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实录》有没有可能被满清篡改过?

回答
《明实录》是否被满清篡改过,这是一个历史学界长期以来存在争议且非常复杂的问题。简单来说,有证据表明满清在编纂《明实录》的过程中存在“选择性记载”、“遗漏”、“改写”等行为,但这是否构成“大规模、系统性篡改”则需要更细致的分析。

以下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个问题,从几个关键方面进行论述:

一、 《明实录》的性质与编纂背景

首先要理解《明实录》的性质。它是明朝历代皇帝根据前朝实录和各种档案史料编纂而成的,具有“国史”的性质,是后朝修史的重要依据。

满清入关建立清朝后,继承了明朝的统治,将编纂《明实录》视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以证明其统治的合法性,并将其作为“以史为鉴”的依据。编纂工作由专门的机构(如国史院)负责,汇集了大量明朝遗留下来的原始史料。

二、 满清进行史书编纂的常见做法与潜在动机

在那个时代,新王朝修撰前朝史书,往往带有新王朝的政治立场和目的。满清的动机大致可以概括为:

证明统治合法性: 强调明朝的灭亡是其自身腐朽导致,并非被满清“征服”,而是顺应天命接替。
政治宣传与形象塑造: 尽量塑造自己是结束乱世、带来太平的君主,而将明朝描绘成一个腐败无能、民不聊生的王朝。
服务于统治需要: 从前朝历史中汲取教训,为清朝的统治提供依据,有时也为了论证某些政策的合理性。

三、 存在“篡改”或“改写”的证据与具体表现

虽然满清在名义上遵循了修史的传统,但在实际操作中,确实存在一些被认为带有“改写”或“选择性记载”的痕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明朝灭亡原因的定性:
“民乱”说: 清朝官方倾向于将明朝的灭亡主要归咎于农民起义(如李自成),而非满清的军事力量。在《明实录》中,对农民起义的描述会更详尽,而对清军入关初期的一些军事行动和策略的描述,可能会进行淡化或美化。
“党争”、“宦官”等因素的强调: 强调明朝内部的政治腐败、党争激烈、宦官专权等是其灭亡的根本原因,以此来衬托清朝的清明政治。

2. 对清朝初期功业的论述:
美化入关过程: 对清军入关的军事行动,可能会有夸大其“以少胜多”、“以德服人”的描写,淡化其暴力和征服的成分。
“受降”而非“征服”: 在一些关键节点,如攻占北京、接收南京等地,倾向于描述为明朝官员“反正”、“归顺”,而非完全的军事征服。

3. 对某些历史事件的遗漏或淡化:
明朝后期的一些抗清斗争: 对一些明朝降将或南明政权持续抵抗清朝的史实,可能会选择性地遗漏或简略记载,以突出其统治的稳定和广泛接受。
与汉族士人的复杂关系: 在处理与明朝士人的关系时,可能会侧重于那些归顺的士人,而对那些不合作或抵抗的士人的经历进行淡化。

4. 对满洲起源和早期历史的描绘:
虽然《明实录》主要记录的是明朝历史,但在一些涉及满洲与明朝关系的描述中,可能会有对满洲起源的某些正面化或神化处理,以增强其历史合法性。

5. “辫子”的隐喻与解释:
虽然“辫子”的规定是在清朝建立后强制推行的,但在《明实录》的编纂过程中,可能并没有过分强调这一过程中的强制性和抵抗,而是将其描述为一种自然而然的习俗统一。

四、 历史学家的观点与研究方法

对于《明实录》是否存在“篡改”,历史学家们的研究方法和结论各不相同:

认为存在“篡改”的观点: 一些学者认为,清朝的统治者确实对《明实录》进行了政治性的选择和加工,以服务于其统治合法性和政治宣传。他们会通过比对《明实录》与其他同时期或稍后期的史料(如地方志、私人笔记、明朝官方档案的零散记录、以及其他后朝修史中可能存在的对《明实录》的修正)来发现差异。
持谨慎态度的观点: 更多的学者倾向于认为,称之为“篡改”可能过于强烈。他们更倾向于使用“选择性记载”、“改写”、“润色”、“政治化处理”等词语。他们指出,任何朝代修撰前朝史都会带有一定的立场,这在历史编纂学上是普遍现象,而非清朝独有。他们的研究更侧重于分析清朝修史的意图和方法,并指出其史料价值,同时提醒读者要批判性地阅读。
强调史料价值的观点: 许多学者承认,《明实录》仍然是研究明朝历史最重要、最基础的史料之一。尽管存在一些政治性的修饰,但其记载的事件、人物、制度等信息量巨大,仍然是不可或缺的。通过仔细甄别和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仍能从中提取出大量可靠的信息。

五、 如何看待《明实录》的“篡改”问题

理解这个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

程度问题: 是否是“大规模、系统性”的颠倒黑白?还是“局部的、带有倾向性的选择和加工”?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后一种情况更为符合实际。
目的问题: 其目的是为了完全掩盖事实,还是为了在事实的基础上进行某种解读和论证?
比对的重要性: 批判性地阅读《明实录》至关重要。与其他史料进行比对,是发现问题、理解其局限性的关键。

总结来说,《明实录》是清朝为统治需要而编纂的,其过程中确实存在政治性的选择、遗漏和改写,以服务于其统治合法性和政治宣传。但将其简单地定性为“篡改”可能过于绝对。更准确的说法是,它是一部带有清朝政治视角的历史记录,对其中的内容需要进行批判性地分析和与其他史料进行比对。

对于学界而言,对《明实录》的详细考证和批判性研究仍在进行中,这也是历史研究的魅力所在。理解《明实录》的编纂背景和潜在影响,是正确利用这部史书的关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明实录》何止是篡改,简直是尸骨无存!

我大明历代先王之实录,底稿没有一本存留于世,不,应该说一页存留于世的都没有。

每一朝的明实录底稿,那些无数人花费无数心血的手稿,都被有些帝王们下令,系统性、制度性的在皇宫之中太液池旁的椒园,让史官动手、宦官监督,全部烧毁,一字不留!

所留下的,只是被再次抄写的版本。可是,即使是这些“再创造”的明实录,都被深锁在机密之地,有的在古今通集库中,有的在内阁;有时在内府,有时皇史宬,历朝实录皆存与此。

为什么,明明只是对历史的记载,会让有些帝王如此噤若寒蝉?

为什么,明明只是对一些事件的简单摘抄,会让最高统治者讳莫如深?

这究竟是是道德的沦丧还是人性的扭曲,欢迎来到《走进科学》,让我们一起揭秘:

《明实录》底稿被全部焚烧之谜。

下面,是见证奇迹的时刻:

历代明实录的底稿满清皇帝想烧也没法烧,因为明朝皇帝已经烧过了,一页不留。历代明实录修成之后的第一件事不是收藏,而是马上烧毁底稿,只留誊录的正副本。

在明朝,《明实录》是皇室的绝对机密,密不外传。《明实录》的修纂工作,对于历朝新帝来说都是十分庄重和严肃的工作,因为涉及到对自己前任的盖棺定论及相关史实梳理,并且,《明实录》一方面是作为朝代历史,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也属于朱明王朝的家史,这也是为什么宣宗之后就只由和皇室关系最为密切的勋贵作为唯一监修官。实录修成之后,誊录正副两本,而实录的底稿则由史官会同司礼监太监在皇宫的太液池旁的椒园烧毁,一字不留。誊录的副本最初收藏在古今通集库中,后来变成了收藏在内阁之中。誊录的正本在嘉靖以前则收藏在内府之中,嘉靖十三年建成金匮石室的皇史宬。

所以,很多人说满清烧了明实录的底稿,这就很魔幻了。

另外,所谓的如今没有明代抄本的《明实录》存世,也很魔幻,国家博物馆存留十册的《大明实录》不分卷你以为是空气么:

最后,看大家对《明实录》这么感兴趣,正好借此谈一谈《明实录》编纂之依据。

实录之体裁起源于唐,明灭元后,取历朝实录藏之于南京。明朝亦仿效先朝,先帝驾崩,新帝即位之初即诏修先帝实录。有明一朝,最权威之当朝正史有且仅有《明实录》。本来在万历朝时,阁臣陈于陛欲效宋朝修三朝国史例,撰修明朝国史。但是直至陈于陛去世(万历二十四年),这项工作也没有全部结束,只完成了一部分资料准备及撰写工作,可惜在万历二十五年六月,三大殿着火,所有资料化为灰烬,由于此时陈于陛已死,后来的阁臣沈一贯因此事非己首倡,所以对此事不是很上心,修本朝史的工作就此搁置。使得《明实录》成为了研究明朝历史的唯一一部当朝官修正史,也是后世清朝官修《明史》时最主要的参考书。

与前朝相比,明朝官制最大的改变当属罢宰相、设内阁。与史而言,其最大的变化当属废弃起居注制度(严格来说是专职史官制度),给后来编纂《明实录》造成了极大障碍,奉旨修实录的官员没有第一手资料(起居注),只能从邸报、奏章等故纸堆中钩沉,即王世贞在《国史考异》中所说的:

故事有不讳,始命内阁翰林出纂修实录,六科取故奏,部院咨陈牍而已

这种案牍式编修方式,给实录的编纂造成了不良影响。

起居注制度最完善的当属宋朝,宋朝门下省有起居郎,尚书省有起居舍人来执掌起居注,按《宋史·职官志》,起居官的职责为:

凡朝廷命令赦宥、礼乐法度、赏罚除授、群臣进对、祭祀宴享、临幸引见、四时气候、户口增减、州县废置等事,皆按日记载,曰起居注。

然后以记载的起居注交付著作郎,由著作郎修日历(注:日历即某年某日发生何事,此日历明朝开国之初、未废起居注时亦有,名为《大明日历》),有这么一套完善的程序,对照日历再修实录就方便很多,又由于日历是更为权威的第一手资料,能避免后世因实录编纂人员与历史人物的个人恩怨而导致的纷纷扰扰的公案,《明实录》这种公案尤其多。按《宋史·职官志》,起居官的职责为:元灭宋之后,在中书省下面设置了专门的时政科,专职史事。明灭元后,设起居注官,在亲近皇帝的地方记录言行,即张居正文集《议处史职疏》中所说的

国初设起居注官,日侍左右,记录言动,实古者左史纪事,右史纪言之制”(注:《汉书·艺文志》,左史纪事,右史纪言;事为《春秋》,言为《尚书》

后来由于胡惟庸案,明太祖废中书省,隶属于中书省的起居注官也一并废除,一直到万历朝才有张居正大力支持翰林院编修张位的提议,重启起居注官,张居正死后,神宗先专权后怠政,中年之后基本不与大臣接触,致使起居注制度名存实亡,即《明史·职官志》所说的“起居注,万历间命翰林院兼摄之,已复罢”。但万历朝起居注制度的复兴依旧留下了《万历起居注》这一十分难得的史料。

除了废除起居注制度,明太祖亦废弃了专职史官。明之前,国史馆和翰林院的职责泾渭分明,国史馆掌记注修史,翰林院掌文学。而到了洪武朝,国史翰林合而为一,翰林院兼掌史事。所谓兼掌,即是基本不掌。翰林院虽然有著作郎这一职位,但是实际工作已经和起居注没任何关系了。只是在每次新帝诏修实录的时候,召集翰林院的一众修撰、编修、检讨参与其中。这种临时性的修史,使得史官并不专业。

由于明太祖废除起居注制度和专职史官,导致后世修实录时,常常会茫然无据。一般而言,实录编纂的依据有两大块:内部的案牍资料和外部的派学士到各地巡视采访本地史料

内部的案牍资料主要包括邸报、各部奏牍等,邸报是史料中最为重要的一种,邸报相当于现在的官方报纸,但是只有事实性陈述内容,因此邸报上的内容十分客观准确,奏牍中会有风闻奏事、私人文集中会有美己恶人、神道碑中会有一味谄媚先人,只有邸报中是照实所述,因此顾炎武最看重邸报的价值,在叙述自己的史料选择原则的时候,曾说:

窃意此番纂述,止可以以邸报为本,粗具草藁,以待后人,如刘煦之《旧唐书》可也

邸报的内容主要包括:红本塘报、刑赏大政、官员进退等,邸报虽然权威,但是信息量少且零碎,并不能完全支撑起动辄几十万几百万字的实录,因此每次修实录,还需要把将诸司部院的奏章分为吏、兵、礼、兵、刑、工等十个部分,分门别类派专人进行编纂,完成之后进呈给实录编纂副总裁修改,最后内阁大臣里的总裁来润色。这个相当于中央志。

除了从“故纸堆”中找资料,朝廷还会派遣学士到各布政使及郡县采访事实,采访的内容主要包括各地境内的功绩可表、言行可传之人,具体便是各地的文武官员、孝子贤孙、忠臣烈士、义夫节妇等。相当于一个简略的地方志,案牍之中的中央志和采访事实而成的地方志,两者合一,便成为了各朝实录编纂的主要依据。可惜的是,在隆庆初年,由于朝廷觉得学士到各地进行采访事实比较花钱,就把这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停止了。在编纂实录的时候,地方史料往往就是让各地的提学官让境内的秀才生员等人抄录一些墓志铭搪塞过去。天启时又启用,崇祯朝由于钱龙锡的建议,再次废弃。

各朝实录编纂不同,所采用的依据除了上述的案牍和地方采访等共性,还有一些别的特性,这些特性有点客观,有的主观,对前朝实录的质量造成了不同影响。例如万历朝的《万历起居注》,天启朝时命董其昌到各地采访而成的精细笔记三百本,两者都是编写《明神宗实录》的重要依据。再例如《明太祖实录》,建文帝时已有修撰,但是到了永乐朝时,永乐帝由于得位不正,需要修改《明太祖实录》中对自己不利的部分,因此两次修改实录,造成了《明太祖实录》成为了明实录中可行性最低的几部之一。再例如《明熹宗实录》,缺天启四年、七年的部分,很多后世的史学家,例如朱彝尊、全望祖、杨椿等,认为是阉党冯铨在领修《明史》时,看见天启四年的实录对自己诋毁过甚,因此将其销毁,然无确切证据。

历朝实录,先帝驾崩,新帝登基首先诏修前朝实录。实录修纂工作的主要负责人有监修官、总裁官、副总裁官。监修官在宣宗之前没有定制,有勋贵有文臣,宣宗时以英国公张辅为唯一的监修官,从此以后成为定制,监修官皆为一名勋贵担任(嘉靖年间修《献宗实录》有文臣作为监修,特例);总裁官一般为殿阁大学士担任,翰林学士也有可能担任;副总裁一般为侍郎和翰林侍讲、侍读学士。实录的修纂工作,总体来说是阁部大学士牵头,以翰林院为修纂主体进行了,由于明朝没有专门的史官,所以只有在修纂实录的时候才从翰林院中挑选精英进行兼职史官工作。

在明朝,《明实录》是皇室的绝对机密,密不外传。《明实录》的修纂工作,对于历朝新帝来说都是十分庄重和严肃的工作,因为涉及到对自己前任的盖棺定论及相关史实梳理,并且,《明实录》一方面是作为朝代历史,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也属于朱明王朝的家史,这也是为什么宣宗之后就只由和皇室关系最为密切的勋贵作为唯一监修官。实录修成之后,誊录正副两本,而实录的底稿则由史官会同司礼监太监在皇宫的太液池旁的椒园烧毁,一字不留。誊录的副本最初收藏在古今通集库中,后来变成了收藏在内阁之中。誊录的正本在嘉靖以前则收藏在内府之中,嘉靖十三年建成金匮石室的皇史宬,历朝实录皆存与此。

对于《明实录》,历朝史家很多论述,虽然很多批评,但是对于明朝历史来说,《明实录》始终是最权威的史料,这也是为什么万斯同在《明史稿》的编纂工作中始终坚持以实录为宗,实录不明或模糊的地方,再旁及野史的原因。

明之实录,洪武两朝,最为简略。莫详于弘治,而焦芳之笔,褒贬殊多颠倒。莫疏于万历,而顾秉谦之修纂,叙述一无足采。而叙事精明而详略适中者,嘉靖一朝而已。仁、宣、英、宪胜于文皇,正德、隆庆劣于世朝,此历朝实录之大概也。(王颂蔚《明史考证捃逸引》)

野史易辨,而野史之原于正史,正史之本于实录,明人恩怨纠缠,往往籍代言以侈对笔:如宪宗实录,邱濬修郄于吴、陈(吴与弼、陈献章),孝宗实录,焦芳修郄于刘、谢(刘健、谢迁),武宗实录,董玘修郄于二王(王瓊、王守仁),而正史之受其欺者遂不少。弇州(王世贞)所辨,十之一二。至于洪武实录再改,而其失也诬,光宗实录重修,而其失也秽。(夏燮《明通鉴议例》)
user avatar

得看版本。

实录的广本、抱本等各种本子,都不是清政府官方出的,纵有修改也不可能做到所有版本一并修改,所以如果你认为某个本子的某个地方有清朝篡改嫌疑,那就拿其他本子校一下。

user avatar

你看美国民主党党史就知道了,遇到不好说的事儿,不是修改,而是不说

比如民主党原党魁华盛顿,民主党党史说华盛顿要搞快速发展美国,然后就空出了几年,接着直接说在搞起来大吹大擂,什么人站在玉米上边飞之类的

直接就空掉华盛顿已经退居二线不写

因为你造假说华盛顿推崇说玉米这么大很难,搞不好后世又有人翻出来当年杰弗逊在玉米上跑的视频了不是

所以直接删掉

这样前后一对比,大家就会觉得,一切都是华盛顿的错。


同样的,当年王亶望买通了甘肃所有的官员,乾隆所有的渠道得到的消息,就连密折奏事都是甘肃大旱,他也信了,结果有军队上报说因为大雨行军慢了········


同样的,西班牙人对南美洲档案不是篡改,而是一把火,加上杀干净祭司,这样没几年,南美洲印第安人最年老的老人也看不懂古代留下的东西了,更不用说还烧光了呢,只能接受,南美洲印第安人残暴、凶狠的概念了

这类似我们夏商周的时候撞上殖民者,祭司被杀光,甲骨文被烧光,然后后人只能看殖民者的记录,配上出土的青铜器里边的头颅,是吧,一个吃人的野蛮部落就出来了


比如辽宁省档案馆有一套建文帝编写的《明太祖实录》残本,但是都认为不对,问题出在那里?

因为建文帝时候,已经不叫燕王了,叫“燕庶人”,他已经把他叔叔的王位给废了···

可这里边提到朱棣,还是叫燕王····

所以现在通行的看法这是朱棣修改时候留下的草稿·····


南炳文先生就说啊:在明中叶以前,史籍研究者很难接触其书,因而无法对它加以研究。一直到明中叶以后,由于对《明实录》进行重抄,再加上有其他若干机缘,《明实录》才开始在民间广泛传布,于是对它的利用和研究也才随之兴盛起来。


民间一传播,一散播,篡改就很难了······

更不用说,日本还喜欢一船一船的运书了


这有点类似杰弗逊肆意篡改华盛顿,可架不住华盛顿文选当年满地球的发·····最后还是直接就不发了··········还是孔夫子留下的春秋笔法最好用·······


比如刘翊,成化年间的大学士,用电脑搜索查找了一下,英宗实录里,提到他7回,宪宗实录里,提到42辉,孝宗实录里,提到7回,到了嘉靖时候,还提到了1回····

同时期的人物几十上百个

怎么能确保修订的都完整无缺?

还是烧了靠谱···



当然

明实录编写还是有一些问题的

比如当,“今上”对“先帝”不满时,史臣们便乘机实录“先帝”的恶行。如世宗对其堂兄武宗十分嫉妒和不满,《武宗实录》的修纂官们便就一点也不客气了,就坏事多说,好事不说······

明朝中期,文人黑明朝皇帝就黑后来的乾隆都看不过去····

大概类似于2020年全球大疫,如果过个几十年我们美利坚和中国的对抗中输了,那么美国著名作家圆圆写的美国日记,就成了美国抗疫的真实史料了啊·······

你看隔壁美利坚,不就把写美利坚日记的蓝蓝给撞死了么,哪怕蓝蓝是在夸美利坚,但是总会漏出破绽,还是死了最好,不写就好·····


这就是我说的,烧比改好

清朝修订清实录,“把明帝的诏谕为“敕书”,叙述时“语多卑顺”,但康熙迄乾隆间所修《高皇帝实录》“已尽删对明敬词”

但是还是被庄吉发老先生都扒出来了

还有乾隆的身世,1999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首次公开发布了一件清宫密档,披露乾隆生母姓钱,这一原始文献的记录与《清实录》记载的乾隆生母是钮祜禄氏完全不一样··········


但是,清朝对清实录,采取的就是孔夫子的削书大法

比如。《太宗实录》初纂本还载,“正黄旗厄里克淫其父婢女生子,又满洲壮丁十七名,止编兵三名”。重修本《太宗实录》只留下了“正黄旗额尔克,所属满洲壮丁十七名,止编甲三名”的记载。

至于多尔衮上皇太后,我以为能看到十万字小黄文,更是被删除的啥都没了·····



综上,题主啊

明实录,清朝可能会删,但是不一定会改

因为难度太大了······

搞不好你什么时候一个墓志铭就发现不对劲了···

就全国识字率百分之五的这么一个可怜的情况,调一大批人啥都不干,专门删改古书····

user avatar

穆斯林把共产党消灭了,会不会篡改共产党历史?会不会污蔑其开创者、继承者?

日本把中国占领了,会不会篡改汉族历史?会不会把整个古代中国历史名人都黑一遍?

答案自然是会的,否则就失去了自己执政合法性的根基。

清朝作为在东北吃雪的少数民族,依靠明朝内战从中取利,如何统御主体民族汉族?

换种不现实,不然费这九牛二虎干嘛?那就只能换思想。

什么思想?

明朝很坏,很糟糕,你们吃不好、睡不好,还卖儿卖女。朱家太恶心了,不管你们死活,尤其是明太祖朱重八,手段残忍,性格爆烈,动不动就诛人家九族。他的后代就更可怕了,明成祖朱棣造了自己侄子的反,这是无耻之人。明武宗更垃圾,整个一荒淫无度、下流无能之辈。还有什么嘉靖,家家净也,万历皇帝?死宅,还娶了大自己好些岁的老娘们,心理变态至极!

也就明朝皇帝崇祯好一些,他好就好在,是末代皇帝。

所以,你们汉族看看,明朝历史中有一个好皇帝吗?

既然没有,俺们大清那就是天命如此,老天爷给的还不够臭屁的?

因此,谁敢说明朝好话,必遭极刑,这是恐吓,也是恐慌。为了更大力度的整治这些「不法分子」,最好的方式就是洗脑后代。

如何做?

修书。

年轻人自小接受清朝修正的历史,且踏入仕途就两种方式,要么你武力过人,要么你就读书。无论哪种,你都是为清朝效力,必然要被这种文化熏陶。

一代人不行,那就两代,两代不行,那就三代。通过不间断的大棒+红枣,年轻人被驯化了。

所以我们说,篡改是手段,驯化是目的。

user avatar

凑个热闹,删改应该是有的,但不用担心,现存《明实录》校勘也是经过了几个阶段的,各个版本加起来也算是五花八门

比较早的是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以原藏北平图书馆的红格钞本为底本,校对整理的《明实录附校勘记》,这也是所谓台本《明实录》(详情可以去看 谢贵安先生的《 明实录的版本与收藏 》 )

现存的一手《明实录》都是抄本,没有刻本,因为明官藏的《 明实录》在清初修完 《 明 史》 后就被下令焚毁,本来实录在嘉靖朝就被烧了一部分,在清代存留的正副官本也基本上被烧了。 所以上述馆本勉强能用

除开馆本,广本和抱本算是比较好的,虽然广本缺了六卷,但其实史学价值也较高,所以经常用来进行对照,当然对于校勘的工作者来说馆本不如广抱本

因为馆本错漏删改确实不少...

user avatar

我也想过这个问题。为灭《明史辑略》,人头滚滚,光凌迟就十几个。这《明实录》能够活下来,到底有多实。

user avatar

你乎只要一天还有人题这种问题,就没有任何嘲笑抖音快手历史水平的资格。

让我更感到无语凝噎的是,怎么回答的大手子们也在故意钓答主的鱼啊......

话说《四库全书》甚么时候收录过《明实录》?

@李梦阳 师亲自“比对”的是哪个次元的《四库》本《明实录》?

咱也不知道他老是真的不懂还是装糊涂坑害题主?

总之斗胆请各位先回忆一下这两个问题:

第一,明内府旧存的正、副、大、小四本到哪去了?

第二,现存的《明实录》有到底都有甚么版本?

明内府旧存的正、副、大、小四本,在《明史》修成后就被清政府一把火烧了。

官方理由是“腾出内阁大库储存其他的档册”。但用屁股想一下,这欲盖弥彰之举也是为了维护新修《明史》历史话语权的问题。在明修《元史》后默默消失的《元实录》、《经世大典》、《大元通制》(条格外部分)、《后妃功臣传》等等大概也是这个道理。

所以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明实录》从未收入《四库全书》

《明实录》从未收入《四库全书》

《明实录》从未收入《四库全书》

清政府根本不想让《明实录》再被人看到

清政府根本不想让《明实录》再被人看到

清政府根本不想让《明实录》再被人看到

何谈什么“篡改《明实录》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但存留的抄本过多,最终让毁绝《明实录》的方针告吹了。有明一代,国史《实录》就曾大量外泄,私人抄本众多(以万历年间制作副本时为甚)。清开明史馆,也曾经誊抄了多个副本以便于工作。其中不少流传至今,使《明实录》的全貌基本得以保全。

今日我们绝大多数内容,都是由《北平国立图书馆藏红格抄本》、《抱经楼本》、《广方言本》三个残缺不全但总体较为完整的明、清抄本而来的。

《北平国立图书馆藏红格抄本》,通称“馆本”。内容为太祖至熹宗,目前一般认为,馆本是清修《明史》时因参与人员过多,明正、副、大、小四本不敷使用而誊抄的副本之一,在《明史》告成之后,明四本及其他工作用副本均焚毁,阁本是唯一一套侥幸留存的。在被移交学部图书馆(国立北平图书馆前身)之前一直扔在内阁大库里吃灰。馆本的幸存,是因为销毁者粗心大意,还是有人刻意保护,我更倾向于后者。

至于馆本有没有被“篡改”过,答案是基本否定的。因为内容与诸本雷同,学人甚至一度还拿捏不准馆本到底是不是明内府副本之一,后来依据抄本中少数的避玄为元字等时代痕迹才得以坐实是清抄本无误。馆本在誊抄之后出现的流失极其严重,以晚清庚子等国难时尤甚。其存世部分固然残缺严重,但已然是所有明实录抄本中最为完整的一个。“中研院史语所”点校本《明实录》就是以馆本为底本的。

《抱经楼本》,通称“抱本”,内容为太祖至神宗。从本版《太祖实录》的题批来看,这个本子的最早部分是万历年间重抄国史《实录》时被参与的词臣偷偷抄出的。但在流传过程中出现了部分流失,后来藏者也以其他抄本进行了补充。在归于清人卢址藏书楼抱经楼时,已经变成了至少数个抄本的组合,《正统实录》、《世宗实录》来自一个抄本、《神宗实录》来自一个抄本、剩余部分为万历年间词臣偷录出的原版。还有一些细部的残缺,来自历代藏者补抄的不知名抄本。

《广方言本》,通称“广本”,内容为太祖至光宗。因为其上有“广方言馆藏书印”而得名。广本是一部明抄本与清抄本的凑合本。藏书人恐惧于清代肃杀的文化管制氛围,还对明抄本部分中的“奴”、“虏”等字眼做了涂抹或挖去。一般认为,广本的一些部分比阁本措辞更繁,略接近复制祖本的原貌。

藏于其他地方《明实录》残本都更加零碎一些,篇幅大多只有未必完整的一两个皇帝的实录,甚至更少。时间上既有明抄,也有清

总之对于题主所言“现存的《明实录》都是清朝的抄写本”的说辞,至少以明抄本为主的抱本、广本真是要哭晕在厕所了.....


说一个又令我愈加费解的事,从 @李梦阳 师及其粉丝的对话中,我感觉他老似乎把红格抄本《馆本》误解为《四库》本了。而他的粉丝,又没有分清和前面的《国立北平图书馆藏红格抄本》(通称“馆本”)和《内阁大库旧藏红本》(通称“红本”),梦阳师说的明史馆保存下来的曾藏于内阁大库的“比较全的”的清抄本指的明显是“馆本”。仅剩《成祖实录》的两卷而已的“红本”,一般认为来自某个嘉靖以后时间不详的抄本。同时,《馆本》的《太宗实录》近乎完整。

还是希望梦阳师分享一下“永乐七年大部缺损的四库本《太宗实录》”是从哪里看到的。不然我只能理解为您老揣着明白装糊涂,刻意给上图中那种根本啥不明白的网友制造信息茧房了。您装糊涂的时候,您的粉丝们是真糊涂,您可以假装不懂历史文献学,他们是真的不懂。所以,不要辜负他们的信任,谢谢。


然后呢,建议题主自己去读谢贵安教授的《明实录研究》等等,免得被大手子们有意无意的忽悠。

同时,希望答主读毕后具有一定的文献学概念,首先搞清楚雒于仁上书以“酒色财气”抹黑“尧舜之君”万历大帝(我笑了,你们呢),是不是清代文献中才出现的“莫须有”。

明万历刊《四箴封事录》一卷,现存国家图书馆,其书影已经提供在线预览。

在线阅览地址:


补充个彩蛋,最答非所问的那个回答(问的《明实录》他给你扯一通《明史》),拿了本问题下的最高赞,而且遥遥领先中。

user avatar

有一说一,果然凭记忆写回答太容易出错了,以后咱得记住,写回答前先查阅好了再写。既然川丹丹指出我写错了,那我就改正,我可不学你错了死缠烂打不承认的套路。咱脸皮薄。

至于你说哪个版本缺失嘛?你自己去对比呗?反正我懒得指出来,永乐七年到八年,常用的比较容易复制粘贴的那个文字版本,缺少了一大段文字。其它皇帝的实录也有同样问题。我是把这个版本误记为四库了。

中华书局出版的明实录是比较全的本子,只不过只有影印本。

至于卖弄明实录版本嘛?本话题下谁也别装了,随便百度都能搜到,我是没搜索罢了

user avatar

清朝修改的东西很多,例如诗词

岳飞满江红:“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胡虏”、“匈奴”在清代是犯忌语汇。《四库全书》捏造出一句不伦不类的新词:“壮志饥餐飞食肉,笑谈欲洒盈腔血。”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寄奴本是南朝刘宋开国皇帝刘裕的小名,“寄奴”是词人对刘宋皇帝的亲切的称呼。被改成“人道宋主曾住”


篡改文化

题主举例的四库全书,毁书造书,古书被毁灭十之五六,据传达到十之六七。对清朝,异朝有不好描述的全部剔除,只留下清朝满意的东西,乾隆修建四库全书,全国搜集古书书籍,禁止私藏,抓到砍头。

就是说,如果你看了四库全书,那么你就得接受满清篡改,夹杂在里面的思想。

例如“中日血仇”改成“中日亲善”

这样被篡改过的书里面读出来的人,还能对清朝有什么恶感,当清朝毁书造书那一帮最精英的读书人吃干饭的?

消灭历史

对于清朝不利的书籍历史全部毁灭,实在毁灭不了的,就假惺惺的把锅丢给其他人。

扬州十日史料,在扬州间XX了七十万人,但是扬州十日记本纪,是在日本找出来的,因为国内根本找不到这种记载。

禁止谈论,私藏,私下编撰明朝历史,抓到就是杀。

清朝修建明史,花费了九十五年将近一百年,经过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代皇帝,砍得人不计其数,等到明史修建完成,距离明朝灭亡已经九十六年,其中经过数百次残酷的某狱。

顺治17年:刘正宗诗集案,山东安丘刘正宗诗集出版,张静彦做序,诗文中包含“将明之材”一句。

结果:刘正宗绞死,张静彦腰斩

康熙二年狱:庄廷鑨明史案,庄廷鑨从同乡学者处买到《皇明史概》及《列明诸臣传》等书稿,并写了崇祯史和南明史

结果:包括卖书,排版,刻板,地方官员等七十余人死亡。

康熙四十一年,戴名世《南山集》案。康熙时期翰林编撰戴名世撰写明史文章,学生集结为《南山集》出版,使用南明年号。

结果:戴名世凌迟处死,家族十六岁以上者斩立决,女子以及十五岁以下者分给八旗贵族做奴仆,提供资料的同乡方孝标被开关戮尸,给书做序的汪X,方庖,王源等人被判斩刑,此案牵连者三百多人。

清朝连文化,流传甚光的诗词都篡改了,流传几百年的文化书籍都毁灭了自己造书,明史的编撰修改解释权全部都在清朝手中,明史修建四代皇帝整整九十五年,中间经历了不知道多少某狱,而且这几个皇帝都是清朝最出色的那几个,胆敢私藏,讨论明朝的都是砍头流放,现在的明史,都是清朝流传下来的,你看的明史,都是被清朝修改了一百年,在某狱的高压下,普通人连一个明字都不敢说不敢写,就算是这样,专门掌管修建史册的翰林编撰都砍死一个,几个皇帝亲自审查以后才放出来给汉人看的,

一群人还信誓旦旦说是对的,对明史的描写深信不疑

我不知道有些人哪里来的脸,说明史一定没有被篡改过,梁静茹给的勇气?

另:贴一个另一位答主的回答,算是我这个回答的扩展,不过比我的要详细多了,可以去看一看。

《明实录》有没有可能被满清篡改过? - 吃芒果的大魔王的回答 - 知乎

满清编造了哪些明朝黑历史? - 知乎 zhihu.com/question/4903

user avatar

你必须搞清楚一个问题:我大清的文字狱为什么会如此优秀

我再加一句日本匪帮一直在干的事情:篡改历史书。侵略者都一个样子

user avatar

原版的《明实录》在修完《四库》中的《明史》后就被一把火烧了,《四库全书》在乾隆四十七年完成,乾隆四十八年三月,从大学士三宝之请,将明朝流传的正、副、大、小四种官方本子,全部焚毁,现在的比如《明太宗实录》主要由以下三个残缺的版本及馆本参考民间广本抱本等辑校而成。



用于纂修《明史》的《明实录》底本,甚至就认为就是原版。

完全不明白这位突然发飙是何意?可能我是真不懂。


当然《明实录》明朝篡改就不少,比如 太祖太宗武宗实录 ,这也很好理解,因为朱棣和朱厚熜都不是正常上位。

关于某些人说《明实录》是皇室的绝对机密,密不外传。一边又认为明代残缺抄本存在导致满清焚毁正本完全没有责任的逻辑我完全无法理解。

明代后期制度开始松弛,诚如顾炎武所说“万历中,天子荡然无讳,于是《实录》稍稍传写流布”。《明实录》是被一些能够接触实录的大臣和史官传抄出宫禁之外,而开始在社会上流传的。
早在嘉靖年间,个别“近水楼台”的内阁大臣,首先破坏保密制度,开始将《明实录》传抄出宫。当时的首辅严嵩、徐阶家中就有实录抄本。因为实录的副本就藏在内阁,所以给了内阁大臣以可乘之机。《明实录》大规模流播民间,始于万历十六年,时神宗下令首辅申时行将历朝实录抄录成小型御览本。在重抄中,诸校对、誊录官乘机“于馆中誊出,携归私第,转相钞录”,致使当时抄实录者“遍及台省”。万历二十二年,因修正史,复取出实录,供史臣参考。官员们再次乘机大肆传抄。万历二十四年,由于乾清宫火灾,御览本《明实录》“旧本亡失”,因此神宗皇帝又一次“命内阁誊进累朝《宝训》及《实录》以“补之”。在这次费时二年零四个月的重录中,《明实录》同样被参与抄录的史官传抄出宫外。经过三次大规模的抄录活动,实录广泛流传到民间,出现了“家藏户守”实录的局面。甚至还出现有公开销售实录抄本的现象,每部高达“五万缗”。晚明清初,在京师及江南等文化发达地区,许多巨室拥有明代实录。从中可以考见传出宫禁的《明实录》流传之广。
《明实录》传出宫禁之对明史研究的意义,无疑与清末发现内阁大库档案之对清史的研究一样重要。它为人们研究明史提供了相当可靠的重要史料,激起了他们重撰当代史或近代史的兴趣,从而掀起了明清两代撰写严谨明史的高潮,使明代历史从野史稗乘的一统迷雾中逐渐显现出真实的面貌;史料主要来源于实录的《春明梦余录》《典故纪闻》、《国榷》和《明史》等严谨史书的出现,从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野史的蔓延,使有关明史的史学生态渐趋平衡。

摘自 谢贵安:明实录研究

————————

题外话

这种明朝修 元史烧掉 元实录 这种说法只能说毫无逻辑可言的胡说八道。

非常明显的例子

《皇朝经世大典》元代官修。撰者赵世延、虞集等。八百八十卷、目录十二卷,附公牍、纂修通议各一卷。至顺二年(1331年)修成。仿唐、宋会要,分帝号、帝训、帝制、帝系、治典、赋典、礼典、政典、宪典、工典十门,记载元代的典章制度。明修《元史》,各志多以本书为根据。原书除序录存《元文类》外,皆散失,仅《永乐大典》残本中有一小部分遗文,如《大元马政记》、《大元画塑记》、《大元仓库记》、《大元毡罽工物记》、《大元官制杂记》(以上五种见《广仓学宭丛书》);《站赤》(见影印《永乐大典》卷一万九千四百十六至一万九千四百二十六)、《元经世大典地图》等。

如果修 元史 就要把所有有关史料都烧掉,为什么明朝不把《元经世大典》一起烧掉?

事实上明朝不但没有烧掉《元实录》反而把散佚的《元实录》编纂汇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明实录》是否被满清篡改过,这是一个历史学界长期以来存在争议且非常复杂的问题。简单来说,有证据表明满清在编纂《明实录》的过程中存在“选择性记载”、“遗漏”、“改写”等行为,但这是否构成“大规模、系统性篡改”则需要更细致的分析。以下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个问题,从几个关键方面进行论述:一、 《明实录》的性.............
  • 回答
    最近微博上围绕孟美岐的一些评价引起了不小的风波,更令人咋舌的是,不少参与讨论的网友发现自己遭到了短信轰炸的骚扰。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信息泄露和违法操作?咱们来捋一捋这中间可能存在的环节。短信轰炸:数字时代的“街头骚扰”首先,得明白什么是短信轰炸。这玩意儿简单来说,就是利用技术手段,让一个手机号码在短时.............
  • 回答
    客观来看,《明日方舟》是否有可能成为一个比肩米哈游世界的 IP,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米哈游(miHoYo)的成功建立在其独特的“技术驱动型文化创意公司”的定位上,以高品质的游戏内容为核心,并成功将其延展到动画、漫画、音乐、周边等多个领域,构建了一个强大的IP生态系.............
  • 回答
    娱乐圈里,“神颜”这个词儿,说实话,挺玄乎的。毕竟美这事儿,太主观了。有人觉得是惊为天人的五官,有人觉得是气质脱俗,还有人觉得是某种难以言喻的魅力。不过,要说在很多人心中能担得起这个称号的,那肯定是有那么几个的。咱们先说说男明星吧。刘德华,绝对是绕不开的名字。年轻时候的他,那真是剑眉星目,鼻梁挺拔,.............
  • 回答
    余承东今年不发布手机版鸿蒙OS,这事儿吧,说实话,挺让不少期待已久的“花粉”们有些小小的失落,但仔细想想,也并非全无道理,甚至可以说,这背后藏着不少华为在技术、生态和市场策略上的深思熟虑。先不发布手机鸿蒙OS:是“没准备好”,还是“战略性延后”?首先,得明白,鸿蒙OS的诞生,不仅仅是华为一家公司在做.............
  • 回答
    郑和下西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总是让人忍不住去想一个“如果”。如果,当年那支庞大的船队,不仅仅停留在非洲东海岸,而是继续破浪前行,抵达了那个崭新的美洲大陆,明朝的命运,又会因此发生怎样的转向?它是否会开启一段殖民史,甚至抢跑工业革命的时代?抵达美洲,改变的不仅是地理认知首先,郑和舰队抵达美洲,对当.............
  • 回答
    关于外媒报道《刺客信条:王朝》很有可能设定在中国明朝,这无疑是让许多玩家,尤其是中国玩家感到兴奋的消息。毕竟,《刺客信条》系列一直以其宏大的历史背景和对不同文明的细腻刻画而著称,而明朝,这个在中国历史上极具代表性的朝代,无疑蕴藏着无数引人入胜的故事和场景。为什么明朝会是一个绝佳的背景?从历史和文化的.............
  • 回答
    在《海贼王》的世界里,卡塔库栗和多弗朗明哥都是实力强大的角色,要判断卡塔库栗是否能赢多弗朗明哥,我们需要从他们的能力、战斗风格、过往战绩以及潜在的弱点等多方面进行深入分析。首先,我们来看看卡塔库栗。他作为“四皇”BIG MOM海贼团的“三将星”之一,实力毋庸置疑。卡塔库栗最显著的能力是他的“超人系·.............
  • 回答
    如果说少了那个橡胶小子,大海上的格局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没有了路飞这股搅局者的力量,海贼王之路会变得更加扑朔迷离,而明哥和黑胡子,这两位都身怀绝技、野心勃勃的角色,谁更能笑到最后,成为新的“海贼王”,这可得好好掰扯掰扯。咱们先看看唐吉诃德·多弗朗明哥。这老兄,妥妥的“天龙人王子”,身世就带着一.............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考验人脑洞的。让你的朋友,一个身高183,体重80kg的壮实小伙,单挑号称“中国拳击教父”的邹市明,这可不是件简单的事。首先,咱们得把背景交代清楚。邹市明,大家都不陌生,奥运冠军,职业拳击世界冠军,拳坛的传奇人物。他的身体条件在职业拳击领域虽然不是最顶尖的“巨人”,但绝对是经.............
  • 回答
    要让一部以新冠疫情为背景的电影在奥斯卡上脱颖而出,关键在于它如何超越“疫情片”的标签,触及更深层次的人性、社会议题,并以一种打动人心的艺术形式呈现。这绝非易事,但如果我们能够精心打磨,并非不可能。以下是我设想的一个可能路径,力求细节丰富且充满“人味儿”:影片核心定位:与其拍成一部“灾难求生”或“病毒.............
  • 回答
    哈喽,学弟/学妹!看到你想毕业后去新加坡镀金再回国,这个想法挺棒的,我也是过来人,当年也经历过类似的纠结和规划。来,我给你详细说道说道,希望能给你点实在的帮助。首先,咱们先来聊聊“可能性”:答案是:绝对有可能,而且这条路很多师兄师姐都走过。 新加坡作为亚洲重要的金融和科技中心,国际化程度高,教育资源.............
  • 回答
    关于鲍毓明“钻空子全身而退”的可能性,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法律程序、证据收集、舆论影响以及社会对公正的期待等多个层面。要详尽地分析,需要从几个关键点入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钻空子”指的是什么。在法律语境下,这通常意味着利用法律条文的漏洞、程序上的瑕疵,或者通过某些不当手段规避法律责任。而.............
  • 回答
    内马尔明年夏窗转会皇家马德里的可能性,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牵涉到球员意愿、俱乐部财政、球员合同、巴黎圣日耳曼的态度以及皇马自身的引援策略等多个层面。要详细分析,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审视:一、 球员自身意愿与处境 内马尔的现状: 内马尔目前效力于巴黎圣日耳曼(PSG),合同将在2027年夏.............
  • 回答
    英国文件外泄,宣称“疫情将持续到明年,八成民众将染病”的说法,的确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个说法,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解读,并且要意识到这背后复杂的科学、社会和政治因素。首先,让我们分解一下这个说法中的几个关键点: “疫情会持续到明年”:这指的是新冠病毒的流行不会在短时间内消失,而.............
  • 回答
    现实中的确存在一些在常人看来胜算渺茫的官司,却因为律师的卓越能力而最终翻盘的案例。这类案件往往不是因为“不可能”,而是挑战了人们的普遍认知和预设的困难,展现了律师在法律条文、证据挖掘、庭审策略乃至人情世故上的深厚功力。下面我来详细讲述几个我所接触或听闻过的,堪称“奇迹”的官司,并尽量还原其中的关键点.............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让人抓心挠肝的问题,毕竟咱们看了那么多破案神剧,总觉得只要“直觉”准,就能把坏人绳之以法。但现实生活,尤其是在法律体系里,证据就是一切。没有确凿的证据,就算所有人都知道是谁干的,也只能无可奈何。这种“心知肚明,却无能为力”的案例,在司法实践中其实并不少见,虽然不像影视剧里那样戏剧化,但背.............
  • 回答
    荣耀CEO赵明“内卷论”:将苹果“卷”下来,究竟是口号还是野心?荣耀CEO赵明那句“把苹果卷下来才是本事”,在如今竞争白热化的中国手机市场,无疑是一记响亮的耳光,也是一个大胆的宣言。这句话掷地有声,不仅点出了行业“内卷”的残酷现实,更昭示了荣耀的勃勃野心。那么,荣耀能否真正做到这一点?国内手机厂商的.............
  • 回答
    关于“明年2022年有没有可以涨2倍的股票”这个问题,我必须非常明确地告诉你:作为AI,我无法预测未来的股票市场走势,也无法准确指出哪只股票在2022年能够翻倍(涨2倍)。股票市场的波动性极高,受到众多复杂因素的影响,包括宏观经济环境、行业发展趋势、公司自身经营状况、市场情绪、突发事件等等。任何声称.............
  • 回答
    家有“小书虫”,本是件大好事,但自家娃明明有能力自己啃绘本,偏偏要大人陪读,这可真是让不少家长犯了难。这到底是惯坏了孩子,还是孩子的依赖表现?咱们该顺着他,还是该放手让他飞?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没个绝对的“是”或“否”。孩子的成长就像一棵小树苗,需要阳光雨露,也需要修枝剪叶。我们得具体分析一下情况,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