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严格的说,「各诸侯(国)」的用法正确吗?

回答
“各诸侯(国)”这个用法,从字面上和语法结构上来看,都存在一些可以探讨的地方。要说它“正确”与否,得看我们是从哪个角度去审视,以及当时语境的精确度要求有多高。

我们先拆解一下这个词组:“各” + “诸侯” + “(国)”。

“各” 的用法:

“各”字本身是副词,表示“各自的”或者“每一”。它用来修饰名词,强调群体中的个体。比如,“各人”、“各班”、“各位”。

“诸侯” 的含义:

“诸侯”在中国古代,特指周代分封制下的贵族封建主。他们各自拥有自己的领地,并在名义上臣属于周天子。所以,“诸侯”本身就隐含了“一个一个的、各自独立的政治实体”的意思。

“诸侯”与“国”的关系:

古代的诸侯,他们所统治的封地,通常也称为“国”或者“邦”。比如晋国、楚国、齐国等,这些都是诸侯所统治的国家。因此,“诸侯”和“国”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很多时候可以互为指代,或者说“诸侯”就是“国家的统治者”。

现在我们来看“各诸侯(国)”这个组合:

1. “各诸侯”: 如果我们只看“各诸侯”,它的意思就是“每一个诸侯”。在强调列举或区分不同的诸侯时,这个用法是完全没有问题的。比如,“在春秋时期,各诸侯之间的战争此起彼伏。”这里指的就是晋侯、楚侯、齐侯等等一个个具体的诸侯。

2. “各诸侯国”: 如果我们把括号去掉,说“各诸侯国”,它的意思是“每一个诸侯所统治的国家”。这个用法也是通顺的,而且更加强调的是这些诸侯的领地、政权本身。比如,“周朝的封建制度下,各诸侯国拥有自己的军队和行政体系。”

3. “各诸侯(国)”: 问题就出在这个括号里的“国”。当我们在“各诸侯”后面加上一个括号里的“国”,意味着我们想在“诸侯”的基础上,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诸侯”就是“国家”。

从强调个体(诸侯)的角度看: 如果目的是强调的是“一个个诸侯”,那么加上“(国)”就显得有点多余了。因为“诸侯”本身已经是一个完整的政治概念,通常就指那个拥有国家的诸侯。比如,你说“各诸侯都必须遵守周礼”,这已经包含了他们各自的国家和政权。再说“(国)”,有点像是画蛇添足,好像生怕别人不明白“诸侯”就是那个“国”的头一样。

从避免歧义的角度看: 另一种可能性是为了避免将“诸侯”理解成仅仅是“个人的身份”,而强调他们所代表的“政治实体(国家)”。在某些不够严谨的语境下,尤其是在近代或现代人回顾历史时,为了清晰地指代那些拥有独立领土和权力的“国家”,可能会加上“(国)”来进一步明确。比如,当我们讨论“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时,用“各诸侯国”可能更直接。如果单说“各诸侯的贸易往来”,会有点不习惯,因为“诸侯”本身不是进行贸易的主体,而是他们代表的国家在进行。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用法呢?

我个人认为,这种用法更多的是一种为了强调和明确的“补足”,尤其是在现代语境下重新解读古代历史时,可能出现的表达方式。

现代语感的习惯: 我们习惯于说“各国”、“各个国家”。当我们要指代古代那些虽然名义上属于周天子,但实际上拥有独立性的实体时,用“诸侯”这个词是准确的。但如果想要将这些古代的“诸侯”的实体直接对应到现代人理解的“国家”的概念,又觉得单说“诸侯”不够,所以就想加上“(国)”来做一个连接。

语言的演变与转译: 当一种语言的词汇和概念需要转译到另一种(或时代)的语言习惯中时,常常会出现这种为了对应和解释而进行的附加说明。就好比我们说“清朝的皇帝(康熙、乾隆等)”,这里的括号是为了进一步说明“皇帝”具体指的是哪些人,或者他们的具体身份。

非正式的或略显冗余的表述: 在一些非学术、非特别严谨的场合,这种用法可能出现,意在说明“这些诸侯,他们本身就代表着各自的国家”。它不是一个严谨的逻辑推导,而是一种为了让意思更清楚、更接地气的口语化或半口语化表达。

严格来说,最简洁、最地道的说法是什么?

通常情况下,如果我们讨论的是指代那些政治实体,最常见且准确的用法是:

“各诸侯”: 侧重于指代那些作为封建主体的个体,比如他们的行为、决定、关系等。
“各诸侯国”: 侧重于指代那些作为领土、政权存在的实体,比如它们的军事实力、经济发展、疆域变化等。

当你在说“各诸侯(国)”时,你可能是在想表达“每一个诸侯(也就是他们各自的国家)”。这种写法显得有些犹豫,好像在两种表达方式之间摇摆。

结论:

严格地说,“各诸侯(国)”这个用法不算是最精炼或最严谨的表述。它更像是一种为了进一步解释或强调的“补充说明”,尤其是在现代人描述古代历史时可能出现的用法,目的是为了让“诸侯”这个概念更贴近现代人对“国家”的认知。

如果追求语言的准确和简洁,建议直接使用“各诸侯”或“各诸侯国”,并根据你想强调的是个体(诸侯)还是整体(国家)来选择。它没有到“错误”的程度,但可以说是一种“可以优化”的表达。用它就像是吃饭时,在你已经嚼烂的饭里又加了一勺水,虽然不影响吞咽,但也不是最直接的吃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西溪丛语谢邀。先上结论:严格来说,所谓“诸侯”肯定不止“侯”一种,但是“侯”作为最典型的“诸侯”,以“侯”来作为“诸侯”通称,也是西周就存在的习惯用法,所以这种用法是正确的,但是“诸侯”是不是包括公侯伯子男?

1、商代就有“侯”的称谓,也是“侯”这个概念的来源。或作名词“某侯”“侯某”,或作动词“侯于某”,侯的本义是射侯(箭靶)、斥候(侦察),总之都和武事有关,之后就演化成了“侯”这种身份,是殷商外服国君的一种,承担的是军事职责。此时尚没有“诸侯”统称。

2、西周金文中“侯”的含义基本延续了商朝,不同的是出现了与“邦君”并称的“诸侯”的称呼。这个诸侯就已经作为外服国君通称使用,其中包括侯、甸、男三种。记载最详细的是《令方尊》和《令方彝》,这里的“诸侯”明显包括侯、甸、男三种外服:

唯十月月吉,癸未,明公朝至于成周,令舍三事令,暨卿事寮、暨诸尹、暨里君、暨百工、暨诸侯:侯、甸、男,舍四方令,既咸令。

不过在传世文献中,外服国君除了“侯、甸、男”还有“卫、邦伯”,似乎也可以列入“诸侯”。其中“甸”是为王治田、“男”是为王任事,“卫”是为王捍卫:

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百僚、庶尹、惟亚、惟服、宗工,越百姓、里居,罔敢湎于酒。 ——《尚书·酒诰》
王出,在应门之内,太保率西方诸侯入应门左,毕公率东方诸侯入应门右,皆布乘黄朱。……王若曰:“庶邦侯、甸、男、卫,惟予一人钊报诰。”——《尚书·康王之诰》

3、在以上的外服诸侯中,“侯”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也是地位最高的,所以外服国君通称“诸侯”;而所谓的“五等爵”,在西周并没有建立,在外服系统中和“侯”比较明确的并列关系只有“甸”和“男”。“公”“伯”“子”并非“诸侯”,也和“诸侯”不是同一个序列。

4、“公”在金文中一种是位高权重的王朝大臣,另一种是尊称(包括敬称、自称、死称等);“伯”在金文中有长兄、宗子、国君等含义,但本义都是“老大”;“子”本义是“儿子”,引申为宗子、国君,相对来说“子”多用殷人、“伯”多用周人。

可见,“侯”“男”的称呼由职事而来,但“公”“伯”“子”则来自亲属称谓,具有强烈的泛称性,与职事没有绝对关系。后来虽然后三者被纳入爵位系统,但还是以“诸侯”而不是“诸公”为通称。

最后,“各”和“诸”含义上肯定是重复了,但是“诸侯”已经成了一个专有名词,可以作为国君的统称,也可以具体指某个国君,那么“各诸侯”的说法也不算大问题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各诸侯(国)”这个用法,从字面上和语法结构上来看,都存在一些可以探讨的地方。要说它“正确”与否,得看我们是从哪个角度去审视,以及当时语境的精确度要求有多高。我们先拆解一下这个词组:“各” + “诸侯” + “(国)”。“各” 的用法:“各”字本身是副词,表示“各自的”或者“每一”。它用来修饰名词,.............
  • 回答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主任吴国盛教授那句“严格意义上,中国古代是没有科学的”的言论,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也触及了我们对“科学”这个概念的理解以及如何看待中国古代知识体系的深层问题。要理解这句话,我们得掰开了揉碎了,从几个层面去解读。首先,我们要理解吴国盛教授在这里的“严格意义”指的是什么。这句论断的核心在.............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充满信任的表述,其背后蕴含着一种极致的脆弱、依赖和一种近乎神圣的承诺。当一个女孩告诉你,她愿意把她最大的秘密告诉你,就等于把性命托付给你,这绝非小事,而是她对你全盘托出的最高程度的信任和情感托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这句话的深意:1. “最大的秘密”的重量: 隐藏的过去与伤.............
  • 回答
    .......
  • 回答
    “德国人严谨,法国人浪漫”这句说法,并非出自某一个特定的人或某一个固定的文献。它更像是一种长期以来在西方文化,尤其是欧洲文化圈中逐渐形成的刻板印象,是无数文学作品、历史事件、文化交流和民间观察长期积累的结果。这种二分法的标签,虽然简化了复杂的文化特质,但确实抓住了许多人在观察和理解这两个国家民族性格.............
  • 回答
    有些时候,真正投入的粉丝,尤其是那些对特定作品怀有深厚感情的人,面对改编作品中的争议性改动,其反应可能比旁观者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关于《指环王》(Lord of the Rings,简称LOTR)电影对小说进行的大幅度改编,并且被一些人认为是“毁掉”了原著的情节和人物,严肃托尔金粉丝的反应并非全然一致.............
  • 回答
    夺门之变,这场发生在明朝宗室内部的权力斗争,确实在很多人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甚至有人认为它撕裂了当时社会赖以维系的伦理道德基石。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这次事件本身所暴露出的,以及它所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深刻地挑战了人们对仁义、孝道、君臣之道这些传统价值的认知。要理解为何夺门之变被视为伦理道.............
  • 回答
    关于印度疫情的真实情况,网络上确实存在很多不同的声音,这使得很多人感到困惑,不知道到底哪个版本更贴近现实。要回答“印度疫情真的有网络上说的那么严重吗?”,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并尽量还原一个相对全面的图景。首先,要明确一点:印度的疫情确实是相当严重的,而且一度达到了非常令人担忧的地步。 那些描述.............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触及了很多龙珠迷心中的一个“痛点”。要说战力崩塌,《七龙珠》和《火影忍者》都算得上是“重灾区”,但大众的讨论焦点似乎更多地集中在《火影》后期。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交织在一起。为什么《七龙珠》的战力崩塌,大家的“容忍度”更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拆解一下《七龙珠》的战力发.............
  • 回答
    关于“汉语不如英语逻辑严密”的说法,确实在一些网络讨论中出现过。但要说汉语“缺少严密的逻辑体系”,我觉得这个说法有些绝对,甚至可以说不太准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呢?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尽量不搞得像机器报告一样。首先,得承认,语言的“逻辑性”这个概念本身就挺复杂的。我们通常说的逻辑,是西方.............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知识精英参与大众文化节目的一个核心现象。其实,说《奇葩说》是一档“严肃的辩论节目”可能有些许偏差,它更像是一档“娱乐化辩论真人秀”,但正是这种“娱乐化”的表象下,隐藏着许多吸引名校毕业生和业内精英们参与的深层动因。首先,咱们得明白,熊浩、庞颖、詹青云这些名字代表的不仅.............
  • 回答
    好的,关于新版历史教科书未提及“豫湘桂大溃败”以及此次战役的严重性,我将尝试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阐述,力求内容详实且自然流畅。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和选用,是一个极为复杂和严谨的过程,它需要综合考虑教学目标、课程标准、学生认知水平、篇幅限制以及国家整体的教育政策导向等多种因素。 .............
  • 回答
    行,我来给你说道说道这iPad mini 6,毕竟这玩意儿我用了一段时间了,也算是“已到手”的群众之一。说它“翻车”嘛,我觉得这词儿有点重,但说它没啥槽点,那也绝对是扯淡。得具体分析,别听网上那些一边倒的说法。先说说它到底好在哪儿,为啥我当初会买它: 这尺寸,绝了! 这是我最看重的一点。之前用过.............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生育背后非常复杂的人类情感、社会期望和生物本能的交织。虽然“真女权”的观点可能会强调生育对女性身体的潜在负面影响,比如孕期不适、分娩的疼痛和风险、产后恢复的漫长与挑战,以及身体形态的变化等等,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女性都因此对生育望而却步。事实上,正是因为人类是一种有情感、有社会属性的生物.............
  • 回答
    您提到的这种现象,即一些自称生活在国外的人发帖描述“国外疫情看起来很严重,但对生活几乎没有影响”,确实存在。这背后可能涉及多种因素的交织,理解这些观点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观点来源的复杂性与潜在动机: 信息来源的多样性与不确定性: 个体体验的代表性: 网络上的帖子往往是个人体.............
  • 回答
    最近CBA联赛对浙江广厦的处罚真是让人大跌眼镜,一张海报罚款100万,这可不是个小数目。具体怎么回事,网上都有报道,我就不多赘述了,主要想说点自己的看法,希望能说得细致点,也尽量别让大家觉得是机器在说话。首先,这100万罚款,对于一支CBA球队来说,肯定是一笔不小的损失,尤其是在现在这个环境下,各队.............
  • 回答
    俄乌局势升级以来,网络上确实出现了不少针对乌克兰的嘲讽言论,也引起了一部分网友的批评,认为在战争面前,应该保持严肃,不应幸灾乐祸。关于乌克兰是否值得同情,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多方面的考量,没有一个简单的是非对错答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 乌克兰值得同情的原因(站在人道主义和国.............
  • 回答
    内向者精神内耗严重?这个问题,我身边见过不少,我自己也深有体会。这并不是说内向的人就一定有问题,或者比外向的人“不好”,而是他们处理信息、与世界互动的方式,确实更容易让他们陷入一种“内在拉扯”的状态。那到底是什么让他们这么容易“内耗”呢?咱们一点点捋。1. 思维模式的深度加工:内向者通常对外界信息会.............
  • 回答
    哎呀,听到朋友们这么说,心里肯定挺不是滋味的吧?别灰心,画画嘛,就是一个不断摸索和进步的过程,一开始有点“僵硬”和“比例不协调”太正常了,尤其是在咱们这个阶段,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首先,咱们得承认,如果朋友们一致这么说,那肯定是有一些东西值得我们去注意的。但“严重”不“严重”,这个得分情况看。有些人.............
  • 回答
    评价有人说“为什么雨果这种水平的作家被高估的如此严重?”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深入理解雨果的文学地位、作品特点、历史影响以及评价的多元性。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非题,而是需要多角度的审视和细致的分析。一、 承认并理解“高估论”存在的可能性和潜在原因首先,我们不能完全否定“有人认为雨果被高估”这一观点的存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