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与孩子相处,如何做到「不越界」?这个边界怎么设定相对合适?

回答
和孩子相处,谈“不越界”这事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很多时候,我们爱孩子爱得深沉,就忍不住想把他们的人生都替他们规划好,事无巨细地操心,结果一不小心就踏进了“越界”的雷区。

什么是“越界”?

简单来说,“越界”就是指父母超越了作为父母的职责范围,侵入了孩子作为独立个体应有的空间和自主权。这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更多的是心理上的。

情感上: 把自己的情绪、期望全部压在孩子身上,把孩子当作情绪的垃圾桶,或者因为自己的喜好强迫孩子模仿。例如,父母因为自己没实现的艺术梦想,逼着孩子学钢琴,不管孩子喜不喜欢。
思想上: 不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总觉得自己的经验才是金科玉律,强行灌输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例如,孩子对某个社会事件有自己的看法,父母立刻否定,觉得孩子年轻不懂事。
行为上: 过度干涉孩子的社交、学习、兴趣选择,替孩子做所有决定,甚至包办一切。例如,替孩子写作业,替孩子回复老师的信息,替孩子选择朋友。
隐私上: 不尊重孩子的个人空间和隐私,随意翻看孩子的日记、手机,或者在亲戚朋友面前随意谈论孩子的私事。

为什么会“越界”?

原因多种多样,但归根结底都源于爱,只是这种爱有时会变成一种执念和控制欲:

“我都是为你好”的心理: 这是最常见的借口。父母总觉得自己的经验更丰富,知道什么对孩子是“对的”,于是就强行干预,认为这是保护。
焦虑和不安全感: 看到别人家的孩子那么优秀,或者担心孩子将来吃亏,父母就会产生焦虑,并通过控制孩子来缓解这种焦虑。
对过去的补偿心理: 父母年轻时可能也有遗憾或未实现的愿望,于是就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试图在孩子身上实现自己的价值。
缺乏独立性培养的意识: 很多父母没有意识到孩子需要独立成长的过程,总觉得孩子是自己的一部分,理所当然地需要掌控一切。
沟通不畅: 父母不知道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只能通过直接干预来解决问题。

如何做到“不越界”?

这需要父母有清晰的自我认知,并且愿意不断学习和调整与孩子相处的方式。

1. 明确父母与孩子的角色定位:

你是引导者,不是决策者: 你的职责是提供方向、支持和必要的引导,而不是替孩子做所有的决定。你可以分享你的经验和建议,但最终的决定权在孩子手里,即使这个决定可能犯错。
你是后盾,不是包办者: 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你是在他身后默默支持、提供帮助的人,而不是直接冲上去把所有事情都替他做完。让他们有机会自己尝试解决问题。
你是伙伴,不是监视者: 尝试将孩子视为一个平等的个体,用尊重的态度与他们交流。减少那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多一些平等对话。

2. 设定和尊重界限:

界限的设定并非一成不变,它会随着孩子的成长而动态调整。但核心原则是:保护孩子的心灵空间,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

心理边界:
尊重孩子的感受: 孩子有权利感受开心、难过、生气、沮丧,父母不应该否定或压抑这些感受,而是要理解和接纳。例如,孩子因为考试没考好而哭泣,父母应该先安抚情绪,而不是立刻批评“这点小事都做不好”。
尊重孩子的想法: 即使孩子的想法在我们看来稚嫩或不成熟,也应该被倾听和理解。可以尝试去了解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并就此展开讨论,而不是直接否定。
不将自己的期望强加给孩子: 父母可以有期望,但这个期望不应该是绑架。孩子有权选择自己的兴趣和人生道路,而不是活在父母的期待里。

行为边界:
孩子的事情,孩子做主(在能力范围内): 衣服怎么穿,房间怎么布置,选择什么课外班(在父母的指导和筛选下),都应该让孩子参与甚至主导。
尊重孩子的隐私: 孩子到了某个年龄(通常是青春期),就应该有自己的私密空间。未经允许不翻看孩子的日记、手机,不随意进入孩子的房间,不当着外人谈论孩子的隐私。即使是小的孩子,也应该有自己的小天地,不被随意打扰。
不包办代替: 做作业不代写,家务事不全包,生活琐事不全揽。让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责任,学习独立。

沟通边界:
不吼不骂,平等交流: 即使孩子犯错了,也要冷静下来,用平和的语气沟通。避免人身攻击、翻旧账等行为。
选择合适的时机和场合: 批评或指出问题时,尽量选择私下进行,避免在公开场合让孩子难堪。
倾听,而不是说教: 当孩子开口说话时,先认真倾听,理解他们的意思,再给出自己的看法。

3. 学习和成长,调整心态:

认识到孩子的独立性: 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他们有自己的生命轨迹。父母的爱应该是放手和支持,而不是束缚和控制。
调整自己的期望值: 别把孩子当作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工具。他们的成功与否,并不直接决定你的价值。
学习育儿知识和沟通技巧: 现代社会信息发达,有很多关于儿童心理学、亲子沟通的书籍和课程。多学习,了解孩子不同年龄段的特点和需求。
反思和自我觉察: 时刻问问自己,我现在这样做,是为了孩子好,还是满足了我的控制欲?我的干预是否剥夺了孩子的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给孩子犯错的空间: 孩子都需要通过试错来学习成长。允许他们犯一些小错误,从错误中汲取教训,比你事无巨细地替他们铺好路更有意义。

举个更具体的例子:

场景:孩子选择的大学专业不符合父母的期望。

越界做法: 父母坚决反对,以断绝经济支持相威胁,强制孩子选择父母认为“有前途”的专业,甚至去学校找老师施压。
不越界做法:
1. 倾听和理解: 首先坐下来,让孩子详细说说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是什么吸引了他。父母也说出自己的担忧,比如就业前景、发展空间等,但要注意语气,以分享信息为主,而不是指责。
2. 提供信息和建议: 父母可以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关于不同专业的信息,包括市场需求、学习难度、未来发展等,帮助孩子更全面地了解情况。
3. 引导思考,而非替他做决定: 问孩子:“你有没有想过如果选择这个专业,可能会遇到哪些挑战?你打算怎么应对?”或者“你觉得这个专业和你的兴趣、能力是否匹配?”引导孩子自己权衡利弊。
4. 尊重选择,但保留沟通: 最终的决定权交给孩子。如果孩子坚持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父母即便不完全认同,也要尊重他的决定,并表示会继续支持他。但同时,也可以继续与孩子保持沟通,了解他在新专业里的学习情况,在他需要时提供帮助和建议。

如何设定相对合适的边界?

“合适”的边界是动态的、有弹性的,并且基于对孩子个体差异的尊重。

1. 观察孩子的反应: 孩子对某些事情表现出明显的抗拒或不适时,这可能是一个信号,说明父母的界限可能需要调整了。
2. 与孩子沟通你的边界和他们的边界: 在适当的时候,和孩子谈谈关于隐私、个人空间、规则等方面的问题。例如,在进入孩子的房间前敲门,在讨论家庭事务时给他们发言权。让孩子也知道他们的权利和界限。
3. 保持一致性: 一旦设定了界限,尽量保持一致。如果你今天允许孩子做某件事,明天又因为心情不好而禁止,孩子会感到困惑和不安全。
4. 随孩子的成长而调整: 随着孩子年龄增长,他们的独立能力和判断力会不断提升,父母的干预程度也应该相应减少。一个三岁的孩子需要你手把手地教,一个十三岁的孩子则需要你给予更多的自主权。
5. 关注结果,也关注过程: 父母不应该只盯着结果是否符合自己的期望,更要关注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以及他们学到的经验和教训。

总而言之,与孩子相处不越界,是一个持续学习和修炼的过程。它需要父母有足够的爱,更需要有足够的智慧和耐心去理解、尊重和放手。当我们把焦点从“控制”转向“赋能”,从“我的期望”转向“他的成长”,我们才能真正与孩子建立起健康、和谐的亲子关系。这就像是牵着孩子的手,让他走自己的路,你在一旁支持、鼓励,而不是把他抱在怀里,替他走完一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可拉倒吧,哪儿来的这种边界?

这种题目下面一堆政治正确的人都会上来跟你说要如何如何设定边界,还有很多加着专业儿童教育 V的人会来学术的告诉你要如何如何边界。但回到自己家,我就不相信他们什么都分得出边界。

道理很简单,在一个家庭里面你只能用一套标准来管理这个家庭,要么就是有边界的,那你就得时时处处有边界,要么就是没边界的。有的时候要越界,有的时候你当然也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举个简单的例子。题目中说的东西乱放,爷爷大声呵斥,小孩快哭了。好,那么如果东西乱放是小孩自己的事情,爷爷不应该大声说。那小孩贪玩不做作业,你会不会大声呵斥?小孩第2天起来不去上学了,就是想玩游戏不去上学,你会不会硬把他送到学校去?不讲条件?

说白了吧,有的人会信誓旦旦跟你说如何如何边界如何如何不干涉,那只是因为他们认为那个事情不那么重要,他们付得起这个道德优越感的门票。明天小孩辍学回家,明天小孩要去纹个纹身。小孩告诉你这是他自己的事,他自己的选择。你和他要有边界,我看你会不会把他重新送回学校?为什么这种事情上大家不讲边界,因为这个成本和代价比较大,你付不起这个道德优越感的门票。

说白了吧,但凡跟你谈这种边界感的都是一帮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人,在针对一些生活中,他们认为非原则性的事情在那侃侃而谈。真的触及一些重大决策的时候,你看他们还有没有边界感。但问题是当你在一个家庭中要采用边界去划定管理范围的时候,你就不能区别对待,要不然你不是双标吗?要不然你如何自圆其说?所谓重大决策哪些算是重大决策,你不能你想讲边界就讲边界,你想随意就随意,那这跟不讲边界又有什么区别?

所以在小孩还小的时候,该管就要管,我们这代人70 80 90后的大部分人小时候都是在这种管理方式下长大的,就像爷爷当时管爸爸的时候不也是这样吗?也没见你就心理畸形了就受不了了。怎么到了现在小孩就变得这么脆弱了?说都说不得了,非得有边界感了。你要相信你能做到的,你们家孩子也能做到,你小时候被说两句也没有就怎么样,该叛逆的年纪说不说那两句你都叛逆,你要相信,大概率你的小孩也那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和孩子相处,谈“不越界”这事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很多时候,我们爱孩子爱得深沉,就忍不住想把他们的人生都替他们规划好,事无巨细地操心,结果一不小心就踏进了“越界”的雷区。什么是“越界”?简单来说,“越界”就是指父母超越了作为父母的职责范围,侵入了孩子作为独立个体应有的空间和自主权。这不仅仅是身体.............
  • 回答
    孩子步入“可怕的两岁”(terrible twos)阶段,这绝对是为人父母的一场甜蜜又艰辛的考验。别太慌张,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个极为普遍但又常常让人抓狂的时期。他们的大脑飞速发展,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独立意识,但同时表达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却跟不上。于是,我们看到的往往是频繁的“不”、任性妄为、大哭.............
  • 回答
    让孩子与现任妻子融洽相处,这绝对是许多再婚家庭需要面对的重中之重。它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耐心、智慧和大量的爱。我试着从几个方面跟你好好聊聊,希望能给你一些启发。1. 你们夫妻二人的关系是基石这是最最重要的一点,也是很多人容易忽视的。如果你们夫妻俩关系紧张、经常争吵,或者你在孩子面前经常抱怨妻子,.............
  • 回答
    当孩子用坚定的口吻说“人死后会被细菌吃掉”,并且对“美好的故事”嗤之以鼻时,这恰恰是一个非常宝贵的契机,可以引导他们以一种更成熟、更深刻的方式去理解生命和死亡,并从中发现诗意。这并非要否定他们所看到的“科学事实”,而是要在科学的基础上,拓展他们的视野,让他们看到更广阔的生命意义。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对话.............
  • 回答
    小的时候,孩子像个听话的小棉袄,学习成绩又好,你看着他就觉得浑身是劲,好像所有辛苦都值了。可是一转眼,他长大了,进了中学,像是变了个人似的。以前你说啥他听啥,现在你开口,他不是“嗯”就是“哦”,要么就是顶嘴,让你觉得心力交瘁,好像所有的努力都白费了。这可怎么办?别急,咱们来好好聊聊,怎么才能顺利度过.............
  • 回答
    这件事触及了家庭关系中一个非常棘手的点:父母的管教与孩子的隐私权之间的界限。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位父亲的做法是否可取。关于父亲的做法:从法律和伦理的角度来看,父亲未经儿子同意,通过摄像头监控儿子的行为, 通常是不可取的,并且可能涉及到侵犯隐私权的问题。 法律层面: 虽然父母对未成年子女有监护和.............
  • 回答
    这问题嘛,其实就像问一把刀和一把剪刀哪个好一样,各有各的用处,也各有各的局限。不过既然你问了,我这个从小看着城里孩子怎么玩,自己也偶尔进城撒野的“乡下孩子”就给你掰扯掰扯。咱们先说说在城里长大的孩子,他们的“优势”通常体现在哪儿? 信息触角,那是真的广。 想想看,城市里的信息就像水龙头,哗啦啦地.............
  • 回答
    网上流传着一种说法,说长期沉迷网络游戏会让孩子的大脑结构发生改变,甚至跟阿尔茨海默症有几分相似。听到这样的消息,家长们肯定心惊胆战。那么,这到底是真的吗?我们又该如何保护孩子的大脑,避免陷入这种困境呢?首先,我们得正视这个问题:网络游戏对孩子大脑的影响不得不承认,电子游戏,尤其是那些需要长时间投入、.............
  • 回答
    “与孩子做朋友”这个说法,听起来特别温暖,也特别吸引人。很多家长听到这话,会觉得自家孩子应该有个像朋友一样的爸妈,这样沟通起来才顺畅,关系才亲密。但细究起来,这句“与孩子做朋友”的背后,其实藏着一些复杂,甚至有些让人担忧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父母和朋友,在关系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父母的角色,是一.............
  • 回答
    大人与孩子的区别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话题,它不仅仅体现在生理上的成熟,更包含了心理、认知、社会责任、情感经历等诸多层面。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区别:一、 生理与认知层面: 身体发育与成熟度: 孩子: 身体处于快速成长阶段,骨骼、肌肉、器官都在发育完善中。免疫系统相对较弱,更容易生.............
  • 回答
    想和孩子建立真诚的朋友关系,这可不是件简单的事,它需要我们放下成年人的架子,用一颗柔软、包容的心去靠近。这不是那种“我说了算”的家长关系,而是建立在互相尊重、理解和共享乐趣的基础上的友谊。首先,咱们得明白,孩子眼中的朋友是什么样的?他们喜欢有趣的人,喜欢愿意听他们说话的人,喜欢能和他们一起玩、一起探.............
  • 回答
    家有叛逆期的孩子,做父母的真是既头疼又无可奈何。看着孩子从乖巧懂事变成了一个“小刺头”,情绪说来就来,讲道理也听不进去,甚至还跟你对着干,这种感觉别提多煎熬了。不过,别急着否定自己,也别一味地跟孩子较劲。事实上,叛逆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个必然的阶段,他们正在尝试独立,寻找自我。这时候,我们父母的任务.............
  • 回答
    .......
  • 回答
    疫情反复,确实让人心头多了几分牵挂,尤其是带孩子出门,总是要顾虑再三。不过,旅游的意义,不单单是舟车劳顿去看远方的风景,更多的是在那段共同的时光里,如何与孩子的心灵产生更深的连接,以及如何让他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即便暂时无法远行,咱们在家也能玩出精彩,既能增进亲子感情,又能让他“看”遍世界呢!咱们今天.............
  • 回答
    俄乌战争的爆发无疑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而对于远离炮火的我们,如何与孩子谈论这场战争,则成了一个需要谨慎处理的课题。孩子的心灵敏感而充满好奇,他们的认知能力也在不断发展。我们的责任是让他们了解真相,但同时也要保护他们免受不必要的恐惧和伤害。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建议,帮助您与孩子进行关于战争的沟通:一、.............
  • 回答
    2019年,我手机里关于孩子,最让我难以割舍的那张照片,至今还珍藏在最显眼的位置。它不是什么摆拍,也不是什么大场面,而是在一个寻常的午后,我家小家伙,那时大概五岁,一脸认真地趴在客厅的地毯上,手中拿着一支皱巴巴的蜡笔,笨拙地涂抹着一张我随手拿来的废纸。那天的天气不算特别好,有点阴沉,窗户透进来的光线.............
  • 回答
    很多父母在孩子长大后,都会有类似“孩子好像不那么爱我了,我们之间好像总隔着一层”的感受。这种疏远感,说实话,是很多家庭都会面临的挑战,而且它不是一蹴而就形成的,往往是长期互动中一些细微之处积累的结果。想象一下,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父母是我们的整个世界。他们是权威,是依靠,是我们学习一切的源泉。那时.............
  • 回答
    关于鹿道森事件,他的亲姑姑表示对孩子遭受校园欺凌毫不知情,这无疑让事件的悲剧色彩更加浓重,也引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当孩子遭遇校园暴力时,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不仅是对受害者的救赎,更是对潜在受害者和整个教育环境的警示。遭遇校园暴力,应该如何处理?校园暴力不是一个简单的“打架斗殴”事件,它可能涉及身.............
  • 回答
    面对青春期孩子不爱说话、沟通减少的状况,很多父母都感到头疼。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但并非无解。要实现有效的亲子沟通,关键在于理解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和沟通的本质,并付出耐心和策略。1. 认识到“沉默”背后的语言首先,我们要明白,青春期的孩子沉默寡言,并不代表他们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在乎。相反,这常.............
  • 回答
    谈到对孩子的爱,我们常常会陷入一个微妙的界限,那就是“爱”与“溺爱”。这两者表面上似乎都是围绕着孩子,付出时间和精力,但其本质却南辕北辙。如果说爱是给孩子一双翅膀,让他们自由翱翔,那么溺爱就是把他们牢牢困在温室里,剥夺了他们接触风雨的机会。爱孩子,是“引导”和“放手”。 真正的爱,是看到孩子身上无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