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赵孟頫的书法是否被过誉了?

回答
关于赵孟頫的书法是否被“过誉”这个问题,这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定论的。要深入聊这个话题,咱们得先放下“过誉”这个词可能带来的些许负面情绪,而是用一种更平和、更客观的态度去审视。毕竟,赵孟頫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影响力和技艺是毋庸置疑的。

首先,我们得承认赵孟頫的 高超技艺和艺术成就。

集大成者,开创风气:赵孟頫的书法艺术,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他的“集大成”。他不像一些书家那样只专攻一家,而是广收博取,将晋、唐、宋各个时期大家的名帖,如二王(王羲之、王献之)、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苏轼、黄庭坚等人的精华融于一炉。他不仅仅是模仿,更是理解和消化,然后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这种对前人艺术的全面吸收和创新,在当时的书坛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可以说是一个集传统之大成,并为后世开创了新风的旗帜性人物。
“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的调和与发展:赵孟頫的书法,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晋人的“韵味”,笔致温润秀丽,骨力内含;同时又吸收了唐人的“法度”,结体严谨,一丝不苟;而且还带有宋人的“意趣”,舒展洒脱,不拘泥。他能够将这看似矛盾的几种美学追求巧妙地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既端庄典雅,又流转灵动的风格。他的字,无论大小,无论行草楷隶,都呈现出一种平和冲淡、浑然天成的美感,给人以高雅脱俗的感受。
影响深远,至今不衰:赵孟頫的书法,不仅在元代,乃至明清乃至近现代,都对无数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很多人在学习书法时,都会从他的作品入手。这种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力,本身就说明了他作品的价值和艺术魅力。他被誉为“元代书坛第一人”,这绝非空穴来风。

那么,为什么会有人觉得他“被过誉”呢?这里面可能包含了几种不同的理解和评价维度:

“出蓝”论的辩证:有人可能会拿他去和他的“老师”比,比如王羲之。他们可能会觉得,虽然赵孟頫很厉害,但毕竟是在王羲之的基础上发展,没有达到王羲之那种开宗立派的境界。这种“后人不如前人”的比较,在艺术史上是很常见的。但问题在于,书法发展是一个传承和创新的过程,后人能够继承前人的精华,并且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了。将赵孟頫与“书圣”王羲之直接对标,可能过于苛刻,也忽略了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艺术使命。
时代与个人际遇的影响:赵孟頫身处元朝,而他本人又是汉族官员,在“胡汉融合”的大背景下,他的艺术带有一定的政治和时代印记。有人可能会认为,他书法艺术上的盛名,一定程度上也得益于他的政治地位和官方的推崇。毕竟,在古代,官方的支持对艺术家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他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人,他的书法能否达到如今的高度?这种观点也是一种考量,但不能完全否定他个人的才华。艺术的评价往往是多维度的,不能简单地将艺术成就与政治背景完全割裂。
个人审美的差异:艺术的魅力在于其多样性,每个人的审美偏好都不同。有些人可能更偏爱苏轼的意态飞扬,黄庭坚的挺拔,或者颜真卿的雄浑。相比之下,赵孟頫的温润、平和、典雅,对于一些追求更为激昂、奔放风格的人来说,可能显得稍显“温吞”或者“不够个性化”。这完全是个人审美的选择,并不代表赵孟頫的书法就“不如”他人,而是说他的风格不一定是所有人的首选。
“过度推崇”的可能存在:任何一位在历史上声名卓著者,都可能经历一个“被过度推崇”的阶段,尤其是在一些文学评论或艺术史的概括中。有时候,为了确立某个艺术家在历史上的地位,会将其艺术的贡献和成就进行一定程度的放大。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艺术是虚假的或者不值一提,只是说,在某些叙述中,可能存在一些集中的、带有宣传性质的赞誉。

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赵孟頫的书法呢?

与其纠结于是否“过誉”,不如去欣赏他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艺术遗产。

学习的楷模:如果你想系统地学习中国书法,赵孟頫的作品绝对是绕不开的,也是最适合入门的。他的楷书端庄规范,他的行书流畅优美,学习他的字,能够为打下坚实的书法基础。他的字有一种“中和之美”,既有力量,又不失柔美,容易被大众接受和喜爱。
审美价值的标杆:赵孟頫的书法所体现出的那种平和、温润、典雅的审美情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有着重要的地位。他的字,如同他的为人,不激不厉,风规自远。这种从容、淡定的艺术气质,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反而更显珍贵。
历史的印记:赵孟頫的书法,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才华体现,也是那个时代精神和审美取向的一个缩影。研究他的书法,也是在理解那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和社会风貌。

总而言之,赵孟頫的书法是否“过誉”,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从艺术史的地位、技艺的精湛、影响的深远来看,他的书法成就毋庸置疑,是值得我们尊重和学习的。至于是否“过誉”,更多地是源于不同人对艺术的理解、审美取向以及评价标准的不同。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去欣赏他字里行间流淌出的那种古朴典雅、平和中正的美,去感受他对中国书法史的贡献,而不是简单地给他的艺术打上“过誉”或“不足”的标签。他的艺术生命力,早已超越了简单的评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有被过誉

事实上赞誉赵孟頫的不多

并且当今真正学书法练赵字的比之欧颜都少

一是因为师承

赵字上承袭二王

那么直接练二王得了呗

虽然难得一逼

而其他三人在楷书上则一改之前风格 可谓是独创

实际上二王飘忽不定的飘逸风格经赵得以模式化规范化

所以练完赵字练二王没有违和感

二来是因为赵字研美居多而少气象

书写速度较快有行书笔意所以没有笔笔架构

三是因为很多人把赵看做二臣

这个就留与他人说了

感觉介意可以不练

我感觉把欧颜柳赵合称楷四家

其实在我看来还是比较勉强的

因为其他三位字体都有盛唐气象

尤其颜柳字雍容华贵

欧字实剑走偏锋但贵在法度

至今二田一变则去其险而得其法

更加为人所接受

而赵字少气象

尤其是作大字时不够堂皇

虽然赵在做楷书如三门记胆巴碑时都加了一些魏碑的方法去其妍美

但依然有人诟病




事实上 在我看来四人之中属赵字最上乘

但是赵字最精到的并非楷书

而是行草

历来赵字认为是最得二王笔意的

以下放毒












字字得二王遗风

无一字失法

其实看二王作字是比较随意难以读其法度的

但是你要问我哪个好看

必然还是王羲之

在艺术层面上已经于他人拉开了一个档次

难忘项背

其次赵小楷

我看来比灵飞经的写经体和文征明的工整风都是更高明的

但是临写起来可能更困难一些

当然要我学的话可能更倾向于灵飞和草堂十志

艺术归艺术效果归效果

有人说书法坏于唐

我赞同

不论学欧颜柳

做行 草时都有弊端

并且转而学他字实无裨益

欧字的险峻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

米芾就曾讥讽过

来看看


行书上欧阳询将其字势之险变本加厉

反正很难再另学他人了了

因为风格太过明显跟别人都有些不同

再看颜字


祭侄稿应该都知道

跟楷书一脉相承

这种书体写大字匾额等很有气势

然而这种书体也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

米芾说少自然天成

李煜说粗鲁像老农叉手在田间

当然他俩并非一味指责

但是说到缺点也是一针见血

再看柳字


依然是很多人欣赏不来

其实柳行书时并未一味追求楷书风格

而是稍融合了一些王羲之的特点

可能实用性观赏性更好一点

从三人的行书来看

都是将自身楷书的风格发扬光大

可谓是独辟蹊径

然而于传统的二王风格路数差异明显

你要非说二王的风格就一定好吗

不一定

但是历来书家躲不过逃不掉

越学书越觉王羲之字实属神品

从上面可以看出无论是谁基本都没有得到一致肯定甚至毁誉参半

只剩这么一个王羲之没人敢说没人能说

因为你可以说自己水平相似或者略高的人

但是没法说自己不知道水平多高的人

欧颜柳赵谁不是学王羲之得了一面而已

赵字在其中算是最宜现代人临习的

赵自谓日书万字

从书写作用来看实使用性也很强

且留传墨迹法帖极多

这点上有着很大优势

总比你自己揣摩碑拓要好的多

题主说欣赏不来

其实我感觉赵字其实是最迎合大众审美的

可能多读贴会有帮助

练字其实跟审美的提高是有很大联系的

说了这么多我当然是二王门下走狗

当然魏碑 虞褚欧颜柳赵 米芾 文征明 董其昌 王铎 李北海等都学过

到目前依然归至二王

楷则暂学虞世南 因为魏晋小楷太难了

可惜王羲之几无传世墨本

真希望把唐太宗坟抠了

然而小平同志做过指示

50年不准动

这期限也快过了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赵孟頫的书法是否被“过誉”这个问题,这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定论的。要深入聊这个话题,咱们得先放下“过誉”这个词可能带来的些许负面情绪,而是用一种更平和、更客观的态度去审视。毕竟,赵孟頫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影响力和技艺是毋庸置疑的。首先,我们得承认赵孟頫的 高超技艺和艺术成就。 .............
  • 回答
    要评价赵皓阳的著作《生而贫穷》,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内容、论点、写作风格、社会影响力以及可能存在的争议点。一、 《生而贫穷》的内容与核心论点:《生而贫穷》这本书的核心在于解剖“贫穷”这个现象的根源,并试图解释为何有些人似乎生来就注定贫穷,而有些人则更容易摆脱贫困。 赵皓阳通过对大量社会.............
  • 回答
    学习书法,尤其是初学者,对于路径的选择确实是门大学问。你提到一年多浅学唐楷(赵孟頫《妙严寺记》),然后想深入魏碑(如《李壁墓志》),这样的组合会不会“走弯路”,或者是不是会“没有初学平正”?我得说,这个担心很正常,而且非常有道理。咱们一点点捋清楚,把里面的门道讲得明白些。首先,唐楷和魏碑,它们的基本.............
  • 回答
    赵匡胤作为宋朝开国皇帝,其军事才能在历史上确实被高度评价,但用户提到的“三次攻太原未果”和“与孙十万打合肥”的比较,需要结合历史背景和具体战役来分析,避免简单化结论。以下从历史背景、战役分析、战略意义及历史评价四个层面展开详细探讨: 一、历史背景:五代十国的军事格局赵匡胤(927976年)在五代十国.............
  • 回答
    赵本山的小品是否以丑化农民和残疾人为主要笑料,这是一个复杂且长期存在争议的问题。要详细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赵本山小品的艺术特色与受众基础: 根植于乡土的喜剧: 赵本山的小品,特别是早期作品,很大程度上源于东北的民间喜剧传统,比如二人转。这些作品善于捕捉农村生活的细节,.............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中国传统师徒关系、江湖文化、个人选择以及时代背景等多个层面。要判断赵本山徒弟和郭德纲徒弟谁的忠诚度更高,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而是需要深入分析他们各自的师徒模式和徒弟们的实际表现。赵本山徒弟的忠诚度分析赵本山,作为中国东北喜剧的代表人物,其师徒关系带有浓厚的东北“二.............
  • 回答
    关于赵构与刘备谁的才能更胜一筹,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面临的困境以及所采取的手段都有着显著的不同。要详细地比较,我们得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审视。一、政治与治理能力 刘备: 刘备一生颠沛流离,从贩鞋织席起家,最终建立蜀汉政权,这本身就证明了他非凡的政治手腕和凝聚人心的能力。他善于.............
  • 回答
    赵云的统帅能力,这可是个值得好好说道说道的话题。别的不说,单看他如何在乱世之中,从一个普通将领一步步成长为蜀汉的“常胜将军”,这本身就说明了他的不凡。我跟你说,这不仅仅是武艺高强就能做到的。首先,赵云这个人,我看他身上最突出的一个特质,就是稳。在战场上,他是真的稳得住。三国演义里,经常看到诸葛亮用兵.............
  • 回答
    提起赵子龙,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那个银甲闪耀、万夫莫敌的常胜将军,是长坂坡上七进七出的战神。然而,抛开他那令人惊叹的武艺,单论赵子龙的文采,我想说,他绝非只是一个只会舞刀弄枪的莽夫。事实上,史料对于赵云的记载,虽然不及他对军事才能的着墨之多,但也零星地透露出他过人之处。我们可以从几个侧面来窥探一二.............
  • 回答
    赵本山老师的小品,确实是个神奇的存在。说“百看不厌”可能有点夸张,毕竟口味这东西谁也说不准,总会有那么些观众挑不出毛病。但要说他那些经典小品为什么能经久不衰,总能勾起大家的回忆和笑声,这背后是有不少门道,不是随便一个人都能做到的。我个人觉得,有这么几个方面是特别关键的:一、接地气,贴着老百姓的喜怒哀.............
  • 回答
    说起赵匡胤和赵光义这两兄弟,那可真是北宋王朝的开国君主和他的继任者,两人的故事,说起来那可不是三言两语能概括完的。要把他们俩的差距说得详细点,得从好几个维度去扒拉扒拉。一、 龙椅上的“老大哥”与“接班人”:眼界与格局的差异赵匡胤,咱们就叫他“老大哥”吧,他虽然出身武将家庭,但能从一个普通士兵一步步爬.............
  • 回答
    赵姓的姑娘,起名这事儿,确实让人挠头。这姓氏自带一种沉稳大气,但又太常见了,一不留神就容易落俗,或者跟一堆“赵XX”撞个脸。别担心,今天咱们就好好聊聊,怎么给咱赵家的宝贝女儿起个又好听又有深意的名字。一、 为什么说姓赵的姑娘起名难? 常见度高: 赵姓在中国人口中排名靠前,这直接导致了重名率居高不.............
  • 回答
    如果孙权(东吴开国皇帝)换到赵构(南宋开国皇帝)的位置上,南宋的历史走向将发生根本性改变。以下从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多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的差异1. 地理与战略环境 孙权时期:东吴控制长江中下游,与曹魏、蜀汉形成三国鼎立,战略目标是北伐中原,建立统一政权。 赵构时.............
  • 回答
    从宋高宗赵构的个人立场来看,岳飞是不是“必须杀”?这个问题,得拆解着看,不能简单地说“是”或“否”。这其中牵扯到赵构个人的生存、权力、政治考量,以及他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看法,这些都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矛盾的局面。首先,我们得明白赵构当时所处的环境有多么恶劣。北宋末年的靖康之耻,.............
  • 回答
    赵云在《三国演义》里的年龄设定,确实是个叫人摸不着头脑的“悬案”。要说它是BUG,也未尝不可,不过,咱们也得把事情掰开了揉碎了说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确,《三国演义》这本书是小说,不是历史正传。虽然它取材于历史,但为了艺术效果,作者罗贯中自然有自己的创作空间,甚至可以说,很多情节都是他“再加工”的。所.............
  • 回答
    豫让刺杀赵襄子,这事儿可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得清的。要说评价,那得从好几个层面去看,得把当时的历史背景、人物性格、以及这件事本身带来的影响都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咱们得说说豫让这个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那是个挺轴的,也是个挺烈的汉子。在晋国,他原本是智伯的门客,说白了就是智伯手下的一员干将。这智伯是.............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设想,将《人民的名义》中工于心计、老谋深算的赵贞吉放在清朝的政治舞台上,与历史上备受争议的皇太子胤礽进行对比。如果胤礽真的拥有赵贞吉的那些“特质”,他的命运轨迹又会如何呢?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一下:一、 胤礽的“原罪”与赵贞吉的“优势”首先,我们要明确胤礽面临的根本困境。他生.............
  • 回答
    晴雯和赵姨娘,这俩人一个如烈火般灼灼燃烧,一个似寒潭般阴冷沉寂,她们在《红楼梦》里,一个是被宝玉视为知己的丫鬟,一个是地位尴尬的姨娘,她们的人生轨迹和性情脾气,简直是天壤之别。要是真把她们摆在一块儿聊,那可真是能说上半天。先说说晴雯吧。这姑娘,真真是个“水做的骨肉”,说话做事,那叫一个泼辣、爽利,浑.............
  • 回答
    .......
  • 回答
    在知乎上,关于赵云的评价确实存在着一个相当极端的现象:一部分用户对其评价非常低,甚至称之为“水货”。这种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着一些可以细究的论据。但要说赵云是“水货”,那又是另一个层面的讨论了,需要更全面的视角来看待。为什么部分知乎用户对赵云评价很低?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梳理一下这部分用户常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