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只有13%”,高了还是低了?
看解释才知道,题主是在质疑某些机构及政法院校公布的高通过率。
其实80%也好,13%也罢,是真实存在的。
答主是二战主观题。为了不留遗憾,报了个网络培训班。班上56人,大多是一战主观差1分或几分的。大家都是卯足劲儿在学。说心里话,就是避免重头再来。
据统计,我们班通过率超过了80%。绝对真实。背水一战的效果。为免广告嫌疑,就不点机构名了。本人125分,不算高。
某些政法院校公布的通过率,也基本上是过了客观后的主观题通过率。近三年主观题总体通过率是40%左右(分母是过客观题的人数,不是报考人数)。在校法本通过率远高于在职考生很正常,年轻嘛,备考时间也充裕,何况有四年基础打底。虽未亲自见证,公立机构敢亮数据一般不会假,技巧在于“分母”的算法,或者在于统计样本的大小。
当然,不排除个别私营机构虚假宣传。毕竟司考年代也出现过498分的乌龙事件。
也有人质疑13%这个数据。其实更没必要。谁敢说比司法部更权威?国新办会说假话?与个人感受不同,说白了关键还是“分母”。每年那些弃考的两成以上考生,都是降低了总体通过率的“分母”。
法考改成一年两考后,大家似乎感觉通过率在“大幅提高”,其实是主客观分开计算的结果。机构和院校玩的都是“统计技巧”!司法部适时澄清,还原“天下第一考”的尊严,倒是个以正视听的好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