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西游记》里,龙王的地位为什么感觉不是很高?

回答
《西游记》里,龙王们的地位确实不像我们想象中那样至高无上,甚至可以说有些“尴尬”。这并非是作者吴承恩有意贬低龙族,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也从侧面反映了小说中更深层的权力结构和价值取向。

首先,龙王在小说中的主要职能是“司雨”。这虽然是重要的神职,却也限制了他们的发挥空间。在《西游记》的世界观里,司雨是天庭体系下的一个具体部门,由玉皇大帝统领。龙王们的职责就是奉旨行雨,他们没有独立的决策权,更不能擅自行动。一旦遇上阻碍,比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时,需要下雨,也是要听从观音菩萨的指示,而非龙王自己主动。这种“听差”的角色,自然让他们显得不够有份量。

其次,龙王面对的“麻烦”往往是孙悟空这类“不按常理出牌”的存在。孙悟空大闹龙宫,强索定海神针,对龙王毫无敬畏之心,甚至将龙王绑在柱子上抽打。这种情节虽然是悟空顽劣本性的展现,但也暴露了龙王在面对强大个体时的无力。他们无法凭借自身力量保护自己的利益,只能依靠天庭的调解。相比之下,其他神仙,比如太上老君、元始天尊,即使被打扰,也自有其威严和解决之道,不会像龙王那样直接被“欺负”。

再者,龙王在小说中往往被描绘成“哭哭啼啼”的形象。当他们的利益受损,或者遇到困难时,他们的第一反应通常是向天庭上告,或者在观音菩萨面前哭诉。比如,观音菩萨前往南海取经,向四海龙王借雨,他们虽然碍于情面答应,但明显是有顾虑的,并且事后也表示出力不讨好。这种“弱势”的姿态,自然让人觉得他们不如那些能够独当一面、解决问题的神仙。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西游记》的主旨在于讲述取经的艰难和师徒四人的成长。龙王的角色更多是为了推进剧情,提供必要的“阻力”或“助力”。当需要孙悟空展现本领时,龙王就成了他“立威”的对象;当需要观音菩萨出手时,龙王又成了她调度的资源。他们更多是作为“道具”或“背景板”出现的,而不是拥有独立意志和强大力量的“主角”。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龙虽然是祥瑞的象征,但其地位也并非绝对的最高。在神话体系中,地位最高的一般是三清、四御等开天辟地、统御万象的至高神。龙王作为“一方之主”,在万神殿中属于比较低层级的神祇,负责的是具体事务。他们的权力范围受到限制,也不像天庭的某些大将那样直接拥有兵权。

我们还可以从文学描写上体会到这一点。作者在描写孙悟空大闹龙宫时,用了很多生动的笔触来表现悟空的勇猛和龙王的狼狈。龙宫的陈设华丽,龙王也穿着华服,但这些都无法掩盖他们在面对孙悟空时的“小家子气”。与此相比,玉皇大帝虽然不直接出场几次,但每次提到,都是威严赫赫,众神俯首。

总而言之,《西游记》里龙王的地位不高,是小说叙事需要、神话体系设定以及作者的艺术表现手法共同作用的结果。他们是天庭体系中的执行者,是孙悟空展示本领的“陪衬”,也是观音菩萨调度的“资源”,缺乏独立性和强大的主动性,自然显得不如那些真正掌握权力的神仙那样地位显赫。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西游记中的龙王地位就是不高。


首先,在西游记中,“龙王”并不是群龙之王的意思,他更像是一个职称,全书中有很多龙王。在青牛精的故事中就提到过。

孙悟空去找水德星君求助。

“水德星君闻言,即将查点四海五湖、八河四渎、三江九派并各处龙王俱遣退,整冠束带,接出宫门,迎进宫内。”

可见不仅四海有龙王,江湖河渎全有龙王,甚至乌鸡国的井里还有井龙王,碧波潭内有老龙王。这些龙王不是管理龙族的,而是管理水族的。可能水族的主管只能由龙族来担任,所以都喊成龙王。

小面积水域内的龙王,只负责水族的管理,大一点江河里面的龙王,不仅要管理水族,还要兼职下雨职责,例如泾河龙王、四海龙王。

其次,四海龙王因管理水域面积最大,在众多的龙王当中地位最高,但即使是他们四位,在西游记中的地位也不高。他们有什么办法,在西游这个强者为尊的世界生存下去呢?主要还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的生存之道。下面我们就分析下,四海龙王的生存之道。

1. 四海龙王知道自己在神仙中地位低下,这个世界比自己厉害的神仙多太多了,因此在遇到不知道实力的神仙时,都很谦卑。西游记是个强者为尊的神话世界,你遇到的神仙是哪里来的,有什么实力,背后有谁都不可知。对方是你能惹的起的么?在漫长的岁月里,只要遇到一个你惹不起的人,你就可能没命了。他们对自己地位认知清楚,做事小心谨慎。

孙悟空学艺回到花果山后,来到龙宫要兵器。东海龙王是客气有加,口称上仙,对孙悟空的刁难也是一直忍让。最后招来其他三兄弟给孙悟空献披挂,准备破财消灾,再去天庭告状。从对待孙悟空的这件事来说,龙王就秉承了一个原则,不知道对方底细的时候,小心谨慎,不要去得罪对方。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个字怂。

泾河龙王就是没认清自己定位,觉着对方就是算卦的, 自己是司雨龙王,轻视对方。但他却忘了,自己也就是奉命行事的司雨官。他要是认清自己位置,不去逞强好胜,按旨意下雨,也就不会死。

有人会认为,泾河龙王要死是生死薄上写好的,是天命,并不是他自己导致的。生死薄上也写了孙悟空“三百四十二岁善终”,他也没死。刘全夫妇有登仙之寿,不也死后才发现有问题,只能借尸还魂。看到李世民的寿命不久,不是也可以改改么。寇员外死了,不也可以再添点寿命么。西游记中的生死薄,更像是账本。对于有能力的人来说,那就是个数字。对于没能力的来说,那就是不可更改的铁则。

东海龙王要是不怂,被孙悟空打死,生死簿上会不会也写着,死于孙悟空之后手,是你的天命呢?

还有碧波潭的龙王一家,认为有了厉害的女婿,有牛魔王,就敢打佛派的主意,明显忘了自己的身份。佛派是你一个小小的龙王敢碰的?

2. 四海龙王知道抱团,一有事就是四兄弟齐登场。

孙悟空要披挂。东海龙王招来自己兄弟,是真的没什么披挂?要兵器时,他还拿出几件来让孙悟空试试,到拿披挂时,连试试都不试了,直接喊兄弟。真是拿不出?东海龙王看到孙悟空拿起定海神针就知道,这猴子肯定是自己惹不起,为防万一,赶紧招来兄弟共同抗风险。

在后面还有很多处四兄弟齐登场的时候。

孙悟空清洗花果山找的四人。“他的人情又大,手段又高,便去四海龙王,借些甘霖仙水,把山洗青了。”

红孩儿处,孙悟空找东海龙王降雨灭火,龙王推脱不过去,立刻撞钟又招来三兄弟,一起去。

车迟国求雨,还是四海龙王俱在。“半空中,又有四海龙王,一齐拥至。”不知道为何,这里降雨需要四人都来?但就是这样,有违规操作的时候,一定是四人在场。

朱紫国的降雨,根本算不上降雨,东海龙王来吐了几口口水就走了,所以不能算违规操作。

所以,只要有危险,或者需要违规操作的时候,都是四人抱团,共同承担风险。这样即使被追究责任,也是共同承担。所谓法不责众,相对风险要低。

3. 四海龙王立场清晰。

每次孙悟空找龙王下雨,龙王都会说

“我虽司雨,不敢擅专,须得玉帝旨意,吩咐在那地方,要几尺几寸,甚么时辰起住,还要三官举笔,太乙移文,会令了雷公电母,风伯云童俗语云,龙无云而不行哩。”

先把规矩一说,孙悟空要是还要帮忙,那就帮,但都是局部降雨,像洗山,灭火之类。他们为何敢违规帮助取经队伍呢?因为龙王很清楚,自己的上司玉帝,对取经是支持的,自己帮助取经队伍,玉帝不会因此问责他们。

真的涉及到原则问题,龙王绝对不敢瞎帮忙。凤仙郡处,孙悟空找龙王降雨,龙王还是这套说辞,

“我虽能行雨,乃上天遣用之辈。上天不差,岂敢擅自来此行雨?烦大圣到天宫奏准,请一道降雨的圣旨,请水官放出龙来,我却好照旨意数目下雨。”

估计龙王知道为何凤仙郡不能下雨,所以咬紧牙关,就一句话奉旨下雨。

龙王的立场非常清楚,领导同意的,能帮就帮,领导不同意的,坚决不违规。

总结下来,西游记中的四海龙王是聪明人,对自己的地位有充分认知,小心谨慎对待不知道底细的神仙,统统不去得罪,有危险时懂得抱团,共同抵御风险,对时局的判断和自己的立场清晰,正是这样,四海龙王才能在这个强者无数的西游世界生存下去。

最后解释一点关于龙的错误认知。书中介绍天庭吃的东西时写过,

“调设各班座位,安排龙肝凤髓,玉液蟠桃。”
“桌上有龙肝和凤髓,熊掌与猩唇。”

很多人就根据这个,说龙就是天庭的食物。

我觉着这一点,完全是作者本身想象力有限导致。

作者不可能知道神仙吃什么,只能根据自己认知,把人类理想中的异品奇珍写上,用“百味八珍”,“佳肴异品”,“玉液琼浆”等等词语来概括,“龙肝风髓”只是对稀有食物认识的极致。本来不是问题,却因为西游世界真的有龙族存在,产生矛盾和误会。


喜欢西游记可以关注公众号:空心树解读西游记

或下面专栏




其他西游记解读文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西游记》里,龙王们的地位确实不像我们想象中那样至高无上,甚至可以说有些“尴尬”。这并非是作者吴承恩有意贬低龙族,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也从侧面反映了小说中更深层的权力结构和价值取向。首先,龙王在小说中的主要职能是“司雨”。这虽然是重要的神职,却也限制了他们的发挥空间。在《西游记》的世界观里.............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西游记》中天庭秩序、神仙权力以及孙悟空这个“变数”之间的微妙关系。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确龙王和风婆、雷公、电母在天庭的定位和职能。龙王:天庭的臣属,水系的管理者四海龙王,虽然贵为一方之主,执掌风雨雷电,在凡间拥有极高的声望和威严,但在天庭的层级里,他们是玉帝的臣.............
  • 回答
    这确实是《西游记》里一个非常值得玩味的情节,很多人都会觉得这里面的“规矩”似乎不太对等。泾河龙王因为私改雨数丢了性命,而崔钰改了李世民的阳寿,虽然也算违规,但似乎并没有受到同等的严惩。要说清楚这里面的门道,咱们得从几个方面细掰扯一下。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泾河龙王和崔钰各自的“罪”和“职责”。泾河龙.............
  • 回答
    这桩事儿,要细究起来,得把《西游记》里关于悟空和龙王那点儿事儿捋得清清楚楚。为啥在凤仙郡,他得跑腿去求旨意,而在别的地方,龙王们就跟他的“老部下”似的,言听计从呢?这事儿,说白了,是规矩和时势共同作用的结果。咱先说凤仙郡这档子事儿。这事儿,说起来也挺逗的,起因是凤仙郡的郡侯不孝顺,得罪了天上的神仙。.............
  • 回答
    龙肝盛宴的迷思:水族之王为何沦为盘中餐?在《西游记》那光怪陆离的神魔世界里,天庭的盛宴总是令人垂涎欲滴,其中一道名为“龙肝”的菜肴,更是引发了读者们的好奇与不解。龙,作为水族之王,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为何会出现在天庭的宴席上,甚至成为一道菜肴呢?这不禁让人联想到现实生活中,是否真有“龙肝”这道菜的存.............
  • 回答
    在《西游记》中,龙族确实并没有像许多其他妖怪那样展现出惊人的法力或神通。但说它们“一点本事都没有”,可能有些过于绝对,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龙在《西游记》中的设定和表现,以及为什么会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一、龙在《西游记》中的实际“本事”:虽然不是战斗力爆表的角色,但龙族在《西游记》中还是承担着.............
  • 回答
    在《西游记》中,泾河龙王和虎鹿羊三妖的求雨行为之所以受到不同对待,主要源于他们身份、职责、行为动机以及天庭规矩的差异。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一、泾河龙王的处罚原因1. 身份与职责的特殊性 泾河龙王是龙宫的官员,属于天庭的“天庭神官”体系,是掌管水神的高级神灵。他的职责是按照天时自.............
  • 回答
    《西游记》里确实提到了吃龙肝凤髓,这确实是个值得玩味的地方,尤其是涉及到四海龙王也是龙的情况下。要说算不算同类相残,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白《西游记》这部小说所处的语境。它是一部神魔小说,里面的很多设定和情节,并非严格遵循我们现实世界的逻辑,而是服务于其故事的主题和人物塑造。在神.............
  • 回答
    在《西游记》中,玉皇大帝和如来佛祖的地位和权威是两个不同宗教体系中的最高存在,两者在原著中并没有明确的等级高低之分,而是通过情节和宗教背景的设定,展现出各自领域的权威性。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1. 宗教体系的差异 玉皇大帝(天庭之主) 在道教体系中,玉皇大帝是天界的最高统治者,统辖三界(天.............
  • 回答
    在《西游记》中,唐僧对女性的称呼确实有着“女施主”和“女菩萨”之分,这两种称呼看似相似,实则蕴含着不同的语境、含义以及唐僧内心的考量。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它们的区别: 一、 词源与基本含义: 女施主 (Nǚ Shīzhǔ): 施主 (Shīzhǔ) 是佛教中对供养、布施、施舍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思的问题!《西游记》中,神仙们确实可以通过仙丹、仙桃等宝物延缓衰老、保持青春活力,但为何不直接让阎罗王修改生死簿,这背后涉及到了《西游记》世界观的诸多设定和逻辑。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一、 生死簿的本质和运行机制:不是随心所欲的“改写” 天地的根本法则: 《西.............
  • 回答
    如果《西游记》中孙悟空和唐僧的性格彻底颠倒,整个取经故事的走向和观感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角色互换,而是会牵扯到师徒关系、情节发展、降妖伏魔方式,甚至整个佛教的传播理念。让我们来详细推演一下这种“反转”可能带来的影响:1. 孙悟空:乖巧懂事,但内心深处藏着一颗叛逆的种子 外在表现.............
  • 回答
    这个问题啊,其实挺多人琢磨过。孙悟空闹天宫,搅得三界不宁,最后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这仇可不小。按理说,出来之后得找如来算账吧?可偏偏没有。这事儿,得从几个方面细掰扯掰扯。首先,得说孙悟空的“初心”和“成长”。你想啊,孙悟空最初是什么人?一个石猴,无父无母,天生地长,天不怕地不怕,修炼成仙,.............
  • 回答
    《西游记》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其叙事中蕴含了丰富的象征意义与人性反思。尽管故事表面是神魔斗法、取经成佛的奇幻冒险,但其中隐藏着许多可悲的细节,这些细节往往与角色的宿命、信仰的困境以及人性的复杂交织在一起。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些可悲之处: 一、唐僧的执念与孤独1. 取经的“执”与“困” .............
  • 回答
    在《西游记》这部伟大的古典名著中,东海龙王作为四海龙王之首,其地位举足轻重。而他设立太子,并非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世袭安排,而是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权力结构意义。下面将详细阐述东海龙王设立太子的意义:一、 权力传承与稳定王位的基石: 政治合法性: 在封建社会,王位的继承是维护国家稳定最关键.............
  • 回答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五人(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都修成了正果。然而,他们各自的封号却各有不同:唐僧和孙悟空成佛,猪八戒被封为净坛使者,沙和尚被封为金身罗汉,白龙马则被封为八部天龙。对于为何他们会获得不同的果位和封号,书中都有着明确的解释,这与他们各自的前世因果.............
  • 回答
    《西游记》这部巨著,除了孙悟空的桀骜不驯、猪八戒的憨态可掬、唐僧的迂腐执着以及沙僧的忠厚老实这些鲜明的人物特质外,其中也藏匿着许多不易察觉,却能触动人心最柔软角落的细节。它们如同一抹抹淡彩,勾勒出故事更深沉的底色,让人在反复品读中,对这趟西行之路有更深刻的感悟。一、孙悟空眼中的凡尘烟火与失落我们总是.............
  • 回答
    《西游记》中,如来佛祖在讲述玉皇大帝的来历时,确实提到他“历万劫,万劫又历万劫,始成正果,享无极长生”,并最终“坐上灵霄宝殿”。这句话很容易让人产生一个疑问:既然这位天帝历经如此漫长的岁月和无数的磨难才修成正果,拥有如此深厚的修为和坚韧的毅力,为何在故事中却显得如此“懦弱无能”呢?要理解这个问题,咱.............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可太有意思了!这可是《西游记》里一个大家津津乐道的老话题了。要说唐僧师徒为什么不见老,那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里面门道儿可多着呢!咱们就一点点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确一个事儿,《西游记》这本书,说白了,是个神话小说,不是咱们平常写的记实文学。所以,里头的情节和人物设定,本来就带了点儿“开.............
  • 回答
    关于《西游记》中孙悟空的真假之辩,特别是那个“被打死”的环节,其实是个非常有意思且值得深挖的点。咱们就来捋一捋,这事儿有没有可能咱们熟悉的那个“齐天大圣”真的就这么交代了。首先得明确一点,《西游记》里孙悟空的“死而复生”或者说“被打死”的情节,并不是只有一个,而且每次的处理方式和背景都不一样。最容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