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差不多」和「差很多」看起来差很多,其实差不多。不同的描述语境下,牛和羊既可以差不多,也可以差很多。古人云「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有些比较由于存在成熟的评价标准或者明确的参考系而容易得到相对统一的结论。前者如学生或运动员的成绩,後者如穿衣风格。
而文言文的差距,很难有什么公认的评判标准或参考系。文言文既有时代的差异,也有不同文体的差异,甚至不同流派风格的差异。这期间纠缠着後世对先代的模仿,使得几乎所有的概括总能找到海量例外。
所以我更想用「向下兼容性」来描述文言语法演变的特征。前代产生的语法现象几乎都可以在後世的作品中找到(当然还是会有例外,比如一些甲骨文中的语法现象,後世未必保留。但商代毕竟不是中华文化核心典籍大量产生的时代,所以基本可以忽略),反之不一定。
所以,你会在清人的仿古文章中看到《尚书》的诘屈聱牙。觉得古今文言「差不多」也是情有可原的。
然而,同样是清人也能写出相当浅易、甚至半文不白的文言文,拿这些还《尚书》比自然是差很多。
当然,这是以我们现在对文言文的一般看法上得到的结论。古代不使用现在简单的二分法。林纾翻译的外国小说在我们看来已经是文言文了,和同时作为桐城派古文大师的渠写的其他古文似乎没什么区别,但对林纾来说,二者是断然不能相混的。
无论什么语言,哪怕是很少用来口头交流的书面语言,只要一直有人用,语法就会发生变化。存在时代差异是很正常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差异都要推诸时代,文体不同、作者风格不同、面向的对象不同都会导致差异。
现代人确实很难掌握好这个度,写出的文言文章常常令人生厌。比如某些古装电视剧中的书信,某些盛大文化纪念活动的谀词,还有些歌曲就不用提了。当然,主要问题并非不区分文体,可能更是对文言用法的生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