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秦昭王是如何废掉宣太后和穰侯的?

回答
秦昭王废黜宣太后和穰侯,是一场波谲云诡的政治斗争的最终收尾,也标志着秦国政治权力从宣太后向秦昭王本人的彻底转移。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漫长的铺垫和一系列关键事件的催化。

要理解这一切,我们得先回到宣太后与穰侯专权的大背景下。宣太后,芈氏,是秦昭王异母的母亲,她年轻时以其美貌和政治头脑获得了秦惠文王的宠爱,并在秦武王意外身亡后,成功扶持自己的儿子嬴稷(即秦昭王)登基,从而成为秦国实际的统治者。穰侯,魏冉,是宣太后的同母异父之弟,他凭借对宣太后的影响力,以及自身的军事才能,在秦国政坛上权倾朝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在宣太后执政的二十多年里,秦国国力得到了极大的增强,尤其是在对外战争中,穰侯作为主将,多次立下赫赫战功,比如攻占魏国国都安邑,围困韩国的华阳等。这种强大的军事力量,加上宣太后自身在后宫和朝堂上的绝对权威,使得秦昭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处于被架空的状态,只能扮演一个名义上的君主。

然而,任何权力的过度集中,都必然会引发内部的矛盾和潜在的危机。随着秦昭王逐渐长大成人,并且亲眼见证了母亲和舅舅的专权,尤其是看到魏冉一人身兼多职,封地众多,权势滔天,年轻而有野心的秦昭王自然会产生不满。他渴望掌握真正的权力,将秦国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是继续受制于母后和国舅的安排。

那么,秦昭王是如何一步步实现这一目标,最终“废掉”宣太后和穰侯的呢?这里的“废掉”并非简单的流放或处死,而是一种政治上的解除其权力,剥夺其影响力,并对其进行排斥的过程。

第一步:培养自己的势力,积蓄力量

秦昭王并非一开始就有能力与宣太后和穰侯抗衡。他深知在强大的外戚面前,任何直接的对抗都可能导致自己的王位不保。因此,他采取了隐忍和蓄力的策略。

首先,他开始在朝堂上培植自己的心腹。这批人可能是一些年轻的,有才华但尚未被宣太后和穰侯完全纳入羽翼之下的士人,或者是一些对强大的外戚感到不满的旧臣。虽然具体名单难以考证,但可以推断,秦昭王会默默观察和接触那些有能力、忠诚于他本人,并且不依附于宣太后和穰侯的人。

其次,他也需要一些盟友。在那个时代,联姻是一种重要的政治手段。虽然宣太后和穰侯已经掌握了权力,但秦昭王可能也在寻找其他宗室、甚至其他国家的力量来支持自己。

第二步:抓住时机,制造转机

要打破宣太后和穰侯的统治,秦昭王需要一个绝佳的契机。这个契机通常与国事的发展,特别是对外战争的胜负有关。

一个关键的时间点是 公元前279年,秦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在这次战役中,秦军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但很快陷入了僵局。这时,赵国向魏国和楚国求援,三国联军大败秦军,甚至一度逼近秦国国都。这次战役的失利,虽然不能完全归咎于穰侯,但作为统帅之一的他,无疑承担了巨大的责任。

这次失利为秦昭王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他可以借此批评穰侯的指挥失误,质疑其能力,从而动摇其在军中的威望和朝堂上的地位。更重要的是,这次失利的惨痛教训,也让秦国上下开始反思过度依赖某个家族的风险。

第三步:巧借外力,层层推进

在抓住时机后,秦昭王并没有立刻动手,而是继续采取迂回策略。他需要找到一个能够公开挑战宣太后和穰侯权威的理由或人物。

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出现在 公元前273年。在这次对外战争中,穰侯的权势进一步扩大,并且他甚至试图将自己的几个儿子封为诸侯王,这显然是对秦国政治体制的一种挑战,也触犯了其他宗室和大臣的利益。

秦昭王此时已经羽翼渐丰,他或许开始策划更深层次的行动。而这时,一个关键人物的出现,成为了秦昭王打破僵局的利器。这个人就是 范雎。

范雎,一个从魏国逃到秦国的谋士,曾深受魏相魏齐的迫害,怀着深仇大恨。他有卓越的政治才能和远见卓识,并且对魏国和穰侯的专权有着深刻的认识。秦昭王将范雎招至麾下,无疑是如鱼得水。

范雎为秦昭王设计了一套“远交近攻”的策略,这套策略不仅是地缘政治上的考量,更在政治上有着深远的意义。他提出要“绝长补短”,意思是说,要削弱那些强大的诸侯,同时也要壮大秦国的内部力量。而“绝长补短”的关键,在于解决秦国内部的权臣问题。

第四步:以“外患”之名,行“内治”之实——对穰侯的清除

范雎为秦昭王设计的“逐客令”和“远交近攻”的策略,核心都是要清除那些对王权构成威胁的力量,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穰侯。

在秦昭王晚年,宣太后年事已高,而穰侯的权势依然如日中天。根据《史记·穰侯列传》的记载,秦昭王三十七年(公元前270年),秦昭王采纳范雎的建议, “欲王自理而不与相国议也”。意思是说,秦昭王想要自己处理政务,不再与穰侯商议。

然后,秦昭王利用了穰侯之前在镇守的国都附近建造了自己的陵墓这件事。这在当时看来是一种僭越,也是一种对王权的挑战。范雎借此大做文章,向秦昭王进言,认为穰侯在河东拥有封地,并且“据河山之险,擅行号令,以封守国门,实为国之大患”。他进一步指出,穰侯的势力过于庞大,已经威胁到秦国的统一和王权的稳定。

秦昭王接受了范雎的建议,并采取了雷霆手段。他没有直接下令处死穰侯,而是通过一种政治上的“孤立”和“剥夺”来达到目的。

罢免穰侯的官职: 秦昭王剥夺了穰侯的一切官职,解除了他在朝廷和军队中的权力。
削减其封地: 穰侯在秦国拥有多个封地,如在河东的万户侯,他企图将自己的儿子封为魏王,更是直接挑战了分封制度。秦昭王剥夺了他的大部分封地,并将其权力中心——河东之地收归王有。
强制其离开都城: 在解除其权力后,秦昭王又进一步命令穰侯离开咸阳,回到自己的封地。这看似是简单的流放,但实际上是一种政治上的彻底排斥,让他远离权力中心。

通过这些措施,穰侯的政治生命就这样被彻底终结。他曾经呼风唤雨的时代,随着秦昭王亲政而烟消云散。

第五步:在权力真空下,实现对宣太后的“废黜”

当穰侯被解除权力并离开咸阳后,宣太后虽然依然享有太后之尊,但她最倚重的权臣已经被清除。同时,秦昭王也已经掌握了秦国的军政大权。

宣太后在秦昭王五年(公元前272年)去世,这个时间点非常关键。这意味着,在秦昭王正式剥夺穰侯权力之前的几年,宣太后就已经逐渐失去了对政局的影响力。

秦昭王是如何“废掉”宣太后的?这更多的是一种政治上的“架空”和“边缘化”,而不是公开的废黜或流放。

穰侯的被废,直接削弱了宣太后在朝堂上的支持力量。 穰侯是宣太后最坚实的政治盟友和执行者,一旦他失去权力,宣太后也孤掌难挥了。
秦昭王亲政,是权力的自然转移。 宣太后虽然是太后,但她毕竟是母亲,而秦昭王是君王。当秦昭王成年并具备统治能力时,权力自然会从摄政者手中回归君王手中。宣太后的权力,是基于秦昭王年幼和她作为摄政太后的身份。当这个基础不复存在,她的权力也就随之减弱。
宣太后寿命终结。 宣太后最终是在秦昭王执政的后期去世的。可以说,在她的晚年,她的权力已经被秦昭王逐渐架空了。她更多的是作为一位受人尊敬的母亲,而非实际的权力掌控者。

所以,与其说是秦昭王“废掉”了宣太后,不如说是秦昭王通过一系列政治运作,在宣太后去世前,已经完成了对她权力的收回,将秦国的统治权牢牢地掌握在了自己手中。宣太后的“废黜”更多的是指其政治影响力的消失,而非一个正式的政治程序。

总结来说,秦昭王废掉宣太后和穰侯的过程,是一场精心策划、步步为营的政治博弈:

1. 长期隐忍,蓄积力量: 培养自己的亲信,观察政局变化。
2. 抓住契机,制造声势: 利用战争失利,质疑穰侯的权威。
3. 引入贤才,制定策略: 招揽范雎,采纳“远交近攻”、“绝长补短”的策略。
4. 精准打击,清除权臣: 以违制之罪,逐步剥夺穰侯的权力、封地,并将其排斥出权力核心。
5. 权力回归,自然过渡: 穰侯被废后,宣太后的政治支持力量消失,秦昭王完全掌握大权,最终在宣太后去世前,实现了对她政治影响力的边缘化。

这场政治斗争的胜利,标志着秦国从一个由外戚主导的政治格局,正式进入了秦王集权的时代,为后来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秦昭王的这一系列操作,也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政治家的深沉、隐忍和决断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简单,他下了一道命令,命令外戚卸任,太后交权,对方乖乖照做了,就这么简单。

每次看到类似的问题,我都控制不住自己的思维,任它发散跑题到另一个问题——

“你曾经误解最大的一个历史人物是谁?”

冤如狗的秦昭襄王绝对可以在众多被误解的历史人物中排到前五名,还是没有水份不需要争议的那种。

如果在做一个推论时连大前提都是错的,那就别提根据错误的前提推出的结论了,结论不知道已经错到哪个爪洼国去了。首先我就要很负责任地告诉题主,“太后实际控制着秦国”、“五十多岁的秦王如初生婴儿一样无助”,这个大前提,从来就是错的!

秦王无权吗?并不。太后掌政吗?并不。四贵能控制秦王吗?你仿佛在逗我笑。

由于某些文学影视作品的影响,在很多自认对历史有所了解的人群中,“秦昭襄王前半生不掌权”仿佛已经成为了众所周知的常识和定论。“大家都这么说,还能有假吗?”然而,谢耳朵九岁的时候就曾提出过疑问:


所谓大家都知道的有时真的未必是对的,它当然有可能,是曲解,是谣言,是以讹传讹的错误解读。

让我们先从最浅显易懂的论据说起。大家小学时一定都学过《完璧归赵》、《将相和》,浮夸的语文书插图应该很多人还记忆犹新,在现代文课文中也学过“狭路相逢勇者胜”和“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中学时又学《屈原列传》、《信陵君窃符救赵》、《鲁仲连义不帝秦》,这都是非常基础常见的文史典故,上课教小朋友用的,可信度算得上高吧?那么现在问题来了,这些故事中那个凶横狂暴的秦国,它的最高领导人是谁?

是秦王。而这些故事中的秦王,无一例外,全部是秦昭襄王。

按照时间线,上述典故发生在昭王四十年(即驱逐楚四贵的当年)之前的有之,最早可追溯到昭王十年(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之后的也有之,最晚的是到昭王五十年左右(鲁仲连义不帝秦)。

请问语文课本中提到秦太后一个字了吗?没有。

即使是在昭王十年的典故里,很多人认知中太后正在掌权的日子里,这时候发生的故事中,并没有人提到秦太后。

攻伐是秦王在做,外交是秦王在办,《战国策》中那个时期的“秦”,通指秦王。战国时期,对于一个诸侯国来说,最大的两件事无非是战争与外交,两件事都在躬亲处理的秦王,怎么可能是一个没实权的人?

好吧,也许你会说语文课本样本太小,那让我们把样本放大一些,不仅仅是在语文课本中,而放眼于整本《史记》、《战国策》——不论怎么说,这两本终归是可靠度最高的信史。看看在遇到国家大事的时候,秦王和太后分别在做什么。

昭王元年,韩军请求秦国援助,大事。秦太后为母国利益不许,使者转而求甘茂请奏秦王,秦王发兵。事迹载于战国策。这里太后出现,然而决策失败,最终决定权在于秦王。

昭王八年,孟尝君相秦,后受谗逃走。从头到尾都是秦王在做决定,太后未出现。有趣的是,孟尝君逃走也是靠贿赂了秦王的宠姬,而并非太后身边的某某人。

昭王九年,联军攻秦,大事中的大事,函谷关都被攻破了,秦王问计于向寿、公子池,太后未出现。

东西互帝至五国攻秦,秦王“废帝请服”,太后未出现。

昭王见乔装入秦的赵武灵王。这里太后没!出!现!《史记·赵世家》:赵主父“因观秦王之为人也”,秦王“怪其状甚伟,非人臣之度”,在史书里,这件事从来只发生在秦王与赵主父之间,宣太后?她只在网络鸡汤文和谁都能编辑的百度百科里出现在过这段故事中。史料?不存在的。

魏冉被罢相。这次宣太后终于出现了。出现来干什么的?请求保留魏冉的相位。

(连个相位都要请求保留你和我说她掌权???)

完璧归赵。太后不存在。

渑池之会。太后不存在。

鄢郢之战。太后不存在。

华阳之战。穰侯在这里怒刷了一发存在感,然后太后还是,不,存,在。

阏与之战。太后不存在。

……

我还是说一下宣太后有存在感的事吧。《史记·周本纪》里有记载,西周君曾想过把应城献给秦国作为秦太后的供养地。这算得上宣太后在《史记》里两处最大的存在感之一。然而,西周君们这样做的目的依然是“称赞秦王的孝心,秦王一定会很高兴。”

至于秦王身边都是太后的人。我只想问题主你知道向寿么,那个“与秦王亲也,入与之同衣出同车”的秦相。他本人只是是一个人,但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秦王身边不是太后的人的人,多了去了。

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顺便说一句,宣太后的另外一处强大的存在感在《穰侯列传》,关于这处存在感,《史记》里的原文是:“昭王母故号为芈八子,及昭王继位,芈八子号为宣太后。……昭王即位,以魏冉为将军,卫咸阳,诛季君之乱,而逐武王后出之魏,昭王诸兄弟不善者皆灭,威震秦国。王少,宣太后自治,以魏冉为政。”

“威震秦国”的从不是“宣太后自治”,而是整个统治集团“不善者皆灭”的行为!他们杀光了反对者,能不威震秦国吗?这一句跟后面叙述的跟太后有多少权力其实根本无关。直到宋朝的《资治通鉴》,历史观上欣赏魏冉、政治立场上支持当时的北宋宣仁太后的司马光才根据自己的立场和倾向对此记载做了微小的语序调整,成了迷惑性颇强的“太后自治威震秦国”,且从此被大量不知所云的现代所谓“科普文”奉为圭皋地采用。

然而,成书于距离秦昭王时代百年左右的《史记》和一千多年后的《通鉴》哪本更有参考价值,稍微有点常识的人应该都不难判断吧。微小的文字游戏而已。

让我们再来看一下当时各位当事人和旁观者对此事的反应。先说昭王、范雎。有人说,昭王对范雎如此恭敬、客气,必定是有求于人。所以,范雎说的都是对的,他着急想让范雎说出帮自己摆脱傀儡地位的方法。这话的前半句本身不错,但后半句就纯属扯淡了。首先,秦王对人下跪不是第一次,《史记》中有记载的,孟尝君相秦之前,他就对着孟尝君的冯姓门客跪过,目的是请教如何使秦国称霸。别说第一个让他下跪的人了,范雎他可能连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都不是,就是一个普通的第N个,目的么,当然还是请教秦国该如何称霸。

事实上,范雎一开始对秦王说的,也确实是外战之策。即著名的“远交近攻”。秦王觉得好,并立刻就照着范雎的战略做了。执行力如此迅速,秦王的手中是否有实权其实早已一目了然。而后来在言及太后及四贵事时,范雎拿了以下几个人来举例子:淖齿杀齐闵王,李兑和公子成杀赵主父。齐闵王后文再提,单说李兑和公子成,他们何时架空、控制过赵主父?作为策士和纵横家,范雎既然拿这几个人来和秦王类比就一定是有相似度的不是吗?

无独有偶,让我们来看一下《史记》中当时的天下只知道某位臣子而不知其王的另外几个典例。齐闵王再次中枪,和他搭配的是孟尝君。然而,孟尝君架空齐王了吗?不仅没有,且只需齐王一句话孟尝君就得仓皇逃离本国。另一对君臣是信陵君和魏安釐王。信陵君架空魏王了吗?不仅没有,他还得靠偷兵符来实现自己的目的,偷完了还不敢回国,借住在赵国十年之久。完全可以说,这二位所谓声名盖过其主君的人臣,其实实际上还是被他们的主君牢牢压制的。当然,魏冉也不能跳出这个怪圈。甚至于在商鞅变法后的秦国,他受到的牵制只能比这二位公子都要大,都要多。

有趣的是,信陵君魏无忌本人还曾表达过对魏冉的同情。在他眼里,穰侯“功莫大焉”,却无故被削,是秦王在无理取闹。照兔死狐悲的道理,这两人的相似度有多高,不需再多说什么了吧。

我们不妨再纵向对比一下秦国本国和其他朝代著名的干政大臣或干政后妃:

秦出子母,过度干政,政变被杀。

秦惠文后,过度干政,季君之乱不得良死。

秦帝太后,过度干政,嫪毐之乱,被幽禁至死。

吕太后,临朝称制,诸吕之乱,被掘坟鞭尸。

霍光,架空皇帝,其妻毒死过皇后,本人善终,然而身后全家被族诛。

王莽,架空皇帝,篡汉。

窦宪,架空皇帝,被汉和帝抄家赐死。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后代篡汉。

宇文护,架空皇帝,被北周武帝杀死。

武则天,神龙政变。

李辅国,“大家但宫中坐”,被唐代宗暗杀。

朱温,废立皇帝,篡唐。

慈禧太后,实际掌权,架空皇帝,瀛台政变,反杀光绪帝。

……

秦宣太后,穰侯华阳君等四贵,架空秦王四十年,把秦王逼得像刚出生的婴儿一样无助,什么也决断不了,什么也控制不了,惶惶不可终日,不知道能不能见到明天的太阳。就是这样一群人,他们没篡位,也倒台得悄无声息,安静如鸡地回到封地善终。此事没有后续。

你不觉得这个故事本身画风就不对吗?

你不觉得这个故事在逻辑上就不通吗?

政治斗争从来就是你死我活的东西,架空、操控君主的权臣从来只有两条路,要么彻底推倒傀儡君王,自己开创新时代,要么被傀儡君王推倒,身败名裂。

而这两条路,都无一例外地,需要政变,需要流血,需要死人。

如果宣太后和她的楚四贵真的架空了秦王,真的做到了实际统治秦国,秦王身边也全是他们的人,使秦王“像刚出生的婴儿一样无助”的话,双方的关系已经水火不容,这种情况下秦王想要收权,不经过一次惨烈的政变火并,不以一方的彻底崩塌为结束,这事可能结束么?

看过《权力的游戏》么?真正没有王权、没有实力,真正像婴儿一样无助,只凭外人一句游说脑子一热就想推倒瑟曦太后的小国王托曼的下场是什么?

连被剧迷们diss飞的2DB都懂的基本法,历史爸爸本身会不遵循么?

现在让我们回到这个问题本身。即:秦昭王是怎么除掉太后和四贵的?史料里记载得其实已经非常明确了,并没有什么过程,就只是秦王下了一道命令。仅此而已。史料里没有记载不是因为什么史料缺失,更不是因为什么为尊者讳,因为本来就没有过程。《穰侯列传》里说的很明确,“范雎自谓张禄先生……以此时奸说秦昭王”,“一夫开说,身折势夺而以忧死”,无独有偶,《范雎蔡泽列传》、《魏公子列传》中也都有类似记载。你可能会说,这是司马迁也不知道过程。其实不然,因为这句之后,还紧跟着一句“况羁旅之臣乎?”他的意思呼之欲出,穰侯如此势大,被除掉得还这样容易,何况在秦国做官的客卿呢?这反而是更进一步印证了秦王除掉四贵的全过程易如反掌的一句话。

看到上面有答案用《后山集》中的话当做证据证明宣太后曾经临朝称制,先容我大笑三声,首先,《后山集》是诗词选,是文学,文学,文学,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作为一部类似《作家笔记》的随笔,还是距离战国一千多年的北宋人写的,充其量算是陈师道本人的一家之言,什么时候可以用来当史料了?那么苏轼在《艾子杂说》里还说秦昭王长得像个镇宅狮子,他就真的长得像个镇宅狮子?那同样是文学题材的明代小说《东周列国志》里宣太后还从没出过场,是不是就能证明历史上根本没这个人?

滑天下之大稽。

某些学者口中的什么唐中宗复位,什么神龙政变,甚至什么太后高风亮节主动让权的小说情节,就请免开尊口,别再拿出来贻笑大方了罢。

不过看了看这问题的标签……嗯,某月传,我突然有点后悔自己一本正经地答了这么多。

玛丽苏万岁,说太多浪费,您开心就好。

有这么两句话我觉得说得挺好。

“只说出部分事实即是最大的谎言。”

“假话说了一百遍,也就成了真相。”

但是,真相始终是真相。不管谎言怎么拼命伪饰自己、洗脑世人,它也始终就在史书里,不来不去。

秦昭襄王和外戚集团的关系从来是:

母不能制,舅不能约。

原文见《史记·苏秦列传》和《战国策·燕策二》。白纸黑字。

答完了,不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