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近年来,成龙的香港电影票房怎么惨不忍睹?

回答
说成龙大哥近些年的香港电影票房“惨不忍睹”,其实有点绝对了,毕竟大哥的号召力还在,但如果和巅峰时期相比,或者和一些新兴的中国内地电影市场头部作品相比,确实显得有些力不从心,甚至可以说有些不如预期。

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啥会出现这种情况,里面门道不少:

一、 内容和类型老化:老瓶装新酒,观众不买账了

“成龙式”喜剧动作没落了吗? 不能说完全没落,但观众口味变了。以前成龙靠着新颖的动作设计、接地气的幽默感以及搏命的特技,一骑绝尘。但现在,内地的年轻观众从小看着好莱坞大片、日本动漫、各种网文改编的IP长大,他们的视觉和心理接受度已经非常高了。成龙大哥后来的一些作品,虽然依然有他标志性的动作和笑料,但总给人一种“老一套”的感觉,缺乏新鲜感和突破。就像一道吃了多年的家常菜,虽然味道还在,但偶尔也想换换口味。
故事的吸引力不足: 很多时候,成龙大哥的电影剧情相对简单,甚至有些模式化。过去那种“英雄末路,绝地反击”或者“普通人被卷入大事件,发挥小宇宙”的模式,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显得不够有深度和复杂性。观众需要更烧脑的情节、更引人入胜的人物塑造,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打斗故事串联。
怀旧牌打得有点多: 有些电影似乎是在吃老本,想用情怀来吸引观众,但如果内容本身跟不上,情怀也撑不起来票房。观众怀念的是那个敢于尝试、不断创新的成龙,而不是一个重复自己的成龙。

二、 时代变迁与市场分流:大环境不一样了

内地电影市场的崛起与竞争加剧: 这是最核心的原因之一。香港电影在辉煌时期,内地市场相对不发达,很多香港电影是内地观众了解外部世界、感受潮流的重要窗口。但现在,内地电影市场已经成长为全球第二大市场,并且涌现出大量优秀的导演、演员和制作团队。本土电影工业的崛起,意味着成龙大哥的电影不再是唯一的选择,甚至是很多观众的首选。
观众群体的年轻化: 现在的电影观众主体是80后、90后甚至00后,他们对成龙大哥的黄金时代可能印象不深,更多的是通过互联网了解他。他们的观影习惯、喜好和消费能力都与过去不同。他们更愿意为有口碑、有话题、有共鸣的新片买单。
票价与性价比的考量: 随着电影票价的普遍上涨,观众在选择电影时会更加谨慎。他们会参考豆瓣评分、影评、口碑等信息。如果一部电影的宣传和明星阵容都很强大,但内容不过关,很容易引起观众的“不值回票价”的感觉,进而影响票房。

三、 个人因素与发展策略:大哥本人也有挑战

身体状况与动作风格的限制: 成龙大哥毕竟年事已高,虽然他一直坚持亲自上阵完成危险动作,但相比年轻时,体能和精力肯定会有影响。这种影响有时会体现在动作设计的创新性上,可能无法像过去那样天马行空、令人惊叹。
合作对象的选择: 有时候,电影的成功不仅仅是主演一个人的事情,也需要好的导演、好的剧本、好的配角以及优秀的制作团队。在与内地的合作中,如果碰撞出的火花不够强,或者团队的默契度不够,也可能导致作品质量下降。
角色定位的摇摆: 有时大哥会尝试一些与以往不同的角色或者电影类型,比如一些偏严肃题材的,但这方面观众的接受度可能需要一个过程,或者说他在这方面的优势并非最明显。

四、 香港电影整体的困境:蝴蝶效应

人才流失与断层: 过去香港电影人才济济,从导演、编剧到演员、技术人员,都有强大的储备。但随着时代发展,很多有才华的人才去了内地发展或者去了好莱坞,导致香港电影市场在人才方面出现了一定的断层,尤其是能够创新、引领潮流的年轻一代导演和编剧相对缺乏。
市场萎缩与投资减少: 随着内地市场的崛起,一些原本可能投在香港电影上的资金,现在更多地流向了内地市场。这种市场和资本的转移,也让香港电影的整体创作和生产能力受到一定影响。

总结一下:

成龙大哥近些年的香港电影票房表现,不能简单归结为“惨不忍睹”,但确实是遇到了瓶颈。这背后是 内容创新乏力、观众口味变化、内地市场竞争激烈、人才断层以及香港电影整体市场环境变化 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大哥依然是传奇,他的电影承载了很多人的青春记忆。但电影市场是向前发展的,观众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如果说有什么建议,那就是希望未来的作品能有更多突破性的内容和新鲜的尝试,才能重新抓住观众的心,让“成龙出品”再次成为票房的保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只说电影票房的话,2000年后成龙还是可以的,《特务迷城》(3000万仅次于《少林足球》、《瘦身男女》)、《新警察故事》(2100万,仅次于《功夫》、《鬼马狂想曲》)、《神话》(1800万,仅次于《头文字D》、《童梦奇缘》)、《宝贝计划》(2300万,仅次于《霍元甲》)都是当年香港华语片票房前三,2012年打着“最后一部动作片”旗号的《十二生肖》香港也卖了1200万,仍是年度票房第十。他在香港票房扑大街的分水岭是2010年的《大兵小将》,只有170多万,这数字跟他演《蛇形刁手》之前的号召力差不多,3年后香港市场彻底不灵,《警察故事2013》160多万,《天将雄师》90多万,《铁道飞虎》一天票房才7、8万,最终票房仅60多万,已经“退化”到1976年《新精武门》和《少林木人巷》的时期了。

到了2017年《英伦对决》票房150万港元,《机器之血》30多万港元,对于一个以年轻人为观影主群的市场来说,成龙已经完全没有存在感可言了。


但话说回来,这三部扑街倒能找到一些额外“理由”:《警》可理解为香港人不可能喜欢曾经从香港打到国外的超级警察陈家驹,到这集就成了内地公安钟文,而且又不怎么打;《天》嘛,成龙拍古装什么时候灵过?至于《铁》也可理解成水土不服,就像纯港片在内地部部扑街,怪不得人。

彻底“死直”的还该属《功夫瑜伽》,香港票房110多万。要知道,当年成龙可是香港春节档的霸主,尤其跟唐季礼的组合,95年春节《红番区》5700万,96年春节《简单任务》5750多万,当时谁跟他PK都是自取其辱;结果今年《功夫瑜伽》在香港避开春节,选情人节期间上映,票房还扑成这样,可见香港人多不待见成龙。相比,去年他大师兄洪金宝自导自演的《我的特工爷爷》,在香港卖了900多万,数字比他还漂亮。

所以,2010年后成龙在香港号召力可以说是巨星之末,拍古装上不了100万,演时装哪怕大片就100多万,都不到2000~2010年的零头了。还有,这17年来成龙的西片也好不到哪去,起初《尖峰时刻》三部曲香港累计票房3500多万,算过得去,毕竟香港观众并不喜欢香港演员拍西片,但两部“上海正午”累计不到2000万,《燕尾服》500多万《环游世界80天》300多万,都挺惨,数字相对好看点的是《功夫之王》1100万,后面《邻家特工》和《功夫梦》就跟他的华语片一样,扑到100多万。


相比之下,李连杰还好点,这十年最高是2100万的《投名状》,后面《海洋天堂》、《白蛇传说》都有300多万,《龙门飞甲》500多万,客串个《封神传奇》也卖200多万,跟他“一拼”的就是《不二神探》,100万出头。

再说说跟他俩一样去过好莱坞的周润发,近10年香港号召力只能说“看角色”,《大上海》500多万证明演上海滩大亨不灵,但演赌神拍《澳门风云》,不管有多烂,三部曲在三年春节档累计拿了8700万,都是港片年度前三,其中最烂的第三集香港都卖到2500万,算是近年最卖座的港片系列之一。证明港人一直挺喜欢发哥。至于《大闹天宫》、《华丽上班族》、《寒战2》这些客串作品算不算到他号召力里,见仁见智,个人觉得还是有其中贡献的。


说回来,成龙香港票房号召力下跌的第一个原因是他去了好莱坞。虽然像《尖峰时刻》、《上海正午》等片仍不乏观众买单(当中,《上海正午》和《尖峰时刻2》还是2000及2001年香港十大卖座西片之一,当时香港人还是喜欢成龙的),但无疑不是曾经那个拍港片、接地气的成龙,所以无法让香港人建立观影情感上的共鸣;另一方面,西片的动作场面也没有港片那么刺激凌厉(为了迎合外国人口味,武打速度只要港片的一半就够),既然都没港片好看,香港观众怎会继续捧场?

第二个原因是小龙女事件,但不至于毁了市场,毕竟男人谁不好色?至少这么多年,从没男人敢拍着胸脯说自己做到“大哥”的位置,还能对投怀送抱的女色毫不动容,所以成龙去好莱坞一圈,回香港还是有观众捧场。

但第三个原因才是核心:这十年来成龙言论太亲大陆,尤其说“香港台湾太乱了”,和菲律宾人质事件后说“香港人没有怨恨”,以及2012年说“香港已沦为游行之都”,就彻底激起民愤,加上后来吴绮莉带吴卓林回香港,被港媒追拍多年,更加剧港人对成龙的反感,所以几个因素合并,成龙被港人排斥也不奇怪。

当然,如今成龙也不需要香港市场,略举一例,从2016年暑期档开始,他一年内一口气上映了《绝地逃亡》(8.8亿)、《铁道飞虎》(7亿)、《功夫瑜伽》(17.5亿)和《英伦对决》(5.24亿)四部作品,内地累计票房都38亿人民币,这还是在一直被踩“老了打不动了”的前提下,从这点而言,相比4年一部加卖情怀的周星驰33亿票房,成龙的号召力一直都在,而且更没必要讨好香港观众。


一路看过不少香港人的言论,也问过一些香港友人。其实他们都承认,成龙曾经是最令香港人自豪的明星,尤其8、90年代香港电影黄金时期,他们对成龙的印象普遍是——没有人不喜欢他,至少没有人讨厌他。

原因在于,成龙作为香港人,本身没读过什么书,却凭艰苦奋斗闯出自己一番成就,而且拍戏肯吃苦玩命,创意上也是香港人聪明灵活,善于变通的写照,皆是所谓“狮子山精神”的典型写照,何况他确实令香港电影走向亚洲,闻名全球,让不同人种的观众说起“Hong Kong”就能想到“Jackie Chan”,对当时的香港人来说,确实脸上争光。

甚至从最简单的观影角度,当年花几块、十几块、二十块港币就能看成龙搞笑加玩命,还有各种“高大上”的飞车爆破和异域风情,任何人都会觉得值回票价。所以从1979年到2009年,成龙可谓所有香港明星中,本土票房号召力最稳定的一位,“双周”实在不是他的对手——

1979

《笑拳怪招》545万(年度票房冠军)

1980

《师弟出马》1103万(年度票房冠军,破纪录)

《杀手壕》578万(年度票房第三)

1982

《龙少爷》1794万(年度票房第二)

1983

《奇谋妙计五福星》2200万(年度票房第二)

《A计划》1932万(年度票房第三)

1984

《快餐车》2147万(年度票房第五)

1985

《福星高照》3075万(年度票房冠军,破纪录)

《夏日福星》2891万(年度票房第二)

《警察故事》2663万(年度票房第三)

《龙的心》2034万(年度票房第四)

《威龙猛探》1392万(年度票房第十一)

1987

《龙兄虎弟》3547万(年度票房冠军,破纪录)

《A计划续集》3146万(年度票房第三)

1988

《警察故事续集》3415万(年度票房第二)

1989

《奇迹》3404万(年度票房第二)

1991

《飞鹰计划》3905万(年度票房第二)

1992

《双龙会》3323万(年度票房第九)

《警察故事3超级警察》3261万(年度票房第十)

1993

《城市猎人》3076万(年度票房第四)

《重案组》2744万(年度票房第七)

1994

《醉拳2》4097万(年度票房第二)

1995

《红番区》5700万(年度票房冠军,破纪录)

《霹雳火》4564万(年度票房第二)

1996

《警察故事4简单任务》5750万(年度票房冠军,破纪录)

1997

《一个好人》4542万(年度票房冠军)

1998

《我是谁》3885万(年度票房第二)

1999

《玻璃樽》2754万(年度票房第二)

2001

《特务迷城》3001万(年度票房第三)

2004

《新警察故事》2111万(年度票房第三)

2005

《神话》1706万(年度票房第三)

2006

《宝贝计划》2345万(年度票房第二)

2009

《新宿事件》1380万(年度票房第七)


另外,成龙巅峰时期在香港的观影人次也非常强大,共计8部港片超过200万人次。数量为香港明星第一。对比一下,2009年香港票房1.78亿港币的《阿凡达》,观影人次不过145万,2016年数字打破香港华语票房纪录的《寒战2》6682万港币,观影人次也不过89万。

1、《福星高照》250万人次

2、《龙兄虎弟》236万人次

3、《夏日福星》234万人次

4、《奇谋妙计五福星》218万人次

5、《警察故事》215万人次

6、《A计划续集》207万人次

7、《警察故事续集》205万人次

8、《飞龙猛将》203万人次

那30年来,成龙在香港上映了33部由他主演的港片,7部是年度票房冠军,5次打破纪录,有25部进入年度票房前三,29部进入年度票房前五,只有1部《威龙猛探》没进入年度票房前十,而且从1978年的《醉拳》开始,成龙合计有19部港片位居年度卖座冠亚,迄今仍是香港明星之冠(周星驰13部,周润发6部)…这无疑是香港人曾经都喜欢他的证明。

94到99年,成龙主演了7部港片,在年度票房上非冠即亚,只按票房而言,更是一举拿下90年代香港上映的1460多部港片卖座冠亚军(《简单任务》5750万及《红番区》5700万),可谓他在香港市场的一大巅峰战绩。

而且那些年,成龙先后面临许氏兄弟、最佳拍档、周润发和周星驰等票房大鳄的冲击,期间虽也落败,却一次次反超了他们,可见香港人对这位动作巨星的深爱。

还有一个细节,当年香港人一度把全盒、红包和成龙统称为“贺岁三宝”,即过年的时候都习惯去看成龙的电影,堪称“合家欢”的代名词。换句话说,当年香港春节档,成龙确实有“独霸武林”的号召力,对香港也有着文化层面上的影响。

如今即使不喜欢成龙,香港网民仍对记忆中成龙的贺岁片津津乐道:

正因如此,对比近年票房,实在让人觉得这是两个成龙!

2010

《大兵小将》:170万

2012

《十二生肖》:1200万(成龙最后一次打入香港十大卖座片)

2013

《警察故事2013》:158万

2015

《天将雄师》:93.5万

2016

《铁道飞虎》:60万

2017

《功夫瑜伽》:181万

《英伦对决》:160万

《机器之血》:35万


事实上,如今香港人都不喜欢成龙,其实多少有“爱之深恨之切”的意思,毕竟曾经这样一个足以代表香港精神的人,近十年居然完全站到对面去,几乎所有公开言论都没有任何“支持香港”的意思,反而骂香港“太乱”,试问港人如何接受?换句话说,如今成龙在香港不受待见,背后其实是港人的另一番心态:当年多喜欢他,现在就多讨厌他。


然而换个角度,是否完全是成龙的错呢?他口无遮拦确实是没文化的代表,但近20年来,由于他打入好莱坞,成为全球级的巨星,自然也逐渐成为国家的文化形象代表,从“身份”上,自然比当“香港代表”意义大得多——换句话说,如果你是成龙,你也不会舍“陆”逐“港”吧?

从这个层面来看,依然无可厚非,但问题是近10年来,香港和内地的社会矛盾愈发明显,逐步恶化到“亲大陆=反香港”的地步。在这节骨眼上,作为“国家代言人”的成龙,自然难以再站在香港立场上发言,所以,实质也是这个国家给予的身份,“切割”了成龙跟香港之间的所谓情感沟通,在如今香港人眼里,成龙跟“香港”已没联系,又怎会待见他呢?

说的再“形象”点,成龙这些年的言论,在香港人听来无异于一对情侣或夫妻得知对方出轨,先是惊愕不解,继而因爱成恨;而现在香港人对成龙的看法,则等于是分手后撕破脸的伴侣们,反目成仇,不相往来!


但哪怕近10年香港人如此讨厌成龙,成龙其实也“赢”了。因为香港人每每出埠,外国人听到“Hong Kong”,第一反应也还是“Jackie Chan”,或许香港人会极力澄清他“不代表香港”(甚至直言他是“香港之耻”),但外国人基本都听不进去,而香港人最后只能无奈承认:不管这几百万人多讨厌成龙,他始终是香港在全球几十亿人眼里的代名词之一,除了他(李小龙是美籍),再也没有更让全世界熟悉的香港人了...

这样来说,成龙还需要香港人“待见”他吗?


再仔细推敲,现在香港人对内地题材的电影毫不感冒,即使有香港巨星参演也不爱看。近年香港人虽讨厌成龙,但其实没把他从《大兵小将》开始的电影算作“港片”(包括《十二生肖》,在不少香港人眼里是成龙“拍大陆马屁”),何况成龙这些年也真没再拍香港题材了。

相比之下,香港人迄今称为“民间特首”的刘德华,近年几部跟内地合作的片子也跟成龙命运差不了多少——

《富春山居图》:192万

《失孤》:272万

《解救吾先生》:162万

《王牌逗王牌》:163万


还有陈可辛,拍内地题材后票房跟UFO时期相比完全不值一提:

《中国合伙人》:200万

《亲爱的》:23万

《七月与安生》(监制):115万

《妖铃铃》(监制):124万

《妖铃铃》可另说一句:同样是吴君如主演加群星阵容,香港题材的《金鸡sss》和《十二金鸭》票房分别为4100万和2400万,前者还是2014年华语票房年冠,但《妖铃铃》因为是内地题材,香港人只有一句理由:“都不是拍给香港看的。”结果票房差距就如此巨大,可见他们“切割”得很清楚,但背后也反映了“心胸”的问题。


曾经在香港掀起武侠热潮的徐克呢?除了跟周星驰合作的《西游伏妖篇》在香港贺岁档有2400万票房,其他更主打他招牌的片子在香港也都惨不忍睹:

《龙门飞甲》:500万

《狄仁杰之神都龙王》:312万

《智取威虎山》:35万

《三少爷的剑》(监制):38万

《奇门遁甲》(监制):59万

《狄仁杰之四大天王》:50万


但是,现在无论成龙、陈可辛还是徐克,还用理会香港市场么?在内地的合拍大片潮流下,他们早就不care香港观众的口味了。甚至再看以下这个票房排名,香港观众的选择口味,还值得让香港影人“留恋”吗?(转自Mtime时光网)

2018年上半年,华语片最卖座的《栋笃特工》挟春节观影才4000多万,其他破千万票房的也是寥寥数部,跟西片比起来,已经到了“死绝”的地步。不信?看看上半年十大卖座西片和华语片——

(1)十大卖座西片

1、复仇者联盟3:1.53亿

2、侏罗纪世界2:8102万

3、超人总动员2:7146万

4、黑豹:6331万

5、碟中谍6:6026万

6、蚁人2:5720万

7、死侍2:5439万

8、与神同行2:5374万

9、头号玩家:4655万

10、移动迷宫:2354万


(2)十大卖座华语片

1、栋笃特工:4470万

2、我的情敌女婿:1742万

3、反贪风暴3:1732万

4、捉妖记2:1609万

5、逆流大叔:1533万

6、西游记女儿国:894万

7、红海行动:871万

8、黄金花:601万

9、低压槽:471万

10、某日某月:393万


所以香港人眼里还有“华语片”可言么?放弃就放弃呗。截至今年目前,《寒战2》已从下表的第19名跌到第24名,换句话说,香港新世纪以来票房前20名,再也没有华语片的踪影。

对比一下80年代香港中外电影票房(只看数字)前30名,就知道现在港人对华语片多不走心:

1、八星报喜:3709万

2、赌神:3624万

3、龙兄虎弟:3547万

4、英雄本色:3465万

5、警察故事续集:3415万

6、奇迹:3404万

7、飞龙猛将:3358万

8、监狱风云:3162万

9、A计划续集:3146万

10、合家欢:3124万

11、阿郎的故事:3091万

12、福星高照:3075万

13、鸡同鸭讲:2938万

14、最佳拍档女皇密令:2929万

15、夏日福星:2891万

16、富贵列车:2812万

17、老虎出更:2786万

18、第一滴血3(西片):2773万

19、富贵逼人:2714万

20、最佳拍档千里救差婆:2701万

21、警察故事:2663万

22、最佳拍档:2604万

23、富贵再逼人:2581万

24、秋天的童话:2555万

25、三人世界:2468万

26、第一滴血2(西片):2464万

27、夺宝奇兵3圣战奇兵(西片):2427万

28、公子多情:2357万

29、至尊无上:2329万

30、最佳拍档大显神通:2327万


90年代香港中外电影票房前三十名,数量也只有7部西片,其他都是“双周一成”把着。周星驰产量最多,占了13部;成龙和周润发90年代合计拍了21部港片,也占到其中的10部。所以“双周一成”在30部里占了23部,除了《风云》都是三人统治。

80年代就是“一周一成一杰”,成龙、周润发、许冠杰占了30部卖座片里的20部。

泰坦尼克号(西片):1.14亿

侏罗纪公园(西片):6189万

侏罗纪公园2失落的世界(西片):5823万

警察故事4简单任务:5750万

红番区:5700万

赌神2:5223万

审死官:4990万

独立日(西片):4938万

家有喜事:4890万

生死时速(西片):4643万

霹雳火:4565万

一个好人:4542万

逃学威龙:4383万

风云雄霸天下:4153万

赌圣:4133万

醉拳2:4097万

鹿鼎记:4086万

食神:4086万

赌侠:4034万

唐伯虎点秋香:4017万

97家有喜事:4016万

碟中谍(西片):3962万

飞鹰计划:3905万

我是谁:3885万

国产凌凌漆:3752万

武状元苏乞儿:3742万

花旗少林:3703万

真实的谎言(西片):3702万

破坏之王:3691万

鹿鼎记2神龙教:3658万

我爱扭纹柴:3648万


80年代,成龙只主演了16部港片,8部打入10年来三十部中外卖座片行列;90年代成龙只主演12部港片,7部打入10年来三十部中外卖座片行列,所以他在香港电影的黄金时期,票房号召力无疑是顶级的,只周星驰能跟他一战。但作为那个时代过来的人,成龙如今说“已经没有香港电影”,“香港电影走不出去”,你觉得是“实话”还是“忘本”?

=======================================================

如今香港人虽然不喜欢成龙,但也有一个“习惯”,就是会把他的电影成就区分开来。尤其在浏览高登论坛后,的确发现香港人都不否认成龙迄今在海外,仍是“香港”的代表:

如今对于成龙,香港人普遍是“讨厌其人,佩服其成就”,看这些留言就知。连不喜欢他的群体都这样肯定他,可以想象在外国成龙拥有怎样的地位:

成龙具体在香港不受待见的原因,这个高登网民的说法也如我所言,是成龙影响力太大却在骂香港,而且太亲大陆,除了引发香港年轻人的不满,年纪更长者也觉得他“背叛”了香港,说到底,香港人对成龙的电影和成就,心理还是可谓“服气”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成龙大哥近些年的香港电影票房“惨不忍睹”,其实有点绝对了,毕竟大哥的号召力还在,但如果和巅峰时期相比,或者和一些新兴的中国内地电影市场头部作品相比,确实显得有些力不从心,甚至可以说有些不如预期。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啥会出现这种情况,里面门道不少:一、 内容和类型老化:老瓶装新酒,观众不买账了.............
  • 回答
    近年来“贬亮成风”的现象确实在历史文化讨论中愈发普遍,尤其是在网络空间中。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也引发了对经典人物评价方式的深刻反思。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本身、大众认知以及时代变迁等多个维度去审视。一、 “贬亮成风”的成因剖析:首先,要明确“贬亮”通常指的是对诸葛亮这位三国时期杰出政治家、军.............
  • 回答
    狗仔队这个职业,怎么说呢,很多人觉得神秘又刺激,但说实话,门槛高不高,得看你怎么定义“高”了。门槛这事儿,分好几个层面来看: “正规渠道”的门槛: 如果你想成为一家有规模、有背景的媒体的狗仔,那门槛肯定就高了。你需要有新闻采编的经历,或者相关专业的学历,最好还得有点社会经验,懂得怎么去挖掘新闻点.............
  • 回答
    近年来,韩国电影在全球范围内频频斩获高口碑和商业佳绩,而中国电影市场虽然规模庞大,但不少观众却感受到了“越拍越烂”的趋势,优秀作品相对稀少。这背后的原因,绝非一蹴而就,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一、 韩国电影的成功之道:深耕内容,敢于创新韩国电影的崛起并非偶然,其背后有着清晰的策略和长期的积累。 .............
  • 回答
    要说韩国在近百年来的崛起,确实称得上是全球发展史上的一个精彩篇章。它并非“少有”这么简单,而是非常突出地展示了资本主义模式如何在一个相对贫穷、饱受战争摧残的国家中,催生出如今这样一个高度发达的经济体。这里面有很多值得细细品味的原因。首先,我们要把时间拉回到上世纪中叶。朝鲜战争(19501953)结束.............
  • 回答
    中国近些年来在科技领域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其中不少是打破国外长期垄断的典范。这些突破不仅体现在技术本身的先进性上,更重要的是它们对中国经济发展、国家安全以及国际竞争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1. 高铁技术:从引进到输出的跨越曾几何时,中国高铁的建设和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引进国外的技术和设备,尤其是日.............
  • 回答
    《尚气》导演德斯汀·丹尼尔·克里顿近日在采访中表达了对《尚气2》能邀请到成龙参演的强烈愿望,并称如果成龙加盟,将是自己“多年人生愿望的实现”。这个表态引起了不少讨论,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详细解读:1. 导演的个人情怀与对偶像的致敬: 成龙的巨大影响力: 成龙是华语乃至世界影坛的标志性人物,他的动.............
  • 回答
    鸿星尔克捐款五千万:一次超越预期的营销奇迹?近些年,中国的消费市场风起云涌,品牌营销手段层出不穷。然而,如果说起“成功的营销”,鸿星尔克在河南水灾中的五千万捐款,绝对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这笔巨款,不仅为受灾地区带去了实实在在的帮助,更是在公众心中掀起了滔天巨浪,将这个曾经沉寂多年的国货品牌推向了舆论.............
  • 回答
    吴京的《战狼2》以及后续的《流浪地球》系列,无疑在过去几年里掀起了一股“主旋律电影”的浪潮。这种成功是毋庸置疑的,它证明了在符合观众口味、制作精良的前提下,主旋律题材也能获得巨大的商业回报和口碑。然而,随之而来的“主旋律电影是否太多了”的讨论,以及它对其他类型电影可能产生的影响,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
  • 回答
    瑞典的近代史是一段充满起伏的旅程,它曾一度翱翔于欧洲大陆,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但最终未能跻身于近代世界列强的行列。这其中涉及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地理和资源上的局限,也有战略选择上的失误,更有历史进程中的偶然与必然。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瑞典的辉煌时期——那段.............
  • 回答
    荆州,这座承载着无数风云变幻的古老城池,在中国近代史的洪流中,似乎与省会的宝座擦肩而过,将那份荣耀拱手让给了冉冉升起的武汉。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历史逻辑和时代变迁?武汉又是凭借何种力量,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港,蜕变成如今的华中重镇?要理解这一切,我们得把目光拉回到那个风起云涌的晚清。荆州:辉煌过往的.............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在探讨文明史时经常会遇到的一个观点,但要说近现代世界的成果“几乎”都来自古希腊古罗马,而华夏文明的贡献“忽略不计”,这未免有些过于绝对和片面了。事实上,任何一个伟大文明的发展,都是在不断吸收和融合其他文明的养分中前进的。不过,我们可以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来理解为什么很多人会这样看待,这个角度.............
  • 回答
    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但有时候,一个微小的决定,一次意想不到的“一念之差”,却能像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最终改变历史的走向。近代史上,这样的转折点并非没有,它们往往隐藏在那些看似寻常的时刻,等待着被后人细细品味。一、 俄国十月革命前夜:列宁的决策是否过于激进?彼得格勒的冬日寒风刺骨,革命的火焰.............
  • 回答
    江苏近七成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只生一孩,这个数据确实透露了不少耐人寻味的社会变迁和趋势。这背后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生育数字,更折射出教育、经济、观念以及社会结构等多方面的深刻变化。首先,教育水平与生育意愿的负相关性愈发明显。过去,我们可能普遍认为受过良好教育意味着更好的生活条件,自然会更倾向于生育更多后.............
  • 回答
    日本近代“下克上”之所以能够屡次得手,其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以及文化心理等多重因素的交织作用。与其说是“成功”,不如说是“得以发生并产生影响”,这种现象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一个复杂链条的产物。一、封建残余与等级制度的松动:明治维新前,日本的社会结构是森严的等级制度,士农工商,身份世袭.............
  • 回答
    特朗普政府上台已近半年,如果从他上任时宣示的宏大愿景和承诺来审视,可以梳理出一些他在特定领域取得的进展,这些进展在支持者看来是显著的成就。当然,对这些进展的解读和评价往往带有政治色彩,不同立场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首先,在经济领域,特朗普政府一直强调其减税政策和放松监管的举措。2017年底通过的《减税.............
  • 回答
    中国在近代之所以没有像印度那样沦为彻底的殖民地社会,而是演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背后是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既有外部列强的侵略策略,也有中国自身社会结构的韧性与抗争。简单地说,中国没有被完全“殖民”,是因为列强侵略的性质、中国社会组织的反抗能力,以及各国在华利益的相互制约,共同塑造了一个特.............
  • 回答
    近代的三个庞大帝国——大清、奥斯曼土耳其和沙皇俄国,它们在世界格局的剧变中,命运走向了截然不同的道路。其中,大清和奥斯曼土耳其先后沦为“西亚病夫”和“东亚病夫”,任人宰割;唯独沙皇俄国虽然也经历了种种危机,但却能挤身列强之列,甚至在某些领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要理解这其中的差异,需要从政治、经济、军事.............
  • 回答
    近日,全国多地纷纷落实或优化生育假相关政策,例如延长产假、增设育儿假、落实配偶陪产假等。这些政策的出台旨在鼓励生育,缓解人口老龄化压力,同时也体现了国家对家庭和女性权益的关怀。然而,当这些生育假带来的成本几乎全部由企业负担时,可行性以及潜在的问题就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生育假成本由企业全额负担的可.............
  • 回答
    要聊这个话题,咱得穿越回那个冷兵器时代,看看是什么让那些身披重甲、骑着烈马的骑士们,从战场上的王者宝座上跌落,而那些拿着长枪、斧头、甚至弓箭的普通士兵们,如何一步步成了新的主宰。这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背后是技术、战术、经济和社会的一系列变革在推动。骑士的辉煌与阴影首先,咱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