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李玫瑾教授“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的育儿方式有效吗?

回答
李玫瑾教授提出的“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的育儿方式,在不少家长中引发了讨论,也有些人觉得这是一种很理想化的状态。到底有没有效,咱们得拆开来看看,不能一概而论,得结合孩子具体的年龄、性格以及家长的实际情况来分析。

首先,咱们先说说这个理念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李玫瑾教授一直强调,育儿的关键在于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通过理解和沟通来引导孩子,而不是用强制或者说教的方式去压制。

“不打不骂”:这不用多解释,就是反对体罚和语言暴力。这点上,现代育儿理念是高度一致的,大家都知道打骂对孩子成长是有负面影响的,容易让孩子产生恐惧、逆反心理,甚至影响人格发展。所以,从这个角度看,不打不骂是绝对有效的,也是必要的第一步。

“不说教”:这一点可能大家会有不同的理解。“不说教”不是说完全不给孩子讲道理,而是强调要避免那种居高临下的、长篇大论的说教,尤其是孩子犯错时,上来就是一通批评教育。教授更提倡的是,在日常的相处中,通过示范、引导、点拨,让孩子在情境中学习和领悟。比如,孩子不收拾玩具,与其长篇大论讲道理,不如一起玩个“玩具回家”的游戏,或者在下次玩之前,一起约定好“玩完玩具要送它们回窝里”。

“不走开”:这说的是要陪伴,要在孩子身边,理解孩子的情绪和行为。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家长不是回避、惩罚或者直接否定,而是要走近孩子,去理解他为什么会这样做,他现在是什么感受。比如,孩子在公共场合哭闹,家长不是立马把他抱回家,而是蹲下来,轻声问他“怎么了?是不是不舒服?”。这是一种在情感上与孩子连接,给他安全感和支持的表现。

那么,这种方式真的有效吗?

优势和潜在的有效性:

1. 建立更健康的亲子关系:如果真的能做到不打不骂,并且用理解和陪伴来替代说教,孩子自然会感到安全和被爱。在这种关系基础下,孩子更愿意与父母沟通,也更容易接受父母的引导。孩子感受到的是被尊重和被理解,而不是被控制和被指责。
2. 培养孩子的内在驱动力:当孩子不是因为害怕惩罚而改正,也不是因为被父母的道理说服而行动,而是因为理解了行为的意义,或者是从父母的示范中学习到了价值,这种改变会更持久,也更能内化成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3. 减少孩子的负面情绪和行为:长期遭受打骂或说教的孩子,容易产生焦虑、抑郁、叛逆等问题。而温和、尊重的育儿方式,有助于孩子更健康地发展情绪调节能力,减少不必要的冲突。
4. 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不走开”的陪伴下,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自己思考为什么会犯错,以及如何解决问题,而不是直接告诉他答案。这个过程能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实中的挑战和需要注意的地方:

1. 对家长的要求非常高:要做到“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对家长的情绪管理能力、沟通技巧、耐心和智慧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有多少家长能真正做到在孩子反复犯错、挑战底线时,依然保持冷静,不打不骂,并且还能找到有效的、非说教的引导方式?这需要大量的学习、反思和实践。
2. 孩子年龄和认知发展的影响:对于年幼的孩子,尤其是学龄前儿童,他们的认知能力和自控能力还在发展中。有时候,清晰直接的规则和界限是他们理解和学习的必要方式。例如,对于非常危险的行为,如拿刀玩,家长需要果断制止,并明确告知危险性。而对于一些简单的“规矩”,比如要按时睡觉,如果孩子反复不遵守,家长可能需要有明确的后果告知,否则会影响规则意识的建立。
3. “不说教”的界限在哪里? 如果孩子真的犯了严重的错误,或者行为对他人造成了伤害,完全不进行道理的说明和行为的纠正,可能也无法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是非观。这里的“不说教”更侧重于方式,而不是完全不讲。例如,孩子打了别的孩子,家长首先要安抚被打的孩子,然后引导自己的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不对,并学习如何道歉和赔偿,这个过程就需要言语的沟通和解释。
4. “不走开”的实际操作: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很多家长可能需要工作,无法时刻陪伴在孩子身边。而且,有时候家长也需要自己的空间来调整情绪和处理事情。所以,“不走开”更应该理解为“不忽视”、“不逃避”,而不是完全寸步不离。
5. “不打不骂”是否意味着没有底线? 并不是说家长不能有原则。当孩子的行为触犯了家庭的基本原则,或者对他人造成了伤害时,家长需要有明确的界限和后果。只是这个界限和后果的设置方式,要避免体罚和语言暴力。

总结一下,李玫瑾教授的这套育儿理念,在强调“温和”、“尊重”、“理解”、“陪伴”这几个核心要素上,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也指明了育儿的一个很高的目标。 能够部分或完全实现这些理念的家庭,很可能培养出情绪更稳定、亲子关系更融洽、自我认知更健康的孩子。

但是,我们要辩证地看待。 这不是一个“万能药”,也不是一条绝对不能打破的教条。

对于“不打不骂”:绝对有效且必要。
对于“不说教”:更多的是强调方式方法,避免空洞的理论灌输,强调在情境中的引导和示范。在某些情况下,必要的解释和道理说明还是需要的。
对于“不走开”:是强调陪伴和链接,但也要结合实际情况,理解为一种“在场”和“不逃避”。

最重要的,是理解教授理念背后的精神:爱、尊重和耐心。 育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家长不断学习、反思、调整。与其追求一个僵化的“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不如去学习如何更好地理解孩子,如何与孩子建立积极的连接,如何在规则与爱之间找到平衡点。

很多家长听了这样的理念,可能会觉得“我做不到”,然后产生焦虑。其实,育儿没有完美的标准答案,关键在于家长的用心和努力。即使做不到百分之百的“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但如果能在日常生活中,多一些理解,少一些指责,多一些陪伴,少一些放任,就已经是很了不起的进步了。

所以,与其问它“有没有效”,不如问问自己,“我能从中学习到什么,并将其应用到我的育儿实践中去?”这可能才是更实际的思考方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效啊,这不就是冷暴力(Emotional Abuse)吗?

恕我直言,这种「训练」方式,跟驯兽差不多吧。把一条嗷嗷直叫的狗关笼子里,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就在旁边冷冷地盯着它,它累了,自然知道怎么闹腾也没用,除了妥协别无他法。

只不过是高级一点的暴力罢了。

美国心理学会将「Emotional Abuse」定义为[1]

Researchers have yet to formulate a universally agreed upon definition of the concept, but they have identified a variety of forms that emotional abuse may take, including verbal abuse; intimidation and terrorization; humiliation and degradation; exploitation; harassment; rejection and withholding of affection; isolation; and excessive control. Also called psychological abuse.

其中就包括了「拒绝和抑制情感」以及「隔离」。


李玫瑾教授是我个人很尊敬的犯罪心理学教授,但这段关于「训练孩子」的观点我并不赞同。

首先,并非所有3~5岁孩子的哭闹都是有目的性的

这段话过于简单地将「3岁」作为分界线,认为3~5岁的孩子哭不是痛苦,而是有目的性。

现实是,有很多人即使到20多岁、30多岁、40多岁甚至更大年纪,依然会因为痛苦而哭。

在这里没有区分孩子的哭到底是「情绪表达」还是「目的手段」,就将其过于简单地归为后者,恐怕也并不符合事实。

作为「目的手段」的乱发脾气行为是2岁~6岁儿童常见的一种问题行为。通常表现为当孩子提出的要求被拒绝后大吵大闹,直到要求被满足为止,甚至会故意提出跟父母作对的要求,以大吵大闹要挟父母来听从他的要求。

然而,「哭」是一种正常的情绪表达,这种悲伤的情绪需要被接纳。


其次,「训练系」的育儿方式早就过时了

听到「训练」一词就知道了,这套看似有用的方法,其理论根基源于伯尔赫斯·F·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的行为主义,发扬于曾任美国心理学会会长的约翰·华生(John Watson)的一系列「儿童训练方法」。

约翰·华生关于儿童训练最著名的言论是[2]

给我十几个健康的婴儿……我在自己所指定的世界里来抚养他们,我保证让任何人接受培训后,都将成为我可能会选择的任何类型的专家……无论他的才华,爱好,倾向,能力,职业和祖先的种族如何。

在这种训练系的养育方式下,约翰·华生关于「爱和情感」的建议是这样的:

让您的行为始终客观,友善。永远不要拥抱和亲吻婴儿,永远不要让他们坐在你的腿上。如果需要,当他们说晚安时,在额头上亲吻一次。早上与他们握手。如果他们在一项艰巨的任务中做得非常出色,请轻拍他们的头。

约翰·华生在19世纪30年代主编了给美国父母的育儿指导手册,让这类内容得到广泛传播。

直到哈利·哈洛(Harry Hallow)关于爱的本质的一系列实验对行为主义的训练式养育提出了挑战,才有了今天强调亲密关系的养育方式[3]


第三,「积极暂停」和「关禁闭」有本质区别

目前系统性的家庭教育理论,包括正面管教(Positive Discipline)和积极养育(Active Parenting)等,都会提到积极暂停这一工具。但不同于我们所认为的罚站(Time-out),积极暂停(Positive Time-out)一定是提前设置好令孩子舒服的场所,然后鼓励孩子因为发脾气而大脑卡壳的时候去那边冷静一下。

注意要点:

  1. 令孩子感到放松和舒适的区域
  2. 鼓励孩子去,而不是强制让孩子受罚
  3. 孩子可以随时取得和父母的情感沟通和联结

我们能看出来李玫瑾教授在讲课时提到了很多限制条件,比如

进行一次训练就行

避免长期的冷暴力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

不能让她太压抑了,要给她留一条出路……适当满足孩子的需求,比例是「三比一」

在事情发生后有补救措施,并且依然鼓励交流。

但我想问:

一次这样的训练真的就能让孩子知道下次哭闹没有用吗?
家长会不会滥用这种训练法,不去解决具体的问题,反正孩子哭闹就给整这么一出?

说到底,这种「训练式育儿」仍然是专制型的。

让孩子学会臣服,当然就听话了,当然就好管了;

家长控制一切,决定「三比一」地满足愿望,孩子也不跟你闹,当然好管了;

当孩子情绪发作时,你冷冷看着他闹,拒绝和撤回情感,让孩子害怕,当然好管了……


是的,我需要坦诚,「打骂是否会让孩子听话」是有效的——短期有效,长期来看,只要你彻底把孩子打怂了,孩子也会一直听话。

就像那只幼年时每次抬头就会碰到笼子的狗,即使撤掉笼子,它也再不敢抬头。

说到底,还是追求孩子的服从,通过这类训练让孩子在权力之争中落于下风。

而这样的孩子,你又如何期待他能和别人竞争,如何期待他建立起平等和彼此尊重的亲密关系?


李教授的训练法,肯定会有很多父母为之叫好;但换个角度来想,假如你是那个被训练的孩子呢?

你希望有这样的父母吗?还是说,你不希望有这样的父母,却希望成为这样的父母?


2019.1.1 终于有空来更新这篇文章了。

我补充了这段视频中李教授讲座的全文:

他的哭声都代表着他的一些痛苦,但是到三岁之后就不是了。
3~5岁孩子开始什么呢?我要这个东西你不给我,我就给你哭。他有目的性的,他不是痛苦了。
这个目的性一开始出现,你就开始要训练他了。这个训练怎么训练呢?我经常在我在博客上也写过这个,我在很多地方也讲过这个问题。很简单,您就在这个时期抓住他一件事儿,对他做一次训练,三到五岁,什么事儿呢,就是他提这要求不合理。他要的这个东西不能给他。
比如他要买小汽车,买了家里无数了,他还要买,在商店开始闹起来,说我就要这辆小汽车。你说家里那个跟你差不多的,不要买了吧。不行,我就要,我不走。那么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呢?你就开始一定要对他做一个克制任性的训练。
把他抱起来,抱回家。您也不要打他,也不要骂他。任他哭去,你不要管他。抱回家以后干嘛呢?放到卧室里去。卧室没什么危险的地方,然后还要一对一,就是不管爷爷奶奶还是谁来管,一个人管足够了。
把门一关,四个不要:第一吧不要骂他,父亲或者母亲吧这个时候骂他都不太好。这个给孩子不好的观点,刚我讲观念,观形成的念。第二呢不要打他。你那么老大个,他那么小,你打不公平。第三不要说教,因为什么呢,他这时候正在闹呢,你说什么在他耳边都是噪音。你越说他越跟你闹,所以呢你要安静下来。第四呢你不要走开,他闹给你看的,所以你一定要看着他闹。
四个不要。您就坐在这里把门一关,往孩子跟前一坐。孩子,今天这事儿不行就是不行,你闹吧。他就会跟你哭。我那孩子小时候非要她那被子,也是跟我闹。我一句话不吭,我就坐在旁边。她哭得累了。然后她把小被子挪下来看我一眼,结果一看我就在跟前,结果她就接着哭,一直哭到她筋疲力尽(笑)。最后哭完了以后呢,有的时候我也讲,到这个时候,孩子哭得筋疲力尽,我就讲包括脑袋哭到床角上你都不要管她。为什么呢?什么呢?她知道疼。她磕完以后你就问她疼不疼,不疼接着磕,她肯定不再磕了。
然后呢,等他哭到筋疲力尽的时候再给点爱,拿热水给擦把脸,因为孩子哭到那程度也挺难受的,擦一把。擦完以后这孩子心想,你是不是回心转意了?然后你接下来一定要跟上一句话,把毛巾往旁边一放,往床上一坐:还哭吗?要哭接着哭。你看你没有不文明,也没有打他、也没有骂他,你只以这种方式告诉她,如果你闹起来没道理,我不心疼,也不让步。我也不跟你闹,你就闹吧。那么这一次她就会知道了,以后闹是没用的了。
这孩子越小管越好管。闹没事以后呢,还有一个事儿,就是你也不能让她太压抑了。那怎么办呢,就是你跟她讲,以后有什么事儿啊,你能不能跟我好好说?如果你要能说服我,我没准可以考虑你的要求。这是给孩子留一条路。那么她小嘴巴巴她一旦要跟你说「妈妈,我想要辆小汽车。」
「你这小汽车和家里有什么区别呢?你能给我讲讲吗?」鼓励他跟你交流。当然交流呢,一般什么原则呢。我告诉你,「三比一」。就是让她知道交流有用,但又不要每次都给她。这样的话呢,这孩子以后第二个问题就解决了,她知道跟你交流。那么这个关系要建立好了,第一,你说不行的事她不闹了,第二,她要如果真的想坚持,她会跟你商量。这个到青春期,你们俩的关系就好处了。

为什么说李教授是训练式的育儿,因为她自己说的要给孩子「一个克制任性的训练」。

在训练这个前提下,李教授很好地切断了自己的同理心,让父母觉得自己撤回感情是正常的,通过她描述中的这样一些话:

第一,李教授认为3~5岁的孩子哭只目的性,而不是痛苦。

3~5岁孩子开始什么呢?我要这个东西你不给我,我就给你哭。他有目的性的,他不是痛苦了。

第二,在孩子哭闹的时候,撤回了关爱和情感联结:

任他哭去,你不要管他。

以话语故意激起孩子的负面情绪,不是试图让孩子平静下来,而是引导孩子情绪进一步崩溃:

您就坐在这里把门一关,往孩子跟前一坐。孩子,今天这事儿不行就是不行,你闹吧。他就会跟你哭。

为什么我说李教授这时切断了对孩子的共情和情感联结呢,因为她提到自己对女儿的处理方式时也是没有情感联结的:

我那孩子小时候非要她那被子,也是跟我闹。我一句话不吭,我就坐在旁边。

回想起女儿按照自己设计好的「训练步骤」继续哭时,是面带笑容的。

第三,这里就是很多人提到的李教授对孩子也是有爱的:

等他哭到筋疲力尽的时候再给点爱,拿热水给擦把脸,因为孩子哭到那程度也挺难受的,擦一把

但在孩子哭闹的时候,是切断了情感联结;除非孩子在对抗中处于弱势,已经筋疲力尽了,才会「给点爱」。

按照这种方式养育孩子,会让孩子和父母缺乏情感交流,遇到很多自己认为父母接受不了的事,都选择自己去处理——因为他们知道,这样的父母只能接受一个他们所认可的孩子,而不是真正的自己。

第四,李教授的这套训练法接下来还在继续:

然后你接下来一定要跟上一句话,把毛巾往旁边一放,往床上一坐:还哭吗?要哭接着哭。你看你没有不文明,也没有打他、也没有骂他,你只以这种方式告诉她,如果你闹起来没道理,我不心疼,也不让步。我也不跟你闹,你就闹吧。那么这一次她就会知道了,以后闹是没用的了。

目的是为了告诉孩子:「如果你闹起来没道理,我不心疼,也不让步。」再次映证了,当孩子情绪失控的时候,是切断了情感联结的。

第五,是有人提到的李教授也鼓励孩子交流:

闹没事以后呢,还有一个事儿,就是你也不能让她太压抑了。那怎么办呢,就是你跟她讲,以后有什么事儿啊,你能不能跟我好好说?如果你要能说服我,我没事可以考虑你的要求。这是给孩子留一条路。

明明可以在孩子出现这个情况:

比如他要买小汽车,买了家里无数了,他还要买

这个时候完全可以直接鼓励孩子交流,但李教授没有,因为她是要让孩子闹下去,寻找一个契机来开始进行这套训练。

第六,规则的标准是父母制定的,而不是共同制定的,体现在:

如果你要能说服我,我没准可以考虑你的要求。

不是说服了就行,而是说服了才有概率成功,这个概率就是她所说的33%:

当然交流呢,一般什么原则呢。我告诉你,「三比一」。就是让她知道交流有用,但又不要每次都给她。

一开始回答的时候,我直觉认为李教授对孩子的训练非常类似于「驯兽」,然后我翻到了她这段演讲的完整版。果然,在一开始她就提到了这样的观点:

养个孩子有时跟养个小宠物一样,我们养个小猫小狗,大家就有这个经验。这个小狗你管它最好的时间,是8个月之内。8个月之内有些习惯没养好,这个等到后来,比如它咬人这样的一些坏习惯,你到后边再想改,很难。

这个视频中,李教授第二次提到了「宠物的例子」:

注意下面这段话里,提到和孩子的交流部分,李教授说出了自己的观点:

那么,抚养孩子也一样

视频地址:



2019.1.2 有人说李教授并不是训练孩子,并且认为「训练」和「管教」是一回事。

我认真学习了李教授的更多视频,她在多个场合都认为,六岁之前可以训练孩子很多东西,就跟小动物是一样的

视频地址:


并且,李教授后来的讲座里,再也不提「三比一」了。


李教授提到0~3岁期间需要父母一对一的抚养,需要给予孩子安全感,我认同。

她给孩子擦脸、鼓励交流这些方式都很好,但仍然改变不了她对于3~5岁孩子的核心观念:

「训练式养育」。

是的,在专制型的养育风格下,也许能预防犯罪,让孩子「听话」。但——

It's survive, not thrive.


最后,如何和孩子沟通,我以往写过的方法,供参考:


育儿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有时候真的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但坦率地说,父母做得越多,孩子会成长得越好;简单粗暴也许短期有效,但爱之子,则为之计深远。

更多育儿干货,欢迎关注我坚持5年原创的微信公众号:萌妈小教室。

养娃不易,一起努力!

参考

  1. ^ https://dictionary.apa.org/emotional-abuse
  2. ^ https://psychology.jrank.org/pages/649/John-Broadus-Watson.html
  3. ^ Harlow H F. The nature of love.[J].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58, 13(12):673-685. http://psychclassics.yorku.ca/Harlow/love.htm?session=A19sRVsBY90pGgZLqKsmx52pUJ
user avatar

有效有效,当年印度圣雄甘地靠这种办法让印度从世界第一强权大英帝国手里独立出来了。

user avatar

我很服气李玫瑾教授的内容,我都经常推荐给朋友们看,不过有些人满意,有些人觉得操作难,因为教育不仅仅是教育,后面需要父母的素质,父母的财力,父母的时间作为后盾支持的。

陪伴最耗时间了,这也是双职工父母最欠缺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李玫瑾教授提出的“不打不骂不说教不走开”的育儿方式,在不少家长中引发了讨论,也有些人觉得这是一种很理想化的状态。到底有没有效,咱们得拆开来看看,不能一概而论,得结合孩子具体的年龄、性格以及家长的实际情况来分析。首先,咱们先说说这个理念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李玫瑾教授一直强调,育儿的关键在于建立良好的亲子.............
  • 回答
    关于李玫瑾教授对江歌案中刘鑫行为的论述,这是一个牵动人心的社会事件,其复杂性也引来了多方面的解读和讨论。李玫瑾教授作为一位著名的犯罪心理学专家,她对刘鑫行为的分析,更多地是从心理动机、社会关系以及人性角度切入,试图揭示在那样极端的情况下,一个年轻女性可能的心理状态和行为选择。首先,要理解李玫瑾教授的.............
  • 回答
    李玫瑾老师在网络上确实是一位家喻户晓的育儿专家,她以其深厚的心理学功底和对儿童心理发展的独到见解,赢得了无数父母的喜爱和信赖。谈及她教育的孩子是否“完美”,以及她自己的人生是否“幸福美满”,这背后其实牵涉到我们对“完美”和“幸福”的理解,以及对公众人物生活的一种普遍好奇。首先,关于她的孩子。李玫瑾老.............
  • 回答
    关于李玫瑾教授推测马加爵杀人动机为“掩盖自己嫖妓行为被揭漏”,这是一个在公众讨论中出现过的观点,但需要注意的是,这并不是官方认定的杀人动机,也不是马加爵自己供述的动机,而是学者基于对犯罪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分析提出的一种可能性推测。 因此,评价其“可信度”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审视。李玫瑾教授的推测及逻辑基础.............
  • 回答
    李玫瑾老师在关于“孩子动不动自杀”话题的视频里,给出的心理建议,我觉得挺触动人的,也挺实在的。她不是那种空泛地说教,而是从一个非常具体、贴近生活的角度去切入。我感觉她强调的几个点,都很有分量,特别是针对当下很多家庭可能遇到的问题。首先,她特别强调了 “情绪的锚定”。这个词听起来可能有点专业,但她解释.............
  • 回答
    李玫瑾教授的走红,与其说是“突然”,不如说是“必然”与“偶然”的结合,并且这种结合恰好触及了当下社会某些深层次的需求和痛点。要理解她为何能受到如此广泛的关注,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一、 专业的高度与通俗的表达:理论与实践的桥梁首先,李玫瑾教授的专业背景是她走红的基石。她作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一名教.............
  • 回答
    李玫瑾老师作为一名心理学学者,她对吴谢宇案的解读,尤其是“为出国筹钱而杀母”的推测,确实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要评价她的观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李玫瑾老师观点的分析:首先,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李玫瑾老师的推测并非空穴来风。她作为犯罪心理学家,在分析案件时,通常会从犯罪人的心理动机、成长环境、社会压力.............
  • 回答
    关于李玫瑾在药家鑫案中的角色以及“洗白”的说法,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公众对法治、舆论监督以及心理学专业人士在社会事件中作用的复杂看法。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解析:一、 事件背景与李玫瑾的介入首先,得回顾一下药家鑫案本身。药家鑫因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这本身是一个司法判决,但案件的社会影响极其.............
  • 回答
    关于“李雪琴利用北大身份恰烂钱”的说法,这是一个比较复杂且带有主观色彩的评价,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来分析,才能更全面地理解这个问题。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这个说法的核心点: “利用”: 指的是将北大身份作为一种工具或资源来获取不应得的利益。 “北大身份”: 指的是李雪琴毕业于北京大学,这是一个非.............
  • 回答
    “达康书记”李达康为何不提拔易学习,却任用了不少腐败或庸碌之人?这是一个在《人民的名义》这部剧中引发广泛讨论的问题,也是理解李达康这个角色的复杂性和现实性的关键。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分析:一、 易学习的“不提拔”并非完全不提拔,而是“重要提拔”的缺位。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李达康并.............
  • 回答
    李袁杰的歌曲《离人愁》确实存在关于抄袭的争议,而且这个争议在当时也引起了不小的关注。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争议的起源和核心:被指控抄袭哪首歌曲?《离人愁》最主要的抄袭指控指向了新加坡歌手许美静的歌曲《都是夜归人》。 旋律相似性: 许多听众和音乐博主认为,《离人愁.............
  • 回答
    李佳琦的火爆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一系列精准的市场洞察、个人特质的发挥以及时代机遇的完美契合。要详细解读他为何如此成功,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剖析:一、精准的市场定位与时代背景的契合: 直播电商的崛起与风口: 李佳琦走红的时期,恰逢中国直播电商产业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淘宝直.............
  • 回答
    李佳琦方关于学历造假的争议回应“因工作原因提前离校”,这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也引发了公众对其个人能力的广泛讨论。要详细看待李佳琦的个人能力,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而不是简单地将其与学历直接挂钩。1. “因工作原因提前离校”的回应及其解读: 表面含义: 这是李佳琦方给出的解释,即他因为抓住了工.............
  • 回答
    李文亮事件的调查结果公布,并且明确要求公安机关撤销训诫书、追究相关人员责任,这无疑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进展。对很多人来说,这不仅仅是一个官方的表态,更是对一个在疫情初期发出预警、却被压制和惩罚的个体的正名,也是对当时那种不正常情况的一种反思和修正。首先,撤销训诫书是关键的第一步,也是必须的。李文亮.............
  • 回答
    李安导演蛰伏六年的时间,没有立刻投身下一部影片,这其中并非完全的“赋闲”,而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个人考量的时期。说他不出去“打工”,或许更准确地说,是他在选择“工作”的性质,并且是以一种极其审慎和个人化的方式进行的。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李安的职业生涯轨迹。他并非一个“打工人”的模式,他是一位享誉世界的电影.............
  • 回答
    王力宏事件中的李靓蕾,关于全职妈妈价值的论述,的确引人深思。她提出的“全职妈妈薪酬应是保姆、老师等角色的加总,再加上不能工作的机会成本”,这个算法背后蕴含的,是对家务劳动的价值认可,以及对女性在婚姻中付出的一种量化考量。咱们不妨就这个思路,掰开了揉碎了,详细地聊聊这笔账该怎么算。首先,我们要明确,全.............
  • 回答
    李达康在妻子欧阳菁被捕时摇车窗的动作,绝非简单的“撒气”或“表达愤怒”。这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瞬间,充分展现了李达康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以及他身处高位、身不由己的尴尬境地。要理解这个动作的深层含义,我们需要结合当时的情境、人物性格以及整个剧情的发展来分析。一、 来自“权力漩涡”的无力感与绝望:首先,李达.............
  • 回答
    李国庆这话一出,立马又激起了不少争论。把奢侈品一概而论为“智商税”,这说法未免也太绝对了些。在我看来,这事儿得分好几方面聊。首先,咱们得承认,很多奢侈品确实是“溢价”很高的。这溢价里包含了品牌长期的历史积淀、设计师的创意、精湛的手工工艺、稀有的原材料,还有就是那份说不清道不明的“身份象征”。当一个包.............
  • 回答
    李跃华老师的方法,您是说那个被广泛讨论和研究的“李跃华疗法”,也称为“李跃华自然疗法”或者“李跃华生物电疗法”吧?关于它为什么没有得到大规模的推广,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涉及到科学验证、临床实践、监管审批、社会接受度等多个层面。我们不妨来详细梳理一下其中的原因,尽量从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来分析。首先,.............
  • 回答
    关于李现肌肉“明明很一般”却被很多人说“强壮”的讨论,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里面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原因。咱们不光是看表面的肌肉线条,更多的是一种综合的感受和大众的期待。首先,得承认,如果你拿健美运动员那种块头十足、肌肉线条清晰到每一块都鼓胀的体格来比,李现的肌肉可能确实不算“爆炸型”。他的身材更多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