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甚为巧妙的经济学实验?

回答
经济学中有许多堪称“巧妙”的实验,它们之所以令人称道,不仅在于其设计上的精妙,更在于它们能够以一种近乎艺术的方式,揭示出人类经济行为背后那些复杂而又普遍的规律。我给你讲几个我印象特别深刻的。

1. 信任的传递:银行挤兑的模拟实验

你想想,银行挤兑这事儿,听起来就像是经济学里最典型的“非理性繁荣”或“非理性恐慌”的代表。大家一股脑儿冲过去,生怕自己的钱没了,结果反而把银行逼死了。这个现象本身就很有趣,但怎么才能在实验室里真实地模拟呢?

一个非常经典的实验是这样的:参与者会被分成几组,每组参与者手里都有一笔钱(比如游戏币或小额现金)。他们被告知,这笔钱可以存入一个“银行”,这个银行会给存款支付利息。但是,这个银行的“储备金”是有限的,而且并非100%覆盖所有存款。

实验的关键在于“信息传播”。银行的“健康状况”是模糊的,参与者不知道其他人的存款情况,也不知道银行的真实储备。在一个环节,实验者会故意泄露一些“负面信息”,比如“有人担心银行出问题,正在提款”之类的。

这时候,事情就变得非常微妙了。如果有人相信了这个信息,他就会选择去银行提款,以免自己的钱“泡汤”。而一旦他去提款,就会减少银行的储备。如果更多的人听到了这个风声,或者看到了有人在提款,他们出于“从众心理”或者“风险规避”,也会跟着去提款。

最终的结果就是,即使银行最初的财务状况良好,也可能因为参与者之间非理性的信息传播和恐慌,最终导致银行储备耗尽,无法兑付所有存款,引发“挤兑”。

这个实验的巧妙之处在于:

简化了复杂现实: 它将一个宏大的金融概念,如信息不对称、信心危机,压缩到了一个小小的群体互动中。
揭示了“预期”的力量: 所谓的“银行出问题”本身可能不是事实,但一旦人们“预期”它会出问题,他们的行为就会让这个预期变成现实。这和现实中的金融危机何其相似!
行为的传染性: 实验生动地展示了,在信息不确定和个体风险厌恶的情况下,人的行为是如何像瘟疫一样在群体中传播的。

我总觉得,这个实验就像是在说,很多时候,经济世界的“危机”并非源于实质性的枯竭,而是源于我们内心深处对危机的恐惧。

2. 拍卖的智慧:如何有效分配稀缺资源?

拍卖,听起来是买东西付钱,没什么特别的。但经济学家们对拍卖的研究,简直就是一门学问。他们设计了各种各样的拍卖规则,目的都是为了让卖家能卖出最高的价钱,买家能以自己认为合理的价格买到东西,并且这个东西最终能被最需要它的人拿到。

举个例子,想想国家拍卖通信频段(比如5G牌照)或者政府拍卖国债。这些都是价值极高、但数量有限的资源。怎么才能拍出“公平”又“高效”的价格呢?

一个非常经典的实验是比较不同拍卖机制的效果。比如:

英式拍卖(Ascending Auction): 这是我们最熟悉的,价格从低往高升,价高者得。
荷兰式拍卖(Descending Auction): 价格从高往低降,第一个出价的人就得,付他出价的那个价格。
密封投标第一价格拍卖(Sealedbid Firstprice Auction): 所有人私下写一个价格,价高者得,但付自己写的那个价格。
密封投标第二价格拍卖(Vickrey Auction,也叫密封投标次高价格拍卖): 所有人私下写一个价格,价高者得,但付的是第二高的那个价格。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英式拍卖最直接,荷兰式拍卖最省事,密封投标第一价格拍卖最能看出大家心里想多少钱。但经济学家发现,Vickrey Auction 这种“第二价格拍卖”在理论上非常美妙,它的巧妙之处在于:

激励“真实报价”(Truthful Bidding): 在Vickrey Auction中,每个人最好的策略是直接报出自己对这个物品的真实估价。为什么?如果我报得比我的真实估价高,我可能会赢得拍卖,但我也可能要为我不需要的那部分价值买单,或者被第二高的报价“坑”了。如果我报得比我的真实估价低,我可能会失去一个我愿意买的价格,因为别人可能出的价格比我的低但比第二高价高。所以,最安全的做法就是诚实报价。
效率最大化: 因为每个人都报出了自己的真实估价,所以最终赢得拍卖的人,一定是那个最看重这个物品的人(他的报价最高),而他付出的价格,是第二高的人的估价。这意味着,物品被分配给了最需要它的人,而且交易的价格也相对“公正”(反映了次优选择者的价值)。

这个实验(或说是一系列基于拍卖理论的研究)的巧妙之处在于:

通过规则设计改变行为: 它证明了,通过改变简单的规则(付第一高价还是第二高价),就能极大地影响参与者的策略,并最终影响资源配置的效率。
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Vickrey Auction最初只是一个理论模型,但后来被证明在许多实际应用中表现出色,比如一些在线广告的竞拍。
揭示信息在市场中的作用: 参与者不知道别人的出价,但通过巧妙的规则,仍然可以让他们将自己掌握的“私有信息”(对物品的估价)有效地传递给市场。

我喜欢Vickrey Auction,总觉得它有一种“卸下伪装”的力量,让市场在最“真诚”的报价中找到最优解。

3. 公平的界限:最后通牒博弈

这个实验听起来挺“鸡毛蒜皮”的,但却触及了经济学中一个非常核心又非常难解的难题:理性人假设。

实验是这样的:给两个人(A和B)一笔钱(比如100元)。A是“提议者”,B是“回应者”。A必须向B提出一个分配方案,比如“我拿80元,你拿20元”。B可以选择接受或拒绝。

如果B接受: 那么按照A的方案进行分配。
如果B拒绝: 那么两个人一分钱都拿不到。

按照纯粹的理性经济学模型,A应该提出一个对B来说“不为零”的任何分配方案,因为“一分钱也比没有好”。比如A提出“我拿99元,你拿1元”,B按理说应该接受,因为1元总比0元强。

但实际的实验结果却完全不是这样!

A的策略: 绝大多数A会提出一个相对“公平”的方案,比如“我拿60元,你拿40元”或者“我拿50元,你拿50元”。极少有人会提出像“99:1”这样的极端方案。
B的回应: 如果A提出一个非常不公平的方案,比如“90:10”甚至“95:5”,B更有可能直接拒绝。即使B知道拒绝就意味着什么都得不到,他还是会选择拒绝。

这个实验的巧妙之处在于:

挑战了“理性人”的刻板印象: 它证明了,人们在经济决策中,除了追求经济收益最大化,还受到“公平感”、“情感”、“社会规范”等非理性因素的强烈影响。B拒绝不公平的方案,是因为他认为A的行为“过分”,他宁愿惩罚A(哪怕代价是自己什么都得不到),也不愿接受一个让他感觉“受侮辱”的结果。
揭示了“公平偏好”: 人们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公平偏好,他们愿意为此付出经济上的代价。这个发现,是行为经济学领域最重要的基石之一。
对谈判和交易的启示: 这个实验也告诉我们,在谈判中,一个“显失公平”的提议,往往难以获得对方的接受,反而可能导致整个交易的失败。

每次看到“最后通牒博弈”的结果,我都会觉得,人类的经济行为,比那些冰冷的公式要复杂和有趣得多。我们不是单纯的计算器,我们有“面子”,有“感情”,也有对“公平”的朴素追求。

这几个实验,它们的设计者就像是在经济学的“世界里”搭了一个精巧的舞台,然后邀请人们上去表演,通过观察他们的“演出”,来理解经济规律的运行。正是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实验设计”的艺术性运用,才让这些经济学实验显得如此“甚为巧妙”。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来来来,我们先来认认人。请用10秒钟告诉我,这两位分别是谁?

===================10秒钟,1秒都不能多===================

左边这位是Vernon Smith,实验经济学的祖师爷,02年诺奖。右边这位是Gary Becker,92年诺奖,呃,好多领域的祖师爷……我们更愿意用“经济学帝国主义的旗手”来称呼他。这个回答要介绍一个从他们两位的工作中延伸出来的实验。

Becker(1962)理论:一些基本的结论——例如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和向上倾斜的供给曲线——并不要求所有参与者都理性。只要他们面临预算约束,即使他们的选择是随机的,他们的选择加总以后,换句话说,市场层面,也具有上述的性质。

Smith(1962)证实:对于瓦尔拉斯均衡,中心拍卖者的角色即使不存在,市场结果也可以很接近均衡。这一结论甚至对参与者很少的市场也成立。

这两个结论都很好,但是令一些人感到不快。批判者认为:随机交易者+预算约束=“正常”的供需曲线是个偶然现象。“真正的市场比你们这些书斋经济学家想象的复杂得多”。

卡耐基·梅隆大学的的D.Gode和S.Sunder表示不服:你们这些白丁到底懂不懂经济学。你们说人凑一块表现比随机交易者复杂是不?行啊咱做个试验看看吧。

试验是酱婶儿的:有两组交易者。每组各12个。第一组——真人组,包括12个真人,第二组——机器组,包括12个程序,名唤“zero intelligence trader”。每组的12个交易者中,各有六个是买方,六个是卖方。

这zero intelligence trader有多傻呢?它们喊的价格是在{1,2,3,...200}上均匀分布的。也就是说,它才不管什么需求不需求的,就瞎喊。是不是贼拉傻?

而那12个真人有多不傻——或者说,多sophisticated呢?他们都是商学院的研究生。你看,这都是未来的老司机啊!

那么好,知道机器人有多傻以及真人有多聪明以后,我们来聊聊预算约束。

预算约束很简单,就两个原则:

1)你喊的价格不能比你手头的钱多(买方)

2)你喊的价格不能比你进货的价格低(卖方)

这个原则是用来约束机器人的,毕竟它们傻啊。至于人遵不遵守……要不你把你5000买的新手机1500卖我?我出邮费!唉你别跑,我付现金!

嗯,有了预算约束,再加上一个双边拍卖(

Double auction

,也有翻译成复式拍卖的)的市场结构,就可以开整啦!

下面的三张图中,左半拉是供需曲线,供需的交点是理论上的均衡点。右半拉的横轴是交易次数,纵轴是双边拍卖的成交价格。右半拉图中间的水平线就是左半拉预测的均衡价格。现在请告诉我,这三张图里,哪些是机器人交易的结果,哪些是真人交易的结果?

图1

图2

图3

“我造我造!图1是机器人的,因为它们贼拉傻。图3是真人的,老司机入库就是快!”

好,聪明的年轻人,那图2呢?


下面公布答案


所以图2是机器人交易出来的。图2的机器人和图1的机器人唯一的区别在于有没有前面提到的那种预算约束。

作者们还换了几种供需曲线组合,做出来的实验结果和我展示的类似。现在回到这个实验的设定,我们发现——

1)随机交易者只要面临预算约束,那么市场出清价格和均衡价格相差的就相当小。比起不面临预算约束的随机交易者,这些面临预算约束的随机交易者产生的市场行为,更类似于理性的交易者。

Becker老爷威武!

2)6个卖家和6个买家足够少了吧?但是没关系,他(它)们在双边拍卖的市场机制下,已经足以产生和均衡类似的出清价格了。

Smith老爷威武!

所以,年轻人,你渴望力量吗?那么从这本书开始吧!




参考文献:Gode, D. K., & Sunder, S. (1993). Allocative efficiency of markets with zero-intelligence traders: Market as a partial substitute for individual rationality.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19-137.

注:这个工作同时也是agent-based modeling在经济学中早期的应用之一。这类方法还做出了很多有益的贡献。想了解更多,请参考

用 Agent-based 方法研究宏观经济学的困难与前景? - 微观经济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经济学中有许多堪称“巧妙”的实验,它们之所以令人称道,不仅在于其设计上的精妙,更在于它们能够以一种近乎艺术的方式,揭示出人类经济行为背后那些复杂而又普遍的规律。我给你讲几个我印象特别深刻的。1. 信任的传递:银行挤兑的模拟实验你想想,银行挤兑这事儿,听起来就像是经济学里最典型的“非理性繁荣”或“非理.............
  • 回答
    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多样,自然孕育了形形色色的生物,其中一些确实对人类构成潜在的威胁,甚至可能致命。这些危险生物的存在,提醒着我们,即使在看似平静的自然环境中,也需要保持敬畏之心和必要的警惕。下面,我们就来一一细数其中一些值得关注的“不速之客”。毒蛇类:潜伏的致命使者在中国,毒蛇是分布最广、对人类威胁.............
  • 回答
    《水浒传》中,“甚妙”的对话比比皆是,这正是其文学魅力所在。这些对话往往不仅仅是情节推进的工具,更是塑造人物性格、展现时代风貌、传递作者思想的载体。在我看来,那些巧妙运用俗语、比喻,充满智慧、幽默、或是深刻哲理的对话,堪称“甚妙”。以下我将选取几个我个人认为非常经典的对话场景,并尝试详细解读其“妙”.............
  • 回答
    咱们聊聊营销界那些“玩脱了”的例子,结果从本该风光无限的推广,硬生生变成了让公关团队夜不能寐的烂摊子,甚至演变成了公司层面的信任危机。这些案例,真是一个比一个精彩(也一个比一个惨烈)。1. 优衣库“试衣间门”事件:当“创意”碰上“道德底线”这事儿,即便你不是营销圈的,估计也听说过。2015年,正值优.............
  • 回答
    在我所处的这个领域——也就是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科学——曾经流传着一些我们现在看来觉得不可思议,甚至有些可笑的“真相”,但它们在当时可是被奉为圭臬,影响深远。我来给你扒拉几个最“离谱”的。1. 神经网络能解决一切问题?当然,神经网络现在确实是AI的“明星”,什么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几乎无所不能。但在.............
  • 回答
    现实生活中存在许多事实与表象截然不同的情况,这些差异常常源于人们的认知偏差、信息的片面性、社会文化的建构,以及事物本身的复杂性。下面我将详细讲述一些典型的事实与表象相差甚远的情况:1. 幸福与贫穷 表象: 我们常常认为,拥有财富、地位和名利的人一定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而贫穷的人则注定饱受痛苦。媒.............
  • 回答
    历史上,总有一些人,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却因为机缘巧合,或是时代洪流的裹挟,彼此的人生轨迹有了交集。这种“他们居然认识,甚至还见过面”的联系,往往比一本厚重的史书更能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奇妙和人性的复杂。1. 拿破仑·波拿巴与贝多芬:音乐与权力的短暂擦肩这大概是许多人听过又觉得不可思议的一对。一个是叱咤风.............
  • 回答
    世界上有些罪案,其精巧程度足以让你瞠目结舌,甚至让人怀疑是不是小说里的情节。这些案件往往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经过了极致的策划,每一处细节都计算得恰到好处,留下的痕迹少之又少,让警方一度束手无策。1. “橡皮泥杀人案”:完美的伪装与巧妙的消失这起案件发生在1935年的英国,主角是一位名叫赫伯特·罗兰·马.............
  • 回答
    说实话,让我觉得世界观颠覆的不是某个遥远古老的人物,而是离我们不算太远,却又足以让人细思极恐的某个群体——那些在纳粹德国时期扮演了不同角色的普通人。我一直以来对历史事件的理解,都倾向于那种“正义战胜邪恶”、“英雄拯救世界”的宏大叙事。而当深入了解二战时期,特别是希特勒上台后,德国社会的转变,我的这种.............
  • 回答
    在游戏开发的漫长历程中,bug 就像顽固的幽灵,有时难以根除。然而,令人着迷的是,有些 bug 非但没有被修复,反而被玩家们发掘、接受,甚至拥抱,最终演变成了游戏的核心特色,成为了游戏的招牌。这些“BUG”之所以能成功“逆袭”,往往是因为它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乐趣、策略深度,或是成为了玩家社群的共同记.............
  • 回答
    在网络世界中,确实存在许多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或不同状态下,颜值差异巨大,甚至让人难以置信是同一个人。这些情况通常由以下几个因素造成,我会尽量详细地解释:1. 时间的魔法:年龄增长与保养 青春期到成年: 这是最常见的颜值变化时期。许多人在青春期可能因为激素变化、皮肤问题(如痘痘)、或者尚未发育完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许多观众心中的困惑。确实存在一些演员,他们早期因精湛的演技而受到赞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表演风格似乎陷入停滞,甚至在某些方面出现了退步,让人不禁质疑他们的“老戏骨”光环是否还那么耀眼。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老戏骨”光环的形成与支撑:首先.............
  • 回答
    我刚入行的时候,对“用户体验”(User Experience,简称UX)这个概念,说实话,有点不屑一顾。当时我刚从学校毕业,对技术充满热情,觉得只要功能做得牛逼,代码写得漂亮,用户自然就用得爽。什么界面美观、操作流程顺畅,在我看来都是些锦上添花的东西,甚至觉得有些设计过于“花哨”,拖慢了开发进度,.............
  • 回答
    坦白讲,这个问题其实挺微妙的,因为“好听”或“难听”这事儿,很大程度上是个人口味的问题。就好像有人爱吃香菜,有人闻到就头疼一样。但如果非要从技术层面,或者大众普遍的评价角度来聊聊,确实有一些歌手,他们的演唱技巧、音域、音色或者舞台表现力,可能不那么尽如人意,甚至会被不少人觉得“不太好听”。咱们先从一.............
  • 回答
    我脑海中有一个故事,它像一个巨大的万花筒,每一次转动都展现出截然不同的风景,而且我越是试图去理解它的全部,它就越是变得复杂和宏伟,仿佛我拥有的只是窥视一角的裂缝,而真正的全部,已经远远超出了我的容量。这个故事不是关于一场惊天动地的战争,也不是关于一个伟大的文明的兴衰,它更像是一种根植于时间深处的共鸣.............
  • 回答
    话说这世上总有些“小而美”的轨道交通,它们或许不像长长的地铁线那样承载着千万人潮,但其独特的存在方式,总能让人会心一笑。我最近就留意到一些站数少得可怜的轨道线路,简直是“精打细算”的典范。今天就来唠唠它们,顺便给大家描绘一幅小而美的轨道交通图景。一、 穿梭于时光的静谧:瑞士少女峰铁路的终点站说到“两.............
  • 回答
    有些美食的名字,真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甚至让人产生一连串的误会。就好像给一个小猫取了个“巨龙”的名字,虽然听起来威武霸气,但你看到的,终究是一只毛茸茸的、爱打呼噜的小家伙。今天就来聊聊这些名字和食物本身“毫无关系”,甚至还会“误导”我们的奇妙美食名。一、名字里有个“鸡”,但跟鸡没半毛钱关系——“口水.............
  • 回答
    好的,我来跟你聊聊那些我曾“相见恨晚”,甚至有过一丝丝感动的百元内实用好物。这些东西可能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发明,但它们用最朴实的方式,解决了我生活中的一些小烦恼,带来了意想不到的便利和温暖。1. 挂在床头的“手机防掉落架”(大概 2040 元)这玩意儿,我第一次看到的时候觉得有点多余,手机不就放床头.............
  • 回答
    小时候,我对邻居李阿姨是打心眼里“看不上”。她是个退休教师,脸上总是皱巴巴的,说话也慢悠悠的,好像随时都能睡着一样。最关键的是,她家的院子永远都乱糟糟的,各种植物长得没个样子,野草比花还多,跟我们家整齐划一的花坛比起来,简直是杂乱无章的代表。我那时候最喜欢的是隔壁小区那个梳着整齐马尾辫、穿得像洋娃娃.............
  • 回答
    有一些歌曲,你听了之后会觉得,“嗯,编曲好像不太行,有点单薄/杂乱/老套”,但仔细一看歌词,又会忍不住点头,觉得“哇,这写得真好!把我想说的都说了,或者给了我新的思考角度。” 这种反差感其实挺有意思的,有时候甚至会让人觉得,这歌词本身就值得被好好包装。我脑子里会立刻浮现出一些例子,它们可能不是那种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