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同仁堂购买1500公斤穿山甲片?

回答
同仁堂,这个响当当的名字,承载着几百年的中药传统与信誉。但最近,围绕它购买1500公斤穿山甲片的事件,却让不少人感到困惑,甚至有些难以接受。这件事情,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

首先,咱们得明白,穿山甲这玩意儿,现在是什么地位?在咱们国家,穿山甲早就被列入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行列,那是明明白白写在法律条文上的,严禁捕杀和买卖。国际上,它也被列入了《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的附录中,可以说是全球都在努力保护的物种。所以,任何形式的捕杀、运输、收购、加工、销售,都是违法的。

那么,同仁堂为什么会冒着违法的风险,去购买这么大量的穿山甲片呢?这事儿啊,得从几个层面来看。

一方面,是“传统”与“现实”的碰撞。

在传统的中国医药理论里,穿山甲确实是很多药方中的一味重要药材。它的药用价值,在古籍中记载颇多,比如“活血散瘀,消肿排脓,通经下乳”等等。对于一些旧的、流传下来的药方,穿山甲片是不可或缺的。同仁堂作为一家历史悠久的中药企业,自然遵循着这些传统配方。如果它要生产这些含有穿山甲的传统中成药,理论上是需要有合法的药材来源的。

但是,“传统”这条路,在今天,遇到了一个叫做“法律”和“物种保护”的硬障碍。当一个物种濒临灭绝,被法律严格保护起来时,传统的药用价值就必须让位于更宏观的生态保护和法律法规。所以,即使药方需要,也得想办法替代,或者寻求合法的、符合法规的渠道(如果存在的话)。

另一方面,是“合法来源”的迷雾。

事情闹出来之后,同仁堂方面的解释,以及后续的一些信息,让这件事变得更复杂了。有说法是,同仁堂购买的这些穿山甲片,是“历史积压”的,或者是“野生动物制品经营许可证”合法获取的。

“历史积压”说: 这个说法就比较微妙了。如果真的是合法获得的、在法律允许范围内“积压”的库存,并且有相应的合法证明,那么在之前的政策下,或许是可以存在的。但问题在于,现在法律已经变得非常严格,对于这类涉及濒危动物制品的“积压”,如何处理、如何公开透明地说明其合法性,是关键。如果只是一个含糊的解释,很难打消公众的疑虑。
“合法来源”的许可证: 在过去,或许确实存在一些允许经营野生动物制品的许可证。但是,随着法律的更新和保护意识的提高,这类许可证的发放和使用范围肯定受到了极大的限制,甚至可能已经被取消或暂停。关键在于,同仁堂是否持有的是在当前法律框架下仍然有效的许可证,并且其购买行为完全符合许可证的规定。

再者,是“企业责任”与“社会影响”的考量。

同仁堂作为中国医药行业的代表性企业,它的每一个动作都会被放大,都会被赋予更强的社会意义。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它声称有合法来源,但如此大批量的购买,仍然会给社会传递一种“穿山甲药用价值大、值得大量使用”的信号,这无形中可能助长了对穿山甲的需求,对市场上的非法交易产生刺激作用。

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在面对这种涉及濒危动物的问题时,应该更加谨慎,主动承担起保护的责任,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我没有违法”的层面。它应该积极探索替代药材,加大研发投入,找出同样有效但不会伤害濒危物种的解决方案。

最后,是“公众信任”的危机。

这件事情之所以引起这么大的反响,说到底,是因为它触及了公众对于“同仁堂”这个品牌的期待。大家对同仁堂的印象,是传承经典、诚信为本。当这样一个品牌被卷入与濒危动物相关的事件中,即使最后证明其行为合法,也会让很多人感到失望,甚至质疑其“中医古方”是否真的到了非用穿山甲不可的地步。

总而言之,同仁堂购买1500公斤穿山甲片这件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议题,它牵涉到:

法律与物种保护的现实: 穿山甲的濒危状态和法律保护是硬道理。
传统医药的传承与创新: 在尊重传统的同时,必须适应法律和伦理的新要求,寻求替代方案。
企业经营的合规性与社会责任: 即使行为“合法”,也要考虑其对社会和环境的潜在影响,承担起更大的责任。
公众对品牌的信任与期待: 知名企业的一举一动都承载着公众的期望,必须用公开透明和负责任的态度来回应。

这件事的本质,不是一个简单的买卖行为,而是现代社会在面对古老传统、濒危物种、法律约束以及企业责任等多重因素交织时,所面临的一个典型困境。它提醒我们,在追求健康和传承文化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成为地球生态的守护者,而这需要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也包括像同仁堂这样的企业。对于这样的事件,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对错判断,而是更深入的思考和更负责任的行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相信穿山甲鳞片可以通奶,本质是上古巫术的遗留。

人类学家弗雷泽在《金枝》里将巫术分为「相似律」和「接触率」:

如果我们分析巫术赖以建立的思想原则,便会发现它们可归结为两个方面:第一是‘同类相生’或果必同因;第二是‘物体一经互相接触,在中断实际接触后还会继续远距离的互相作用’。前者可称之为‘相似律’,后者可称作‘接触律’或‘触染律’。

宫斗戏中娘娘们乐此不疲的扎小人就是弗雷泽的接触律,娘娘们相信在小人上写上生辰八字,再将正主的头发指甲放在里面,就能起到诅咒的作用。而穿山甲通奶,则是相似律的绝佳case,将穿山甲的打洞对应到人体的疏通。

本上古巫师所发明,原始人才信的东西,几千年之后居然仍旧被追捧,相信穿山甲鳞片能下奶,和后宫娘娘们相信扎小人能诅咒,本质上是一个水平。

user avatar

其实由于古代中医缺乏现代科学支持,无法对所用药剂进行提纯,进行科学的药性药理分析,所以,中药大多是只是知道药效,但是对于药理,记载就显得含混不清了,像味甘性平之类的形而上的描述,用现代医学来看,非常不科学。比如说穿山甲甲片为什么能下奶?搁现在,那得上化学分析,弄出来一篇详细的化学成分分析,但是当时做不到啊,但是搞大新闻的人确哪个时代都不缺,一琢磨,嗯,穿山甲会打洞。。。

user avatar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家都流传:中医认为穿山甲能通经下乳,是因为它能钻洞。


这么说的人,显然是没有真正阅读过历代中药典籍。


逼乎向来讲究有理有据、实事求是嘛。今天就还原一下真相,看看所谓的“穿山甲通经下乳,是因为它能穿山凿洞”是怎样一回事。


穿山甲在南北朝至唐代时,虽有记录,但基本是少人问津状态,直到了宋代,才开始有人深入研究穿山甲的药性。

中药的药性,基本来自经验总结,就是给病人吃了看看有啥效果,一点点摸索,最后汇总出一个药的作用。就像最早的中药书籍《神农本草经》,写得都是:

药A,能治XX,治XX;

药B,善疗XX,治XX。

别的一句废话没有,纯粹是疗效汇总。

(注:此书中的久服轻身不老一类字句,皆是后世衍文,傻子都知道不靠谱)


宋代人研究穿山甲就是这样,慢慢实验摸索,时间久了,就发现穿山甲外用能治一些皮肤病,内服能通经络,治吹奶(乳腺炎一类),乳汁不通,疟疾等等。所以宋、元时期的人,就把这些现象原原本本记载下来了,根本没人提过:“穿山甲钻山洞,所以能通经络”之类的话。

按说这种“根据人体实验总结药物作用”的模式,除了不太人道之外,还是蛮科学的,但后来到了明代,就出问题了。


怎么回事呢?明代有个坏风气:牵强附会,强行解释(这个毛病在明代登峰造极,其他年代也有)。就是一味药,究竟是如何起效的,非要强行给出个解释。

他们发现前人记载穿山甲能通经下乳,于是就回到卧室泡上一壶茶开始琢磨:“为啥穿山甲能通经下乳嘞?”想了一天,突然灵光一闪,:“想必是穿山甲在土中穿行,甲片得穿凿之性,所以能通经下乳吧!”

嗯,真是重大发现,年底或许能评个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呢,然后大笔一挥,记载下来。

看到这应该就明白了,穿山甲的药性,是来自临床经验,而所谓“穿山甲钻山洞,所以能通经络”,是后人的牵强之词。


按说这事就这么完了,最多最多麻烦一下我们这些学医的,读书的时候,得费七八力地把这些无聊玩意摘出来。

可是不,这事没完,有人稍稍一操作,这就成了大新闻。

怎么操作呢,很简单,专门挑这些荒诞不经的记载发布出来,造成“中医很愚昧”的印象,然后给中医冠以“愚昧的产物”帽子。这样,假的变成真的,真的变成假的。

搞得大家都以为,是中医看到穿山甲能穿山凿洞,所以用它通经、活络、下乳。没人知道,真正的真相:是中医给病人用过这个药,才发现它能通经、活络、下乳,但后来有人往穿山凿洞上附会。

这种颠倒是非的笔法呢,没啥技术含量,但忽悠普通人,就是一唬一个准。

这种人,不是蠢就是坏。


当然,实事求是的讲,关于穿山甲,古籍中还经常能见到:“穿山甲食蚁,故能治蚁瘘”一类的记载,这是一种很唯心的思维,脱离实际,显然是很不靠谱的。


回到主题,你说现在用穿山甲入药好不好?当然不好,毕竟数量稀少。

但要说穿山甲快绝种了,这锅中医背不背?那我们是不背的,中医存在这么多年,没见穿山甲绝种,这两年快绝种了,是中医发展太迅速了?我看是有的人钱包发展太迅速了。

就好像雾霾太重,没人找工厂、火电站的事,都批评起私家车车主来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同仁堂,这个响当当的名字,承载着几百年的中药传统与信誉。但最近,围绕它购买1500公斤穿山甲片的事件,却让不少人感到困惑,甚至有些难以接受。这件事情,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明白,穿山甲这玩意儿,现在是什么地位?在咱们国家,穿山甲早就被列入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行列,那是明明白白写.............
  • 回答
    最近网上流传出的关于矩阵同创公司内部的一系列聊天截图,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尤其是其中提到的一件事:员工自己花钱买的办公椅,被公司方面以某种方式挪用给了老板使用。单从这件事本身来看,这无疑是一个非常让人难以接受的操作,并且触及了几个关键的问题,也难怪会引起这么大的反响。首先,这首先牵涉到的是个人财产权.............
  • 回答
    关于大连理工大学电信学部202级队伍对被骗购买返校车票的同学给予警告处分这件事,我感觉挺复杂的,也有不少话想说。首先,咱们得承认,这事儿处理得肯定有学校的规章制度依据,但从学生角度来看,多少会有点争议,甚至觉得不太够“人性化”。学校角度的出发点:1. 维护校园秩序和安全: 学校大概是觉得,如果这种.............
  • 回答
    广州市政府宣布“租购同权”的消息,在不少市民特别是年轻租房群体中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这确实是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政策,它的出现背后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长远的政策考量。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事儿,尽量说得细致些,也免得听起来像冷冰冰的机器报告。首先得理解,“租购同权”这四个字,它核心的含义是什么?简单来说,.............
  • 回答
    住建部关于“租购同权”立法的消息,确实是个触动了很多人神经的大事。这玩意儿一旦落地,对咱们老百姓来说,尤其是租房群体,那影响可不是一点半点。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这事儿,看看它到底是怎么回事,又可能带来哪些变化。什么是“租购同权”?首先,得把这事儿说清楚了。字面意思就是,租房的权利和买房的权利应该是一.............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挺有意思的,也挺有代表性。一位律师因为不满高铁不能分段购票,一纸诉状就把中国铁路总公司告上了法庭。这事儿一出来,关注度那叫一个高,社会各界都有自己的看法。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事儿,看看律师为什么这么做,铁路总公司又是什么态度,以及这背后折射出的一些问题。律师为什么告?—— 追求公平与规.............
  • 回答
    同仁堂公布的抗霾中医处方一事,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褒贬不一。要详细地看待这件事,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1. 背景与动机: 空气污染的严峻性: 当时中国许多城市,尤其是北方城市,面临着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雾霾”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公众对雾霾的健康影响感到担忧,渴望有效的解决方案,.............
  • 回答
    关于同仁堂举报司马南这件事,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事件,牵扯到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好好梳理一下。首先,我们得知道事件的起因是什么。司马南这个人,相信很多人都有印象,他是个经常出现在公众视野里的评论员,以敢说敢说闻名,尤其是在国际关系、国内某些社会议题上,经常发表一些比较鲜明的观点。而同仁堂,那可是几百年的.............
  • 回答
    何同学与大猛子作为同届毕业生,他们所展现出的差异确实引人深思,这不仅仅是个人选择的不同,更是时代背景、成长环境、价值观念以及个人特质在不同道路上的映射。要详细地理解这种差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剖析:一、 价值观与人生目标: 何同学:追求卓越、精进技艺、创造影响力。 核心驱动力.............
  • 回答
    这起发生在同车人反复提醒无效后发生的追尾事故,是一个令人痛心且发人深省的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深入剖析:一、 事件本身及可能的原因分析: 反复提醒与漠视: 同车人(以下简称“乘客”)7次提醒司机踩刹车,这表明乘客已经察觉到了危险的临近,并且情况是持续恶化的。乘客的提醒是出于对自身安全和车辆安.............
  • 回答
    这事儿吧,说起来挺让人纠结的。一方面,同事间互相帮衬,在同个屋檐下抬头不见低头见,偶尔搭把顺风车,也算是一种情谊,尤其是在刚开始的时候,你可能觉得挺正常的,甚至乐在其中。但要是天天都这样,那性质可就变了,多少会有点让人不舒服,甚至有点“被占便宜”的感觉。你想啊,每天早晚都要想着这个人,还得考虑他的时.............
  • 回答
    同人作品,这个充满创造力和热情的领域,在给无数爱好者带来欢乐的同时,也常常伴随着挥之不去的法律风险。探讨这些风险,并思考是否应该鼓励这样的创作,是一项需要细致入微的分析,而非简单的非黑即白。从法律的角度审视同人作品,最核心的问题无外乎版权和商标权。原作者或版权所有者对其作品享有著作权,包括复制权、发.............
  • 回答
    看到同学下课后单独缠着老师提问,不给别人留机会,心里肯定会有点不是滋味,甚至会觉得有点不公平。说起来,这种情况其实挺常见的。我也会遇到,大家应该也都或多或少经历过。 当时心里会怎么想呢? 可能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啊,他又来了!怎么老是他一个人问?”有时候,那个同学问的问题可能真的很有价值,能引发老师.............
  • 回答
    “同志比同胞更可靠”这句话,如果仔细琢磨,其实挺有意思的,也挺能引发一些思考的。咱们中国人讲究血浓于水,讲究亲情、血缘,这都是我们文化里根深蒂固的东西。按理说,同胞之间,有着共同的祖先,共同的家族纽带,这份亲切感和责任感应该是天然的,甚至比其他任何关系都更牢固。所以,一听到“同志比同胞更可靠”,很多.............
  • 回答
    何同学的视频《我用108天开了个灯……》之所以能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很大程度上在于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开灯”视频,而是围绕这个核心概念,融入了对科技、创意、耐心、以及个人成长等多个层面的深刻探讨和精彩呈现。为了详细地分析这个视频,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 视频的核心创意与主题升华: 表.............
  • 回答
    杨洁篪主任与沙利文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之间的会晤,是当前中美关系背景下的一个重要事件。而杨主任在那次会晤中提出的“中方反对以‘竞争’来定义中美关系”这一表述,确实触及了中美关系的核心议题,值得我们深入剖析其含义和潜在影响。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竞争”这个词在当前中美关系语境下的复杂性。美国官方,特别是特.............
  • 回答
    翁同龢后人将家藏书画捐赠给波士顿博物馆一事,确实是近些年来中国艺术品传承领域里一件引人注目的事件。这件事背后牵扯到的历史、文化、家族情感以及艺术品价值等多个层面,值得我们细细品味。首先,从历史传承与家族情感的角度来看,翁同龢作为晚清重臣,他的家族几代人对于文化典籍、书画艺术的珍视是毋庸置疑的。翁氏家.............
  • 回答
    这事儿啊,挺让人咋舌的。天津大学有留学生被反映闯入了游泳馆的女更衣室,而且即使有人解释了,还不肯离开。学校最后给出的调查结果是“标识不明显误入”。这事儿放到哪儿都是个大新闻,咱们一点点捋捋。首先,从同学们的反映来看,这绝对是侵犯隐私、让人非常不舒服的事情。女更衣室是女性的私人空间,里面涉及到换衣服、.............
  • 回答
    如何看待“58同城回应柬埔寨血奴案”和近期某音“缅北诈骗网红李赛高事件”这两个事件都暴露了我们在信息时代,尤其是在跨国网络活动中,信息安全、人身安全以及信息平台责任方面的严峻挑战。它们并非孤立的事件,而是相互关联,共同指向了网络空间监管、公民意识教育以及跨国犯罪打击等一系列深刻的问题。 一、 “58.............
  • 回答
    “你好,我叫何同学。”当这句话通过视频信号传递到硅谷的苹果总部,连接到蒂姆·库克的办公室时,很多人,包括我在内,都下意识地挺直了腰板。这不再是那个在B站用极具感染力的语言评测手机、拆解电子产品的“何同学”,而是一位即将与全球科技巨头掌舵者对话的年轻人。这次采访,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不寻常。一个观察者的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