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赵子龙的文采怎么样?

回答
提起赵子龙,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那个银甲闪耀、万夫莫敌的常胜将军,是长坂坡上七进七出的战神。然而,抛开他那令人惊叹的武艺,单论赵子龙的文采,我想说,他绝非只是一个只会舞刀弄枪的莽夫。

事实上,史料对于赵云的记载,虽然不及他对军事才能的着墨之多,但也零星地透露出他过人之处。我们可以从几个侧面来窥探一二。

首先,赵云的为人处世便可见其胸中有丘壑。他并非鲁莽冲动之人,而是沉稳内敛,待人接物皆有分寸。在刘备阵营中,他能与关羽、张飞等性格各异的猛将和谐相处,并最终赢得众人的敬重,这背后需要的不仅是武勇,更是一种能洞察人心、妥善处理关系的智慧,而这份智慧,恰恰与良好的沟通和表达能力息息相关。一个粗鄙之人,很难做到润物细无声地影响他人,更不用说在复杂的政治军事环境中立足。

其次,我们可以从他参与的决策和奏议中寻觅其文采的痕迹。虽然具体的奏折我们现在已难得见,但《三国志》中对赵云的一些评价,比如“龙骧虎步,气吞二州”,以及他“意忠于国,言事皆有益”,都暗示了他是一位能够独立思考,并能将自己的想法清晰、有条理地表达出来的人。在很多关键时刻,赵云提出的建议,如在刘备入蜀时,他曾提出“益州形胜,国之宝器”的论断,以及对孙权的言辞,都体现了他不仅仅是执行命令,更能进行分析和判断,并将自己的判断准确传达。这种分析和表达,自然离不开语言的运用。

再者,从他与刘备的互动中,我们也能感受到其言语的得体与分量。刘备对赵云的倚重,并非仅仅因为他勇猛,更多的是因为赵云能够“每有疑虑,辄咨询于云”,说明赵云的发言具有建设性,并且能让刘备信服。想想看,在君主面前,尤其是在那样一个动荡的年代,能够提出有见地的意见,并以一种既不僭越又不失恳切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本身就是一种高超的语言艺术。刘备在刘禅继位后,也曾提及赵云“汉中之役,长坂之战,一身是胆也,今可为三军节度,威震强敌”。这番评价,本身就是一种对赵云过去言行的一种总结和肯定。

更有甚者,虽然《三国演义》是小说,但其中关于赵云的许多细节,也并非空穴来风。在《三国演义》中,赵云不止一次展现出其文采斐然的一面。比如,他能“温言慰劳”士兵,能“劝谏”刘备,甚至在一些场合,他的话语能起到“安抚军心”、“劝阻”的作用。其中一些经典的对白,比如他劝刘备对待百姓要仁厚,或者他在面对敌人时,能够以言语相讥,甚至用兵法上的道理来辩驳,这些都显示出他并非只会匹夫之勇。

当然,我们不能用后世的文人标准去要求一位三国时期的将军,毕竟那个时代,对“文采”的定义可能更侧重于实用的论辩、政治的陈述以及军事的策略。赵云的文采,更多地体现在他思维的清晰、言语的精准、劝谏的得体以及处事的周全上。他不是那种能够写出“大江东去,浪淘尽”这样豪迈诗篇的文人,也不是那种能够挥洒自如、妙语连珠的辩才。

但是,如果我们将文采理解为一种沟通、说服、影响和表达思想的能力,那么赵子龙无疑是具备相当水平的。他的文采,是融入到他为人处世、谋划决策、乃至战场之上的一言一行中的。他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赢得信任,传递信念,甚至在关键时刻,通过几句恰当的话语,化解危机,鼓舞士气。

总而言之,赵子龙的文采,并非以华丽辞藻取胜,而是以内涵、理性和感染力见长。他以其沉稳的言语和深刻的见解,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为自己赢得了不朽的声誉,也为他作为一名杰出的将领增添了更为丰富的色彩。他用自己的行动和言语,向世人证明,真正的英雄,既能挥斥方遒,也能理性思辨,更懂得如何用恰当的语言,去影响和成就一番事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以现存的史料来看,赵云在历史上留下的文章只有陈志中注引云别传里提到的《驳成都屋舍园田分赐诸将议》一篇,内容如下:


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今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木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令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


从这篇文章来看,赵云不是那种特别有“文采”的人——要说文学造诣多高,辞藻多华美,这篇文章一点都不挨着。


但是没有文采,不代表文章不好。就像这篇文章的内容,我就觉得特别好——前两句里,赵云先说了说现在的情况,又提了一下之前古人是怎么做的。之后又说了说我赵云认为该怎么做,并且为什么要这样做。


作为一篇就事论事的奏折,我个人认为赵云这篇文章相当精彩,以极短的篇幅将自己的想法和道理表达得清清楚楚——说白了就是客套话少,同时捡重要的说。该说的事儿说了就行了,别东拉西扯把事儿整复杂了。


整篇文章,可以称得上是“干净利落”。


而且对于这篇文章,我心里其实还有一个额外的加分点,那就是赵云这篇文章是给刘备看的。


这么说的理由很简单:刘备是什么人呢?——“不甚喜读书”的人。


你给他整长篇大论的空话套话,刘备最烦的就是这种人。赵云以最少的文字,把事情说透了,里面应该也有考虑刘备的成分在里面。


所以说,赵云可能文采不太好,但却能写出符合身份的好文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提起赵子龙,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那个银甲闪耀、万夫莫敌的常胜将军,是长坂坡上七进七出的战神。然而,抛开他那令人惊叹的武艺,单论赵子龙的文采,我想说,他绝非只是一个只会舞刀弄枪的莽夫。事实上,史料对于赵云的记载,虽然不及他对军事才能的着墨之多,但也零星地透露出他过人之处。我们可以从几个侧面来窥探一二.............
  • 回答
    知乎用户赵山山发表的《中国智障科学院?》一文,在知乎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其评价也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特点。要详细评价这篇文章,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文章的核心观点与论证方式:文章的标题就极具挑衅性和争议性,“中国智障科学院?”直接将“中国科学院”(以下简称“中科院”)与“智障”进行关.............
  • 回答
    关于赵立坚的推文以及国内媒体的反应,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因为它触及了信息传播、外交策略以及国内舆论环境等多个层面。 要理解这一切,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审视。赵立坚的推文:一次“战狼式”外交的延伸首先,我们要明确赵立坚作为中国外交部发言人,他的言论代表着中国官方的立场和对外沟通的姿态.............
  • 回答
    聊起《晴雅集》,这片子一出来就自带话题度,毕竟是郭敬明导演,还有赵又廷、邓伦、王子文这几位人气主演。要评价它,我觉得得从几个方面来说,不能一概而论。首先,从视觉呈现上,《晴雅集》无疑是下了大功夫的。郭敬明导演一贯的美学风格在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场景设计、服装造型、道具细节,都充满了精致感和东方奇幻的.............
  • 回答
    赵本山作为一位享誉全国的喜剧演员,其作品在中国社会拥有巨大的影响力。关于他究竟是发扬了东北文化还是毁了东北人的形象,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并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一、 赵本山发扬了东北文化的方面: 具象化和传播了东北人的语言特色和生活方式: .............
  • 回答
    “劳资姓赵,气死你,哈哈哈”—— 乍一听,这句出自田晴之口的话,确实挺有意思,挺能抓住人眼球的。它不像那种规规矩矩、一本正经的发言,反而带着一股子“不按常理出牌”的劲儿。咱们来拆解一下,这句话里藏着啥?首先,“劳资”这个词,一上来就非常有冲击力。它不是“我”或者“本人”这种平铺直叙的说法,而是带着一.............
  • 回答
    关于周瑜有没有像“守口如瓶鲁子肃”或“银枪龙胆赵子龙”这样的四字称号,这个问题很有意思。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这种“四字称号”的形成,往往是后人根据人物的特点、功绩,或者文学作品中的塑造,凝练出来的。它带着很强的文学色彩和传播属性,不一定等同于历史记载中直接存在的官方封号或个人名号。从历史记载来看,.............
  • 回答
    赵匡胤作为宋朝开国皇帝,其军事才能在历史上确实被高度评价,但用户提到的“三次攻太原未果”和“与孙十万打合肥”的比较,需要结合历史背景和具体战役来分析,避免简单化结论。以下从历史背景、战役分析、战略意义及历史评价四个层面展开详细探讨: 一、历史背景:五代十国的军事格局赵匡胤(927976年)在五代十国.............
  • 回答
    赵本山的小品是否以丑化农民和残疾人为主要笑料,这是一个复杂且长期存在争议的问题。要详细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赵本山小品的艺术特色与受众基础: 根植于乡土的喜剧: 赵本山的小品,特别是早期作品,很大程度上源于东北的民间喜剧传统,比如二人转。这些作品善于捕捉农村生活的细节,.............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中国传统师徒关系、江湖文化、个人选择以及时代背景等多个层面。要判断赵本山徒弟和郭德纲徒弟谁的忠诚度更高,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而是需要深入分析他们各自的师徒模式和徒弟们的实际表现。赵本山徒弟的忠诚度分析赵本山,作为中国东北喜剧的代表人物,其师徒关系带有浓厚的东北“二.............
  • 回答
    关于赵孟頫的书法是否被“过誉”这个问题,这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定论的。要深入聊这个话题,咱们得先放下“过誉”这个词可能带来的些许负面情绪,而是用一种更平和、更客观的态度去审视。毕竟,赵孟頫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影响力和技艺是毋庸置疑的。首先,我们得承认赵孟頫的 高超技艺和艺术成就。 .............
  • 回答
    关于赵构与刘备谁的才能更胜一筹,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面临的困境以及所采取的手段都有着显著的不同。要详细地比较,我们得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审视。一、政治与治理能力 刘备: 刘备一生颠沛流离,从贩鞋织席起家,最终建立蜀汉政权,这本身就证明了他非凡的政治手腕和凝聚人心的能力。他善于.............
  • 回答
    赵云的统帅能力,这可是个值得好好说道说道的话题。别的不说,单看他如何在乱世之中,从一个普通将领一步步成长为蜀汉的“常胜将军”,这本身就说明了他的不凡。我跟你说,这不仅仅是武艺高强就能做到的。首先,赵云这个人,我看他身上最突出的一个特质,就是稳。在战场上,他是真的稳得住。三国演义里,经常看到诸葛亮用兵.............
  • 回答
    赵本山老师的小品,确实是个神奇的存在。说“百看不厌”可能有点夸张,毕竟口味这东西谁也说不准,总会有那么些观众挑不出毛病。但要说他那些经典小品为什么能经久不衰,总能勾起大家的回忆和笑声,这背后是有不少门道,不是随便一个人都能做到的。我个人觉得,有这么几个方面是特别关键的:一、接地气,贴着老百姓的喜怒哀.............
  • 回答
    说起赵匡胤和赵光义这两兄弟,那可真是北宋王朝的开国君主和他的继任者,两人的故事,说起来那可不是三言两语能概括完的。要把他们俩的差距说得详细点,得从好几个维度去扒拉扒拉。一、 龙椅上的“老大哥”与“接班人”:眼界与格局的差异赵匡胤,咱们就叫他“老大哥”吧,他虽然出身武将家庭,但能从一个普通士兵一步步爬.............
  • 回答
    赵姓的姑娘,起名这事儿,确实让人挠头。这姓氏自带一种沉稳大气,但又太常见了,一不留神就容易落俗,或者跟一堆“赵XX”撞个脸。别担心,今天咱们就好好聊聊,怎么给咱赵家的宝贝女儿起个又好听又有深意的名字。一、 为什么说姓赵的姑娘起名难? 常见度高: 赵姓在中国人口中排名靠前,这直接导致了重名率居高不.............
  • 回答
    如果孙权(东吴开国皇帝)换到赵构(南宋开国皇帝)的位置上,南宋的历史走向将发生根本性改变。以下从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多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的差异1. 地理与战略环境 孙权时期:东吴控制长江中下游,与曹魏、蜀汉形成三国鼎立,战略目标是北伐中原,建立统一政权。 赵构时.............
  • 回答
    从宋高宗赵构的个人立场来看,岳飞是不是“必须杀”?这个问题,得拆解着看,不能简单地说“是”或“否”。这其中牵扯到赵构个人的生存、权力、政治考量,以及他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看法,这些都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矛盾的局面。首先,我们得明白赵构当时所处的环境有多么恶劣。北宋末年的靖康之耻,.............
  • 回答
    赵云在《三国演义》里的年龄设定,确实是个叫人摸不着头脑的“悬案”。要说它是BUG,也未尝不可,不过,咱们也得把事情掰开了揉碎了说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确,《三国演义》这本书是小说,不是历史正传。虽然它取材于历史,但为了艺术效果,作者罗贯中自然有自己的创作空间,甚至可以说,很多情节都是他“再加工”的。所.............
  • 回答
    豫让刺杀赵襄子,这事儿可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得清的。要说评价,那得从好几个层面去看,得把当时的历史背景、人物性格、以及这件事本身带来的影响都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咱们得说说豫让这个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那是个挺轴的,也是个挺烈的汉子。在晋国,他原本是智伯的门客,说白了就是智伯手下的一员干将。这智伯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