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医里说的食物的寒性温性真的存在么?

回答
中医里说的食物的寒、温、平性,这可不是什么玄乎其玄的说法,而是几千年经验积累下来的智慧。简单来说,就是一种对食物与人体互动方式的观察和总结。

这“性”到底是个啥?

咱们可以理解为,每种食物进入身体后,会引发身体产生一种倾向性的反应。

寒性食物: 就像夏天你吃了个冰淇淋,身体会立刻感到凉爽,甚至打个冷颤。寒性食物进入体内,会产生一种“凉”的效果,能够清热、泻火、解毒。如果你身体里有“火气”(比如口干舌燥、喉咙痛、小便黄等),吃点寒性食物,就像给身体“降温”一样,能起到舒缓作用。
温性食物: 就像冬天你喝了一碗热乎乎的姜汤,身体会立刻暖和起来,手脚也变得温热。温性食物进入体内,会产生一种“暖”的效果,能够温中、散寒、助阳。如果你身体里有“寒气”(比如畏寒怕冷、四肢不温、容易腹泻等),吃点温性食物,就像给身体“添柴加火”,能帮你驱散寒冷。
平性食物: 这种食物就比较温和了,它们既不偏寒也不偏温,对身体的影响比较中和。它们可以作为日常饮食的基础,不管你是偏寒还是偏热,吃平性食物通常都不会引起太大的不适,还能提供身体所需的营养。

为什么会有“寒”和“温”的说法?

这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古人通过长期的观察和实践得出的结论。

观察症状: 比如,有人吃了辣椒后,感觉浑身发热,冒汗,中医就认为辣椒是温性的。有人吃了西瓜后,觉得口渴得到缓解,但身体反而有点凉,中医就认为西瓜是寒性的。
结合季节和环境: 在炎热的夏天,人们容易上火,身体会表现出一些“热”的症状,这时候吃一些寒凉的食物,比如绿豆、黄瓜,就能帮助身体降温。而在寒冷的冬天,人们容易受寒,身体会表现出一些“寒”的症状,这时候吃一些温热的食物,比如羊肉、生姜,就能帮助身体驱寒保暖。
辨证论治: 中医的核心在于“辨证论治”,也就是说,要根据每个人具体的体质和所处的环境,来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法,包括饮食。如果一个人身体偏寒,经常手脚冰凉,那么就不适合多吃寒性食物,否则会加重寒症。反之,如果一个人身体偏热,容易长痘痘、口臭,那么就应该多吃一些寒凉的食物来清热。

举几个例子,你可能就明白了:

寒凉食物: 像我们常吃的西瓜、香蕉、苦瓜、梨、绿豆、海带、螃蟹等,它们普遍具有清热、解暑、利尿的作用。
温热食物: 像生姜、大葱、辣椒、羊肉、牛肉、红枣、龙眼等,它们普遍具有散寒、温中、助阳的作用。
平性食物: 像大米、小米、玉米、土豆、胡萝卜、菠菜、苹果、猪肉等,它们性质平和,适合大多数人食用。

是不是所有人都一样?

当然不是。每个人的体质都不一样,就好比有些人天生就比较容易怕冷,有些人则容易上火。

体质虚寒的人: 身体里“寒气”比较多,吃点寒性的食物,比如冰镇的饮料,可能会导致腹泻、腹痛。
体质燥热的人: 身体里“火气”比较多,吃点温性的食物,比如辛辣的烧烤,可能会导致口干舌燥、长痘痘。

所以,中医强调“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

是不是吃错了东西就会生大病?

也不是这么绝对。偶尔吃错一点,身体通常有自我调节的能力。但长期、大量地食用与自己体质不符的食物,就可能逐渐影响身体的平衡,导致一些慢性问题出现,或者让原有的不适加重。

现代科学怎么看?

虽然现代科学对“寒性”、“温性”这些概念的解释方式不同,但很多食物的“性”与它们所含的营养成分、化学物质确实有联系。

寒凉食物: 很多寒凉食物富含水分,有些含有清热解毒的成分(如某些植物中的挥发油、酚类化合物)。
温热食物: 很多温热食物可能含有一些辛辣成分(如辣椒素),或者能够促进血液循环的成分(如生姜中的姜辣素)。

但需要注意的是,现代科学的解释角度是“成分”,而中医的解释角度是“整体功能”和“对人体的作用”。中医更看重的是食物在“进入人体后”产生的整体效果。

总结一下:

中医里的食物寒、温、平性,并非迷信,而是基于长期观察和实践得出的、对食物药用价值和食疗作用的总结。它提供了一个看待食物如何影响身体的框架,帮助我们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食物,维持身体的健康平衡。 理解了这些“性”,你就更容易明白为什么有些人吃了某些东西会感觉不舒服,而另一些人却没事。这就像穿衣服,夏天穿棉袄肯定不舒服,冬天穿短袖也一样,只是食物对身体的影响更微妙一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了一下这个问题下的所有答案,都把这个问题简单化处理了。其实这个问题是个非常深奥的问题,里面涉及到哲学中大量的知识,比如经验证据的客观化标准、命题的可否证度、实在论等等,我这里讲一个相对简单的方法:竞争性理论的选择,即在解释同一个现象的不同理论间,应该采信哪一个理论。

寒凉温热实际上是中医四性五味理论(又被称为性味归经理论)的“四性”,其核心概念是任何药物/食物都具有一定的“性”,“性”是药物/药物性能的一个方面。以牛奶为例,很多人喝牛奶会拉肚子,而拉肚子被认为是吃了“寒性”食物的一种代表性特征,因此牛奶是寒性的。按照四性五味理论,对于“喝牛奶会拉肚子”这个现象的解释是:寒性食物会导致拉肚子。有另外一种竞争性理论来解释其背后的原因:某些人体内缺乏乳糖酶,导致乳糖不耐受引起拉肚子。

现在的问题就来了,到底应该采信哪一种理论?

一般的判断标准如下:

  1. 哪一种理论拥有更好的解释力?
  2. 哪一种理论具有更好的可检验度?

根据我们的经验证据,并非每个人喝了牛奶都会拉肚子。其中有一些经验证据是这样的:小孩子特别不容易喝牛奶拉肚子,成年人更容易喝牛奶拉肚子。白色人种不容易喝牛奶拉肚子,东亚人种的成年人喝牛奶更容易拉肚子。喝牛奶腹泻的人,并不只有腹泻一个症状,还会引起腹胀、腹痛等其它症状,而“寒性”无法解释这些症状。对于这些现象,四性五味理论缺乏解释力,而乳糖酶理论更具有解释力。

对于可检验度,想检验乳糖酶理论很容易,只要检验患者体内乳糖酶含量,或者让患者同时吃乳糖酶和牛奶,就可以验证理论是否正确。而对于四性五味理论,你无法检测人体的寒性值,所以几乎是不可检验的。

很明显,在这里四性五味理论是无法与乳糖酶理论竞争的。

当然,四性五味理论的应用范围远大于乳糖酶理论。对于各种四性五味理论可解释的现象,我们无法找到一个完全可替代的理论,只能根据具体现象来找出其竞争性理论。没有人能够知道四性五味的全部竞争性理论,所以在很多情况下,对于患者来说,四性五味理论还是很大的可用空间。即使如此,我们也可以通过其它逻辑方法来找出四性五味理论的问题。

在一门科学素养课上的逻辑单元,我会把分析“寒凉平温热”作为课堂作业交给学生去做。我会要求他们思考几个问题:

  1. 四性是温度相关的吗?即温度是检测四性的指标之一吗?无论“是”还是“不是”,请想想有什么反例?
  2. 四性是数量相关的吗?即吃较多寒凉的东西会比吃较少寒凉的东西更容易导致寒凉的症状吗?请举例说明。
  3. 四性是可以叠加或者抵消的吗?即寒凉+寒凉=更寒凉,或者寒凉+温热=比较不寒凉或比较不温热?请举例说明。
  4. 问题123的答案会导致什么矛盾吗?或者有什么现象解释不了吗?

对于问题1,现实情况是既相关又不相关。比如温水被认为是温热的,冰水被认为是寒凉的,这就是温度相关。但对于螃蟹,凉着吃是寒性的,热的吃还是寒性的。这就会进入到问题2和问题3。

对于问题2,一般认为是的,否则也不会有“少吃寒凉的东西”、“热的食物吃多了会上火”这样的与“多少”这个概念相关的说法。

对于问题3,一般也认为是的,否则不会有体寒多喝热水的说法。

对于问题4,题主就可以自己思考了。

通过上面的分析,学生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四性是一个不自洽的理论,且解释力很弱。

当然,对于上述分析导出的问题,四性五味理论会提出很多补充性假设。例如,螃蟹太寒了,就算加热到100摄氏度也无法解除其寒性(基于温度相关、数量相关、可抵消的前提)。在哲学中,这被称为特设性(ad hoc)修改,即增加了“螃蟹寒性特别高”这么一个公设,但增加这个公设未对原理论增加新的检验方式。从发现新知识的角度来看,这种特设性修改是被拒绝的,因为它降低了原理论的可检验度,因此不可能导致新知识的发现。中医知识几千年了都几乎原地踏步,就是因为中医对于理论的研究总是在不断地增加特设性假设。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有一个命题“所有面包都是有营养的”,等同于这样的断言:“如果小麦以正常方式生长、以正常方式制成面粉、以正常方式制作成面包,而且人们以正常方式食用,那么人将获得营养”。但有一次发现法国一个村庄出事儿了,正常的小麦被用正常方式做成面粉再做成面包,人们都以正常方式食用了,但很多人死了。“所有面包都是有营养的”这个命题被证伪了。但只要简单调整一下这个理论,增加一个公设:“除了法国这个村庄”,把理论变成“除了法国这个村庄,所有面包都是有营养的”,就可以避免这个理论被证伪。但这种特设性修改有什么意义呢?能让我们知道这些人吃了面包后死亡的真正原因吗?因此不能导致新知识的发现。但另一种修改理论的方法可能会把这个命题改为“未被有毒霉菌污染的面包都是有营养的”,这个命题有了新的检验方式,通过检验这个命题就有可能发现新知识。

讨论寒性温性是否存在当然有意义,但对于题主来说,可能学会如何选择该采信的理论更有意义一些。以上。

user avatar

不存在。

中医的概念都是海市蜃楼而已。


CPU很复杂,对吧? 但是,CPU可以一步一步还原,最后还原成人人都可以知道的电路,开关。

像我这样不聪明的人,读了计算机科普教材后,也能做出全加器,时钟,储存器,实现最简单的自动化计算。因为,CPU的一切都是基于客观事实存在。


那么,中医的寒热呢?


中医说某个菜性寒,但是热腾腾刚出锅的怎么会性寒?

中医就辩解说,中医的寒不是科学的寒,而是博大精深整体系统,整体功能,整体状态……

说白了,就是个文字游戏。中医无法把中医的概念还原到人类能理解的事物上。


中医一会儿说能治好什么什么病,一会儿说不是对病而是对证治疗,一会儿又说治好了什么什么症状……说白了,就是故意把病,证,症状这些词混淆起来,搅混水,就可以阻止大部分缺乏科学思维,不求甚解的人识破中医骗局。


没有一个中医能说出中医的寒热到底是什么。建立在什么客观事实存在上。这才是中医骗局最根本的地方——造一个没根基的海市蜃楼,一切所谓的研究都建立在海市蜃楼上。就好像几个印度人,一个说太阳旁边围绕着1个茶壶,另一个说有10个茶壶,还有一个说999个茶壶——这样的套论根本就不是建立于客观事实,套论再多,著作再多也都是骗人的。


如果你问中医什么是寒热,他们的招数是,避而不答,顾左言他,说一堆症状什么的,却不能把症状和证严密结合,含糊其辞而已。


基本上,当你对中医的基本概念提出疑问的时候,你就已经一只脚踏入中医黑的门里了。中医是宗教,不允许质疑的。

user avatar

“古人是怎么知道这个食物的寒性和温性中性的?”------你的这句话,问的太好了!自己再动脑子思考一下吧。

“我还是比较信中医的,可能是一直没有遇到靠谱的”----再想想,这是为什么。

“天天看养生堂节目,也不清楚他们到底是为了卖药还是还是真心会有神医,也不知道请来的专家到底靠不靠谱。有时候会怀疑”----恕我直言,不怕你不高兴,你的智商不很高。但知道怀疑,还有希望。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