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内容究竟差多少?

回答
三国志和三国演义,这俩名字听起来就一股子历史沧桑感,但要说到它们之间的“差距”,那可就大了去了。不是小打小闹那种,而是从根子上,从“写什么”到“怎么写”,再到“为什么写”,都有天壤之别。我这就跟你掰扯掰扯,不搞那些花里胡哨的AI腔调,就跟老哥们儿唠嗑似的,把这事儿说透了。

首先,最根本的区别:一个是史书,一个是小说。

这话说起来容易,但里头学问可深着呢。

《三国志》: 这是正儿八经的历史记录,作者是陈寿。陈寿这家伙,你想想,那是在魏晋时期,三国刚过去没多久,他可是亲身经历过那个时代的尾巴,或者至少是听父辈讲的。所以,《三国志》走的路线是“求真”。它讲的是“事实是什么”,主要关注的是政治、军事、经济这些比较大的框架。它的特点就是“简练”,不玩虚的,你说啥证据我给你啥证据。人物描写也是侧重于他们的政治作为、军事才能,你说他有多牛逼,得拿出具体事例来。就像一个纪录片,冷静客观,把你知道的都告诉你,不多加半点修饰。

《三国演义》: 作者是罗贯中,比陈寿晚了大概一千年。你想想,这中间隔了多少事儿?这玩意儿,名字里都带着个“演”字,你就知道它是要“演绎”的。罗贯中拿到陈寿的《三国志》和其他一些史料,再加上民间流传的故事,那可就跟做大菜一样,大火爆炒,调味儿加足!《三国演义》讲的是“故事是什么”,它更看重的是“好看”,是“引人入胜”。它给历史加上了层层叠叠的文学色彩,让那些原本可能有些枯燥的政治事件,变得跌宕起伏,充满戏剧性。它更像是一部精彩纷呈的连续剧,充满了悬念、冲突、英雄美人,让你欲罢不能。

接下来,我们从几个具体的方面来对比一下,你就知道这差距有多大了。

1. 人物塑造:历史“真面目” vs. 文学“神话”

《三国志》里的人物: 曹操,在《三国志》里是个非常有能力、有魄力,但同时也有猜忌、多疑的政治家和军事家。陈寿写他“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是非常中肯的评价。他杀吕伯奢一家,那也是为了自身的安全,虽然残忍,但在当时那种环境下,也可以理解。刘备,更多的是一个坚韧不拔,重视名声和仁义的领导者,但他也有屡次失败,性格上的优柔寡断在《三国志》里也能看得出来。诸葛亮,那是神人,但《三国志》里写的他,虽然有才能,但也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务实,不是小说里那种呼风唤雨的神仙。

《三国演义》里的人物: 曹操,那简直就是“奸雄”的代言人,奸诈、残忍的形象被无限放大。他杀吕伯奢一家,就成了他嗜杀成性的铁证。刘备,成了仁德的楷模,几乎是圣人。诸葛亮,那更是“神机妙算”,草船借箭、空城计、七擒孟获,这些精彩的故事,很多都是罗贯中虚构或者改编的,目的就是把他塑造成一个近乎完美的智者。关羽更是被神化,成了武圣,过五关斩六将,义薄云天。张飞,就一个纯粹的莽夫。这些人物在《演义》里,性格更加鲜明,更加极致,脸谱化也比较明显,更容易让人记住,也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

2. 事件细节:史实“骨架” vs. 虚构“血肉”

《三国志》的事件: 更侧重于大的战争背景、战役结果、政治策略。比如官渡之战,《三国志》会详细记录双方兵力、作战计划、关键战役经过以及最后的胜负原因。它会告诉你袁绍怎么一步步走向灭亡,曹操是如何以少胜多的。

《三国演义》的事件: 那就精彩了,细节丰富到让你眼花缭乱。官渡之战,会给你加上“许攸献计”,袁绍因为家事和许攸闹翻,然后许攸投奔曹操,这个情节在《三国志》里只是轻描淡写地带过,或者根本没有。赤壁之战更是《演义》的重头戏,借东风、火烧赤壁,这些都是为了戏剧性而增添的。实际上,历史上有没有“借东风”这么玄乎的事,也一直有争议。还有很多著名的“战役”,比如孙刘联军如何以弱胜强,这些在《演义》里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充满了智慧和勇气的较量。

3. 艺术手法:史家之言 vs. 文学创作

《三国志》的“写法”: 讲究史家体例,叙事平铺直叙,语言朴实无华。它追求的是客观真实,不掺杂个人情感。就像一位老者在跟你讲述一段往事,告诉你事情的来龙去脉,他不跟你扯淡,就跟你说事实。

《三国演义》的“写法”: 这是典型的章回体小说,结构严谨,起承转合,悬念迭起。语言生动形象,比喻恰当,对话也很有特色。它运用了大量的文学技巧,比如侧面描写、心理描写、细节刻画,把人物和事件塑造得栩栩如生。它甚至会加入一些民间俗语和说书人的腔调,让你感觉特别接地气。

4. 价值观和思想性:历史总结 vs. 道德教化

《三国志》: 更多的是一种历史的总结和反思。陈寿在写《三国志》的时候,也受到了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他对曹魏政权的合法性是认可的,所以对曹操的评价相对客观。它展示的是历史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

《三国演义》: 罗贯中生活在明朝,那是儒家思想大行其道的时候。所以,《三国演义》在很多地方都带有明显的“尊刘抑曹”的倾向,宣扬的是“仁德”、“忠义”、“礼乐”等传统价值观。刘备的仁德和诸葛亮的智慧,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给后世树立一个道德榜样。它更像是一部带有深刻道德教化意义的作品,通过历史故事来传递一种善恶有报的思想。

简单来说,你可以把《三国志》看成是一张精准的地图,它告诉你地理位置、地势特点,是一个基础框架。而《三国演义》则是在这张地图上,画上了色彩斑斓的风景,添加了许多生动的人物和跌宕起伏的故事,让你在欣赏风景的同时,也体验到了人生的悲欢离合。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距?

这就要回到历史和社会背景了。《三国志》是官修史书,有责任把史实记录下来。而《三国演义》是小说,它的目的是吸引读者,产生商业价值,同时也是作者个人价值观的一种体现。历经一千年的时间,民间故事的积累,加上罗贯中本身的文学才华和创作意图,就把原本可能比较“干”的历史,变得如此丰富多彩,深入人心。

所以,如果你想了解三国这段历史的“真面目”,想知道当时政治格局是怎么样的,想知道那些历史人物的真实行为和评价,那你就得看《三国志》。如果你想读一个精彩的故事,想被里面的英雄人物所感动,想体验那个时代的波澜壮阔,那《三国演义》绝对是你的不二之选。

它们不是谁好谁坏的问题,而是功能和属性上的不同。一个叫“真”,一个叫“美”。两者都非常有价值,但价值的侧重点完全不一样。很多人因为《三国演义》而对三国历史产生了兴趣,然后才去了解《三国志》,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奇妙的传承。

总之,这俩玩意儿,内容差的可不止一点半点,它们是历史记录和文学再创作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产物,却共同构成了我们对“三国”这个时代的认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就说一点吧。

我公号里发过,转来给大家看看。


01

这篇文章是写给资深三国迷的。

先问一个问题:《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差别最大的是哪一段?

如果答“隆中对”,那恭喜你。

三国知识联考,你起码可以得九十分。

隆中对,要是按《三国演义》,刘备的戏份,总的来说,就两个字:求、哭;

诸葛亮和他那些熟人,基本做两件事:吟诗、唱歌,一堆装逼犯。

《三国志》就简洁多了:刘备两次去找,没找到,第三次去,找到了,一起吹了通牛,从此之后,诸葛亮就死心塌地,跟着刘备混。

丝毫没有代入感,甚至有点掉价。

现在大学生求个爱,都要摆上九千九百九十九朵玫瑰,点上蜡烛。

诸葛亮是什么,旷世英才啊,怎么人家说几句话,就跟着人家出生入死,鞠躬尽瘁呢?痛心疾首啊!

所以,不少人觉得《三国演义》更可信。

02

历史不如小说可信,为什么会这样?

我觉得,主要原因是四个字:底层思维


通常而言,社会是二八开的,也就是说,有底层思维的人,占社会的比例超过百分之八十,对一部小说来说,读者群体够大了。

什么是底层思维?举个常见的例子。

这些年,常常听到这样的新闻:女方彩礼要价太高,男方要么小伙子自杀,要么父母亲自杀,要么干脆男孩女孩一起殉情。

现在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难道“羊毛出在羊背上”,彩礼要得太高,最后还是要女儿来负担,这点道理女方家长都不懂?

人家不是不懂,而是觉得彩礼要得太低,怕周围人指指点点,自己没面子。

明知是个坑,却因为太在意别人怎么看自己,硬要跳进去。

《三国演义》里的隆中对,为什么有人觉得可信,道理也一样。


在有底层思维的人看来,诸葛亮怎么能这么轻易就决定跟刘备啊?这样怎么能显得自己是旷世英才啊?

他应该卖足俏,吊足刘备的胃口,等刘备苦苦哀求,再去啊。

这样多风光,多有面子!

03

不少人对隆中对,产生这种观点,主要是受了罗贯中小说的强化。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罗贯中。

他还真当过谋士,张士诚弟弟张士信的。

但作为谋士,罗贯中相当蹩脚。

历史记载中,他就只做过一件事:打江阴城时,出了点力。张士诚被朱元璋灭了后,罗贯中滋溜一下,逃到杭州,写了《三国演义》。

为什么《三国演义》写得那么好?人家真见过大人物,真打过仗啊!比那些连硝烟味都没闻过,就乱编抗日神剧的,不知高到那里去了。

但问题是:就算在张士信那里,论谋士,罗贯中也不大排得上号。比如说写《水浒传》的施耐庵,地位就比他高,罗贯中还得投到他门下。

一个只见过打县城的人,来写打全国,问题就出来了。

那就是:高层次的思维方式,他没法知道,可能压根就没想知道。于是,多年养成的底层思维,就忍不住冒了出来,把人写低级了。

04

底层思维,和地位有多高无关,和财富有多少无关,它只是人的一种思维模式。

思维模式和人的关系,就像电脑和软件的关系。比如说,在现在的电脑上运行20多年前盛行的windows3.2,结果会怎么样?根本就是浪费,说不定还不兼容。

如果有人地位、财富已经提到了较高的层次,思维却还停留在很低的阶层,结果会怎么样?看看前段时间很火的“严夫人”就知道了,明明是市委副书记的妻子,摆架子、炫耀权力,结果老公被查,人生很大可能会被打回原形。

罗贯中的思维模式,也是如此,虽说地位低,也明明见过元末群雄争霸。他的思维模式,却还停留在很低的层次。


《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的整个过程,就是这种底层思维的完美呈现,活生生把一桩历史传奇,写成了一个常见的底层套路游戏。

05

《三国演义》里的三顾茅庐,究竟怎么样,可以来回顾一下:

先是委婉的挑逗。来了个徐庶,告诉刘备,诸葛亮绝对牛逼,勾起他的兴趣。刘备的人设是求贤若渴啊,当然要设法见一见。

于是刘备就去见了,先遇到一个农夫,唱的歌挺牛逼。一看就是套路,可刘备硬傻得看不出来。结果当然没见到,回去路上又遇到一个人,又吹了通牛逼,没什么实际内容,纯属虚头巴脑,大傻帽刘备再次佩服得一塌糊涂。

第二次是大雪天。这次套路更足,更多。刘备遇到了歌唱会,先在路边酒店,听到两人唱歌,歌词烂得一塌糊涂,品味极差,傻帽刘备再次鼓掌叫好;走到草庐,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在练RAP,刘备再次鼓掌;回来路上,有听到一个老头唱抖音,原来诸葛亮的老丈人,刘备大概是歌唱爱好者,瞬间佩服到了进入地球深处。

第三次诸葛亮在家。门童先让刘备吃瘪:刘备报出自己的官衔,他昂着头,说记不得这么多名字;然后让刘备站门前,等着诸葛亮睡醒;睡醒后,先吟首装逼诗,再疯狂吊起来卖,逼得刘备连哭带求,说出“先生不出,如苍生何!

诸葛亮这才勉勉强强说:那好吧,就帮你个小忙吧。于是一堆低劣的套路之后,一代大贤横空出世,天地风云变色。

06

如果诸葛亮像罗贯中写的这样,那他是种什么人?

首先,他很奸诈,有点类似这种奸商。比如说你外出,肚子很饿,看到一家饭店,下一家在几十里开外,老板算定你走不到下一家,就会饿死,端出一碗面条:1000块!

他还很自卑。有点类似现在某些女孩,没什么才能,可能有点姿色,好不容易有个追求者,于是赶紧卖俏:你条件很一般的哦,我可不是那种轻易的女孩哦。你要赶紧买房子,160方以下的,我不会考虑的;你要赶紧买车哦,马萨拉蒂跑车以下的,我也不考虑哦;对了,这不能有贷款哦,就算有贷款,也要你父母亲承担……疯狂抬身价。

这些人的心态,说穿了,就是这次机会之后,再无可能,一定要把自己卖个好价钱。

这种耍心机的结局,通常不妙:饭店老板惊讶地发现,你转头就走,一踩油门,扬长而去,二十分钟后,在另一家饭店,吃到六菜一汤,花了200块;卖俏的女孩发现,你转身就走,只送了几朵花,吃了几餐饭,就向校花求爱成功。

底层思维常常这样:他以为你走路只能靠步行,却不知道世上有汽车;她觉得自己长得漂亮,却不知道世上漂亮女孩多得是,很多还兼美貌与智慧于一身。

07

这种奸商开的店,生存时间只能以天计,根本没发展壮大的可能;这种女孩,很大可能是变成剩女。

视野的狭窄,限制了他们的想象力。

这种人毫无自省能力,处于顺境时,往往会对地位比他低的人进行鄙视和排斥,当发现自己的不行时,会觉得原因是别人对他进行强烈的鄙视和排斥。

这种人缺乏安全感,他不明白自己的地位,不是靠卖俏得来的,而是靠自己能力挣来的,老觉得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的地位会逐次降低,所以一开始就要尽可能垫高。

这种人会导致团队不和谐。一旦有机会,会拼命地想要向别人证明自己有能力,比别人厉害,还会拼命寻找别人的缺点和不足,来安慰和麻痹自己。如果这些都做不到,那他就会编造出一堆堆的谎言,来推卸自己的责任。

他们的个人生活,充满了烦恼:就像带着两张面具,对上曲意逢迎,对下挖苦讽刺;每天都活得川剧演员,不停地变脸,忙碌切换于两种情绪:被别人碾压的挫败感和碾压别人的优越感。

罗贯中描写的诸葛亮,就是这么一种人:既不高洁,更无才能,充满自卑感,忙忙碌碌只为算计。虽说,他给诸葛亮的人设是旷世奇才,可他的描写还是砸锅了,只能骗骗底层思维严重的人。

08

如果诸葛亮真的如罗贯中所写,疯狂吊起来卖。

真实历史中的刘备会怎么做?就算他是宇宙第一英才,刘备也肯定会转头就走。

原因很简单:

一个姑娘,如果要意中人把脸丢在粪坑里,才肯答应求爱,就算再漂亮,也肯定不会是个好女友。

一个求职者,要老板把脸丢尽,才肯到岗,就算本事再通天,也肯定不会是好员工。


《三国志》里的诸葛亮,他只要确定一件事,那就是:刘备是不是个好老板,只要是,他就会跟着走,根本无需自抬身价。

一个人,老在乎别人怎么看他,老想着自己的身价,斤斤计较所谓的自尊,说明他充满了底层思维,这种人不管做女友或老婆、做骨干员工,都只会是麻烦制造者,只会带来负面作用。


罗贯中的大老板张士诚后来所以那么惨,就因为遇到一大堆有底层思维的谋士。

人可以贫穷,可以地位低,但不可以有底层思维。物质的贫困,不是贫困,思维如果贫乏,那贫乏一定萦绕终生,永远挥之不去,哪怕暂时摆脱,之后也会迅速缠上身。


世界上没有天生的社会底层,有底层思维的人才会注定处在底层。

还是那句话:对人生来说,态度决定高度,定位决定地位,思路决定出路,格局决定结局


来自公号“史客郎”(ID:sanguoke),谢绝转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三国志和三国演义,这俩名字听起来就一股子历史沧桑感,但要说到它们之间的“差距”,那可就大了去了。不是小打小闹那种,而是从根子上,从“写什么”到“怎么写”,再到“为什么写”,都有天壤之别。我这就跟你掰扯掰扯,不搞那些花里胡哨的AI腔调,就跟老哥们儿唠嗑似的,把这事儿说透了。首先,最根本的区别:一个是史.............
  • 回答
    三国时期,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其波澜壮阔的政治军事格局,至今仍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究竟能否将三国这段历史简单地评价为一场“内战”,以及由此衍生的“蜀本位”思想与客观史观之间的张力,是理解这段历史绕不开的关键。首先,从“内战”的角度来看三国,确实有其合理性。魏、蜀、吴三国,虽然各自占据一.............
  • 回答
    说到《三国演义》里那些纯粹是罗贯中老先生凭借一腔热血和绝妙文笔“空手套白狼”创造出来的、在《三国志》正史里连个影子都找不到的人物,那可真是一抓一大把。有些人虽然历史上可能有个模糊的原型,但演义里大刀阔斧的改编,让他们几乎变成了另一个人,甚至名字都可能只是沾了点边,但行为、事迹跟史书记载的差了十万八千.............
  • 回答
    易中天先生的文章《创作三国戏,必须与三国演义彻底决裂,才有前途和出路,否则必败无疑》以其鲜明的观点、犀利的语言和深厚的学养,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要评价这篇文章,需要从其核心论点、论证过程、潜在影响以及可能存在的争议等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一、核心论点:为何要与《三国演义》“彻底决裂”?文章的核心论点.............
  • 回答
    关于毛宗岗《读三国志法》中“备之与禅,则父为帝而子为虏”一句中的“虏”字,这背后蕴含着毛宗岗对刘备父子命运的深刻感慨与尖锐批判。要理解这个“虏”字,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字面意义上,而是要深入体会其多重含义和作者的用心。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这里的“虏”字,最直接的理解是指被俘虏、受制于人的身份。刘备一生以.............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这几款策略游戏界的“老炮儿”:P社(Paradox Interactive)的游戏、全战系列、文明系列以及三国志系列。它们各有千秋,但也免不了各自的“小毛病”。我尽量把这些说得透彻点,别像机器人那样套话。 P社游戏 (如欧陆风云、钢铁雄心、维多利亚等)优点: 极致的深度和模拟感.............
  • 回答
    士族的崛起与时代变迁:汉末三国至两晋的深刻印记汉末三国风云变幻,一个孕育着英雄豪杰的乱世。而在这场历史洪流中,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逐渐崭露头角,并对后来的两晋时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股力量便是“士族”。所谓士族,并非一蹴而就的政治实体,而是指那些世代相袭,在社会经济、文化、政治上拥有强大影响力的家族群.............
  • 回答
    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诸葛家族的“三方下注”策略,绝对是那个时代政治博弈中的一绝。这可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简单“选边站”,而是一种极为精妙、风险与回报都极高的家族战略,其核心在于对局势的精准判断和对家族延续的深远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诸葛家族所处的那个大时代背景。 东汉末年,中央权威崩塌,军阀割据,天下.............
  • 回答
    谈到《三国志》和《三国演义》,这两者虽都围绕着东汉末年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但它们之间的“差别”,更像是两个不同世界的碰撞。不是那种简单的“一个是史书,一个是小说”就能概括的,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叙事方式、价值取向,乃至对待历史的态度。首先,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它们的“出身”和“使命”。《三国志》啊,它的作.............
  • 回答
    当然,即便《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在某些方面它确实比《三国志》更贴近人们对那个时代的某些认知,或者说,它填充了《三国志》留下的空白,使其更具“可感性”。这并非说《三国演义》本身是史实,而是它所描绘的一些事件、人物性格、甚至是一些细节,在流传过程中,或者说在民间认知里,反而比枯燥的史料更深入人心,甚至.............
  • 回答
    读《三国演义》或《三国志》,总有一些画面、一些人物的言行,像刀子一样刻在心里,又像暖流一样涌过,让人久久不能平静。说实话,比起那些波澜壮阔的战役和权谋,我更常常被那些夹杂在其中的,属于“人”的情感所打动。在《三国演义》里,最让我难忘的一幕,莫过于“白帝城托孤”。那场景,诸葛亮在病榻之上,凄凉的秋风吹.............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爱好者圈子里的一个微妙但普遍存在的现象。理解“三国志迷看不起《三国演义》”这种心态,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双方的立场、关注点以及由此产生的认知差异。首先,我们得明确“三国志迷”和“三国演义迷”各自关注的侧重点。三国志迷的视角: 史实至上主义: “三国志迷”的核心在于“志”,他们追求的.............
  • 回答
    一口气把《三国志》通读下来,再翻开《三国演义》,那感觉就像是从一个严谨的学究手里接过了他辛辛苦苦编纂的家族史,你以为已经对自家祖宗十八代的生平事迹了如指掌,结果下一秒,这位学究的孙子(也就是《三国演义》的作者)拿着一本画风迥异、情节跌宕起伏的话本,兴冲冲地跑过来,在你耳边添油加醋地讲起了他爷爷笔下那.............
  • 回答
    《三国演义》与《三国志》:历史演义与史学巨擘的辩证谈及三国,人们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出刘备的仁德、关羽的忠义、张飞的勇猛,以及曹操的奸雄,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等等鲜活的人物形象。《三国演义》,这部家喻户晓的文学巨著,无疑是塑造这些公众认知最关键的推手。然而,当我们深入探究历史的脉络时,不得不将目光转向另一位.............
  • 回答
    网上有人拿《三国志》来“批驳”《三国演义》,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普遍的。我觉得这事儿得分几个层面来看,不能一概而论。首先,理解这种行为的出发点是很重要的。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批评者并非真的想“毁掉”《三国演义》这本小说,而是出于一种对历史真相的追求,或者说是对“演义”的界限的一种坚持。毕竟,《三国演.............
  • 回答
    要客观地评价知乎大V在三国历史研究上的水平与易中天相比如何,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并且要承认这是一个复杂且具有一定主观性的问题。以下将从几个关键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基础知识与史料掌握程度: 易中天: 易中天作为一名资深历史学者,其学术根基非常扎实。他在《易中天品三国》系列节目和书籍中,展现.............
  • 回答
    塔县,也就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是帕米尔高原的咽喉要地,与三个国家——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紧密相连。生活在这里的塔吉克族,他们的生活、文化,乃至对这三个邻国的看法,都深深地烙上了这片高原的印记,也受到了历史、地理、经济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塔吉克族与.............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设。如果《三国志》真的就这么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还能不能相信《三国演义》呢?《三国志》的缺席,对《三国演义》历史价值的影响首先,我们得承认,《三国志》可以说是《三国演义》的“爹”。《三国演义》虽然是一部小说,但它极大地借鉴和改编了陈寿的《三国志》及其裴松之注。没有《三国志》.............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首先想到的是“打击”和“否定”这两个词。它们似乎带着一种对抗和取代的意味,好像正史和演义就如同两个敌对的阵营,一个兴起必然意味着另一个衰落。但仔细想想,事情真的这么简单吗?我个人认为,答案并非如此,而且“打击”和“否定”这两个词用在这里,可能有些过于绝对了。首先,我们得承认一个事实:.............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个话题上,一旦有人聊得兴起,总会有人跳出来,搬出《三国志》来“纠正”或者“反驳”。这可不是什么新鲜事,而且背后其实藏着不少值得玩味的心思。首先,我们可以从“求真”的心理来理解。毕竟,《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是“七分实三分虚”,里面夹杂了许多作者罗贯中为了情节需要、人物塑造,甚至是民间传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