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方式:
第一找对弯道超车的机会,太多领域的科技储备直线差距过大,不可能都不计成本的烧钱追赶。要做到科技产业化,必须抓住弯道的机会,提前预测弯道的位置和方向,抢先做好迎接弯道的技术储备,才能在全世界都迎来弯道时,有比美国更高的油门。
第二加大开放交流,美国的技术优势也是借助二战前后欧洲的动乱,获取了大量科学人才才有的。我国也要加大对欧美日科技大牛的引入,建立全球战略科学家名单库,对名单的科学家三百顾茅庐,并提供充分的科研自由与支持。
第三要建立“科技特区”,目前我国的特区都是“经济特区”,负责为我国的经济体制转型提供模式探索和验证。但我国科技领域的体制转型升级需求更加急迫,一个能够与我国可控、大幅度引入西方科技产业制度的“科技特区”对全领域体制完善是很有必要的。特区的具体地点嘛?我看台湾不错。
1:要给资源
2:要按照西方世界的标准给资源,比如搞光刻机要参考ASML的研发投入,搞AI要参考deepmind,openai的投入。很多时候投入了一点点就认为投入了很多,想要见到最好的成果,太急功近利了。
3:要敢于鼓励不跟风的科研——复现东西意义很大,但意义是不如原创新的有价值的东西的。
如果”复现类“的研究和"创新类”的研究在评价上是一样的,那么只会鼓励“复现类”的研究。
但如果盲目鼓励落后的“创新类”研究,则会浪费资源。
要鼓励先进的创新类的研究。
4:先进的创新类的研究必然伴随着大量失败,要容忍失败。失败者也是优秀的科研人才,也配享受一个decent的生活。
5:decent的生活不一定需要在一线城市,山清水秀有山有水有路有网,再加几个好的食堂的地方,反而更好。成本也不高,适合养大量的科研工作者来试错。在前沿上试的多了,总会有突破的。
我算是搞过科研,现在也是在有“卡脖子”技术的公司上班。也许可以说两句。
先谈谈国内吧,鉴于我在国内参与科研工作都是十年前的事情了,所以也许现在情况跟过去不太一样,总之还是谈谈我的认识吧。如果不恰当也请见谅。
国内科研界最大的问题是产学研严重脱钩。
科研其实应该包括两个部分,
在国内通常认为第一部分是正路,能够发文章,拿项目,而对第二部分极度的忽视!!
而第二部分其实是科研与生产结合的最重要环节。是从实验室到工厂最核心的部分,而恰恰是这个部分,国家没有任何政策性的投入和相应的政策来奖励。
我曾经参与过国家的一个仪器基金项目,项目的真正目的是做出一套精密仪器。当时整个世界只有日本一家公司生产这套精密仪器。
其实,从核心硬件来说,我们实验室里的硬件比日本的硬件要好得多。所以做出一套更好得仪器并不是一件太困难的事情。但是,麻烦就麻烦在,仅仅是做一台更好的仪器,根本没有办法发表出“高水平”的文章。因此,组里90%的精力都放在如何用已有的硬件去发表文章,至于如何完备这套仪器,如何提高它的精度,如何提升它的稳定性,如何是实验步骤简化自动化,如何快速处理数据,只有10%的精力放在这上面。
最后我们测了许多奇奇怪怪的样品,发了不少文章,项目成功结题。可是这套仪器完全没有达到商用的水准,甚至连稳定工作都很难。那些零零碎碎的光学器件,那七拼八凑的软件,那慢的要死的数据处理程序,那动辄一个小时的手动校准……
而结题之后,更加无人关心这套设备是不是能够产业化,是不是可以占据日本那家公司的市场。去年师兄跟我说因为电脑故障,丢失了文件所以还问我要早年我写的数据处理的软件。也就是说,十年过去了我那堆东西还在用……,也就是说仪器还放在实验室,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改进。
从教授的角度来说,发文章才是最重要的,没有文章怎么评职称,怎么评头衔!产业化不归我管,仪器做得性能稳定也不过是用得顺手,反正人力不值钱,花那么多时间去把仪器做得标准化,自动化不如多招一个研究生反正也是苦力。只要有文章,能结题其余的跟搞科研的核心利益无关。
同样是类似的仪器项目,美国当初是怎么做的呢?
EUV光刻机的光源是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两个教授最先在实验室里搞出来的。这两个教授在实验室搭建出系统以后就萌生了创业的想法。于是他们找到了一个懂得商业运作的大佬,三个人合作开始了创业。而这三个人,如今都已经退休,成为了富豪。
同样的高精端仪器,不同的命运。
一个是今天还躺在实验室里的半成品,一个已经成了成熟的世界垄断技术。差距在哪儿呢?
差距就在于,我的导师是绝对不会放着高校教授不做,放着杰出青年不评,放着院长的位置不坐而跑出来创业的。作为他的学生,我百分百地确信,如果我的导师要把这个仪器做到产业化,变成商品,他绝对有这个能力!而且我们搞出来的产品碾压日本那个仪器完全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在国内他肯定不会这么做,因为这么做他没有资金,风险巨大,最后极有可能倾家荡产!我的导师学术能力一流,人也极其聪明,这种找死的事他肯定不会去做。
这里我必须要说,美国从实验室半成品到商业应用的这一步,有太多东西需要好好学习!如何让真正有技术的人能够创业成功成为富豪,这是中国需要好好研究的一个课题。
大家想一想,在中国有炒地皮的富豪,有互联网的巨头,有网红巨富,但是你们谁听说过高科技创业的学术富豪?如果听都没有听过,哪个教授会去尝试?
我想只有打通了实验室到商业产品的这条通路,中国才能遍地开花,实现全方位的产业升级。12年一波互联网创业热潮,其实无关什么卡脖子的硬科技,不过是炒概念。什么时候掀起一波高校教授创业热潮,那才是盛举。什么时候攻破技术难关能发财,能出名,能全民偶像,我们才不会被“卡脖子”。
至于具体要怎么做,我的学识浅薄也没有参与过此类创业,实在给不出什么建议。也许等过几年,我亲自下水折腾一下,再回来谈吧。不过人到中年,变得由懒又胆小,不确定还会不会再折腾一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