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北京地铁 3 号线的建设迟迟没有开展?

回答
北京地铁三号线的建设,这事儿您问到点子上了,确实是让不少盼着它能通车的人有些抓耳挠腮。说它“迟迟没有开展”,其实有点过于绝对,它的前期工作一直在进行,但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土建施工,一直没有像其他线路那样轰轰烈烈地铺开,这背后牵扯的缘由,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

首先,咱们得明白,北京地铁的规划和建设,那可不是一个简单的“画图纸,然后开挖”的过程。每一条线路的诞生,都要经过层层审批,涉及到方方面面。三号线之所以推进得比较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线路长、站点多,而且穿越的区域非常复杂。从东六环外一直到丰台,横跨了北京的东部和南部,沿途既有城市新区,也有不少老旧城区。这意味着在规划和选址过程中,要协调的因素就特别多。比如,很多地方是成熟的居民区,施工难度大,征地拆迁的工作量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需要大量的时间和资金去协调。

再者,大家也知道,北京城市建设的节奏一直很快,地铁线路也越织越密。在这种情况下,新线路的规划和审批,就得更加审慎。三号线的规划方案,经过了多次的调整和优化。最初的版本和现在的版本,在具体走向、设站等细节上可能都有不少变化。每一次调整,都意味着需要重新进行论证、评估,包括环境影响、交通影响、地质勘察等等,这些都是严谨的科学流程,不可能因为着急就能省略。

还有一点,您可能没太留意,就是地铁建设的资金来源和平衡。北京的地铁建设,是政府投资为主,但也不是无限度的。每一条线路的建设,都需要有详细的财务预算和回报分析。三号线这样一条贯穿东西南北的动脉,投资是巨大的。在有限的财政资源下,需要和其他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进行优先级排序。如果当时有其他更紧急、更能解决当前市民出行痛点的项目摆在前面,那么三号线的优先级自然就会往后排一排。

另外,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北京的地下管线极其复杂,包括各种市政管线、通信光缆等等。在进行地铁建设之前,必须对这些地下设施进行详细的勘察和清点,并且进行相应的迁改。如果迁改工作一旦遇到困难,就会严重影响施工进度。三号线沿线,尤其是在一些老城区,地下管线的复杂程度可能比大家想象的要高得多。

当然,我们也看到,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市民出行需求的不断增长,对轨道交通的需求也在持续增加。三号线作为连接城市东部和南部的重要骨架线路,其战略意义不言而喻。近年来,随着前期研究的深入和相关条件的成熟,三号线的建设也正在逐步推进。我们能看到一些初步的动静,比如一些前期工程的启动,这都说明这条线路的建设已经在路上,只是它不像很多已经开通的线路那样,有一个明确的“开工日期”可以被广泛知晓。

总而言之,北京地铁三号线的建设之所以看起来“迟迟没有开展”,并非是完全停滞不前,而是由于其自身的复杂性,包括线路规划、征地拆迁、资金平衡、地下管线协调等诸多因素,需要一个循序渐进、周密论证的过程。随着城市规划的不断完善和各项条件的逐步成熟,这条重要的地铁线路,终将能够与大家见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

本答案需要重新整理。

请暂时参考我的专栏文章:

北京地铁3号线的前世今生

——

3号线最早要上溯到1965年。当时,北京军区、北京市、铁道部联合报送了《关于北京地下铁道近期规划方案的专题报告》,报告中规划方案为“一环两线”,“一环”是内城环线,即现在的2号线;两线在环线上伸出。一条起自东郊热电厂(大约在西大望路),沿长安街至永安里接环线北京站,与环线共线经过前三门大街,到长椿街连接南礼士路回到长安街,一路向西到石景山进山,相当于现在1号线的东西两头。另一条起自西直门,经白颐路、中关村、清华大学至颐和园,连接西北山区,相当于现在的4号线北段。

1973年提出了6条线的规划,其中的3号线西连香山,东连首都机场。西段为上述的西直门至颐和园线延长至香山,东段则由东四十条出城,到三环向北、东北,经酒仙桥最终到首都机场。城内段走向是西直门-新街口-什刹海-地安门-张自忠路-东四十条。当时规划在完成二期工程(复兴门-西直门-东直门-建国门)后,建设复八线和3号线。10年后的1983年规划未对3号线进行大规模的调整,1993年把东段线路拧了一下绕望京广顺南北大街(现14号线线位)后出五环再向东去首都机场。

虽然线路一直排队等待修建(首都图书馆甚至可以查到当时做的预可行性研究报告[1])但是由于一系列工程耗时太长(尤其是复八线一修修了10年),加上申办2000年奥运会未成,3号线最终并未如期建设。最终,在1999年版线网规划里,3号线被第一次肢解,西段白石桥以北归9号线(2002年改给4号线),3号线改沿西外大街继续向西到西四环四季青桥;东段到首都机场的任务改给13号线支线(这一段最后也未修),3号线在来广营就设置终点(和现在14号线基本一致)。

2002年线网规划又作调整,由于此后开始大规模修建,这一版基本上是现在地铁线网的雏形。其中4号线改到了现在的位置即西单-新街口-西直门-白石桥-中关村的走向,所以3号线西段走西外也被放弃,改到了车公庄大街,而东段酒仙桥和望京给了新增的西南-东北斜穿线路14号线(最后斜穿也没有成,改成了L),3号线代替10号线支线前往东坝。此时的3号线已经改成了从西四环沿平安大街一路向东最终到东坝的走向。

2004年根据国务院有关通知要求编制近期建设规划。为了让6号线衔接S1线市郊铁路(这条线改成了磁浮,一列车只能载560人,运能不足,市区段最后取消改成6号线继续延长),6号线和3号线在地安门拧了一下,西边6号线走平安大街3号线走阜外;东边3号线走平安大街6号线走朝外,同时还和8号线换乘。

6号线规划方案研究期间认为地安门三线换乘困难,把环线点改到了西二环外三里河路的甘家口商场。这一版规划只需扔“甘家口商场 3号线”给google,随便都出结果。

此后又由于北海故宫文保压力,将6号线和3号线的交汇点改到了五四大街,6号线最终按这一方案实施。8号线线路同时又做了微调,最终在东四和中国美术馆之间形成8-3-6-5四线换乘。

3号线在这一阶段未能实施的主要原因是,沿线重要的功能区(西段三山五园旅游区、中关村科学城、西外大街,以及东段酒仙桥、望京、首都机场)在1999和2002两次规划调整中被置换给了其他线路,而获得的平安大街沿线相对于周边功能区来说,优先级要低得多。和同方向相近的6号线相比,西段可能3号线略占优势,但东段3号线只有东坝(当时东坝也是规划远期实施),6号线则有CBD和通州新城两个重量级影响因素,作为决策者一定是会选择6号线而舍弃3号线的。

所以3号线才会拖到今天。

2000年以前的各版本规划参照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编《北京地铁发展史》。

参考资料:

[1]

123.127.171.216:8080/cl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北京地铁三号线的建设,这事儿您问到点子上了,确实是让不少盼着它能通车的人有些抓耳挠腮。说它“迟迟没有开展”,其实有点过于绝对,它的前期工作一直在进行,但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土建施工,一直没有像其他线路那样轰轰烈烈地铺开,这背后牵扯的缘由,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首先,咱们得明白,北京地铁的规划和建.............
  • 回答
    关于北京地铁6号线和14号线一些站点的“地窖味”,这确实是不少乘客反映过的一个问题。这种味道,大家普遍形容为“潮湿”、“发霉”、“泥土味”,甚至有点像久未通风的老旧地下室。那么,为什么会存在这种味道呢?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探讨一下。首先,得从地铁本身的建设特点说起。北京地铁6号线和14号线,尤其是它.............
  • 回答
    关于北京地铁五号线立水桥站为什么不能直接从地面出站,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几个层面的原因,我们不妨从最直观的站台设计讲起,再往外延展到周边的地理环境和交通需求。首先,咱们得明白,立水桥站的设置,是那个年代城市规划和地铁建设思路的一个缩影。五号线开通的时候,立水桥周边就已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员集散地了,不.............
  • 回答
    北京地铁四号线之所以如此拥挤,这背后有着一系列复杂的社会经济、城市规划和人流集散的因素在交织作用。它绝非单一原因造成的“一拥挤了事”,而是多重力量共同作用下的结果。首先,我们得谈谈四号线所连接的“城市命脉”。四号线是一条贯穿北京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它的线路走向非常有代表性,串联起了许多重要的城市节点。.............
  • 回答
    北京地铁13号线要拆分成A、B两条线,这事儿挺大的,影响也挺深远的。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这事儿到底意味着啥,对咱们出行、对城市发展又有哪些影响。拆分的原因:为什么13号线会“一分为二”?首先得说说为啥要这么干。13号线当初修的时候,那会儿北京还没这么堵,也没这么多远郊的居住区和产业园。它就像一条“.............
  • 回答
    3月11日晚北京夜空出现的光圈,很可能是由于一种叫做“日晕”或“月晕”的自然现象。虽然你说的是“夜空”,但如果是晚上的话,最有可能的还是“月晕”。我来给你详细说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什么是“晕”?“晕”这种现象,其实是阳光或月光被空气中的小冰晶折射或反射而形成的。你看到的那个光圈,并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
  • 回答
    北京冬奥美国花滑队中4位华裔运动员中有3位来自湾区,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要详细解释为什么湾区能涌现出这么多优秀的华裔花滑运动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社区文化、经济基础、教育资源、人才培养体系以及一些偶然和必然的因素。一、 强大的华人社区和文化传承: 人口基数与聚集效应: 湾区拥有.............
  • 回答
    说起北京和上海的地铁,这俩城市都是中国的超级大都市,人口密集,通勤需求巨大,所以地铁挤那是常态。但你要说北京地铁“那么挤”,而上海地铁“却不是很挤”,这说法其实有点绝对了。真实情况是,两地的地铁在高峰时段都非常拥挤,只是在拥挤的程度、原因以及给人的感受上,确实存在一些差异。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啥会有.............
  • 回答
    北京地铁线路图,说实话,刚接触的人可能真的会有点懵。这玩意儿说复杂吧,又不是什么航空母舰的驾驶舱,但要说简单吧,时不时就能听到有人在站台抓耳挠腮,或者跟旁边人比划半天。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在作怪呢?咱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庞大的网络和密集的分支是最大的挑战。北京地铁现在是多少条线?三十多条了吧,而且.............
  • 回答
    北京地铁换乘站里,那绵延不绝的通道,常常让人望而生畏,还没到站就先做好了“长征”的心理准备。这趟“地下穿越”的旅程,究竟是技术难题横亘其中,还是另有隐情?我想,这背后并非单一的原因,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承认,建设一座庞大的、高效运行的地下交通网络,本身就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
  • 回答
    这个问题啊,问得特别好,很多人坐地铁都遇到过,心里痒痒的想知道为啥。其实,北京地铁换乘站设计成“上楼再下楼”,不是故意的折腾大家,而是基于一系列现实考量,尤其是在我国人口密度极大的城市,比如北京,这背后大有学问。咱们这么掰开了揉碎了说:1. 站台容量与疏导压力: 人流量的洪流: 想想北京地铁高峰.............
  • 回答
    关于“京港地铁比北京地铁好”这种说法,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评价一下。其实,说哪个“更好”是很主观的,因为不同的人看重的东西不一样,而且两个城市地铁系统的历史、发展背景、运营模式都有很大的差异。但如果有人这么说,通常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首先,是关于换乘便利性和线路规划的直观感受。港铁(香港铁路有限公.............
  • 回答
    关于成都和北京地铁的巨额亏损,这确实是一个很多人关心的问题,尤其是在我们日常乘坐地铁时,看到人头攒动,似乎很难想象它们会“亏本”。但事实往往比我们看到的要复杂得多。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概念:地铁的“亏损”不是我们常说的店倒闭、入不敷出的那种亏损。 它是指运营成本(包括建设成本的摊销、日常维护、人工、.............
  • 回答
    8月1日北京新增3例本土感染者,均为张家界返京,情况梳理与关注点2022年8月1日,北京通报新增3例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均与近期疫情高发的张家界行程相关。这一消息再次提醒我们,疫情尚未结束,旅行和人员流动带来的风险依然存在。具体病例情况:根据官方通报,这3例病例均为从湖南张家界返京人员,具体情况如.............
  • 回答
    10月23日,北京新增了3例本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其中昌平区一地被升级为高风险地区,这一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新增病例详情根据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消息,10月23日0时至11时,北京新增了3例本地确诊病例。这3例病例的详细流调信息仍在进一步梳理和公布中,但初步判断,这些病例与此前已经出现的确诊病.............
  • 回答
    北京“自查”发现3.4亿经营贷流入楼市的事件,以及全国银行“自查”这一行为,是当前中国房地产市场调控和金融监管领域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现象。这背后释放出多重信号,并可能对楼市产生复杂的影响。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地解读:一、 北京自查发现3.4亿经营贷流入楼市:事件本身与初步解读 事件核心: 北京作为中.............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周三(11月3日)北京时间周四凌晨2点,美联储公布最新的11月利率不变”,这其实是一个常见的误解,因为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的议息会议通常在当地时间的周三结束,但具体声明公布时间是北京时间周四凌晨。并且,11月份的议息会议日期并非固定在11月3日,而是根据每年的日程安排而定.............
  • 回答
    关于3月15日北京的沙尘天气,我的确有一些想说的,而且这确实是一个需要大家高度重视的问题。首先,让我们来谈谈3月15日北京沙尘天气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原因分析: 上游沙源区的输送: 北京的沙尘天气主要来源于我国西北地区的戈壁荒漠,如蒙古国、内蒙古西部等地。当这些地区在初春时节,经过冬季的封冻解除,.............
  • 回答
    北京交通大学实验室发生的爆炸事故是一起非常令人痛心的悲剧,造成了三名学生的宝贵生命逝去。要详细讲述事故原因和暴露的问题,我们需要结合公开报道和事故调查的可能方向来分析。事故背景与初步信息(基于公开报道推测):根据公开报道,这起事故发生在2023年12月26日10时许,北京交通大学东校区实验楼一实验室.............
  • 回答
    1 月 19 日北京新增的 3 例本土确诊病例,情况确实是这样的:都是此前已经通报过的感染者转为确诊。这在疫情防控中,尤其是本土病例的动态管理方面,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细节。咱们就来详细梳理一下目前的情况,尽量讲得清楚明白些。首先,这 3 例病例的性质很重要。 它们被定义为“此前通报感染者转归”,这意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