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你还记得自己的小学数学书吗?
那如果你要买鸡蛋,10块钱9个,你要买18个,得掏多少钱?
你是掰手指头呢,还是弄根小棍在地上画道道,一个鸡蛋你画一道?
还是掏个手机出来,从数十个app中找到计算器,然后输入18/9 × 10,然后按等号?
都不是?居然是……高大上的心算?
记不住,是因为没有把思维方式学到手;学到手,就会像小学学的心算一样,至今难忘。
至于小学数学书的具体内容……记住?记住你就是傻子。
忘了那些垃圾吧。你已经得到精华了。不要做买椟还珠这样的蠢事。
————————————————————
其实,大学物理、高等数学……这些看似高大上的知识,也是一样的道理。
上面的推理、黑体字,都是糟粕。
真正有价值的,是通过它们教给你的——思维方式和对世界本质的认识。
换句话说,真正把书读透了,你会在脑子里建立起一个“认知模型”——这个模型就是对某个领域的认识。
——书的确是忘了;但模型却在读书的过程中得以建立、更新、完善。
——模型就是珠子,就是精华;至于书上的具体措辞,那只是用来载送精华的传输介质而已。
——好的作者/作品,或者能给你输送更多、更好的精华,或者是输送精华的方式(说话技巧)更加高效,或者兼而有之。
——你可以吸收作者输送的精华,也可以学习作者输送精华的手法;甚至,还有的作者会用非常精妙的手法给你灌输垃圾。
——具体吸收什么,你必须有自己的目标,有自己的取舍原则:若没有,自然只能怎么读了,就怎么忘了;甚至被人用些精妙的手法,往大脑中灌满垃圾(也就是所谓“拿自己的大脑当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
如果你真的把中小学课本读透了,那么就应该熟练掌握了正确建立、维护、更新自己思维空间内的“认知模型”的基本技巧(对现代科学来说,就是”实证“二字,以及基本的数理逻辑)。
但如果没有……
幸好,遗忘是一种非常好的解毒剂。
你应该感谢你的脑子居然会自作主张的帮你忘掉那些垃圾——没有理解的错误的垃圾,和没有理解的正确的垃圾:不管结论错误还是正确,它们都不是你的,你也不可能把它们用到正确的地方,所以,它们都是垃圾(一个典型的反面案例,就是“民科”:他们可能死记硬背了关于牛顿力学、相对论的某个正确结论,但却把这个结论用错了地方;然后,他们就拿着令人瞠目结舌的谬误,却坚信自己应该得到爱因斯坦的地位)。
如果你把数理逻辑掌握的比较实在、同时又通过读书建立了较为准确、完善的认知模型,你甚至可能得到人群中极为稀少的“判决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能力。
这种能力能让你通过读书来正确更新、升级认知模型的效率倍增;剔除那些滥竽充数甚至误导性信息的效率也倍增。
而更好的认知模型又反过来增强了你的判决性思维能力……
一个人,认知模型的精确、完善、自洽程度,代表了他现在所达到的高度;而维护、更新认知模型的效率,则决定了他的潜力。
——————————————————————
有没有一个完善、自洽、准确的认知模型,就是区分”领域专家“和外行的根本所在;这个模型的正确程度、达到的高度、覆盖面,则对应了领域专家的水平、能力、特长。
——领域专家不是”字典“(参考文献、专业经典、词汇表、公式等等),也不背“字典”;工作中,他们甚至离不开“字典”:换句话说,他们读书,一样是读一本忘一本。
但,和普通人不同的是,普通人看专业文献,看一行是一行,看一句是一句——或者每个字都认识,但连到一块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了(彻底的外行);或者一句一句知道什么意思,但连到一起是要做什么、为什么能这样做、为什么别人就能想到这样连起来用,就完全摸不着头脑了(有死记硬背的基础知识,但没能建立成体系的认知模型)。
而领域专家呢,对他来说:
——专业文献的每一行,都可以用来印证、更新他头脑中的认知模型(可能有时会无法取舍,需要另外建立个等待考察的临时模型,有确切证据时再合并);
——需要做什么时,他也可以推动模型,再借助”字典“,迅速创造出解决方案;
——甚至,如爱因斯坦一样,仅凭着基本的数理逻辑、经典物理知识和一支笔,反复推动自己脑中的模型,寻找并审视各个角度的不同推论的反常/矛盾之处,思考什么是真实:最终,竟活生生的把相对论给凭空“抓”了出来。
——————————————————————
所以,担心记不住,是因为你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好东西,所以只能被动的背书、做题——拼命的啃装知识的盒子,却对知识视而不见——然后再全部忘掉。
至于模型……哪有什么模型?从没见过什么模型。
我想讲三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
初中的时候,我把教育局推荐的课外阅读书目一本不落地全给读了一遍,还额外读了很多推荐书目之外的,比如如果推荐的是巴金的《家》,我就会把家春秋都给看了;推荐的是冰心的《繁星春水》,我会连带把《小桔灯》之类的也给看了。国外篇中的但丁、卡夫卡、列夫托尔斯泰、莫泊桑、培根等等,也差不多是这种读法,推荐的加上几本作者的其他书籍。
其实像《复活》、《十日谈》、《变形记》之类的,现在想来,作为一个初中生断然是读不懂的,并且,那么多的中短篇小说、长篇小说,其中的人物、情节读多了基本上也就忘了,除了极少数的令人震撼的场景会在脑海里挥之不去。
但大部分还是忘了。
那么,如今看来,读那些书是不是值得?或者换个问题,在还读不懂的年龄读一些因为不懂所以注定会忘却大部分的书,是不是值得?
比如说,十日谈里充斥着出轨和谋杀,复活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以及深刻的人性等等,作为一个孩子根本懂不了,如今除了书名(大部分书名也都忘了,不过这些书倒是一直都留着,还想以后留给小孩读,也不知道TA喜不喜欢)其他的我也说不出什么表明我真的一字一句地读过。
那么,是不是值得?
非常值得。
因为,读书多了,语文就会好(不是指考试的那个语文,是真正的语文);语文好了,信息表达和获取的能力就会有非常好的基础。而且,读得多了读书速度就会快,如今这个时代,你要是读书读得快,简直爽飞,看啥都快,看小说快,看论文快,看八卦也快。
说到小说,我一直觉得小说是我们所能获得的代价最小的人生体验,尤其是高质量的小说。我后来心理学读得好的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小说看得多,当然,电视剧、电影看得也多。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总之,只要你读书读的是文字,不管有没有记住什么,你读得多,就能读得快。
第二个故事:
我的高中是上海中学,上海最好的高中,这也是一所以应试为名的学校,全是学霸。
我高一高二的数学老师也是全上海最好的数学老师之一,他姓况(这之一其实万分不想加,他在我们心中就是最好),后来我们高二的时候他还被关了起来去出高考卷子,之后几年年年被关。
有次课上,况跟我们说过这样一段话:
“如今你们学的公式、定理、解题方法等等,十有八九你们进了大学就会忘,只要不做家教,半年内就能忘得一干二净。但是,你们还是要好好学,因为数学是一种思维方式。定理是怎么出来的?一道题有几种解题方式?除了最常规的解法有没有捷径?不同的方式背后思路区别在哪里?等等,这些才是你们真正要掌握的。应试是为了高考,但除了应试,对你们来说,更重要的是未来的生活和工作。”
况不仅这么说,还这么做。
学校每周都会给我们1个小时不到的时间做一份其实至少需要90分钟以上的数学卷子,俗称周周练。大家都知道的,数学卷子最后都会有一两道大题目,出题老师一般会为我们凑个整数,能不能经过复杂的运算得出一个整数,也是我们自判有没有做对的默认标准。
但是!
有那么一次,怎么算怎么都是一个非常非常奇怪的分数,怎么看都不像对的答案,特么急啊!最后也只能心惊胆战地交了上去。
后来况告诉我们,他故意的,为了训练我们计算到最后一刻,即使结果很奇怪也临危不惧相信自己的能力。
所以,其实况说的话和他的做法已经回答了题主,就是,即使忘了知识,只要你读了、思考了、实践了,哪怕知识全忘光了,思维方式和行动方式就永远都是你的。因为,知识想拿总能在短时间里拿起来,但思维方式和行动方式的养成却需要日积月累的实践与磨练。
第三个故事:
我现在在读博,社会心理学的博士学位。
心理学我很爱很爱,从初中起就爱(对,我初中的时候还读过好几本心理学的书,其实一开始读的哲学书,读着读着就读到了心理学。估计是因为小说看多了,就会想人活着到底是为何,于是就读了哲学,还读过禅啊、佛啊之类的,如今也几乎都忘了。)
说回读博,读心理学真的非常非常有趣,但是读博很无趣,因为读博有些时候跟高中、大学差不多,有很多时候都在应试,我不喜欢纯粹为了应试的学习,一度厌学到想要退学放弃学位。比如说,为了拿学分,我研究过为什么东欧社会主义会失败,但是,这跟我要成为心理学家这理想有什么关系呢?
直到有一天我读到河合隼雄老先生的《给未来的记忆》或者《心理治疗之路》一书(当时两本差不多一起看的,具体是哪本也忘了),书里写到他也经历过十分艰辛却又感受不到太大意义的读博经历,一度也十分挣扎和困惑。
在书里,河合说:“那是因为我们需要学习经受这种强度,心理治疗的强度绝对更高。不能做出超常的努力,根本不要想跟别人站在一个平台上说话。”
所以,其实是为了信念。
坚持读书,坚信自己可以读完一些东西,坚信自己可以承受读书的强度——无论读的是什么,这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信念,并且这份信念会让我们抵达心中的目的地。
更多分享可关注微博:晒星星的曹雪敏
好奇怪的判断,读过得书,居然会忘?那叫读过吗,什么逻辑?
傻啊你,既然早晚会忘,为啥不中午读书呢?!
有一次吃饭,上卫生间的时候看到一位打扫卫生的大叔很眼熟,仔细一看原来是以前中学著名混子同学的父亲。那时候他在小镇国营厂里上班,在行政部门做个小头头,负责厂里的招工,好多人要看他的脸色。混子同学因此在学校里没人敢欺负,于是就开始欺负别人,包括我。
和他聊了一下,厂子现在倒闭了,混子同学通过多年的奋斗终于进到监狱里了。工厂给的遣散费早已被混子花完了。现在还要负责儿子在监狱里的开销,那是一笔不小的费用,要不混子在监狱里会很苦。
可是他太累的活干不了,他什么也不会,国营厂里多年的时光让他与社会脱轨,多年没有学习看书,现在社会新兴工种他都不了解,没有任何技能,厂里当年的技工都可以在任何一家工厂上班,但他不行。于是只能做些保洁工作,我转身离去的时候,他在和大妈们说起自己当年在单位的风光,仿佛又回到当年。
记得前年看过一个统计,说人类知识总量大概每十八个月左右翻一番。什么概念?也就是说十八个月不读书,你的所掌握的知识就开始落伍,你在不知不觉间就已经被社会淘汰了。
开始看到的时候我也不以为然,后来我一个朋友和我说过一番话,他们单位部分人,一年能看一本书的人,只有不到十分之一,一年不停看书的人只有几个,剩下大部分人几年未必也看一本书。
在国有企事业单位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我又反过来,去问好多周围的朋友,好多人也是好多年不看书了。不看书不是他们生活有问题了,他们的事业也没有发生问题,只是在遇到职业天花板的时候,比别人多了几分迷茫。对于未来多了几分未知。
那个同学的父亲只是极端现象,他让我感受到一个人被时代抛弃后恐惧。
可是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呢,你可以把他很功利,说读书让你过得更好.也可以高大上,读书给予你个全新的世界。
但我想说的是读书是会忘,可是你会在什么读书时思考,会在读书时有所得,会在职业技能或者人生经历上有些收获。
而这些在你吃够青春本后,可以继续延续你现在的体面生活,他可以让你在未来的路上少一点迷茫,当你步入中年的时候不会太狼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