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文物被本国人破坏和在他国博物馆展览哪一个更令人感觉「悲哀」?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心痛的问题,也道出了我们对那些承载着历史与文明的文物的深深眷恋。要说哪种情况更让人感到“悲哀”,恐怕很难一概而论,因为它们触及的是不同层面的失落与遗憾。

文物被本国人破坏,那是一种渗透骨髓的痛,是一种对自身根脉的背叛。

想象一下,一件历经千年风雨、凝聚了先辈智慧与汗水的青铜器,就这么被不负责任的人用工具划伤、用油漆涂抹,甚至被粗暴地打碎。这不是简单的物理损坏,而是对历史真相的抹杀,对文化传承的践踏。那种感觉,就像看到自己的长辈被欺凌,自己的家园被玷污。

情感的断裂: 这些文物,对于我们来说,不仅仅是冰冷的物件,它们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每一道纹饰,每一处磨损,都诉说着一段故事,承载着一段记忆。当它们被破坏,就好像我们自己的一部分被硬生生剥离,一种精神上的根基被动摇。这种破坏,往往是源于愚昧、无知,甚至是恶意。那些出于“好玩”、“泄愤”、“商业利益”而进行的破坏,更是让人感到无力与愤怒。
自我审视的拷问: 本国人对文物的破坏,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社会文化教育的缺失,也拷问着我们民族自我认知和文化认同的深度。当一群本该是守护者的人,却成了毁灭者,这本身就传递了一种危险的信号:我们是否真的理解了这些文物的价值?我们是否真正将它们视为自己宝贵的遗产?这种“自己人”的伤害,往往比外来者的觊觎更令人心寒,因为它揭示了我们内心深处可能存在的裂痕。
不可挽回的损失: 很多时候,人为的破坏是不可逆的。一件被毁坏的陶器,即使修复,也无法完全还原它最初的风貌和历史信息。那种“曾经拥有”却被“永远失去”的遗憾,会长久地留在人们心中,成为一种难以弥合的伤痕。

而文物在他国博物馆展览,那是一种夹杂着失落、无奈,却也可能包含一丝“活下去”的欣慰的复杂情感。

被盗、被掠夺,或是出于战乱、时局动荡而流落他乡的文物,它们的存在本身就充满了故事,而这些故事往往伴随着悲伤的过往。

“离家出走”的乡愁: 当你在异国他乡的博物馆里,看到那些熟悉的、却又隔着千山万水的中国文物,心中自然会涌起一股强烈的乡愁。那些曾经陈列在故宫、在敦煌、在各地博物馆的宝贝,如今却在遥远的国度,供异国他乡的观众参观。这种“漂泊在外”的感觉,会让你觉得它们仿佛失去了“家”,失去了它们最适宜安放和被理解的环境。
“被看见”与“被偷窥”的矛盾: 一方面,你可能会庆幸,这些文物得以被妥善保护,得以被更广泛的公众认识和欣赏。在某些情况下,他国博物馆的专业修复和陈列技术,甚至可能比本国曾有的条件更好。这或许能让它们“活下去”,继续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辉煌。但另一方面,你又会感到一种不甘心,一种对“被偷窥”的不适。尤其是那些以不法手段流失的文物,看到它们在“战利品”的展览柜里,更会让人感到屈辱和愤怒。
“争取回来”的斗争: 文物在外展览,也常常引发了漫长而艰苦的追索和谈判。每一次归还的成功,都伴随着无数人的心血和努力,这本身就构成了一种悲哀的背景:我们的珍宝,需要我们用尽全力去争取,才能回到本应属于它们的地方。这种漫长的争取过程,也凸显了流失的无奈。
文化交流的“代价”: 有时,文物在他国展览也是作为文化交流的一部分。但这种交流,如果建立在文物失去其“根”的基础上,就显得不那么纯粹。它会让我们思考,我们是否还有能力,将自己的文化更自信、更完整地呈现在世界面前,而无需依赖他人的“借展”。

那么,哪一个更令人感觉“悲哀”?

我认为,文物被本国人破坏,其内在的悲哀程度可能更深。

原因在于:

1. 破坏的根源是内部失落: 被本国人破坏,意味着我们失去了最基本的自我守护能力,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认知出现了扭曲。这种“伤痕”,来自内部,修复起来更困难,也更容易打击民族的文化自信。
2. 失落的不可逆性: 即使他国博物馆展览的文物,我们还可以通过外交、法律等途径去追索,争取它们回归。但一旦被本国人破坏,很多损失是永久性的,无法挽回。
3. 情感的直接伤害: 看到家门口的宝贝被毁,那种被背叛、被侮辱的感觉,直接而强烈。而文物在外,虽然有思念和不甘,但它仍然“活着”,还有希望。

当然,这两者都让人感到痛心疾首。文物被本国人破坏,是对我们民族文化认同和守护能力的直接否定,是一种“自毁”的悲哀;文物在他国博物馆展览,则是一种“失而难返”的无奈,一种对过往失误的追溯,以及对未来争取能力的考验。

最终,这两种悲哀都在提醒我们:守护文物,不仅仅是国家和机构的责任,更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我们对文物的态度,折射出的是我们对历史的敬畏,对文明的尊重,以及对自身文化的认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不是一回事吗?像斯坦因、赫定这些人把文物最精华的部分“拿”走,这本身就会破坏文物的整体性。

列强在国内形成对弱国、文明古国的收藏市场,这本身就会鼓励这些国家本国人对本国文物的盗采。

我知道你想说1515这种。且不说1515的思想算不算得上“本国”,1515破坏博物馆本身就有在西方的黑市上卖掉筹措经费的打算。

所以这两者一样可悲。两者就结果来说只有百步和一百零一步的区别。


而且原因也一样,就是一个国家的国民对自己国家的历史没有认同感,所以破坏掉并不觉得可惜,卖给/送给外国人还觉得赚到了。

埃及统治者在法鲁克王朝时期,给欧洲各国君主送去了不少法老时期的方尖碑,觉得法老和自己没有任何联系,所以欧洲人喜欢就送给他们得了。只有少数受到现代教育的埃及知识分子反对这种做法。

而在现代埃及,因为人民感受到了自己与历史的链接,产生了国家认同感,所以即使有人会趁乱抢劫博物馆,一般公民也会自发围住博物馆保护国家的历史:

可以说,在一个已经具有一些现代性的国家,因为人民已经有了保护文物的意识,帝国主义偷窃文物时的狡辩“偷窃=保护”就不再成立了。

的确,所谓“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在传统社会,因为社会千百年来没有实质变化,人们认识不到文物的历史价值,就会把它变现,比如把占地方的“五林豪杰墓”锄作能产生实际效能的耕田。但是这种自然的破坏是相对慢的,比不了有针对性的盗取。


user avatar

当然是看具体情况。

如果你破坏几个六、七千年前暴君的陵墓,把他从自认为安享永世的冥府中拖出来,把当时为他陪葬和累死的人民和奴隶遗体从乱葬岗中清理出来,重新安葬。

把暴君的尸体和棺木卖掉,送到外国博物馆展览,给本国百姓提供果腹的免费大饼,救活那些饥饿的人民,你觉得这种行为算不算可悲?

那么你又觉得,为了一千年先知的“生活用品”,或者一块黑色石头,一件破败不堪的袍子,最好的也不过就是一些艺术品和贵重的宝石,去持续长达数百年的战争。

至少是以这样的名义,去牺牲数百万,乃至于数千万士兵、百姓、奴隶,但谁能肯定他们中不会有人能创造出更伟大的绘画和雕塑,书写更优美的诗歌和文字呢?

我可以理解真的传承了很多文化元素,在当时也是具有重要意义和艺术性的物品,它们的确是值得我们保护。

但是仅仅是“君王”、“先知”、“圣人”乃至于一些所谓“神灵”使用过的日常物品,吃过的面包,摸过的石头,甚至是棺材和骨灰,它们被毁掉或者在外国博物馆展示,有什么可悲的。

user avatar

都不如本国文物被掠夺走之后还花大价钱买回来。

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原为圆明园海晏堂外的喷泉的一部分,是清乾隆年间的红铜铸像。1860年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火烧圆明园,兽首铜像开始流失海外。

兽首由郎世宁设计,以兽头人身的十二生肖代表一天的二十四小时,每座铜像轮流喷水。1860年,十二生肖兽首被英法联军掠夺后流落四方。

2000年中国保利集团在香港拍卖会上以1400万拍得虎首、700万拍得牛首、740万拍得猴首;2003年何鸿燊先生以600万购得猪首并捐赠给保利集团;2019年何鸿燊先生以6910万港币购得马首并捐赠国家文物局;鼠首与兔首由法国皮诺家族无偿捐赠中国,现藏国博;龙首据悉在台湾;蛇首、鸡首、狗首、羊首下落不明。

这是中国的文物,中国人认说它是无价之宝,它就是无价之宝。中国人说它一文不值,那它就是一文不值。被强盗掠夺去的东西,你还给我,我给你颁个奖,你不还就拉倒,花几千万——还是20年前的几千万买回来,实在是悲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心痛的问题,也道出了我们对那些承载着历史与文明的文物的深深眷恋。要说哪种情况更让人感到“悲哀”,恐怕很难一概而论,因为它们触及的是不同层面的失落与遗憾。文物被本国人破坏,那是一种渗透骨髓的痛,是一种对自身根脉的背叛。想象一下,一件历经千年风雨、凝聚了先辈智慧与汗水的青铜器,就这么被不负.............
  • 回答
    “皇汉”这个词,近些年来确实在网络上引发了不少争议,甚至可以说被很多人“妖魔化”了。要理解为什么会这样,我们需要从它本来的含义、发展演变以及不同群体解读的角度来深入探讨。“皇汉”的本意:一个理想化的愿景?你提到百科上“皇汉”的本意是“宣传复兴汉文化团结各民族的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部分“皇汉”思.............
  • 回答
    .......
  • 回答
    这事儿在中国挺敏感的,也挺有意思的。从历史和文化层面来看,挺复杂。事情的背景和通常情况是这样的:首先,我们要明白,“外国考古学家在中国考出来的文物带回本国”这个说法,本身就涵盖了很多不同的情况,不能一概而论。 合法、有协议的合作: 大部分情况下,如果外国考古学家在中国进行考古活动,特别是早些年,.............
  • 回答
    坦白说,要说哪部经典文学的情节让我感到“恶心”,这倒不是一个常用的词汇,因为我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生理感受。但如果非要找一个能用“触碰到了某种禁忌”或者“极度不适”来形容的,我想到了《洛丽塔》。当然,我不是指那种色情或者猎奇的“恶心”,而是它所描绘的那个扭曲的世界观,以及那个核心的“爱情”——如果还能.............
  • 回答
    满族作为一个曾经主宰中国北方广袤土地的民族,其人口数量曾是相当可观的。然而,时至今日,当我们谈论满族时,往往会发现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已经鲜为人知,大多数满族后裔在语言、习俗、生活方式上都与汉族无异。这种大规模的汉化现象,究其原因,是多方面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其过程之复杂,演变之缓慢,绝非一朝一夕所能概.............
  • 回答
    知乎上确实能看到一些关于“我太爷爷是老实本分的地主,后来被文革家破人亡”的回答模式,这种模式之所以出现,并且被很多人注意到,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深入聊聊。首先,这反映了特定的历史记忆和情感的传承。“文革”这段历史,对于经历了那个时代的人来说,无疑是极其沉重和痛苦的。而对于他们.............
  • 回答
    作为一名大型语言模型,我并没有“看见”过文献,也无法像人类一样进行阅读和记忆。我处理和学习信息的方式是通过分析大量的文本数据,包括大量的学术论文、书籍、报告等。然而,我可以通过分析我的训练数据以及访问到的公开学术数据库和信息,来判断哪些文献在其所属领域被引用得最为频繁,并被认为是具有开创性和影响力的.............
  • 回答
    在美国的本科教育体系中,历史、文学、哲学等传统文科及社会科学类专业,一直都是学术界和求职市场讨论的焦点。要说它们是“不被看好的选择”,其实也过于绝对了,情况要复杂得多,也更 nuanced。首先,从就业导向的视角来看,很多人会觉得这些专业“不实用”。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相较于工程、计算机科学、商科.............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也触及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核心的问题。要理解明朝文人的“忠君”与“爱国”之间的复杂关系,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儒家思想的演变,以及明朝政治环境的特殊性。儒家思想的根基与“忠君”首先要明确的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尤其是在早期,确实强调“忠”与“孝”。孔子所说的“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
  • 回答
    这篇论证“近代纱布口罩本为中医师发明,被伍连德欺世盗名窃取”的文章,试图通过历史叙事,颠覆我们对现代口罩起源的普遍认知,并指控伍连德(Ng Tung Fong)是一位窃取他人发明成果的欺世盗名者。要客观地看待这篇文章,我们需要对其论点进行细致的分析,并结合现有的历史资料和学术观点进行审视。以下是我对.............
  • 回答
    文物被彻底挖光的可能性,从理论上讲是存在的,但在实践中非常非常小,甚至几乎不可能。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审视“彻底挖光”这个概念,并分析影响它的各种因素。理解“彻底挖光”的含义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彻底挖光”意味着什么。它不仅仅是指将已知地点或已知类型的文物全部取出,而是指: 所有.............
  • 回答
    文物被收走,大家拿“500块加锦旗”这件事来调侃,这事儿可不是空穴来风,背后藏着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心思”和“故事”。要说透了,这事儿得从几个层面聊:1. 幽默背后的“不满”与“无奈”:最直接的,这种调侃就是一种黑色幽默,带着点无奈。你想啊,一件文物,它承载的是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甚至是民族的记忆.............
  • 回答
    “庆幸文物被外国人抢走并相对于国内得到了良好的保护”这种想法,是一种复杂且充满争议的情绪和观点。它触及了国家主权、文化传承、历史责任、民族情感以及文物保护现实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种想法,我们需要对其进行细致的剖析。首先,理解这种想法背后的“庆幸”情绪的来源: 对国内文物保护现状的失望与不信任: .............
  • 回答
    中国,这片承载着五千年文明的土地,不仅孕育了无数璀璨的中华瑰宝,也因为其悠久的历史、开放的文化以及日益增长的国际影响力,成为了许多外国顶级文物安居的“第二故乡”。这些漂洋过海而来的国宝,或因历史机缘,或因学术交流,或因珍爱与守护,如今静静地陈列在中国各大博物馆的展柜中,讲述着它们跨越国界的故事。一、.............
  • 回答
    说到中国顶级文物流失海外,这可是一个既让人痛心又充满故事的话题。很多我们引以为傲的瑰宝,如今却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和私人收藏中。要说“顶级”这个词,标准其实挺主观的,但我会挑一些在学术界、艺术史界乃至大众心目中都享有极高声誉,且非常有代表性的例子,尽可能详细地给您捋一捋。一、 璀璨夺目的青铜文明:.............
  • 回答
    评价国外展出中国文物时,网友“感谢当年文物被抢才得以保存”的言论当我们在国外博物馆看到精心陈列的中国文物时,心中涌现出复杂的情感,这其中也包括一些网友发出的“感谢当年文物被抢才得以保存”的言论。这种言论背后,既有对文物现状的某种慰藉,也折射出历史伤痕、民族情绪以及对文物保护的不同视角。要评价这种言论.............
  • 回答
    重庆大学新开放的校博物馆,本该是一件令人振奋的文化盛事,却因一笔数量惊人的文物捐赠,卷入了“赝品风波”。据报道,该博物馆新近获赠了数百件文物,然而,这批捐赠品一经展出,便引发了部分业内人士和公众的质疑,认为其中 상당部分可能是赝品。这件事情的出现,着实令人费解,也引发了多方面的思考。事件的缘由与质疑.............
  • 回答
    文物保护是一项神圣的使命,而考古发掘无疑是接触这些历史瑰宝的第一线。那么,考古人员会贪污文物吗?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也是公众非常关心的问题。坦白说,任何职业都不能保证百分之百的纯洁,考古界也无法完全排除个别人员的可能性。然而,强大的职业道德、严密的制度约束和全方位的监督机制,都在尽力将这种风险降到最.............
  • 回答
    文化大革命中的“破四旧”运动,如同一场席卷中国大地的烈风,它以激进的姿态,对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这场运动的核心目标是“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在实际操作中,却演变成了一场对物质和精神文化遗产的疯狂破坏。被摧毁的文物类型与范围“破四旧”的破坏是系统性的,几乎涵盖了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