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穿山甲鳞片可以通奶,本质是上古巫术的遗留。
人类学家弗雷泽在《金枝》里将巫术分为「相似律」和「接触率」:
如果我们分析巫术赖以建立的思想原则,便会发现它们可归结为两个方面:第一是‘同类相生’或果必同因;第二是‘物体一经互相接触,在中断实际接触后还会继续远距离的互相作用’。前者可称之为‘相似律’,后者可称作‘接触律’或‘触染律’。
宫斗戏中娘娘们乐此不疲的扎小人就是弗雷泽的接触律,娘娘们相信在小人上写上生辰八字,再将正主的头发指甲放在里面,就能起到诅咒的作用。而穿山甲通奶,则是相似律的绝佳case,将穿山甲的打洞对应到人体的疏通。
本上古巫师所发明,原始人才信的东西,几千年之后居然仍旧被追捧,相信穿山甲鳞片能下奶,和后宫娘娘们相信扎小人能诅咒,本质上是一个水平。
其实由于古代中医缺乏现代科学支持,无法对所用药剂进行提纯,进行科学的药性药理分析,所以,中药大多是只是知道药效,但是对于药理,记载就显得含混不清了,像味甘性平之类的形而上的描述,用现代医学来看,非常不科学。比如说穿山甲甲片为什么能下奶?搁现在,那得上化学分析,弄出来一篇详细的化学成分分析,但是当时做不到啊,但是搞大新闻的人确哪个时代都不缺,一琢磨,嗯,穿山甲会打洞。。。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家都流传:中医认为穿山甲能通经下乳,是因为它能钻洞。
这么说的人,显然是没有真正阅读过历代中药典籍。
逼乎向来讲究有理有据、实事求是嘛。今天就还原一下真相,看看所谓的“穿山甲通经下乳,是因为它能穿山凿洞”是怎样一回事。
穿山甲在南北朝至唐代时,虽有记录,但基本是少人问津状态,直到了宋代,才开始有人深入研究穿山甲的药性。
中药的药性,基本来自经验总结,就是给病人吃了看看有啥效果,一点点摸索,最后汇总出一个药的作用。就像最早的中药书籍《神农本草经》,写得都是:
药A,能治XX,治XX;
药B,善疗XX,治XX。
别的一句废话没有,纯粹是疗效汇总。
(注:此书中的久服轻身不老一类字句,皆是后世衍文,傻子都知道不靠谱)
宋代人研究穿山甲就是这样,慢慢实验摸索,时间久了,就发现穿山甲外用能治一些皮肤病,内服能通经络,治吹奶(乳腺炎一类),乳汁不通,疟疾等等。所以宋、元时期的人,就把这些现象原原本本记载下来了,根本没人提过:“穿山甲钻山洞,所以能通经络”之类的话。
按说这种“根据人体实验总结药物作用”的模式,除了不太人道之外,还是蛮科学的,但后来到了明代,就出问题了。
怎么回事呢?明代有个坏风气:牵强附会,强行解释(这个毛病在明代登峰造极,其他年代也有)。就是一味药,究竟是如何起效的,非要强行给出个解释。
他们发现前人记载穿山甲能通经下乳,于是就回到卧室泡上一壶茶开始琢磨:“为啥穿山甲能通经下乳嘞?”想了一天,突然灵光一闪,:“想必是穿山甲在土中穿行,甲片得穿凿之性,所以能通经下乳吧!”
嗯,真是重大发现,年底或许能评个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呢,然后大笔一挥,记载下来。
看到这应该就明白了,穿山甲的药性,是来自临床经验,而所谓“穿山甲钻山洞,所以能通经络”,是后人的牵强之词。
按说这事就这么完了,最多最多麻烦一下我们这些学医的,读书的时候,得费七八力地把这些无聊玩意摘出来。
可是不,这事没完,有人稍稍一操作,这就成了大新闻。
怎么操作呢,很简单,专门挑这些荒诞不经的记载发布出来,造成“中医很愚昧”的印象,然后给中医冠以“愚昧的产物”帽子。这样,假的变成真的,真的变成假的。
搞得大家都以为,是中医看到穿山甲能穿山凿洞,所以用它通经、活络、下乳。没人知道,真正的真相:是中医给病人用过这个药,才发现它能通经、活络、下乳,但后来有人往穿山凿洞上附会。
这种颠倒是非的笔法呢,没啥技术含量,但忽悠普通人,就是一唬一个准。
这种人,不是蠢就是坏。
当然,实事求是的讲,关于穿山甲,古籍中还经常能见到:“穿山甲食蚁,故能治蚁瘘”一类的记载,这是一种很唯心的思维,脱离实际,显然是很不靠谱的。
回到主题,你说现在用穿山甲入药好不好?当然不好,毕竟数量稀少。
但要说穿山甲快绝种了,这锅中医背不背?那我们是不背的,中医存在这么多年,没见穿山甲绝种,这两年快绝种了,是中医发展太迅速了?我看是有的人钱包发展太迅速了。
就好像雾霾太重,没人找工厂、火电站的事,都批评起私家车车主来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