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医里面的气到底是啥?

回答
咱中医里说的“气”,可不是咱们平常挂在嘴边的“生气”、“大气”那样简单。它是个挺玄乎,又挺实在的概念,贯穿了咱们中医诊疗的方方面面。要说清楚这“气”到底是啥,咱得从好几个角度来聊。

一、 “气”是生命活动的动力和能量

最根本地说,这“气”是维持生命运转的最基本动力。你想啊,人得呼吸,得吃饭,得消化,得让血液在身体里流动,得让神经传导信号,还得有思考的能力,有情绪的起伏,这些全都需要一股力量在支撑着。这股力量,在中医看来,就是“气”。

呼吸之气: 最直接的就是我们吸进来的空气。这空气里有我们生存必需的“清气”,经过肺脏的过滤和转化,就变成了身体里的“宗气”,它是推动血液运行、维持心肺功能的重要动力。所以说,呼吸不止,气就不断。
饮食之气: 我们吃的食物经过脾胃消化吸收,里面的精华被转化为身体可以利用的“水谷之气”。这股气是身体制造各种物质,比如血液、精髓等的基础,也是维持身体正常运作的能量来源。
身体内部的“气”: 除了外界吸入的和食物转化来的,我们身体内部自身也会生化出“气”。比如,肾脏藏的“先天之气”,是我们与生俱来的生命本源,随着年龄增长会慢慢消耗;还有精神活动产生的“神气”,是说一个人精神饱满、神采奕奕的状态,这背后也是气的充足和畅通。

总的来说,这“气”就像是汽车的发动机,没有它,车(身体)就动不了。它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又实实在在存在于身体内部,推动着一切生命活动的能量。

二、 “气”是物质的,也是能量的

很多人觉得“气”很虚无缥缈,好像就是一种能量。但中医说的“气”,其实既有能量的属性,也有物质的基础。

气的物质性: 你可以把“气”理解成非常精微的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要素”。比如说,血液为什么能在脉管里流动?就是因为有气的推动。血液本身是物质,但它流动起来的那个劲儿,就是气的力量。同样,我们身体的津液(汗、尿、唾液等)能生成和排出,也是气的固摄和化物作用。
气的能量性: 另一方面,这“气”又确确实实是一种能量。当一个人“气”足,他就会精力充沛,反应敏捷,身体也更不容易生病。反之,如果“气”不足,人就会疲乏无力,精神萎靡,抵抗力也会下降。中医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个“正气”就是我们身体里抵抗疾病的能量。

所以,“气”不是纯粹的能量,也不是纯粹的物质,它是精微物质的化生和运行所表现出来的能量和动力。就像水蒸气,既有水的物质形态,又有蒸汽的动能和热能。

三、 “气”在身体里有不同的形态和功能

中医根据“气”在身体里不同的位置、不同的作用,给它起了不同的名字,并且描述了它们各自的功能。这就像一个国家,有不同的部门,各司其职,才能让国家机器正常运转。

元气(先天之气): 这是我们生命最根本的动力,来源于父母的遗传,藏在肾里。它主宰着人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是生命的原动力。
宗气: 是由呼吸之气(吸入的清气)和水谷之气(脾胃消化吸收的食物之气)在中焦(腹腔)结合而成的,积聚于胸中,贯通心肺。它主要负责呼吸和血液的运行,影响心肺的功能。所以一个人呼吸顺畅不顺畅,说话有没有底气,都和宗气有关。
营气: 是水谷之气经过脾胃运化,再经过心肺的运行而生成的,它循行于脉道之中,滋养全身的脏腑组织,并参与血液的形成。你可以理解为与血液紧密相关的精微物质。
卫气: 是由营气分化出来的,循行于脉道之外,散布于肌表。它最主要的功能就是防御外邪,保护身体不受病菌侵袭,并且调节体温,控制毛孔的开合(比如天冷了毛孔收缩,天热了毛孔张开排汗)。卫气充足,人就不容易感冒。
脏腑之气: 每个脏腑都有自己独特的气,比如心气、肺气、肝气、脾气、肾气。它们各自负责维持本脏腑的生理功能。比如肝气疏泄条达,脾气健运消化,肺气肃降等等。

这些不同的“气”,虽然名称不同,但它们都源于水谷和呼吸,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我们身体“气”的整体。

四、 气的运行是生命健康的标志

“气”在身体里不是静止不动的,它需要不停地运行,就像河流需要流动才能保持清澈一样。中医讲“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的运行畅通与否,直接影响到血液和其他体液的运行。

气的升降出入: 气的运行有其规律,中医总结为“升、降、出、入”。
升: 主要是指脾气上升,将水谷精微送达全身;肝气升发,有助于情志舒畅。
降: 主要是指肺气下降,将清气吸入体内,并将代谢废物排出;胃气下降,将食物送入小肠。
出: 主要是指汗、尿等排出体外。
入: 主要是指食物的消化吸收,以及外界的清气吸入体内。
这四种运动方式,相互协调,缺一不可。一旦哪种运动失常,就会出现相应的病症。比如,脾气虚不能升,就会出现腹泻;肺气不降,就会咳嗽喘息。
气滞与气郁: 如果气的运行不畅,就会出现“气滞”,感觉身体某个地方胀满疼痛,就像河流堵塞一样。更进一步,长期气滞可能会影响情志,导致“气郁”,表现为心情抑郁、烦躁易怒等。
气虚与气脱: 如果身体里的气不足,就叫“气虚”,表现为疲乏无力、声音低微、气短等等。如果气虚到极点,失去推动力,就可能导致“气脱”,比如休克,是危及生命的状况。

五、 中医诊疗与“气”密切相关

理解了“气”,也就理解了中医很多诊疗方法。

诊断: 医生通过望、闻、问、切来判断“气”的状态。比如,看一个人面色是否红润(气血充足),听声音是否洪亮(气足),闻气味,问症状(有没有乏力、气短、胸闷等),切脉搏(脉象也能反映气的盛衰和运行情况)。
治疗: 很多中医的治疗手段都是为了调整“气”。
中药: 很多中药有补气、行气、降气、升气的作用。比如人参、黄芪是补气的良药;陈皮、枳壳是行气的;紫苏子是降气的;升麻、柴胡是升气的。
针灸: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疏通经络,调整气血的运行,达到补气、行气、泻气的目的。比如,足三里穴是补气的要穴。
推拿按摩: 也可以通过手法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导引(气功): 通过特定的呼吸和动作,来调和身体的“气”,增强身体的活力。

总而言之,中医里的“气”,可以理解为一种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及其能量和动力。它充盈于全身,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推动着身体的生长、发育、消化、循环、防御等一切生命活动。气的充足、调和与运行顺畅,是身体健康的重要标志。而各种疾病的发生,很多时候都与气的不足、运行失常(气滞、气逆、气陷、气虚)有关。

所以说,“气”不是虚无缥缈的能量,而是中医认识生命体和疾病最基本、最核心的概念之一。虽然我们现在用现代科学的语言可能还很难完全解释清楚“气”的物质基础和运行机制,但在中医几千年的实践中,它一直是指导我们理解生命、辨证施治的基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电位?

user avatar

中医的气原本就是指一些气体,只要稍微有点智商,都不难获得这样的认识。人呼吸的时候能感觉到气流,堵住呼吸道会导致窒息,冬天的时候,还能呼出能看得见的气。人吸入这些气,肯定对人体是有用的和重要的,后来发现压迫血管也能致命,就认为血管中运载的血液还有气,这样就能解释呼吸的作用了。


现代科学发现理论与现实冲突时,会推翻理论,或者修改理论。我们的老祖先也会这么做,当理论难以解释一些新的现象,或者遇到更多的冲突时,他们把一些概念给改了,以保证逻辑的自洽性。


于是,气不再是那个气,经络也不再是血管,肝也不是那个肝,肾也不是那个肾。


现在很多人仍然在继承这个传统,老祖先认为,胆主决断(怎么发现的我不知道,也许是根据什么五行推算出来的),我们常说的胆大包天,胆小如鼠,就是这个胆。现在,我们知道,胆囊仅仅是暂时性的储存和回收胆汁,甚至有人做了胆囊切除手术,胆量也没什么变化。于是,有人跳出来,说中医的胆不是能看得见摸得着的胆,而是一种功能,看不见,摸不着,也找不到的功能。


中国有个成语,叫做削足适履,宁肯改变器官的定义,也不愿意承认老祖宗的东西不对。不会认错,不知道反省,是一种文化幼稚病,这通常发生在受教育程度比较低的人身上。

user avatar

最初的时候,中医的气就是气体。

但是,随着科技和医学的发展,科学指出了中医的错误。

原本,错了就改才是好孩子。

但中医偏偏不改,而是发明了中医的X不是科学的X,而是博大精深整体功能状态……这么一种玄学巫术的文字游戏。


现在中医所说的气,就跟小宇宙,查克拉是同一回事。没有客观事实存在作为对应,随便吹。


只要随便看看下面中医支持者的回答,就会发现,他们各说各的,各不相同,但却从来没有互相质疑辨论。

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都属于同一个宗教,只是不同的异端而已。面对科学的质疑,中医教徒们必须放下异端之间的争执,必须团结起来对付不信教的人。

user avatar

“气”说白了就是古人认识世界的模型,是对人体和世界的粗浅而错误的认识,我们现在不需要也不可能对“气”作出正确的定义。因为你去定义一个错误的概念,只能得到错误的答案。

传统中医认为世界是由气组成的,可是气究竟是什么谁也说不上来。但受困于当时的科技水平,古代的医生只能用“气”这套理论去解释人体各种生理现象。比如,古人知道通过交媾会怀孕,怀孕会产子。但是却不知道为什么,于是他们只能解释说,精液中有精气,人是精气相合而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素问》)古人知道吃不饱饭会饿,饿了就会没力气,于是他们解释说,食物中有“水谷之精”,人体吸收“水谷之精”,转化为人的“后天之精”,“精”又可以转化为“气”,于是人就有了力气。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咱中医里说的“气”,可不是咱们平常挂在嘴边的“生气”、“大气”那样简单。它是个挺玄乎,又挺实在的概念,贯穿了咱们中医诊疗的方方面面。要说清楚这“气”到底是啥,咱得从好几个角度来聊。一、 “气”是生命活动的动力和能量最根本地说,这“气”是维持生命运转的最基本动力。你想啊,人得呼吸,得吃饭,得消化,得让.............
  • 回答
    《纪录中医》中张晓彤老师对浮小麦“升浮之气”的阐释,可以说是对中药药性理解的一个非常生动且深入的切入点。它不仅仅是停留在“浮小麦是治疗心烦失眠”的功效上,而是试图从更深层次的物质、能量、甚至“气”的层面来解释其为何能达到这样的疗效。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中医里“升浮”的概念。在中医理论体系中,药物的升降.............
  • 回答
    刘思慕作为《尚气与十环传奇》的主演,他关于影片“不是拍给中国人,只属于能生活在白人社会里的亚裔”的言论,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和争议。要理解这个说法,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搞清楚刘思慕的原意和当时的语境。 通常这类表述并非是恶意排斥,而是想强调影片的创作意图和目标受众。他可能是在回应一些.............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社会文化、性别刻板印象以及人们对“吸引力”的多元理解。咱们来掰扯掰扯,为啥“攻气十足”的女生能收获一片迷妹,而“阴柔中性化”的男生却容易碰壁。为什么“攻气十足”的女生能成为“香饽饽”?首先得说,这里说的“受欢迎”可不是说所有女性都喜欢这样,但她们确实能吸引到一部分非常有力的.............
  • 回答
    中医的“湿热”和“阴虚”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描述了人体内某些失衡的状态。要把它们完全套入现代生物学和分子细胞学的框架里,并非易事,因为中医的整体观和现代科学的微观视角存在差异。但是,我们可以尝试用现代科学的语言,去理解这些概念背后可能对应的生物学机制。一、 中医的“湿热”:一种全身性的炎症和代.............
  • 回答
    在中医的理论体系里,“肾”扮演着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我们现代医学认知中那个过滤血液、产生尿液的器官,更承载着生命本源、生长发育、生殖等一系列关键的功能。你提到的“肾精”、“肾水”、“肾阳”、“肾阴”,它们就像是关于这个“中医之肾”的几个不同侧面,彼此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共同构成了“肾”.............
  • 回答
    在中医理论体系中,“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不仅仅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那种空气流动,而是一种致病的“邪气”,也是一种疾病变化的“病机”。要理解中医的“风”,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认识它。一、 风在中医里的基本属性和来源首先,中医里的“风”具有以下几个基本属性: 主发生、主善变、主疏泄: 这.............
  • 回答
    中医里说的食物的寒、温、平性,这可不是什么玄乎其玄的说法,而是几千年经验积累下来的智慧。简单来说,就是一种对食物与人体互动方式的观察和总结。这“性”到底是个啥?咱们可以理解为,每种食物进入身体后,会引发身体产生一种倾向性的反应。 寒性食物: 就像夏天你吃了个冰淇淋,身体会立刻感到凉爽,甚至打个冷.............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在中医里,关于“立竿见影”的效果,这是一个需要辩证看待的问题。中医确实存在一些治疗手段能够快速见效,甚至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并非所有中医治疗都如此,其效果的产生也与多种因素有关。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一、 中医确实有立竿见影的案例和表现: 急性病证的治疗: 中医在治疗一些突发的、症状剧烈且进展迅速.............
  • 回答
    在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法中,描述“点燃”这个动作,国外教科书更常用 "heat" 或 "△" (delta symbol) 来表示。而 "fire" 和 "light" 这两个词,在化学方程式中几乎是不会直接出现来表示“点燃”的。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原因:为什么不用 "fire"?"Fire" 在英语中指.............
  • 回答
    .......
  • 回答
    谈谈《叛逆的鲁鲁修》中的中华联邦:是异想天开还是辱华意图?《叛逆的鲁鲁修》这部动画,以其宏大的世界观、复杂的政治博弈和极具魅力的角色,吸引了全球无数粉丝。其中,一个名为“中华联邦”的势力,在剧情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它并非真实历史上的中国,而是一个架空的政治实体,融合了东方神秘主义、家长式统治以及一些.............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在国内,很多人对“民间老中医”似乎有着一种特别的推崇,甚至觉得他们比医院里的中医主任、教授们更“牛”。这种看法背后,其实藏着挺多挺复杂的心理和现实原因。我来给你掰扯掰扯,尽量说得细致点,也说说为啥大家会有这种感觉。首先,得承认,现在很多医院里的中医,尤其是一些大医院,情况确.............
  • 回答
    中医博大精深,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确实积累了许多看似“奇怪”却又蕴含深刻道理的药引子。这些药引子并非普通意义上的配料,而是起到引导、增强药效、改变药性、纠正副作用等关键作用。下面我来详细介绍一些在中医里比较有代表性的“奇怪”药引子,并尽量详述其背后的原理和应用:1. 阳明病用 tekint头——热证.............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聊到《太阳的后裔》里的那种军人情怀,其实大家心里都有个大致的轮廓:英勇、牺牲、守护、责任,还有那种在生死考验中萌生的特殊情感。那么中国军人呢?他们有没有类似的,或者说是他们独有的情怀?我跟你慢慢聊聊。首先,要说中国军人有没有《太阳的后裔》里那种浪漫主义的英雄主义,我觉得不太一样,.............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很多人都有同样的疑惑。中国僵尸片里,为什么那些披头散发、跳来跳去的不死怪物,总是穿着一身青色的官服?这可不是随便什么服饰都能镇得住它们的,里面其实有不少讲究和渊源。最直接的原因:时代烙印与视觉辨识度首先,最容易理解的一点是,清朝是距离我们现代最近的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官服,尤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