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还记得2006年的时候,有一个夏日黄昏,我爸到小区门口乘凉,我在家写作业。
忽然家里的固定电话响了,我跑去接电话,原来是我爸用楼下小卖部的电话打来的。
他在电话里叫我赶紧下楼,记得带上钥匙、锁好门。
我噔噔噔跑下来,看到小区门口来了一个残疾艺人。
那人没了双腿,蹲坐在简陋的小推车上,用一套破破烂烂的音响在卖唱。
我爸把我拉到一边,偷偷塞了一张新崭崭的十块钱给我:
等下他唱完,你上去把这张钱给他。
那时夕阳染了天边的云彩,霞光在朦胧的天色里晕开。
我做题做得困倦,迷迷糊糊地问:
我们为什么要给他钱啊?
我爸像打球一样拍拍我脑袋,说,
谁都不容易,能帮一点是一点。
过了这么多年,那个人唱的是什么我早已忘记。但他嗓音里的沙哑与嘶吼,却伴随着那天的夕阳,一直倒影在我回忆里。
一曲毕了,他弯下腰,一声不吭地在原地等待。
我走上前去把钱给他的时候,他冲我无声地笑了一下,我发现虽然他身上的衣服破破烂烂,脸上却洗得非常干净。
再过了一会儿,他看到没有人再给钱,就道了一声谢,用手推着轮子,艰难地往公园的方向去了。
当时我家也很不容易,刚背上房贷,我妈还在乡镇进不来城。虽然如此,我爸还是没放过这个机会——
教我做一个好人。
问题描述中提到,这十八亿捐款有半数来自三线城市和农村,我忽然就想起了这件往事。
即使是像我家这样贫穷小县城里的家庭,做父母的也总会在“善意”上对孩子言传身教啊。
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早在古时候,就有刘备教子“勿以善小而不为”。
曾经我在书上读到这句话,几乎不敢相信这是一位帝王给继承人的遗训。
后来我才慢慢明白,没有父母不希望孩子仁善的,希望后代“走正道”,已经是中国人的传统了。
所以中国的人民从来不缺乏对他人的善意与同情,只是在提供帮助的时候,有的人能力大一些,有的人能力小一些罢了。
但是那种想要帮助别人的心,在本质上是没有什么不同的。
今年八月份的时候,我看到 @梦尧 发了一条朋友圈:
他参加了一个线上的公益项目,向失学儿童捐赠了一笔学费。
每位小朋友需要1500元,他资助了十个,那就是十个1500元。
我知道他并不是什么“土豪”,也只是一个苦逼的沪漂,也有为金钱所困的艰难时刻。
但是在这个无可奈何的琐碎人间,他仍然在努力做一个力所能及的好人。
能力大的时候,就多担待一些,能力小的时候,也会尽力而为。这就是我们可爱的中国老百姓,是我们对于“行善”的执念。
无论是 @梦尧 的十个一千五百块,还是很多年前,我爸手里的那十块钱,我认为都是值得尊敬的。
然而在过去,普通人想要做公益,是一件赌博一般的事情。我们固然想要帮助别人,但又不得不担心自己的善心会不会被浪费,甚至变成别人挥霍、作恶的资本——比如刚出狱的郭美美,比如百色助学网的王杰。
我爸单位经常组织募捐,然后一起把善款送去红十字会或希望工程。
以前他每次都主动捐钱,还会在饭桌上兴致勃勃地跟我说:
你以后也要像我一样,不要舍不得钱,能帮一点是一点。
当年郭美美的新闻曝出后,他在家里生了一天的闷气。
我爸想不通,为什么他们这些背着几十年房贷、骑着破摩托车的人,要为郭美美的豪宅和跑车买单。
他依然会捐款,但是在饭桌上提起时,语气不再像过去那样笃定,而是带上了一丝犹豫。
他开始怀疑自己以前的做法是否正确,他不再自信地指导我该如何做一个好人,因为他害怕给我指错了路。
前年寒假回家,我爸兴冲冲地要加我支付宝好友。他拿出手机得意地展示给我看,“我马上就集齐了能量,可以在沙漠里种一棵树了。”
我笑着问他,你不怕支付宝骗你,不给你种?
我爸吹胡子瞪眼,说,马云这么大家业,你以为像郭美美啊,他犯得着骗我?
虽然挨骂了,但我其实挺开心的。我感觉到,我爸坚持了几十年的,那种作为一个“好人”的骄傲又回来了。
在支付宝上线的那些公益项目,用整个阿里巴巴的信用作为背书,让我爸再次相信了……他的善意不会被辜负。
除了给我们这些无力查证善款去向的普通人继续参与的信心,支付宝之类的线上公益平台,其实还带来了一个更为实际的变化:
让每一个微小善意都可以发挥出它的价值。
在那个只能通过线下机构捐款的年代,普通人的善意其实是难以“流通”的。
举例来说,普通人的能力有限,每次可能只能捐一丢丢钱,如果没有遇到募捐活动,很少会专门去找地方捐款。
而在支付宝上,参与一次捐款的成本是非常低的,只要你想,就算是几毛钱一块钱,也随时可以捐出去。
像现在这个“95%的单次捐款不超过1元,总数却达到了18亿”的故事,不光是众志成城,也不光是涓涓细流汇成江海,背后更是科技的力量在支持着我们的善意。
另一方面,在过去,其实也不鼓励单笔数字很小的捐款,因为这样产生的“损耗”将会不成比例。
传统的公益机构要专门雇工作人员,还要有办公场所。所以普通人捐钱往往是作为募捐善款的一部分,很少以个人的名义进行公益活动。
这不是看不起微小善意,也不是歧视普通人的能力,而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如果每次几毛钱、几块钱都要一个个去登记、办理手续的话,公益机构真的周转不过来。
科技同样解决了这个问题,从此以后,即使是再小的善意,也不会再被“流通成本”局限。
现在我爸在蚂蚁森林种树、在蚂蚁庄园送爱心、在公益三小时收集公益时长,支付宝用得比我还溜。
我也没闲着,六个月的间隔期一到,就会逮着开到我们学校的献血车献一次血。
看到鲜红的血液流过针筒,再被护士小姐姐封装好,我忽然想起了很多年前,我爸把我叫下楼时,天边那片被夕阳染得火红的晚霞。
众人举柴火焰高呗,什么怎么看,我倒是希望这些涓涓细流能够真的汇成江河帮助需要的人,而不是被某些人以某些名义中途截胡。
我本人捐款的时候比较少,有时候也不通过发起的募捐那种捐助,去年没有做统计捐了多少,估计也就几百块,都是直接打到需要帮助的人的账号了,因为不使用手机客户端,还得每100块缴纳5毛钱的转账手续费。不过,我观察到某宝平台购物的时候有些公益宝贝,购买后就会有不足1元的钱捐助给某公益,作为买家大抵没有仔细看过,但是,我认为我国那些低于1元的捐助就是从此类渠道来的,所以,我国公益的情况实际也并没有那么值得乐观,捐赠人次多,可能是商家活动导致的,并不是真有那么多人大发善心了。当然,我更希望每一个人都自强,都幸运,可以不需要别人的捐助;也希望国家的扶贫、五保之类的公益能够解决丧失劳动能力的弱势国民的生活问题,使得商业和民间的捐助变成锦上添花的公益活动,而不是雪中送炭的主力。
当然,无论哪一种公益活动,都希望能借助信息系统减少管理成本,流程透明,不要再被某些不良分子浑水摸鱼了。
我又发现了一个巨大的、非营利性的商机——
我平时不怎么爱捐款,碰上些大灾小情公司组织捐款一般就出个一两百,要多了我就开玩笑糊弄过去,表示要把钱捐给东北的一位节俭朴实的退休女工——我的娘亲。
我感觉很多人不爱捐有个重要的原因——
得不到即时反馈满足。
打游戏你杀了几个敌人都有升级提示呢,每一点收获都有明显的数据化展示,每氪一个金就立刻画面好看一点点,我们当然就沉迷游戏疯狂氪金。
捧爱豆也是啊,你出钱给爱豆买个热搜,流量蹭蹭蹭就往上走,你就更爱出钱。
捐钱捐完了不知道花没花,不知道拿去干啥了,不知道产生了什么正反馈。
你只能单方面相信被捐赠机构。
就很无聊。
很多有钱人爱捐钱,一方面是他们有钱心善,另一方面是:
这种大笔捐赠,基金会都会拿出详实的报告,他们眼睁睁看到非洲某个保育区多了什么设备,看到某个村落的人摆脱了疟疾,看到自己的钱真的有了正面的作用,是更容易拿钱出来的。
所以慈善事业也得引入正反馈机制,做到透明公开及时通知,绝对是很有用的。
我今天捐了二十,三天后app突然弹出个提醒,告诉我这二十块钱变成了一个口罩,有一个志愿者戴上了它,去开车接送了五个医务人员。
我就觉得这20有了意义。
你捐了一百,第二天得到推送,你的这一百和其他15个人的100合在一起,变成了临时医院的一台空调。
你就知道还有很多别人也加入了进来。
他捐了50,一直没推送,显示这50还在账上,等着其他人的钱凑满一万,还差三千,就能给医务人员买一批防护服了。
你信不信,他可能立刻就多捐了一点,甚至转发给别人让别人一起凑这三千块钱。
如果引入抽卡机制,甚至可以,你刚刚捐了200,系统突然显示,由于你的捐款让捐款池达到了一个设定值,以及今天恰好是马化腾的生日,马化腾决定,再给你配捐3000,以及给你qq加十个太阳。
再捐300,系统就会给你一个勋章成就,这个挂件可以加在微博头像上一年,还送你一年微博会员。
你简直会发朋友圈炫耀,进一步推广这个慈善项目。
疫情结束一核帐,发现有些捐款没用完,你之前捐了70还在卡里呢,一条推送发过来——
问你是接受退款,还是愿意把这笔钱还放在账上留着下一次备用。
里面还有几条购物链接,显示了这次疫情中其他做出重大捐赠的几个企业的一些产品,你要是愿意支持一下这些企业,就买一些他们产的小东西也行。
点一下就确定了。
即时、透明、高效,笔笔有去向。
捐款额肯定就上来了。
这套系统在之前非常难,徒耗大量人力。
但现在都数字化了,很多流程都走OA系统审批了。
写个程序,根据相应的会计原则(先进后出、后进先出啊啥的),完全可以把你的捐款和去向自动匹配。
这真的是一个巨大的非营利商机。
这套系统即使是成本价让慈善机构来采购,也创造了很大的收益。
咱们有这么多靠谱的人,肯定能有天把这个实现。
这个新闻让我感触最大的,是全国网友捐出来的18亿中,95%的善款不超过1元钱。
换句话说,我们国内绝大部分的公益捐助,都是由普通人几毛几分钱这样积少成多凑成的。这个现象并非全世界通用,而是只在中国才有的特点。
从上面这张图可以看出,美国很大一部分的公益捐助来自于1%的顶尖富豪,属于少数人帮少数人;而欧洲则主要是以国际援助为主,属于多数人帮少数人。
只有中国的公益现状是多数人帮多数人。
这种差异很好理解,因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发展和人文环境,本身就存在着不同。在我们中国,多数人能够有条件和工具去帮助到其他多数人,那一定少不了科技的支撑,比如互联网技术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比如移动支付工具能够让每个人都轻松的捐助出即便是几毛钱的善意。
科技可以让人致富,这是我们都有的共识,而这个新闻让更多人意识到,科技同样能够助人行善。
以前我们很多人会幻想,如果全国人民都给我哪怕1毛钱,我都可以成为亿万富翁了。这种幻想在今天已经成为了现实,因为互联网和随之而来的各种自媒体、直播等媒介的出现,即便是一个很普通的人,只要有足够的才华、能够带给足够多人独一无二的价值,就可以从中获得巨额正当的收益。
同样的,今天伴随着各种支付工具、互联网公益平台的出现,我们每个普通人心中的善念也可以汇聚成一股巨大的力量,然后帮助到这个社会上应该得到帮助的人。
这种成就今天看起来没什么奇怪的,但在过去却是无法想象的,因为大部分人心中可能想要做公益,但是支付渠道有限、且存在信息不对称的困扰。
而科技和互联网改变了这一切,从这个角度说,科技可谓这个时代最大的公益了。所以支付宝和背后的阿里对社会的贡献真的很大,这些科技公司能够让每个人尤其是普通人,在任何时刻都能参与到公益之中。
像支付宝上的公益捐助、蚂蚁森林积分植树,都是我们很熟悉的应用了。但前阵子我看到的另外一个新闻对我的触动更大。
我们在淘宝上遇到的客服小二,有相当一部分是残疾人。而这些特殊的客服人员在面对我们用户的刁难时,他们的反应居然不是愤怒,而是开心,因为“终于有人用对待正常人的口吻和自己交流了”。
这样的残疾客服在淘宝上有几十万之多,也算科技改变社会的一种写照。
最后我还想提一个概念,就是“公益”和“社会责任”的区别和关系。
我们每个普通人都有善心,当我们把善心付之行动的时候,就可以称之为公益;
对于企业组织而言,它们更多是需要承担社会责任,比如环保、比如保护消费者权益。但如果一个企业还能够利用自身优势-比如科技优势-让它的用户能够更好参与公益活动的话,这样的企业可以算作是公益和社会责任的双重标杆了。
从这个角度看,支付宝和背后的阿里,真的很了不起。
说明中国的无产阶级还是能一点一滴汇聚了十七个多亿的……
至于资产阶级呢
我说个故事
一般公司上市了,美帝会造就一堆百万富翁亿万富翁
中国的公司上市了,额,老板更有钱了……
还资本主义呢,实际上还是封建社会的思维……
2019年,我父母捐了3510元,这是我父母一年内所有收入的十分之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