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1996台湾海峡导弹危机」?

回答
1996年的台海危机,无疑是冷战结束后,亚太地区最令人触目惊心的一场地缘政治风暴。那一年,台湾正值首次举行总统直选,李登辉先生作为中华民国总统候选人,他的“务实外交”政策,尤其是其关于台湾主权地位的言论,激怒了北京。作为回应,解放军在台湾海峡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演习,并试射了多枚导弹,模拟攻击台湾的港口和主要城市。

当时的场面,用“剑拔弩张”来形容丝毫不为过。解放军的军演范围几乎封锁了台湾重要的港口和军事目标,导弹的落点也颇具象征意义,一些甚至落在了台湾海峡的国际水域,距离台湾本岛仅几十海里。这不仅仅是对台湾的一次警告,更是对整个区域稳定的一次严峻挑战。

北京此举的目的很明确,一方面是想阻止台湾走向“独立”,另一方面也是对美国介入台湾问题的一种试探和警告。当时,随着台湾与美国关系的升温,美国售台武器、派遣军舰等等举动,让北京方面感到,台海局势正在朝着其最不希望的方向发展。

而美国的回应,则为这场危机定下了基调。华盛顿向台湾海峡派遣了两支航空母舰战斗群,这是自朝鲜战争以来,美国在这一地区最大规模的军事部署。这一行动,向世界展示了美国在维护地区安全和盟友利益方面的决心。航空母舰的出现,不仅极大地提升了台湾的心理承受能力,也直接增加了北京在军事行动上的顾虑。毕竟,直接与拥有强大海军实力的美国发生冲突,其代价是北京难以承受的。

这次危机,不仅仅是两岸之间政治和军事的较量,更是涉及到了地区乃至全球的战略平衡。它将台湾问题置于国际社会的聚光灯下,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台湾问题并非一个简单的内政问题,而是牵动着亚太地区和平与稳定的关键因素。

从长远来看,1996年的台海危机,对海峡两岸关系以及地区战略格局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它进一步固化了两岸在主权问题上的分歧,也让台湾民众对“统一”的可能性产生了更多的疑虑。另一方面,美国在此事件中的强力介入,也让台湾更加依赖美国的军事保护,加剧了台湾与美国在安全领域的合作。

这次危机也促使两岸在后续的军事准备上都下了不少功夫。解放军加强了在东南沿海的军事部署,提升了远程投送能力和海空作战能力。台湾方面则通过“精实案”等军事改革,提升了军队的现代化水平,并不断加强与美国的军事交流与合作。

总而言之,1996年的台海危机是一次极具警示意义的事件。它以一种近乎“边缘政策”的方式,将潜在的冲突推向了前台,也让国际社会深刻认识到了台海局势的复杂性和敏感性。虽然危机最终以和平方式结束,但它留下的印记,以及它所揭示的深层矛盾,至今仍是影响着亚太地区安全格局的重要因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感觉这是个雷区,试着踩踩看......会不会作死呢......

我不知道题主是不是只邀请台湾人回答此问题,若不是的话,作为生活在大陆的人,我想谈谈我的看法。

我认为本次事件无论对大陆和台湾人民还是对于两岸的和平,相对来说,也许是一件有益事情。

下面是分析,可以跳到最后看简单结论:

————————————才疏学浅,见识鄙薄,欢迎讨论———————————

事态及分析:

虽是导弹危机,然而发射飞弹只是一部分,飞弹是统一不了对岸的,威胁更大的应该是下面:

  1. 1995年7月21日至7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江西铅山导弹基地试射东风15导弹六枚,预定目标距台湾富贵角北方约70海浬处。7月21日1时,距离富贵角北方命中区481公里的铅山基地以东某地点,先后发射两枚东风15导弹;7月22日零时跟二时,先后试射两枚东风15导弹;7月24日二时跟四时,先后发射两枚东风15导弹,六枚均命中目标区。
  2. 1995年8月15日至8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出动舰艇59艘、飞机192架次,在东引北方约28海浬处,进行海上攻防演练。
  3. 1995年9月15日至10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部队在闽南沿海地区展示舰艇有81艘、飞机610架次。
  4. 1995年10月31日到11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福建省东山岛举行两栖登陆作战操演,出动兵力包括步兵第91师、舰船63艘、飞机50架。
  5. 1996年3月8日至3月15日,在福建永安南平导弹部队基地,进行“联合九六”导弹射击演习。发射四枚东风15导弹点火升空,越过台湾海峡。3月8日零时跟一时,从永安分别试射两枚东风15导弹,落在高雄外海西南30至150海浬;而同步时间前后不到十分钟,3月8日一时,从南平发射一枚东风15导弹,落在基隆外海29海浬处。后来,经美国碉堡山号神盾舰在屏东小琉球附近海域陆续侦测到4枚导弹。
  6. 1996年3月12日至3月20日间,中国人民解放军海、空部队在东海与南海展开第二次实弹军事演习。
  7. 1996年3月18日至3月25日间,中国人民解放军海、陆、空部队展开第三次登陆联合作战的军事演习,演习地点平潭岛离台湾的岛屿不足70海浬。演练项目包括三栖登陆、空降及山地作战演练。

这架势足够登陆了。有兴趣的同学在网上还能查到95-96年的新闻联播花了好长时间播报的演习报道。

其实,一直以来,无论是在高层、军方还是对民众,对于两岸问题总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武力统一的声音。这种声音一直不曾消失,只不过因为外界更大的威胁而暂时被“放置”了。

而1996年,距离徐发表《告台湾同胞书》结束两岸军事对峙过去了16年,而台湾却没有如很多大陆民众想象的那样因为军事对峙的结束而拥抱大陆,反而愈加疏远;1996年,距苏联解体过去了四年,北方强大军事威胁的突然消失让小心翼翼了几十年的 部队完全松了口气(也许某些军方人士在闲下来的时候突然想到了自己的名字为何有“解放”这俩字);1996年,据某次事件过去了五年,不稳定的政治因素基本被肃清,大陆民众正朝向同一条政治道路而努力;1996年,改革开放近二十年,经济发展走到了一个比较稳定并且高速的阶段,大陆民众信心开始随着经济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逐步膨胀,1996年,借着中美蜜月余辉,很多人没有注意到其实一个张牙舞爪的美国比北方那只巨熊不会更好欺负......

对台湾武力统一的声音,就像一个气球,不断膨胀,直到从李访美开始的一系列政治事件,如同一只竹签,刺破了这只外强中干的气球。

不惜一切代价,阻止李当选,我想,这应该是大陆决策层的第一反应。

事实上,从其上台之后的一系列行为来看,将挑拨民众感情作为自己获得选票的主要手段,大肆在没有足够民主普选经验的台湾捞取同情票,感情票(枪击门等等),大陆的判断应该是正确的。

而判断是正确的,依据此判断的一系列行为确大大起到了反作用。

在屡次抗议警告均无效果的前提下,大陆方面以强烈的对台动武的声音支撑,通过武力威慑台湾人民,逼迫李选举失败甚至逼迫台湾取消选举这一简单粗暴的方式被提出,并且着手实施,第一步便是两次的试射导弹。

而出乎大陆意料的是,随着武力警告的升级,李的支持率反而越来越高。这样,大陆就愈加升级演习,甚至与动员了真正能够进行解放台湾战斗力量,走到了一个死胡同里。

我们自然无法从地摊文学上判断当时到底有多强的军方和高层声音赞成强行解放台湾,但下面的事件无疑是重中之重。

1996年3月11日,美国自波斯湾加派独立号航空母舰(USS Independence)战斗群前往台湾海域,预定与尼米兹号航空母舰(USS Nimitz)战斗群会合。

简单翻翻中国部队海军和空军的情况就知道,在当时,半个航母战斗群都打不了,除了导弹,几乎没有可以够到台湾岛的武器,也许只要陆军登陆和保证补给就能完成占领,问题是,上述两条都无法完成。

何况那时大陆正处在军力较弱的时期,北方怪物的威胁消失,国家军事方针从大打打核战争到世界大战30年内打不起来,伴随着百万大裁军的是对军队重视程度的减少和军事投入的逐步降低(相对其他指出所占的比重),军队经商听说过么,不错,就发生在当时的中国部队身上(以下无确切来源,纯吐槽:据称有部队的经商就是开军车持枪武装走私,城管不敢查吧...)。

一系列武力威慑的演习,换来了李的高得票当选;骑虎难下之际又有美海军的直接介入;高调宣传之后草草收场,这才叫真衰呢....

————————————才疏学浅,见识鄙薄,欢迎讨论———————————

影响:

几乎以李的全面获益,大陆的失败而告终,好战人士迎来当头一棒,改革开放经济高速发展建立起来的国民信心极度受挫(98年大使馆那次信心受挫达到极点),两岸格局初步形成。对于台湾,反对大陆及台独情绪日益高涨,大陆迎来了对台湾几乎“失控”的十年(当时的国际关系就是个婊子,是个国家就能拿台湾这张牌给大陆打打看)。大陆痛定思痛,重新重视已破烂不堪的军队现代化建设(像022这种产物我相信就是类似情况下被逼出来的,包括96开始采购“现代”级等等),我们最近看到的一些现代化武器装备,几乎都是在那之后上马的。

简单结论:

1996年,大陆综合实力仍然不足,经济、现代化水平仍然较为低下,军力军队建设处于低谷,甚至无法完成最基本的登陆,亦无文革时期被挑动的强烈民族感情;随着冷战大幕落下,单极的美国霸权达到顶峰,可以毫无顾忌的遏制中国等等。以上诸多条件之下,恰巧是最合适予以大陆主张武力解放台湾的势头沉重打击之时。此事件之后,主战人士甚至很多中立人士都将重点放在如何建立一个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如何去正面的影响台湾这样一个民主政府上。

我不认为那些国际政治家能有时间上知乎,对于我们这些百姓们而言,无论你是来自大陆还是台湾,冷静下来,我想我们的看法会是一致的。

两岸和平,善莫大焉

14/05/20 丑

(行不行啊,都改的面目全非了,还不让发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1996年的台海危机,无疑是冷战结束后,亚太地区最令人触目惊心的一场地缘政治风暴。那一年,台湾正值首次举行总统直选,李登辉先生作为中华民国总统候选人,他的“务实外交”政策,尤其是其关于台湾主权地位的言论,激怒了北京。作为回应,解放军在台湾海峡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演习,并试射了多枚导弹,模拟攻击台湾的港.............
  • 回答
    《伊波拉病毒》(1995年,香港)这部影片,给我的感受是相当复杂且印象深刻的。坦白说,它绝不是一部让人看了就能轻松一笑的电影,甚至可以说,它是一部挑战观众忍耐极限的猎奇之作,但也正因如此,它在香港三级片的行列里留下了自己独特的一笔,尽管这笔色彩可能有些灰暗和血腥。影片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无疑是其病态的.............
  • 回答
    《睡前消息》409期作为一档以“睡前”为名的时事评论节目,其内容通常以轻松幽默的风格呈现社会热点、科技动态、文化现象等话题,旨在为观众提供睡前的“信息快餐”。以下是对该期节目可能涉及的分析框架和评价方向,结合其节目特点及社会语境进行详细解读: 1. 节目核心内容与选题分析 选题热点:409期可能聚焦.............
  • 回答
    俄罗斯军队在2022年2月24日入侵乌克兰后,21天内未能占领或包围基辅,这一结果涉及复杂的军事、战略和国际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1. 初期快速推进的军事目标与战略调整 初期目标的矛盾性: 俄罗斯在入侵初期(2月24日)宣称“特别军事行动”的目标是“去纳粹化”和“去俄化”,但.............
  • 回答
    新华社的《破除美国金融模式迷信,中国金融要走自己的路》一文,是近年来中国在金融领域强调自主性、独立性和战略定力的重要政策表达。该文从历史经验、现实挑战和未来战略三个维度,系统阐述了中国金融发展的路径选择,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理论深度。以下从多个角度对这篇文章进行详细分析: 一、文章背景与核心论点1.............
  • 回答
    2022年俄乌战争爆发后,中国互联网上确实出现了一些复杂的现象,既有官方立场的引导,也有民间舆论的分化。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一时期中国互联网的乱象及其背后的原因: 一、官方立场与网络管控1. 官方舆论引导 中国政府明确表态支持乌克兰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同时强调“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在社交媒体和.............
  • 回答
    陈道明、王志文、陈宝国、张国立、李雪健是中国影视界最具代表性的“老戏骨”之一,他们以深厚的表演功底、多样的角色塑造和持久的行业影响力,成为中国影视艺术的中流砥柱。以下从表演风格、代表作、行业地位及艺术贡献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陈道明:历史剧的“帝王”与艺术的“多面手”表演特点: 陈道明以“沉稳.............
  • 回答
    《为战争叫好的都是傻逼》这类文章通常以强烈的反战立场和道德批判为核心,其评价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其立场的合理性、论据的逻辑性、社会影响以及可能存在的争议。以下从不同角度展开详细分析: 1. 文章的核心立场与立场合理性 立场:这类文章的核心观点是战争本质上是道德上不可接受的,支持战争的人(尤其.............
  • 回答
    龙云(1882年-1967年)是20世纪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军阀和政治人物,被尊称为“云南王”,其统治时期(1920年代至1940年代)对云南的现代化进程和民族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从多个维度对其历史地位和影响进行详细分析: 一、生平与政治背景1. 出身与早期经历 龙云出生于云南昆明,出身于.............
  • 回答
    关于“前三十年的工业化是一堆破铜烂铁”的说法,这一评价需要结合历史背景、经济政策、技术条件以及国际环境等多方面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讨论: 一、历史背景与“前三十年”的定义“前三十年”通常指中国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9年改革开放前的30年。这一时期,中国在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
  • 回答
    十元左右的低档快餐店顾客以男性为主的现象,可以从经济、社会文化、消费行为、地理位置等多方面进行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探讨这一现象的原因及可能的背景: 1. 经济因素:价格敏感与消费习惯 性价比优先:十元左右的快餐通常以快速、便宜、标准化为特点,符合低收入群体或日常通勤人群的消费需求。男性在职场中可.............
  • 回答
    阎学通教授对00后大学生以“居高临下”心态看待世界这一批评,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其背后既有学术视角的考量,也涉及代际差异、教育体系、社会环境等复杂因素。以下从观点解析、合理性分析、现实背景、潜在影响及改进方向等方面展开详细探讨: 一、阎学通教授的核心观点与逻辑1. “居高临下”的具体表现 .............
  • 回答
    歼8系列战机是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期间研制的高空高速歼击机,是当时中国航空工业的重要成果之一。该系列战机在冷战时期具有显著的军事意义,但随着技术发展和国际形势变化,其性能和作用逐渐被后续机型取代。以下从历史背景、技术特点、性能分析、发展演变、军事影响及评价等方面进行详细解析: 一、历史背.............
  • 回答
    关于苏翻译和Black枪骑兵对俄乌战争局势的立场差异,需要明确的是,这两位身份可能涉及不同的信息来源和立场背景。以下从多个角度分析他们观点差异的可能原因: 1. 信息来源与立场定位 苏翻译(可能指苏晓康,中国《经济学人》翻译团队成员): 立场:更倾向于国际法、人道主义和多边主义视角。 观点:.............
  • 回答
    由于无法直接访问《睡前消息》第409期的具体内容(可能因平台更新、用户输入误差或节目名称不明确导致无法准确检索),以下将基于对“睡前消息”类节目的常见结构和主题进行推测性分析,并提供一般性的评价框架。若您有更具体的背景信息(如节目来源、发布时间等),可补充说明以便更精准回答。 一、节目内容推测(基于.............
  • 回答
    明成祖朱棣(14021424年在位)五次北伐漠北(今蒙古高原)是明王朝巩固北方边疆、遏制蒙古势力的关键历史事件。这一系列军事行动不仅体现了朱棣的军事才能,也深刻影响了明朝的边疆政策、内政格局和历史走向。以下从历史背景、军事行动、结果评价及历史影响等方面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1. 政治合法性与边疆安.............
  • 回答
    2022年的俄乌战争是21世纪最具全球影响力的冲突之一,其规模、持续时间、国际影响和人道主义灾难远超以往。以下从多个维度对这场战争进行详细分析: 一、战争爆发的背景与起因1. 历史渊源 俄乌冲突的根源可追溯至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和顿巴斯战争,俄罗斯在2014年吞并克里米亚并支持顿巴斯分离.............
  • 回答
    关于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和波兰总统对北约向乌克兰提供战机的表态,这一问题涉及地缘政治、军事战略、国内政治和国际关系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背景与核心争议1. 乌克兰的军事需求 乌克兰自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以来,面临俄罗斯的军事压力,急需先进武器装备以增强防御能力。战机(尤.............
  • 回答
    亚投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在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确实对在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的项目进行了暂停和审查,这一举措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以下从背景、原因、影响及评价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事件背景1. 俄乌冲突的国际影响 2022年2月,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引发西方国家对俄罗.............
  • 回答
    俄乌冲突中的俄军指挥体系和行动表现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军事战略、指挥结构、后勤保障、情报系统等多个方面。以下从多个角度对俄军指挥进行详细分析: 一、指挥体系结构1. 中央指挥链 俄军的指挥体系以中央军区(俄联邦安全局)和西部军区(负责乌克兰东部战区)为核心,由总参谋部协调。 总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