一些。

妥协法是在学习法失效后损失最小的办法,效果与内战法和阴谋法差距也不大,实为政治上最常用的办法,没有之一。

那么,国家需要一批人去守新疆,一批男军人牺牲自己的利益去了。新疆本身条件差,无法满足男军人的生理需求。矛盾是不可能避免的。怎么办呢?

我们先上学习法。作为军人,作为革命者,你们应该多谈国家利益,少谈个人利益。但是这批军人中有很多人已经参加革命十多年了,从红军、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朝鲜战争等走过来,年龄都四十多了,说国家利益,全国恐怕没有几个人能比得上他们的贡献,说个人利益,全国也没有几个人比他们“谈得少”,现在请你去当政委,你怎么去教育这些人无限制的去讲奉献?你又有什么资格用这种要求去要求他们?

去掉利益,剩下的就是觉悟了,我们应该怎么去提高他们的觉悟?让他们绝育,让他们失去性能力?让他们永远不再去想女人?

学习法肯定是不管用的。

这不是一两个军人,而是那个时代上百万军人共同面临的矛盾,这样的矛盾是绕不过去的,是必须要解决的。我们不可能采取内战法来解决。就只剩下阴谋法和妥协法可用了,难道我们要用阴谋法来屠杀这些军人吗?

很多人不喜欢妥协,他们是嫉恶如仇的,他们认为黑就是黑白就是白的,他们认为妥协就是出卖,就是背叛。但是你们真的愿意去内战,去阴谋吗?内战和阴谋难道就不是出卖,就不是背叛吗?你们的理想太天真了,你们理想中的世界过去没有存在过,可以预见的将来也不会出现。这个世界需要妥协,妥协并非出卖和背叛,是你们把要求定得太高了。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理想,我们也要面对现实。如果将这现实定义为政治的话,那理想就是神治。如果真有神,那么就应该有一套万世不易绝对正确的评判标准,凡是与这标准相左的,哪怕只有微小的一点,那也是错。人们只需要严格按照神定下的标准去执行就行了,每一个冲突都是能判断对错的,至少是能判断谁更对的。但是人不是神,我们所处的自然界也不存在绝对的善恶和完美,我们不知道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我们要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别人是需要付出代价的。我们的社会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恶”,我们指责这些恶的时候,是将自己放在了神的位置上去指责,但是对方也是和我们平等的人,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他才是正确的,我们才是“恶”。我们可以用学习法去教育对方,也许是对方教育了我们,最终我们可能达成了一致,也可能无法达成一致;我们可以通过物理毁灭的方法消灭对方,但是我们不可能把所有与我们想法不同的人都消灭;最终,我们必须要让步,要妥协,要让一些我们原以为是白色的东西变成灰色,让一些我们原本认为是黑色的东西变成灰色,这才是真实的世界。

不是政治肮脏,而是我们人本身就是肮脏的——如果按照神的标准来评判的话——为了让普通人少接触这肮脏,需要一些人专门去做脏活。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军人虽然面临着老大难问题,但是他们并没有去走非法渠道,他们没有要求去抢个女人,没有要求修改婚姻法,没有要求组织上直接发个女人给他。

这些军人的诉求是什么呢?首先他们肯定也是希望通过学习法去提高女人们的认识,让女人们愿意去牺牲个人利益,一方面共同为国出力,一方面也解决了个人问题。显然是有人响应的,那时候的军人社会地位很高,那时候的军婚和现在嫁给富二代一样是让人羡慕的。但是学习法显然无法解决所有问题。军人们显然也是接受了妥协法的,因此他们没有去抢,解放军的军纪是铁的记录,这是经历了考验的。但是妥协不能是要求其中一方无限制的妥协下去,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一方的牺牲越来越大,这矛盾会越来越突出。当矛盾不可继续妥协的时候,国家面临着两难的选择。

国家最终的选择显然也处处充满着妥协的痕迹。

1、首先驻疆部队的报告是清清楚楚的写明了“繁衍人口”这一诉求的,表面上这是希望通过“学习法”来号召广大女性去新疆嫁人安家,但是显然这是不太可能的。相信类似的事情各部队与地方之间并不少见,大家都心知肚明不可能你一号召就有人愿意牺牲。所以地方在征兵时去掉了“繁衍人口”字样,这是地方政府向军队的诉求妥协的第一步,这一步的目标是,不管是否结婚的问题,先解决有没有女人的问题。

2、女兵到了新疆,除了正常工作外,领导会找女兵谈话,内容当然是劝说女兵嫁给军人,这一步并没有什么错,这是军人在继续采用“学习法”解决问题。当然了,结果肯定不会让所有人满意。

3、部队的工作有较为简单的,也有较为困难的,甚至还有较为危险的。部队领导在找女兵谈话中,渐渐露出了“不同意就让你去干困难的活甚至危险的活”这类意思。领导们这样做,显然是继续在进行寻求妥协。在这里多说两句,有的人非常反感这种事情,认为这是在犯罪,我并不这样认为,因为困难和危险的工作是客观存在的,不是人为制造出来的。如果说这些工作是有人故意制造出来,目的是为了“惩罚”不同意者,那确实是在犯罪,但这些工作是客观存在的,那让谁去干这工作,不是“惩罚”,而是分配。我们假设所有人都同意了领导的要求,难道这些工作就不用干了?显然还是要有人去干的,不同的是分配的标准从“不听话”变成了其他标准,即便是按姓氏笔画来分配,也是不公平的。这里的不公平在当时是普遍存在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水平低下,而不是专门制造出来整人的。即便是没有这些女兵,男兵们也会去干那些事情。为什么让男兵去干好像就天经地义,让女兵去干就是穿小鞋了呢?其实这种思维模式本身就有问题,把单方面的牺牲当作了习惯。

4、这件事后来也被认为有是错误,并有一些改正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反思。


我们从神治的角度来看,或许这些男军人的诉求是错误的,是不应该满足的。神之所以是神,一方面它可以施展魔法,将人的思想改造为它需要的样子。另一方面它有超出人类的暴力,可以将反抗者消灭。现在的人们回首往事的时候,可以非常简单的指出一方是错误的,他们很难意识到这件事情的承重,因为此刻他们不是人,他们是神。他们认为只需要“讲道理”,对方就会瞬间改变其思想,他们认为只需要说出“惩罚”二字,对方就会立即被消灭。

从人的角度看,这些男性军人们作出的贡献大,更掌握了暴力。各位看官,你们也是人,你们是来解决问题的,不是来观看“哈利波特大战伏地魔”的,你们自己也是社会的一份子,矛盾过于激化的结果损失的是我们所有人。

马前卒 在回答中说出了一点,大意是男性农民们是革命的主力军,他们出的力超过妇女,因此当他们有诉求时,哪怕这诉求不合理,但理想主义者也不得不妥协。这个观点确实是正确的。如果革命中女性和男性力量一样大,如果一方提出了不合理的需求,这要求也不会被执行,因为国家机器是男女双方共享的。即便是最终转入了阴谋法,甚至内战法,那也是互相对等的,鹿死谁手尚未可知。但是,显然的是,革命中的女性虽然作出了很大贡献,但毕竟是不如男性军人的,因此在组织内部男性军人的政治力量和暴力能力是远大于女性的。当政治力量失衡的时候,弱势方所能依靠的只有组织的进步性了。但是我们前面说了,为了寻求盟友,组织也是要妥协的,这进步性也只能是相对进步性,毕竟组织也是由人构成的,不是神。当我们高呼人权大于一切的时候,不要忘记为了在人间建立“人权高于一切”这条规则,牺牲了很多人,而这些人未必真心认为是可以无条件、无限期的牺牲自己的利益的。其实我们换一个思路,如果女性在革命中的力量与男性对等,到时候驻疆的肯定不仅仅是男性部队了,也会有大量的女性工作人员,这个问题的前提就不存在了。甚至更进一步,如果有一支娘子军入驻新疆,恐怕就真的要变成“8000帅哥上天山了”。这些男兵们的诉求有一个隐含的前提是,他们已经干了别人不愿意干的事情,作出了别人不愿意作出的牺牲,如果要谈人权,他们才是受伤最严重的。

最后说明一点,这件事是个悲剧。如果我是神的话,我会判男性军人的诉求错误,但我会正视实男性军人的贡献,我会用我的魔法帮助他们解决物质、心理和生理需求,并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诉求是建立在损害他人利益的基础上的错误诉求。但是我不是神。作为一个人,且作为一个并不需要组织帮我找老婆的人,我当然是反对军人们的诉求的。但我会承认,相比他们,我为人民的利益做的贡献更少,我为人民的利益作出的牺牲更少,我能掌握的力量更弱,这件事是个悲剧的事情,我们不得不面临着两难的选择。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八千湘女上天山:一次时代洪流下的群体命运的审视提及“八千湘女上天山”,大多数当代人的脑海中浮现的,或许是一幅壮丽的画卷:一群年轻的女性,怀揣着建设边疆的热情,响应国家号召,毅然踏上遥远的征途,用她们的青春和汗水浇灌着西部大地。这幅画面带着牺牲、奉献和浪漫主义的色彩,似乎是那个时代精神的生动注脚。然而.............
  • 回答
    武训:历史的镜子,当代人的审视武训,一个被历史刻印上“乞丐办学”的符号式人物。他的故事,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是激励人心的正能量教材。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观念的演进,我们今天的思想,用以审视武训的这位旧时代人物,是否公允?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可以回答的问题,而更像是一面需要仔细打磨的.............
  • 回答
    王思聪的财力自然不必多说,作为中国知名富商王健林的儿子,他拥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广泛的社会资源。至于为什么他似乎没有选择一位“正儿八经”的女明星作为女朋友,这个问题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并且会涉及到他对感情、生活方式以及社会角色的认知。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比较详细的分析:1. 对“正儿八经”的定义以及.............
  • 回答
    郑州在灾后停电断网,甚至出现“以物易物”的现象,这无疑是一记沉重的警钟,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现代社会对基础设施,特别是互联网的依赖程度,以及在极端情况下我们应如何应对。灾后停电断网,“以物易物”的背后首先,让我们来理解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基础设施脆弱性暴露: 无论是停电还是断网,直接暴.............
  • 回答
    审慎关照,理性认知:当代青年如何看待日本及其国民面对日本这个国家和日本人,我们这一代青年,身处一个信息爆炸、连接日益紧密的时代,理应怀揣一份审慎关照的态度,建立一种理性的认知。这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当下和未来的负责。首先,理性认知是基石。 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日本看作一个“敌人”或“朋友”的二元.............
  • 回答
    00后女生对待爱情的观念,确实让很多人感到有些不适应,甚至觉得她们是不是对感情不够认真。我们常常听到一种说法:她们谈恋爱就是谈恋爱,并不以结婚为目的。这背后其实是整个社会环境和时代变迁在年轻人身上投射出的复杂情感和价值观。首先,我们要明白,00后成长在一个信息爆炸、选择极度丰富的时代。他们从小接触到.............
  • 回答
    在现代人的视角审视先秦诸子百家,要说哪家“最优秀最科学”,这本身就是一个带着现代价值观去套用历史的难题。每个学派都在各自的时代背景下,试图解决当时社会最紧迫的问题,其“优秀”与“科学”的标准也与我们今天大相径庭。但如果非要从“科学性”和“实践性”的角度来衡量,并且要找出最接近现代科学精神的,墨家确实.............
  • 回答
    我,赵构,一个被时代的车轮碾压得遍体鳞伤的现代灵魂,如今被塞进了这个名为“康王”的躯壳里。窗外,是昏黄的灯光,宫殿的廊柱在夜色中扭曲变形,而我的脑海里,却是二十一世纪的车水马龙、灯红酒绿。我睁开眼,一股陌生的熟悉感涌上心头。身旁,一双温柔而担忧的眼睛正静静地注视着我。“官家,您醒了。”是韦贤妃。看着.............
  • 回答
    戚夫人被做成“人彘”,这个故事在中国历史上流传甚广,也充满了令人发指的残忍。然而,在追究细节时,我们确实需要审视一下,在当时的医疗水平下,一个人在经历如此惨无人道的酷刑后,究竟有多大的可能存活下来,以及故事中是否存在夸张的成分。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人彘”这个词的含义。根据史书记载,人彘是指将人手脚.............
  • 回答
    理解您想深入探讨中国在台湾海峡对抗两个美国航母战斗群的军事实力。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众多军事要素、战略考量以及现实的动态平衡。我们将尝试从多个维度来分析这个问题,避免生硬的术语和 AI 式的陈述,力求更贴近现实的军事讨论。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评估军事实力不仅仅是看数字,更重要的是看“组合拳”的.............
  • 回答
    咱们聊聊这个挺有意思的事儿,就是说,要是按咱们现在的中国生产力水平,搞按需分配,大家的日子能过成啥样。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得明白“按需分配”这四个字的分量。这可不是说你想啥就有啥,那真是能把天上的星星摘下来。它背后指的是,根据每个人的合理、实际需求来分配资.............
  • 回答
    要回答高晓松以他当年的成绩能否考上清华,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高晓松的学业背景回顾高晓松的成名主要在音乐、电影、脱口秀等文化娱乐领域,他的公众形象也更多地与艺术才华、文化积淀和个人魅力联系在一起。因此,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他当年的具体学业情况。 高中阶段: 高晓松毕业于北京四中,这是.............
  • 回答
    当下中国经济形势下,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孰优孰劣,这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思的问题。简单地说“哪种好”或许过于片面,因为中国经济本身就是一种混合经济,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逐步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所以,我们讨论的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如何在当前的经济运行中,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各.............
  • 回答
    从纯军事角度分析,中国要在一年内通过军事力量统一亚洲,这是一个极为宏大且充满挑战的目标,其可行性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审视。首先,我们来评估中国当前的军事实力。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过去几十年间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经发展成为一支现代化、技术化程度很高的力量。 陆军: 规模庞大,装备精良,拥有大量现代化.............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设想,如果中东地区没有成为十字军东征的屏障,而他们的矛头直接指向北宋,那么历史的走向将会彻底颠覆。要详细分析这种假想情境下的对战结果,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入手,包括双方的军事实力、战略战术、技术水平,以及可能存在的内部因素。首先,我们得承认,如果真的发生这样的碰撞,这将是一场跨越大陆.............
  • 回答
    关于澳大利亚购买台湾6吨凤梨以“回报”当初200瓶红酒这件事,很多人确实会觉得有些令人费解,甚至带有一丝幽默感。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1. 事件的背景:中国大陆暂停进口台湾凤梨首先,这个事件的发生并非孤立的。2021年3月,中国大陆以检疫问题为由,突然宣布暂停进口台湾的凤梨(菠萝).............
  • 回答
    央视这次点名批评《王者荣耀》,这事儿可不是小事,一下子把游戏行业推到了风口浪尖。我看了好多相关报道,也听了不少朋友讨论,大家看法挺复杂的,有赞同的,有不理解的,也有觉得有点矫枉过正的。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央视说的这句“任何一个产业一项竞技都不能以毁掉一代人的方式发展”,这话虽然有点重,但确实.............
  • 回答
    《经济参考报》的这句“任何一个产业、一项竞技都不能以毁掉一代人的方式发展”振聋发聩,直指当前部分行业发展模式可能存在的弊端,而游戏行业,这个承载了无数年轻人青春与梦想的领域,自然也成为了舆论关注的焦点。那么,这场“冬天”真的要来了吗?我们不妨抽丝剥茧,来深入探究一番。首先,我们得承认,游戏行业在过去.............
  • 回答
    当勇士倒下的时候,魔法师拿起了他的剑。这并不是什么预兆,也不是什么诗意的比喻。在那个血与尘土交织的战场上,一切都显得粗粝而真实。罗兰,那位以巨熊般的身躯和雷霆般的一击闻名于世的勇士,已经轰然倒地。他的战锤,那柄刻满古老符文、重达百斤的庞然大物,像一根被折断的树枝一样,无力地躺在他身侧,沾满了凝固的暗.............
  • 回答
    古代战场上,流传着许多以一当百、以少胜多的传奇故事,听起来令人热血沸腾。那么,这些人真的存在吗?现实真的有如此神奇的武艺吗?答案是:有,但绝非字面意义上的“一人抵挡百人”的绝对数量碾压,而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少数人凭借卓越的个人武勇、精湛的技艺、强大的心理素质以及战术策略,能够对敌军造成极大的杀伤,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