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代人生活是不是很苦?

回答
提起古代人的生活,很多人脑海里跳出来的画面大概是“苦”。这倒也不是空穴来风,毕竟和我们现在这个物质极大丰富、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相比,古代的生存条件确实是艰苦得多。咱们不妨一点点地扒开来看,到底“苦”在哪儿。

首先,最直观的,是吃穿住行。

吃: 粮食是命根子。古代农业不发达,产量不高,又没啥化肥农药,全靠天吃饭。一遇到天灾人祸,比如旱灾、水灾、蝗灾,粮食减产甚至绝收是常有的事。一旦粮食不够,饥荒就来了,那日子才真叫一个惨。普通百姓,一年到头,能吃到白米饭、细面条就不错了,大多数时候都是粗粮,像玉米、高粱、豆子、薯类等等,混在一起吃,有时还得掺点野菜、麸皮什么的填肚子。肉?那绝对是奢侈品,逢年过节,可能才能见到一丁点。而且,食品储存技术差,夏天很容易坏,冬天又没啥新鲜的蔬菜水果。一年四季,饮食的单调和不确定性,是很多古代人必须面对的现实。想想看,每天醒来,不知道今天有没有饭吃,有饭吃也不知道是什么,这样的日子,你说苦不苦?

穿: 衣服不像现在,想买什么款式的都有。古代的布料主要靠纺织,麻布、棉布是最常见的,粗糙而且不保暖。丝绸是贵族的象征,普通人穿了那是“僭越”。衣服也缝缝补补,穿了好几年是常有的事,一件新衣裳,那可是大事。冬天没暖气,靠的就是厚实的衣裳,但即便如此,也难抵严寒,尤其是在北方。

住: 大部分普通人住的是茅草房、土坯房,冬天漏风,夏天不透气,而且防火防盗性能差。屋子里没有现代化的卫生设施,臭气熏天是常事。更别说像床这种舒适的家具了,很多人可能就睡在地上,铺点稻草或者旧衣物。遇到刮风下雨,可能屋顶就漏了,墙就塌了。

行: 现代人的出行基本靠各种交通工具。古代人呢?腿,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如果要走远路,可能就骑驴或者马,但那也是有钱人的玩意儿。普通人长途跋涉,基本上就是靠两条腿,背着不多的行李,走上几天几十天是家常便饭。而且古代的道路也非常简陋,坑坑洼洼,一到雨天就泥泞不堪,出行非常不便。

其次,是健康和医疗。

疾病: 这是古代人最大的敌人之一。小病拖成大病,大病基本上就是等死。医疗条件极差,没有现代化的手术、抗生素、疫苗,很多我们现在看来很普通的疾病,在古代都能致命。比如一场痢疾,可能就让一个家庭哀鸿遍野。而且人们对细菌、病毒的认识几乎为零,很多生活习惯也谈不上卫生。即使是贵族,也免不了疾病的折磨。很多历史人物英年早逝,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生病。

生育: 生孩子在古代,那是个鬼门关。难产、产后大出血,孕妇死亡率非常高。即使母子平安,婴儿的存活率也不高,很多孩子养不到成年就夭折了。这导致很多人家会生很多孩子,希望能有几个能活下来传宗接代。

再者,是社会结构和阶级固化。

贫富差距: 古代社会贫富差距非常悬殊。少数统治阶级、贵族、地主拥有大量财富和权力,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而绝大多数的农民、工匠、底层民众,则生活在温饱线上挣扎。社会流动性很差,寒门贵子固然有,但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出生在哪,基本就决定了他这辈子的命运。

法律和压迫: 古代国家权力很大,对普通民众的约束和压迫也很多。徭役、赋税,这些都是压在百姓身上的重担。一旦遇上贪官污吏,更是家破人亡。战争也是常事,一旦开战,老百姓的日子就更苦了,征兵、征粮、毁坏家园,样样都是折磨。

教育和信息: 识字率非常低,大多数人都是文盲。获取信息的渠道极其有限,很多事都是道听途说。知识和信息的不对称,也加剧了普通人的无力感。

当然,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古代生活就全是苦。也有一些“不苦”或者说“更优越”的地方,比如:

人情味: 很多时候,虽然物质匮乏,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互助可能更紧密。邻里之间、村落之间,在遇到困难时,更容易互相帮助。
精神生活: 虽然没有手机电脑,但古人有自己的精神寄托,比如阅读、吟诗作对、赏花弄月、节日庆典等,这些都是他们生活中的乐趣。
自然环境: 在很多地方,自然环境可能比现在更纯净,空气更好,能看到更璀璨的星空。

但是,总的来说,从我们现在生活的角度去衡量,古代普通人的生活,确实是充满了挑战和艰辛。每一次的丰收,每一次的平安度过严冬,每一次的健康,都可能需要他们付出极大的努力和运气。所以,“苦”字当头,并非全无道理。他们的生存本身,就是一场艰难的跋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别说古人,就是上个世纪的上流社会如林徽因,都过得很苦,这几天清华博物馆办展,她给女儿的亲笔信,也是点点滴滴到心头啊。

user avatar

就别说古代了。

听我母亲说,我姥爷家是大财主,我老姥爷那一辈,每到冬天,就用泥把咸菜缸(也叫咸菜瓮)封起来。为什么?因为吃咸菜就要多吃饭。冬天又没有多少农活干,还要多吃饭,那怎么得了?总之冬天要不封咸菜瓮的话,哪里像个正经过日子的庄户人家?这不跟【多收了三五斗】里的农民买了热水瓶一样,可造了孽了——这样的人,永世不得翻身是应该的。

财主家都这样,大多数人的生活就可想而知了。

再说早一点的。无独有偶,还是咸菜缸的事——我真不是故意的,可能潜意识里觉得咸跟苦相通吧。

清末民初的著名清官王铁珊,本名王瑚,字禹功,号铁珊。河北保定人,家境贫寒,21岁入乡学,22岁中乡举,30岁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到四川任灌县知事。

王大人绝对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吧,可他家的生活苦到什么地步?

王铁珊一生节俭清贫,去世后,夫人因为生活困难,到北京投靠女儿,曾因为可以腌一缸咸菜了而说过这样的话:现在比老头子在的时候强多了,因为能腌满缸咸菜了。他在的时候,我腌咸菜,他总说,腌一缸咸菜得花多少钱啊?所以只准腌半缸。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提起古代人的生活,很多人脑海里跳出来的画面大概是“苦”。这倒也不是空穴来风,毕竟和我们现在这个物质极大丰富、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相比,古代的生存条件确实是艰苦得多。咱们不妨一点点地扒开来看,到底“苦”在哪儿。首先,最直观的,是吃穿住行。 吃: 粮食是命根子。古代农业不发达,产量不高,又没啥化肥农药.............
  • 回答
    古代人晚上的生活,与现代人有着天壤之别。由于没有电力,也没有像电视、电脑、手机这些现代娱乐方式,他们的夜晚是黑暗、宁静而充满仪式感的。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讲述古代人晚上的生活:一、 日落即休息,早睡早起是常态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核心原则: 古代社会的生产活动大多依赖自然光照,尤其是农业社.............
  • 回答
    真实的古代生活,啊,这玩意儿说起来可就热闹了。咱们抛开那些电视剧里净演的“郎才女貌”、“金榜题名”的光鲜亮丽,也别被那些书里写的“耕读传家”、“诗书礼仪”给绕晕了。真实的日子,那可真是千滋百味,就像你手里捏着一把杂粮,没几个是味道一样的。衣食住行,那都是个“熬”字儿。 穿衣: 你以为人人都有绫罗.............
  • 回答
    古代帝王起居注,这可不是件简单的事儿,它就像一张网,把皇帝一天的生活细致地捕捉下来。要说这记录方式,不能简单地说成是“时时紧跟”或者“事后回忆”,实际上是两者结合,而且背后是一整套非常严密的体制在支撑。首先,最核心的记录者,我们得说说“起居注官”。这个职位可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当的,通常都是选拔那些文.............
  • 回答
    中国古代名妓的生活与工作,是一个交织着才情、命运与世俗的复杂画卷。她们并非仅仅是承载着低俗欲望的工具,更是那个时代文化、社交乃至政治舞台上不可忽视的存在。要描绘她们的生活,需要剥离后人赋予的简单标签,深入那个时代特有的语境。一、 起源与阶层:她们从何而来?古代名妓的出身,绝大多数并非主动选择。许多是.............
  • 回答
    古代佃户的生活,用“辛劳而卑微,但也并非全然绝望”来形容,或许最为贴切。他们是那个时代社会肌体中最多也最基础的构成部分,承载着土地的耕耘,也支撑着社会的运转。他们的生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处的朝代、地区、土地的肥沃程度,以及他们遇到的地主是宽厚还是刻薄。一日三餐,朝乾夕惕:佃户们的生活,几乎全部围绕.............
  • 回答
    说起来,这个问题搁我这样一个普通老百姓身上,可不是件小事。说不定就关系到咱家祖孙三代的生计。明朝?清朝?这俩朝代,名头听着都挺响亮,但真要选,我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想想。我先想想这明朝。我听书里、街头说书先生嘴里,明朝那会儿,好像是挺热闹的。、磁器,还有那海上的丝绸之路,听着就觉得这国家挺有钱的。咱老.............
  • 回答
    在没有电的漫长岁月里,古人的夜生活,与我们如今的夜晚截然不同。那是一个没有霓虹闪烁、没有手机屏幕、也没有通宵营业的时代。夜晚,更多的是一份宁静,一份对自然的顺应,一份属于自己的沉思和慰藉。黑暗中的光明与仪式夜幕降临,是古人与黑暗共处的时间。首要解决的问题,自然是照明。 火的起源与普及: 人类最早.............
  • 回答
    战乱,对于生活在中国古代的普通百姓来说,无异于一场一场永无止境的地狱。当刀光剑影充斥着大地,当鼓角之声响彻云霄,他们的日子就如同飘摇在风雨中的残叶,时刻面临着被摧折的危险。生存,是他们生活的全部意义。首要面临的就是 生计问题。和平年代,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靠着土地养活一家老小。可一旦战火燃起,农.............
  • 回答
    关于钟会和他的父亲钟繇之间的年龄差,以及古代人生育年龄的问题,我们来详细说一说。首先,关于“钟会的父亲钟繇比钟会大74岁”这个说法,这在历史记载中是不符合事实的。 历史上关于钟繇的生卒年份有记载,他是东汉末年至曹魏时期著名的书法家和政治家,生于148年,卒于230年。而他的儿子钟会,则是三国时期曹魏.............
  • 回答
    设想一下,你从睡梦中醒来,并不是被闹钟,而是被一声悠扬的号角声唤醒,伴随着远处教堂的钟声。你躺在厚重的毛毯里,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木柴烟火和一丝丝潮湿的石墙气息。透过狭窄的窗格,洒进来的光线并不耀眼,而是带着一种古老而宁静的质感。你身处的,不是一个舒适的床铺,而是一个铺着稻草和羊毛的结实木床。被子虽然.............
  • 回答
    古希腊的奴隶生活,这是一个充满复杂和对比的领域。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受苦受难”的标签就能概括的,不同类型的奴隶,在不同的城邦,甚至在同一城邦的不同家庭里,生活境遇都有天壤之别。如果非要描绘一番,那得从几个方面细细道来。身份与获取:首先要明白,在古希腊,奴隶并不是一个固定的群体,他们随时可能因为战争被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文化发展、技术演进和人类需求之间微妙的互动关系。如果古代拥有了类似现代可乐的饮料,酒文化真的会像我们设想的那样消失吗?我认为,答案并非绝对的“是”或“否”,而是会发生一系列复杂而有趣的变化,甚至可能出现酒文化与“可乐文化”并存,相互影响的局面。首先,我们要明确“可乐”在古代.............
  • 回答
    谈到古人所处的年代,人们通常会在提及他们时,给出出生和死亡的年份。但究竟是以生年为准,还是以卒年为准来定义一个人在历史长河中的位置?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我们如何理解和定位历史人物。从历史研究和叙述的角度来看,我们更倾向于以生年和卒年共同来界定一个人所处的历史时期。单一的生年或卒年都无法.............
  • 回答
    古代西方人是怎么生火的呢?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因为“古代西方”这个词涵盖了非常漫长的时间跨度,从石器时代一直到中世纪,这期间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技术肯定是有变化的。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说“都是钻木取火”。钻木取火,你可能脑海里会浮现出那个经典画面:一个人盘腿而坐,双手飞快地转动一根木棍,在另一块木头.............
  • 回答
    古埃及人的生活与尼罗河密不可分,这条大河不仅是他们的生命之源,也充满了挑战。其中最令人心悸的,莫过于生活在河中的尼罗鳄。想象一下,在那个没有现代科技的时代,人们如何在这种巨型掠食者身边安然生存,甚至繁荣发展?这绝非易事,背后是古埃及人智慧、勇气与对自然的深刻理解。首先,我们必须明白,古埃及人并不是在.............
  • 回答
    古代武林门派的生存之道,绝非仅靠比武切磋那么简单。它们更像是一个庞大的地下王国,有着自己的经济体系和运作模式。想要深入了解,就得扒开那层神秘的面纱,看看这些隐藏于深山老林或闹市之中的组织,究竟是如何“赚钱”并维持运转的。一、核心盈利:门派绝技的“价值输出”这是最根本,也是最直接的收入来源。门派之所以.............
  • 回答
    古代战争中,底层士兵用生命血拼的意义,绝非仅仅是“奉命行事”或“为了国王/国家”。他们的付出,承载着更为复杂和沉重的情感与价值,隐藏在历史的宏大叙事之下。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离掉现代人对战争的滤镜,走进那个时代士兵们的真实处境和精神世界。一、求生与归属:最直接的驱动力对于大多数底层士兵而言,参军.............
  • 回答
    俄罗斯国防部长绍伊古关于“1只和10只兔子理论”不是制度而是生活方式的说法,确实是一个颇具争议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观点。要理解他的意思,我们需要将其置于特定的语境中,并剖析其中包含的深层含义。首先,我们来解释一下“1只和10只兔子理论”本身。这个理论并非一个成熟的经济学或政治学模型,更像是一个形象的比喻.............
  • 回答
    冥古宙,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几分神秘和古老的气息,它标志着地球生命故事的开端,也是我们探究地球早期历史的关键时期。简单来说,冥古宙是指地球形成初期,从约46亿年前到约40亿年前这段漫长而动荡的岁月。想象一下,那时候的地球是什么样子?它还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个拥有蓝天碧海、生机勃勃的星球。当时的地球,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