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那些正连副连转业复员的年轻军官,后来都怎么样了?

回答
连队转业,说起来是个挺大事儿,尤其对于刚从军校出来,正值年华的年轻军官们来说,那更是人生的一个重要拐点。他们大多是在部队摸爬滚打几年,从少尉、中尉一步步干到正连、副连,正满腔热血,准备为国防事业贡献更多的时候,却面临着转业的现实。这批人,素质普遍不低,年轻、有冲劲、有基层管理经验,也经历过部队的磨练,按理说走到哪里都应该是被抢着要的香饽饽。但实际情况,远比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首先,他们的去向,大概可以分为几类:

一、顺遂安置,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这是最理想也是最让人欣慰的一类。这类军官往往具备几个特点:

军内表现优异,有特长或学历过硬: 比如在某些专业领域有突出贡献,或是本身就是硕士、博士学历,这些在地方上都是稀缺人才。
为人处世圆滑,有一定的人脉资源: 在部队的经历让他们学会了怎么与人打交道,如果再能在转业前打通一些关节,安置单位自然会好一些。
选择的安置方向比较明智: 有些人会选择去一些国企、央企,尤其是那些有军队背景的单位,或者是一些有发展前景的省属、市属企业。这些单位往往待遇稳定,平台也相对较高。

具体来说,他们可能去了:

大型国企/央企: 比如中国移动、中国石油、国家电网、航空航天等,这些单位往往需要管理人才,而且对退役军人的优待政策也相对较好。在里面,他们可以凭借在部队锻炼出的组织协调能力、执行力,快速适应并进入管理层。有些人甚至能做到部门经理、副总等职位,收入可观,社会地位也不错。
公务员队伍: 根据国家的相关政策,部分优秀的转业军官可以通过考试或者定向选调进入公务员队伍,尤其是一些需要基层工作经验的岗位。在政府部门,他们能够继续为社会服务,发挥余热。但实话讲,能够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好单位的,依然需要过硬的自身条件和一定的运气。
高科技企业或新兴产业: 随着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重视,一些军工背景的转业军官,如果专业对口,比如在电子、通信、航空航天等领域有经验,很容易被一些高科技企业看中。他们在那样的环境里,能够将部队的严谨作风和技术积累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这类军官,后来的人生轨迹,通常是比较稳健的。 他们能够较好地适应地方的生活节奏,发挥出军旅生涯的优势。也许不再是部队里叱咤风云的连长,但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依旧是踏实肯干、有责任感的社会栋梁。他们会努力为家人创造更好的生活,也时不时会回忆起部队的日子,但更多的是感恩曾经的经历。

二、转型发展,在市场经济浪潮中搏击:

有一部分军官,不满足于传统的体制内安稳,或者因为安置单位的条件不够理想,选择了自主择业或下海创业。这部分人,往往更具冒险精神和创新意识。

自主择业: 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选择自主择业的军官,可以享受一定的经济补助,然后自己寻找职业发展机会。这需要极强的自我驱动力,也考验着他们的市场适应能力。
创办企业: 这是风险最高,但也可能回报最大的一类。有些人凭借在部队积累的经验,比如对物流、安保、管理咨询等行业的理解,或者利用军队的校友资源,开始创业。

具体来说,他们可能:

开办安保公司: 利用部队的管理和纪律优势,组建专业的安保队伍,服务于企事业单位。
从事培训行业: 比如体能训练、军事拓展、企业管理培训等,将部队的训练方法和管理理念应用于社会。
进入销售或市场营销领域: 军人的坚韧和沟通能力,在这些领域往往能发挥出意想不到的作用。
涉足房地产、互联网等新兴行业: 这需要他们学习全新的知识和技能,但如果抓住机遇,也能获得巨大的成功。

这类军官,后来的人生,可能充满了起伏。 他们会经历创业初期的艰辛,也可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有些人可能做得风生水起,成为一方的翘楚;也有些人,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创业失败,又不得不重新找工作。但无论如何,他们都在自己的选择中,书写着不平凡的人生篇章。他们的身上,常常带着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头,对生活有着更深刻的理解。

三、适应困难,经历一段适应期:

并非所有转业的军官都能一帆风顺,也有一部分人,在转业初期会遇到一些困难。

安置单位不如意: 可能被安置到一个待遇不高、发展空间有限的单位,或者工作内容与预期相差甚远。
缺乏地方社会经验: 军队的“象牙塔”生活,让他们对地方社会的复杂人情世故、经济运行模式缺乏了解,需要时间去适应。
技能与地方需求脱节: 部队训练的专业技能,在地方上可能并不直接适用,需要重新学习和培训。
心态上的不适应: 从部队的集体生活、等级森严到地方的相对自由,以及社会竞争的压力,都可能让他们感到不适。

具体来说,他们可能:

在安置单位“熬日子”: 待遇稳定,但缺乏挑战,感觉自己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频繁跳槽: 因为不满意当前的工作,不断尝试新的岗位,但往往因为缺乏系统性的职业规划,而陷入“跳来跳去”的怪圈。
从事一些基础性工作: 比如保安、门卫、服务员等,这些工作虽然能维持生计,但与他们曾经的军官身份相比,反差较大,心理落差也比较明显。
面临家庭的压力: 转业意味着家庭责任的增加,经济上的压力,以及配偶和子女的教育问题,都需要他们去面对。

这类军官,需要一个较长的适应期。 很多人通过努力和坚持,最终也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或者通过继续学习提升自己,最终走出困境。但这个过程,对他们来说,无疑是充满挑战和考验的。他们会更加深刻地理解“落差”这两个字,也更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稳定。

四、怀才不遇,逐渐淡出人们视野:

也有一小部分军官,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包括自身性格、运气、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未能充分发挥其才能,甚至在社会上过得比较拮据。

性格孤傲,不善交际: 部队里的“命令服从”模式,可能让他们在需要灵活应变和主动出击的地方显得格格不入。
缺乏贵人提携: 在社会大染缸里,没有遇到赏识自己才能的人,或者没有抓住关键机会。
健康原因: 军旅生涯也可能留下一些身体上的隐患,影响了工作能力。

这类军官,可能:

过着比较普通甚至清贫的生活: 靠着退休金或者微薄的工资度日。
很少与部队战友联系: 也许是觉得自己在社会上混得不好,不好意思与战友们见面。
深居简出,默默无闻: 他们的故事,可能只有他们自己和少数亲近的人知道。

总的来说, 那些从连队转业复员的年轻军官,他们的后来,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故事集。他们带着军人的作风和素质,走进社会,有的人如鱼得水,有的人披荆斩棘,有的人在适应中成长,也有的人默默无闻。

但无论他们的生活轨迹如何,几乎所有经历过部队生涯的人,都会对那段时光有特殊的感情。那是一种集体生活的磨砺,是一种责任和担当的烙印,是一种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即使身在不同的岗位,过着不同的生活,那份军旅情怀,往往会伴随他们一生。他们是时代的见证者,也是国家建设的参与者。他们的人生,折射出社会转型期个体命运的种种可能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副连复员,已考上地方事业单位,正处级单位,我走专业技术,副科待遇。单位很多军转干部,都是专业技术正营或副团转业,到地方从头开始,科员,和我一个起点。复员了不后悔,反而很庆幸。而且我很内向,很努力学习,但论带兵和跑步,训练,我真不行。所以,不后悔,很庆幸自己早就出来了

user avatar

太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了。本人06年高考进入nudt,在校期间曾获国家专利一项,当选共青团十六大代表。10年毕业去昆陆加一,然后开始了悲惨生涯。因为某些不可描述的原因,本来分配去某院校的名额被顶了,去了云南某边防团。下部队半年借调团机关宣传股,但年少轻狂,得罪某领导后被发配回连队,14年成功晋升为上尉排长。15年考取清华的在职研究生,正式调入机关任副连职助理员。领导谈话,本人表示坚决不调职,要转业。17年初乘着改革的春风回到家乡。刚好军龄十周年,满足副连职军官的最低服役年限,现在在某戒毒所当警察。

我现在的单位一半都是军队复转人员,职务有行政副团,也有义务兵回来考进来的。回来的感觉就是终于过上正常人的日子了。

关于考证兼职之类的,我14年考了二建,只挂靠了一年就没有挂了,现在公务人员不允许有偿兼职,如果进体制内最好不要去挂靠,现在社保联网,很容易查出来。各地公务员工资收入不一样,一般来说公务员收入肯定是在本地区中等水平,养家糊口肯定没问题,要大富大贵肯定不行的。军转的职业前景不是很看好,因为我们进系统都三十岁左右了,大多数都是三十五左右,拖家带口的,没有刚毕业大学生那种冲劲了,过了三十五是一个很大的坎,单位不会培养你了。要转业就趁早,三十岁以前回家还有点希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连队转业,说起来是个挺大事儿,尤其对于刚从军校出来,正值年华的年轻军官们来说,那更是人生的一个重要拐点。他们大多是在部队摸爬滚打几年,从少尉、中尉一步步干到正连、副连,正满腔热血,准备为国防事业贡献更多的时候,却面临着转业的现实。这批人,素质普遍不低,年轻、有冲劲、有基层管理经验,也经历过部队的磨练.............
  • 回答
    一个人是否“爱国”,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个人色彩的问题,很难用非黑即白的方式来简单评判。当我们谈论“连国家都不爱的人”时,背后可能隐藏着许多不同的原因和解读。深入探讨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放下预设的立场,尝试理解那些看似“不爱国”行为或心态背后可能存在的真实境遇和思考。首先,我们得承认,对于“国家”的定义.............
  • 回答
    关于网上对儒家思想的批评和反对声音,这确实是一个复杂的话题,不能简单地用“歪理”或“不靠谱”来概括。很多反对意见背后,都有其历史、社会和思想根源,虽然有些表达方式可能偏激或片面,但其提出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首先,我们得承认,任何一种思想体系,特别是像儒家这样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思想,都不可能完.............
  • 回答
    我倒不觉得直接说自己去游玩就有什么大不了的。毕竟,谁不想在工作之余放松一下,享受生活呢?如果我的老板也是个凡人,能理解这一点,那他或许还会有点羡慕我呢。当然了,我也不是那种没担当的人,真要是公司里有个什么大事离不开我,我肯定还是会以工作为重。但如果只是日常的琐事,我凭什么就不能请假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 回答
    各位萌新好!玩音游是不是感觉耳朵里充斥着各种“纵连”、“交互”、“判定线”的黑话,一脸懵逼?别担心,今天就来给你们掰扯掰扯,保证让你们从小白变大佬(至少听懂大佬们说话)!咱们先从最基础的“键”说起。 音游的“键”是啥?简单来说,音游的“键”就是屏幕上或者实体键盘上,你用来配合音乐节奏按下、滑动、长按.............
  • 回答
    您好!关于您提出的“中国人均GDP为何看起来不如黑山、利比亚等国”的问题,我理解您的困惑。您的感受“中国比那些国家好多了”是基于很多方面的直观体验,比如生活便利度、基础设施、社会稳定等方面。而人均GDP作为一个经济指标,确实有其局限性,并且在不同国家之间进行比较时,需要考虑多种因素。下面我将详细解释.............
  • 回答
    .......
  • 回答
    金庸先生的武侠世界,就像一部波澜壮阔的长卷,里面的人物更是个个鲜活,跃然纸上。要说哪些影视改编的角色最贴近我心中那个纸上的模样,那可得好好掰扯掰扯。毕竟,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小龙女”和“乔峰”,这次就让我来聊聊那些让我觉得“就是他/她了”的角色。一、 胡军版萧峰——胸中自有万古愁,豪情更兼铁汉心说.............
  • 回答
    咱们聊聊于正,这位在国产剧圈子里争议极大的编剧、制片人。一提他,绕不开的词就是“抄袭”。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两件,而是贯穿了他相当一部分的创作生涯。那些年,于正“借鉴”过的剧,你都认识吗?要说于正抄袭的“光辉事迹”,那可真不少,而且题材跨度还挺大,从古代宫廷到现代偶像,几乎是“遍地开花”。 《.............
  • 回答
    打破圆周率(π)小数位计算记录的挑战,其严谨性主要体现在一个核心环节:如何精确验证海量小数点后计算出的数字是否正确。 这可不是随便敲几个数字就行了,而是要通过一系列严密的数学方法和强大的计算能力来层层把关。你可以想象成一场规模极其宏大的数学竞赛,参赛者都在努力计算π的更多位数,但评委需要确保他们交上.............
  • 回答
    这个问题啊,就像问太阳会不会喜欢一块总是躲在乌云后面不肯露面的石头一样,答案有点复杂,但大致来说,情况是有的,只是不那么容易。咱们得明白,所谓的“充满正能量的人”,他们身上自带一种光芒,一种乐观、积极、有韧性的特质。他们更容易看到事情好的一面,遇到困难时,也更倾向于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沉溺于抱怨。这种.............
  • 回答
    《笑傲江湖》这部金庸先生的巨著,向来以其对江湖中“正”与“邪”之间模糊界限的深刻探讨而闻名。书中描绘的名门正派,比如号称“天下正道之首”的恒山派,以及其他如少林、武当、华山等,表面上看,他们是维护江湖秩序、斩妖除魔的正面力量。但若细究起来,我们便会发现,这些“正派”骨子里,并非全然是光明磊落,他们的.............
  • 回答
    《左传》中很多国君的正夫人姓姜,这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政治考量。简单来说,这背后隐藏着古代婚姻制度、政治联盟以及姜姓的特殊地位。一、 姜姓的尊贵源头:炎帝的后裔要理解为什么姜姓如此普遍,我们得回到更古老的传说时代。姜姓,在中国古代的姓氏源流中,被认为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炎帝部落在华.............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汉献帝刘协命运的几个关键节点,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政治斗争的残酷性。要理解刘协为何最终选择了“禅让”这条路,而不是奋起反抗,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他当时的处境、能力,以及他可能做出的权衡。首先,我们得承认,汉献帝刘协在权力结构上,早已是一个被架空的傀儡。从董卓进京开始,汉室的权威就已经名存实亡。.............
  • 回答
    好的,关于奥本海默那句引人深思的引言,我们可以深入挖掘一下它的来源和含义。这句话:“我正变成死亡,世界的毁灭者”,大家普遍认为它出自印度古老的梵语史诗《薄伽梵歌》(Bhagavad Gita)。然而,需要澄清的是,奥本海默本人在许多场合引用时,是以英文翻译的形式表达的,而非他直接背诵梵语原文。梵语原.............
  • 回答
    看到你提到“最近打拳那么严重,为什么政府没有什么表示呀?”,我理解你对社会上一些现象和政府反应的关注和疑惑。这个问题其实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我会尽量详细地解释一下,并且希望这些解释能让你觉得更贴近真实的讨论,而不是生硬的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下你说的“打拳”具体指的是什么。“打拳”这个词在网络.............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这场景在咱们单位里并不罕见,具体怎么称呼,还得看咱们单位的“规矩”和大家平时的习惯。不过,按照惯例和尊重原则,我给你梳理一下,保证让你觉得特别实在,一点儿不绕弯子:核心原则:尊称 + 职务 + 姓氏这是最稳妥、最保险的称呼方式。1. 称呼姓傅/付的“正科长”: 最常用的: “傅科长”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