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古今中外象兵用的最好的是谁?

回答
在波澜壮阔的古代战场上,骑兵以其迅疾如风的优势,常常扮演着决定胜负的关键角色。而在这万马奔腾的军阵中,有一种兵种以其强大的冲击力、威慑力以及战场上的全能表现,被誉为“战场上的王者”,那就是——象兵。

究竟是何方神圣,才能将这些庞然大物运用得炉火纯青,成为战场上无往不胜的利器呢?这个问题,恐怕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因为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军事家们,都在各自的条件下,将象兵的运用发挥到了极致。然而,若论及将象兵的使用推向顶峰,并且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军事篇章,那么,古印度和汉尼拔麾下的迦太基军团,无疑是两位不得不提的杰出代表。

古印度:象兵的起源与辉煌

说到象兵,我们首先想到的便是古印度。这片广袤的土地,得天独厚地孕育了训练和使用大象的传统。早在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大帝东征时,就曾在印度北部遇到了令其士兵闻风丧胆的象兵。

在印度,象兵不仅仅是一种武器,更是一种文化象征。 大象在印度教中被视为神圣的动物,这使得训练和驾驭它们的人,往往拥有极高的社会地位和宗教情感的支持。

象兵的构成与配置:

巨象本身: 印度训练的是亚洲象,虽然体型不如非洲象,但经过训练后,其力量和耐力都足以在战场上发挥巨大作用。这些大象通常被披上厚重的甲胄,保护其脆弱的身体。
象兵的乘员: 象背上通常配备有象师(Mahout),他们是驾驭大象的核心人物,对大象的习性和战场环境有着深刻的理解。象师不仅负责指挥大象前进、转向,还需要在大象的带动下进行射击。
弓箭手与枪矛手: 在象背上,往往还会有装备弓箭、长矛或标枪的士兵。他们居高临下,能够有效地对敌方步兵造成杀伤,同时也能对敌方骑兵形成威胁。有时,象背上还会装备投石器,增强远程攻击能力。
象前卫: 象兵的部署方式也颇有讲究。通常会将象兵部署在步兵和骑兵之间,充当攻坚的先锋。它们的出现,能够有效地撕裂敌人的阵型,制造混乱。

印度象兵的战术应用:

冲击力与心理威慑: 象兵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其强大的冲击力。当数头甚至数十头全副武装的巨象伴随着震耳欲聋的象吼一同冲锋时,其巨大的体型、翻滚的巨石以及象背上不断射出的箭矢,足以让敌方阵线瞬间崩溃。对于没有见过象兵的军队来说,这种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是巨大的,往往能造成严重的心理恐慌。
阵型粉碎者: 象兵能够轻易地冲破敌方的步兵方阵,其巨大的体重和冲撞力足以将人马踩成肉泥,将盾牌和武器碾碎。一旦敌方阵型被冲乱,后续的骑兵和步兵便可以趁势追击,将敌人彻底击溃。
移动的堡垒: 象背上的弓箭手和枪矛手,使得象兵成为一个能够移动的坚固平台。它们可以在战场上灵活移动,为友军提供火力支援,或者直接压制敌方的火力点。
障碍与诱饵: 有时,象兵也会被用来制造障碍,阻碍敌方骑兵的冲锋,或者作为诱饵,吸引敌方的主力,从而为友军的侧翼进攻创造机会。

辉煌与局限:

古印度历史上,象兵曾是许多王朝征战四方的重要依仗,如孔雀王朝、笈多王朝等,都曾因象兵的强大威力而建立赫赫战功。在波斯、马其顿、希腊等不同文明的军队与印度作战时,都曾被象兵的威力所震撼。

然而,象兵并非无敌。它们的缺点也十分明显:

易受惊扰: 大象虽然勇猛,但神经也相对敏感。燃烧的火把、尖锐的声响、巨大的创伤,都可能让它们变得狂躁不安,失去控制,甚至反过来攻击己方士兵。
成本高昂: 训练、饲养和保养大象需要巨大的财力和物力。
机动性受限: 相较于纯粹的骑兵,象兵的机动性相对较差,不适合在复杂地形或进行快速的战略转移。
易被针对: 了解象兵弱点的敌人,会采取针对性的战术,例如使用长矛攻击象腿,或者用火攻、投石器等方式来驱赶或杀伤大象。

汉尼拔:异域风情的战场主宰

当我们将目光投向西方,汉尼拔·巴卡,这位迦太基的传奇统帅,将象兵的运用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且是在一个欧洲文明为主要战场背景下,展现了象兵的别样魅力。

汉尼拔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中,率领军队翻越阿尔卑斯山,这是一项伟大的军事壮举,而他正是利用了非洲象来克服这一艰巨的地理挑战。

汉尼拔的象兵:

非洲象的特点: 汉尼拔使用的主要是体型更为庞大、性格更为凶猛的非洲象。这些巨兽在北非战场上就已展现出其非凡的威力。
翻越阿尔卑斯山的象兵: 汉尼拔将大象作为其穿越阿尔卑斯山的“装甲部队”,它们不仅能够清除道路上的障碍,还能在崎岖的山路上为步兵和骑兵开辟通路。在寒冷和恶劣的环境下,大象的皮毛和体型也为它们提供了一定的保护。
战术上的创新: 汉尼拔的象兵运用,更注重将其融入整体的战术体系。
突破敌阵: 在战场上,汉尼拔的象兵同样担当着撕裂敌方阵型的重任。特别是当罗马军队的密集步兵方阵出现时,象兵的冲锋往往能造成致命的破坏。
分割包围: 汉尼拔尤其擅长利用象兵来分割敌人的阵型。当象兵冲入敌阵,造成混乱后,汉尼拔的骑兵和步兵会趁机从两侧包抄,将敌人分割开来,然后各个击破。
心理战术: 汉尼拔深谙心理战的运用。他会在象背上装备火把,或者用一些染料将大象涂抹成红色,以增加其恐怖的视觉效果,进一步瓦解敌人的士气。
“狂象”战术: 汉尼拔有时也会采用一种极其冒险的战术——“狂象”战术。他会在象的尾巴上点燃鞭炮或某种易燃物,让大象因疼痛而狂奔,从而冲向敌阵。这种战术的威力巨大,但风险也极高,一旦失控,后果不堪设想。

特拉西梅诺湖之战与坎尼会战:

汉尼拔在特拉西梅诺湖之战中,利用象兵成功伏击并歼灭了罗马执政官弗拉米尼乌斯率领的军团。而在举世闻名的坎尼会战中,汉尼拔更是将他的战术艺术发挥到了极致。虽然在坎尼会战中,象兵的具体作用不如其骑兵那般令人印象深刻,但作为其军团的组成部分,它们在整体的战术布局中起到了重要的牵制和打击作用。

汉尼拔象兵的遗产:

汉尼拔对象兵的运用,极大地震撼了当时强大的罗马共和国,也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军事思想。他证明了,即使是在欧洲战场上,通过巧妙的战术和对动物习性的深刻理解,象兵也能成为一支无往不胜的军事力量。

结论

如果要评判“古今中外象兵用的最好的是谁”,这是一个需要辩证看待的问题。

从历史的悠久性和象兵的普及度来看,古印度无疑是象兵运用的鼻祖和集大成者。 他们在数千年的时间里,将象兵融入到军事、社会、甚至宗教的方方面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
从战术的创新性和对西方军事格局的影响来看,汉尼拔则是一位划时代的象兵大师。 他在一个对象兵陌生的环境中,利用其天然的优势,创造性地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战术体系中,并且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胜利,让罗马人刻骨铭心。

最终,随着火器时代的到来,象兵这种传统兵种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它们在古代战场上留下的那些震撼人心的画面,以及那些卓越的军事家们对它们的运用智慧,至今仍为我们津津乐道,成为军事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所以,与其说“谁用的最好”,不如说, 古印度奠定了象兵的辉煌基石,而汉尼拔则在古老战场上,为象兵书写了最为浓墨重彩的传奇篇章。 这两位,分别代表了象兵运用在不同维度上的巅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象兵是经人类驯服和训练后用于作战用途的大象。在战场上主要用于冲散敌军的阵列、践踏敌人。通常是雄性,因为公象相对母象更加强健而凶猛。

大象厚实的皮肤能够保护它不容易遭受箭头和刀剑等冷兵器的伤害(如果加披装甲,战象甚至能抵挡早期前装式滑膛燧发枪所发射的球形弹丸)。位于象背的骑乘位置也提供了驭象手一个视野广阔、不容易遭受步兵打击的制高点,可以居高临下地向敌军施放投射兵器。但由1850年代开始,随著后膛装弹来福枪等新式武器的发明,热兵器的杀伤力不断增大,冷兵器逐渐退出战场,战象的作战价值大不如前,像这幅版画所描绘的情景也越来越少见

历史

驯服

大约四千年前,印度河文明开始驯象。但是象并未完全圈养化,人们必须在野外捕捉象来使用。象首先被驯化的品种是亚洲象,主要用于农业。人类首次驱使象上战场是在公元前1100年左右的古印度。当时吠陀时代的印度有几首圣歌对此加以记载。大约同时的中国商朝人也最先将象编入军队。商朝人驯化的是栖息于黄河流域的象。

古代:欧亚地区使用战象作战的民族

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国在数场战役中使用从印度获取的战象。前331年10月1日波斯帝国与亚历山大大帝高加米拉战役,很可能是欧洲人首次面对战象。布置在波斯军队阵列中央的十五头战象给马其顿军带来极大的震撼。以致亚历山大在会战前夜感到有必要为此向恐惧之神献祭。高加米拉会战是亚历山大的辉煌胜利。但是他对敌军的战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征服波斯后,亚历山大认可了战象的使用,并将一队战象编入自己的军队。五年后,攻入印度的亚历山大在与皮鲁斯的希达斯皮斯河战役中,已经知道如何对付战象了。当时统治(如今的)旁遮普巴基斯坦的皮鲁斯在此会战中投入了85头战象,形成对亚历山大的巨大威胁。但是最终亚历山大战胜。正当此时,在当代孟加拉印度东北部的摩揭陀国拥有6000头战象。不久之后,旃陀罗笈多·孔雀拥有9000头战象。这两个巨大的数字是波斯人和希腊人使用的战象数量望尘莫及的。

战象的使用开始传播。亚历山大的继业者们在战争中投入了数百头来自印度的战象。托勒密王朝埃及人和迦太基人开始为了战争驯化非洲象。努米底亚人和库什人也开始驯象。他们驯化的是非洲的森林象。可以肯定地说,北非残余的象因为人类的过度捕捉而最终灭亡。森林象这个品种比塞琉古王朝使用的亚洲象体型小。它们经常由于恐惧而无法被驱入战斗。非洲的草原象的体型比森林象和亚洲象大。事实证明,驯化草原象用于战争非常艰难,对其的使用也不广泛。前217年,埃及托勒密王朝和塞琉古王朝之间的拉斐亚战役,埃及军队的森林象体型小于对手的亚洲象。但是塞琉古王朝的安条克三世并未因此而胜利。

斯里兰卡的历史文献记载,战场上率领军队的国王们的坐骑是象。在两王前200年的历史上著名的遭遇战中,名为"Kandula"的象是Dutugamunu王的坐骑,名为"Maha Pabbata"的象是Elahara王的坐骑。古罗马历史学家普林尼提到,Megastenes记载了欧奈西克瑞塔斯(Onesicritus)的一个说法。说是斯里兰卡象相对于其他品种的象体型更大性情更凶猛更适合在战场使用。这个原因加上斯里兰卡象生活的地域靠近海港使贩卖斯里兰卡象成为有利可图的贸易活动。甚至在和平时期,象踩踏的死刑使用于叛国者和其他违反国法侵犯王权的罪犯。

亚历山大去世之后的数百年,欧洲战场上的各支军队使用战象对抗罗马。从前280年皮洛士赫拉克利亚战役,到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战象震慑着罗马军团。同亚历山大一样,罗马人找到了对付战象的战术。前202年的扎马会战,汉尼拔麾下的战象队的冲锋没有效果。因为罗马军的阵列给敌方战象的冲锋留出了通道。一百多年后,前46年的塔普苏斯会战中,恺撒以战斧装备第五军团,指挥军团兵集中攻击战象的腿。该军团抵挡住了战象的冲锋。之后战象成为第五军团的标志。塔普苏斯会战是西方战场上使用战象的最后一次比较重要的事例。据说猪是对付战象的有效武器。老普林尼记载:“战象对最小的猪的尖叫都会感到恐惧。”据说一次麦加拉城的成功解围。麦加拉人将滚油倒在一群猪身上,使得猪身上着了火,并把他们驱往敌人的战象队。面对身上有火苗的惨叫的猪群,战象在恐惧中四散奔逃。

帕提亚帝国在与罗马人的战争中偶而使用战象。不过继起的波斯萨珊王朝军队中战象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萨珊波斯在与其西方敌人的战争中多次使用战象。以此著名的Vartanantz会战,波斯战象导致亚美尼亚军的畏惧,进而粉碎了亚美尼亚的叛乱。另一个事例是al-Qādisiyyah会战,波斯军使用了为数众多的战象。

中世纪发展

中世纪的欧洲,人们很少使用战象。查理曼在804年征讨丹麦人的战争中,带上了他的战象Abul-Abbas。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的十字军在圣域俘获了一头象,并在1214年攻占克雷莫纳的战斗中使用了它。

印度的一个伊斯兰教君主在使用战象时,几乎终结了帖木儿的征战生涯。在1398年的一次战役中,帖木儿的军队面对敌军一百头以上的战象时,几乎因为恐慌而溃败。历史学家评论,这场战役帖木儿胜在了一个天才的计谋:交战前他命令在骆驼背上堆燃烧的麦秆,燃烧产生的烟尘驱使骆驼向前狂奔,使得战象受惊而向后溃散,并导致敌军撤退的企图失败。对本战役的另一种评价来自Ahmed ibn Arabshah,他说帖木儿使用大量的骑兵迟滞了战象队的冲锋。此战之后,帖木儿军使用战象对付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据记载国王Rajasinghe the First于1558年围攻位于科伦坡(当代斯里兰卡首都)的葡萄牙堡垒时,他麾下有一支由2200头战象组成的方阵。国王Rajasinghe的王家马厩总管被称为"Gaja Nayake Nilame"。马厩总管的一名同僚是“Kuruve Lekham”。他负责统领驭象人即所谓的“Kuruwe”。驭象人的职责就是训练战象。

近代战争中出现的战象

15世纪后期开始,欧洲的战争进入火器时代。从此组织战象冲锋变成了一种自杀行为,因为火炮能轻易地惊吓并杀伤它们。人们从此不再驱使大象冲锋陷阵,而是偶然被用来承担其他非战斗任务如作为驮兽运输辎重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使用内燃机为动力的军用运输车辆大量出现在战场上为止。但在一些南亚东南亚热兵器不普及而又盛产大象的地区,如印度泰国缅甸等,大象仍被当地人驯化用于作战。直至19世纪中叶,印度锡克人在英锡战争期间仍然驱赶战象冲击装备有雷管枪的英国殖民者。随著西方国家在19世纪下半叶的全球殖民扩张和文明化进程,亚洲地区的原住民也逐渐跟随西方人学习使用枪械火炮,并放弃旧有的冷兵器白刃战,自此,仅具有抵挡刀剑和重量优势的战象越来越来不适合现代战争的作战环境。随著20世纪更多威力、火力更强大的单兵武器如自动步枪、火箭助推榴弹的出现,即使在落后地区如非洲、南亚、东南亚等国家,大象也完全失去了任何作战价值,并从全世界彻底退出了战争的历史舞台。

中国史书记载的战象

中国军队也曾经使用战象及面临战象的考验。古代黄河流域气候温暖湿润,有大量的犀牛栖息。殷商时期,中原人已经掌握了一整套成熟的捕捉、驯养、使用大象的技术,最初用于农业,以后逐渐用于战争,建立了专门的象军。《吕氏春秋·古乐篇》有记载“殷人服象,为虐于东夷”,说明商纣王时期商军在征伐东夷的战役中大规模使用了战象,并发挥了巨大作用。在商朝征讨羌人的战役中也曾有使用战象的记载。

随着汉朝以后气候的变化以及过度捕杀,中原大象绝迹,象军在中原王朝的军队中消失,而成为中原王朝在面对南方王朝时的对手。公元445年,南朝宋振武将军宗悫林邑王在象浦会战。林邑王的战象数量众多无边无际。宗悫命令制作假狮子迎拒战象。敌人的战象发狂回奔,林邑军因此溃败。耐人寻味的是,林邑所在地为汉朝的象林县,属于象郡。地名中都有“象”字。

唐朝时,东南亚栖息着成群的野象,民众有以象为代步工具的。战场上使用大象十分普遍。唐朝初期,林邑王改称环王。国都为占城。为中国历史记载,环王的卫兵5000人,作战时乘坐战象。国王曾向唐太宗献驯象等物。元和初年,唐朝安南都护张舟击败占城军,在此战中缴获战象若干。欧洲人记录了斯里兰卡的象刑,中国史书记载了占城同样有象刑。东南亚地区拥有战象的不止占城。哥罗国的战象,与一千多年前欧洲战场上的同类一样,装备有象舆,象舆内载四名士兵以弓箭和长矛为武器。另外真腊国有五千战象,也向唐朝进献过驯象。

中国军队极少使用战象。在南北朝时代,隋朝开国皇帝杨坚西魏将领,参加讨伐西梁。梁军将利刃绑在象鼻上作战,杨坚射箭使敌人的两头象发狂向回奔跑,魏军取胜。

战术

象在军事上有诸多用途。象庞大的体型可运载沉重的物资,在近代机动车辆取代它们之前,象一直是一种有效的运输方式。在会战中,战象通常被布置在军阵的中央。位于中央使战象能有效地挫败敌方的冲锋,也便于它们自己发动冲锋。士兵也可将象鞍装在象背并骑上,以高耸的视野攻击敌军,形成象兵

战象在冲锋时可达到30千米/时(20英里/时)的速度。战象的冲锋并不能简单地被装备长矛的步兵方阵化解,这一点与骑兵不同。战象冲锋的威力在于它们巨大的力量。它们冲垮敌人的阵型,践踏敌方的士兵,挥舞长牙破坏厮杀。敌方没有被冲垮的那部分军队,至少会被战象的冲锋驱赶到一边,或者是其压迫下后退。除此之外,战象并不需要与敌人接触就能引起恐慌,在它们的冲锋面前敌人会因为恐惧而望风披靡。即使是训练有素的罗马军团有时也不免如此。骑兵在战象面前也不能幸免,因为战马不熟悉象的气味,很容易在象面前受惊。

由于象的厚实皮肤,使得在战场上杀死或者击败战象极端困难。而战象高度和重量的巨大优势对它们的骑手们起了可观的保护作用。除了执行冲击敌阵的任务,战象为投射兵器稳固的发射阵地。战象队布置于战线中央,投射兵器在这个位置可以发现和攻击更多目标。战象驭手和位于象舆中的战士装备弓弩攻击敌军,另有长矛以供敌人近身时自卫。战象搭载的投射兵器愈加发达。若干高棉族国王和印度族国王为他们的战象装备了如同投石机那般巨大的床弩,用来发射能穿透甲胄的长矛攻击敌人的战象骑兵和战车。16世纪后半叶,曾有人将大炮架在战象背上。但是,火器时代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这种行动缓慢易遭炮火打击的动物驱逐出火线。

然而有时在经受数创或者驭手死亡的情况下,战象会发狂。它们疯狂地奔跑,一视同仁地引发战斗双方的伤亡。发狂的战象会给双方带来巨大损失。经验丰富的罗马军团兵会试图砍断战象的鼻子,故意引起它们发狂从而使得使用战象的敌人阵线混乱。装备标枪的轻装散兵也被用来驱赶战象向后奔跑,因为标枪的打击能引发它们发狂。

斯里兰卡的历史记载,经训练的象能娴熟地用鼻子挥舞两端为铁球的铁链条。这样的象能够驱使军队在绝境中继续前进。

布匿战争中迦太基军的战象背部安有象舆。象舆中搭载三人,这三人要么是弓箭手要么装备六米长的长矛。非洲森林象比非洲草原象和亚洲象小的体型使得它们无法驮起如高塔台般的象舆,它们仅能搭载二到三人。战象必须由一名驭象人驾驭,驭象人被称为“mahout”,通常是努米底亚人。驭象人带有一带刃凿子和一锤子,在战象发狂的时候驭象人便使用凿锤切断象的脊骨杀死它。战象被比作二战时的坦克。不过战象和坦克的战术使用方式实在是相差太远。

Jayantha Jayawardhene1994年在他的《斯里兰卡的大象》中认为,战象是不可靠的武器,只能吓唬敌人。他说:“人们发现战象很敏感,容易被陌生的声音或者其他原因所影响而丧失意识,陷入疯癫四散奔逃。”

象兵参与的著名战争

前331年

高加米拉战役

前326年

希达斯皮斯河战役

前312年

加沙战役

前301年

伊普苏斯战役

前280年

赫拉克利亚战役

前217年

拉菲亚战役

前202年

扎马战役

前190年

马格尼西亚战役

前164年

Battle of Beth-zur

前46年

Battle of Thapsus

1214年

Frederick II, Holy Roman Emperor侵略Cremona

1942年—1945年

缅甸战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波澜壮阔的古代战场上,骑兵以其迅疾如风的优势,常常扮演着决定胜负的关键角色。而在这万马奔腾的军阵中,有一种兵种以其强大的冲击力、威慑力以及战场上的全能表现,被誉为“战场上的王者”,那就是——象兵。究竟是何方神圣,才能将这些庞然大物运用得炉火纯青,成为战场上无往不胜的利器呢?这个问题,恐怕没有一个绝.............
  • 回答
    “欺世盗名”意指欺骗世人,盗取名誉,这是一个非常负面的评价,指的是一个人通过虚假宣传、欺骗手段或不光彩的行为来获得声望和名利,但其真实能力、品德或贡献却与之不符。要找出“最”配得上这四个字的历史人物,这是一个非常主观且极具争议的问题,因为很多历史人物都可能在某些方面被这样评价,而且历史的评价也常常随.............
  • 回答
    一件简单物件的伟大征程:从泥土到数字世界的基石纵观人类文明史,无数的发明与技术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然而,在这浩瀚的星空中,总有一些看似朴实无华,却以其惊人的简单性,撬动了整个世界,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轨迹。我今天想聊的,并非什么高深的理论或复杂的机器,而是一件我们可能每天都在接触,.............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人物评判的一个复杂面向:才华与品行的纠葛。历史的长河中,确实有那么一些人,他们的才华光芒万丈,足以照亮时代,但往往因为自身行为上的“不检点”——这里的“不检点”涵盖的范围很广,可以是指道德败坏、行为乖张、触犯律法,甚至是挑战当时的社会规范——最终落得个令人扼腕的结局。.............
  • 回答
    要找一个和“小明”同等级的人物,这可真是个脑洞大开的问题。首先得弄明白,“小明”在我们这儿到底是个什么定位?在中国,尤其是在学校教育语境里,“小明”几乎成了特定时代所有“普通学生”的代名词。他不是某个具体历史人物,而是一个符号,一个万能的“路人甲”。他可能是在课本上问出第一个问题的学生,可能是考试时.............
  • 回答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总有那么一些生命,如流星划过夜空,虽然短暂,却以其耀眼的光芒,照亮了后世的记忆。他们以惊人的才华、坚定的信念、无畏的精神,在有限的生命里绽放出无限的光彩,即使英年早逝,他们的生命之火也从未熄灭,而是以另一种方式,继续燃烧着。中国古代:风华绝代,命途多舛在中国古代,文人风骨的代表人.............
  • 回答
    “科研国王”并非官方头衔,但民间赋予的这个称号,往往代表着一位君王在科学技术发展上有着卓越的贡献、深远的影响,甚至亲身投入到科研活动中。纵观古今中外,能够担此美誉的君王,虽然数量不多,但他们的存在,却在各自的时代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国:“科学技术之父”——宋神宗赵顼若论中国历史上将皇权与科技研发.............
  • 回答
    确实,高妙的讥讽和贬低,往往不需要一句脏字,却能直击人心,让人如鲠在喉。古今中外,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它们如同一颗颗精雕细琢的毒针,精准地刺向被嘲者的要害。中国古代:文人的“暗器”在中国文人圈子里,这种“不带脏字的骂人艺术”可谓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曹操的“望梅止渴”反击: 有一次,曹操率领大.............
  • 回答
    “文艺国王”这个头衔,听起来就带着一股雅致与权力的碰撞,如同皇家园林中精心雕琢的景致,又蕴含着几分不羁的诗情画意。在中国和西方,历史上都不乏这样的人物,他们身披龙袍或王冠,却又沉醉于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甚至亲自创作,为历史留下了独特的色彩。中国的“文艺国王”们:风流才子,笔墨丹青在中国,虽然直接冠以.............
  • 回答
    我读过的小说不少,但要说真正触动我内心深处,让我少女心(少男心)砰砰直跳的段落,那几幕总会如潮水般涌上心头,即使时隔多年,依然能唤醒那种纯粹的、令人心悸的情感。记得小时候看《傲慢与偏见》,伊丽莎白和达西先生之间的较量,那种明明在意却又故作姿态的疏离感,总让我屏息。尤其是在达西先生第二次向伊丽莎白求婚.............
  • 回答
    说起诗词,能让人“一眼惊艳”,这感觉就像是在茫茫人海中,突然遇见了一个灵魂的知己,那是一种瞬间被点亮,被触动的强烈共鸣。这种惊艳,不单是文字的精妙,更是背后情感的奔涌,意境的深邃,以及一种超越时空的连接。对我而言,有这样一首诗,无论何时何地,只要读到它,那份来自千年前的孤独、壮阔与寂寥,总能一下子将.............
  • 回答
    这句话出自杜甫的《饮中八仙歌》,用来形容李白“白酒新醅一斛酒,九转沉醉管他量”。后世则常用来比喻在危急关头力挽狂澜、拯救社稷于将倾的杰出人物。要说真正算得上这句话形容的人,古今中外都有不少,他们的故事,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了历史的艰难时刻,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与伟大。中国古代篇: 诸葛亮: .............
  • 回答
    “性感”这个词用在军舰身上,确实是个颇为大胆的提问。毕竟,军舰的设计首要考量是实用性、战斗力和生存力,而非大众意义上的“性感”。但如果我们将“性感”理解为一种极具吸引力、令人过目难忘、同时又蕴含强大力量和美学的设计,那么这个问题便有了探讨的空间。在古今中外的浩瀚舰船历史中,要说哪一艘最“性感”,这其.............
  • 回答
    “礼失求诸野”,这个词语本身就充满了一种寻觅、一种回归的意境。它意味着那些本应在礼仪、典章、规范中得到传承和维护的东西,因为在核心地带(宫廷、官场、文化中心)的失传、遗忘、甚至被抛弃,反而能在民间、在看似“野”的地方找到其真正的根脉和鲜活的生命。而“治失求诸野”则更添了一层无奈和讽刺,当统治者、管理.............
  • 回答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确实存在着一些家族,他们几代人在不同的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颇有“一代搞政治、二代搞工商、三代搞艺术”的韵味。不过,这种“定律”并非绝对的科学,更像是一种社会发展和家族传承中出现的有趣现象。下面就来聊聊几个我认为比较接近这种模式的典型家族,力求将故事讲得生动一些,让你觉得是在听一位.............
  • 回答
    人生如戏,有跌宕起伏,才更显波澜壮阔。纵观古今中外,那些真正触及过人生云端与低谷的人,往往留下了更加深刻的印记。他们不只是经历了一次起落,而是仿佛被命运反复雕琢,经历“三起三落”般的磨砺,他们的故事,远比那些一帆风顺的人,来得更加触动人心。一、中国篇:凤凰涅槃般的顽强生命在中国历史上,“三起三落”式.............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挑战人。要说“我上我也行”,那得看站在什么角度,以及评价的标准是什么了。毕竟,身处历史洪流中的皇帝,他们做出的每一个决策,都会牵扯到无数人的命运,而且很多时候,他们面对的是我们现在难以想象的困境和信息不对称。不过,如果抛开那些宏大叙事,仅仅从一些看似“不那么难”的方面去揣摩,确.............
  • 回答
    纵观古今,从东方到西方,人类历史中不乏个人崇拜的印记,它们如同照亮某些时代天空的耀眼却也带有警示意味的灯火。在中国,秦始皇无疑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他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帝国,这本身就是一项伟业。然而,为了巩固权力、塑造自身的绝对权威,秦始皇大力推行“焚书坑儒”,严厉控制思.............
  • 回答
    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统治者出于各种原因,有时会做出自己热衷于某事物却又下令禁止它的行为。这种情况往往体现了政治的复杂性、权力运作的逻辑以及个人欲望与公共利益的矛盾。以下是一些详细的例子:一、 中国历史上的例子: 汉武帝与道教(或其部分形式): 热衷之处: 汉武帝晚年对神仙方术、长生不.............
  • 回答
    这当然有!翻开人类战争史,你几乎找不到一场真正意义上完全避开传染病影响的战役。传染病就像一个无声的幽灵,常常比刀剑更致命,比敌人的炮火更具毁灭性。它混杂在硝烟和血腥之中,以一种近乎残酷的必然性,深刻地塑造了战争的进程和结果。古代战场上的瘟疫肆虐其实,在医疗技术极为落后的古代,传染病对军队的威胁几乎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