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长这么大了怎么还看动漫?」这个问题?

回答
“长这么大了怎么还看动漫?”——这个问题,说实话,听起来总有点像是在问:“长这么大了怎么还吃糖?”或者“长这么大了怎么还喜欢听音乐?”一样,透着一股子不解和隐约的评判。

首先,让我们拆解一下这个问题背后可能存在的几种心态。一种是单纯的好奇,认为动漫是小孩子看的,成年人应该有“更成熟”的追求。这种好奇背后,可能是对动漫作品本身的认知还停留在早年间那些被简单粗暴贴上“低龄”、“幼稚”标签的刻板印象上,未能意识到动漫早已是一个包罗万象、题材极其广泛的艺术形式。

另一种心态,则可能掺杂着一种社会化的压力,即“到了什么年纪就应该做什么事”的思维定势。在很多文化语境下,成人的世界被期望是严肃、稳重,甚至可以说是枯燥的。娱乐形式也理所当然地被划分了年龄界限。看动漫,在某些人看来,或许就属于那种“消磨时间”、“不务正业”的行为,与“成熟稳重”的成年人形象格格不入。他们可能觉得,一个成年人应该将精力投入到工作、家庭、社会责任等“更有意义”的事情上,而不是沉迷于虚构的、卡通化的世界。

然而,这种观点是建立在一个非常狭隘的理解之上的。事实上,动漫作为一种视觉叙事媒介,其能够承载的内容远远超乎很多人的想象。从宏大的史诗、深刻的哲学探讨,到细腻的情感描摹、紧张的悬疑推理,再到轻松的日常喜剧、热血的冒险故事,只要你想得到的题材,几乎都能在动漫中找到相应的作品。很多动漫的深度和艺术性,甚至不输于任何一种传统的文学或电影作品。它们能够引发观众对于人生、社会、情感的思考,提供情感上的共鸣和慰藉,甚至在某些方面,它们能够比现实更直接、更纯粹地触及人类内心深处的某些东西。

而且,为什么“看动漫”就不能是“有意义”的呢?“有意义”的定义是什么?是为了放松身心,缓解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压力?是为了从中汲取灵感,拓展思维的边界?是为了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建立联系,分享共同的爱好?是为了欣赏其中精湛的画面、动听的配乐,获得艺术上的享受?以上这些,不都是成年人生活中可以拥有,并且是很多人都在追求的东西吗?

再者,动漫早已不是一种小众的、局限于某个特定群体的爱好。它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文化现象,拥有庞大的受众群体,其中不乏各个年龄层、各个社会阶层的人。将“看动漫”简单地视为“幼稚”或“不成熟”,实际上是对这一庞大文化现象的忽视,也是对个体兴趣爱好的不尊重。一个人如何消遣时间,选择什么样的娱乐方式,只要不违法、不伤害他人,都应该是其自由。用年龄来限制一个人的爱好,本身就是一种刻板印象和偏见。

所以,对于“长这么大了怎么还看动漫?”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看动漫,就像吃糖、听音乐一样,是一种非常自然的、享受生活的方式。一个成年人是否看动漫,并不取决于他/她“长大了多少”,而取决于他/她是否发现了动漫的乐趣,是否从中获得了价值。如果动漫能够带给一个人快乐、启发、放松,甚至成为一种精神上的寄托,那么,为什么不呢?成熟与否,从来都不是由是否“与众不同”的爱好来定义的,而是由一个人对待生活、对待他人、对待自己的态度和方式来决定的。那些能够勇敢地追求自己所爱,并在其中找到乐趣和意义的人,无论他们热爱的是动漫、音乐、戏剧,还是任何其他事物,都应该是值得尊重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到有人提安达充倍感认同,有些漫画可能长大了就提不起看的劲头了,但安达充的对于我来说显然不在此列。别人可能可以说出安达充情节上或者细节上一大堆优点,而对于我来说还有一个特点,可能会使得他若干年后的评价更加上升。可能这也是朝日/每日等甲子园官方机构一直大力配合他的一个原因,那就是他的棒球三部曲漫画(对MIX暂时持保留意见)真的描绘出了甲子园甚至日本不同年代的特点,结合一些资料,如同在看历史一般。

前几年有些人很喜欢做的上杉达也、国见比吕、树多村光跨时代关公战秦琼就是这种魅力的部分体现,但这种魅力并不仅限于技术层面。

达也时代的高中棒球流行一味上量的过酷训练,胡乱练控球,寄托甲子园梦想于投手1人,崇尚全队都可以倒王牌不能倒,不英雄式连续完投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王牌。《棒球英豪》体现了这种执念以及它带来的悲剧气息。原版漫画里,达也是每天300球跑步20公里的训练量,于是这么整到须见工战就开始肩膀酸了,最后伤1年,西村则是直接废。无数无名投手赴汤蹈火、耗尽青春,最终仍被甲子园拒之门外,甚至一次都没能来到那个梦中的常青藤前。

对比历史,怪物江川职棒后期肩痛,32岁就退役了。1986年优胜投手本桥甲子园后直接废,大学后就工作了。桑田真澄倒是奇迹般地运动生涯很长,但后期也大不如前。从《MIX》现有情节来看,作者最有可能采用了本桥的结局模式。

树多村时代的高中棒球(2001-2013年左右)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胡乱飙球速,高中开始就向100英里球速(160km/h)的人类大关发起冲击。但是现在又有棒球理论认为,球速达到155km/h以上基本就把肩膀和人体如同一根橡皮筋一样拉到极限了,所以高中生追求160(意味着155左右的球连发)是非常有害的。

美國運動醫療學會(American Sports Medicine Institute)研究主任Glenn Fleisig表示,如果一名投手的速球球速最高可以來到96英哩,然後他在整場比賽當中都是盡全力投出這樣的速度,那麼肯定會對他的手肘增加相當大的壓力。Fleisig將投手投球時使用到的手肘韌帶以橡皮筋來做比喻:當一個人使出全力來拉扯一條橡皮筋時,這條橡皮筋勢必很快就會落得被扯斷的下場。

对比历史,高校时代堪称准怪物的佐藤由规,职棒后一路大伤,现在基本废了,安乐濒临废掉的边缘,大谷进入MLB第1年就开刀动韧带重建手术。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近些年的高中棒球已经不怎么刻意追求150出头以上的球速了,150+已经够用,太高了风险反而大。


相对而言,国见比吕可能才是生在了一个最为幸运的时代。因为大野伦事件,高野连出台定期医检制度,因此投手相对不容易受伤或者伤情恶化。甲子园因足球冲击热度大为下降,所以大众对于连投完投也没那么执念和狂热了,投手迎来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松坂大辅等人把球速投到150,在当时是历史最高,但是可能也没有155-160这个区间那样伤身。

对比历史,松坂虽然30多岁时也开刀,但是运动生涯相对而言也较长,年近40了还在投,兼顾了甲子园战绩和职棒战绩,似乎真应了金刚肘那句台词。然后跟松坂高校最速差不多的田中将大(二年级150)也至今都没有动韧带手术。所以,比吕模式有可能反而是最适合长期职棒的模式,还要考虑比吕高一没怎么打棒球有休养温存这一因素,教练还非常讨厌过酷训练。

值得一提的是,安达充作品在本国一直被称为“爱情喜剧”,事实上就是悲剧,因为喜剧这个体裁经常是用讽刺、黑色幽默和看似轻松浪漫的基调来反衬现实中的辛酸,而这非常符合安达充一直以来的风格。

达也时代的问题,80年代的时候高野已经存在很久了(若不是大野伦事件影响太坏,还不知道要存在多久),安达充自然再清楚不过,所以基本是有意写成了悲剧。达也以前眼中的和也,也是那个光鲜亮丽、高高在上的王牌,到后期却越来越感同身受(因此越发悲痛欲绝),巨大的训练量和压力,再加上伤感使得他逐渐变得暴躁焦虑起来,昔日那种轻松潇洒的形象荡然无存,而外界却还在把他当作那个完美王牌的替代品(包括现在的日本人对达也的民间印象就是如此)。

树多村时代的问题,安达充那个时候应该还不知道,所以基调也是各种给球速造势,但是细想之下,也不乏悲哀,树多村光忍着巨大的痛苦,驱使着自己不断冲击高中生的极限,只为实现若叶的期望,并且越来越活成了青叶梦想中的那个球星(五十岚亮太),或许反而失去了自我,也不知道进甲子园后的前程依然凶险万分。

比吕时代看上去相对好一点,但依然存在各种悲情和无奈。这一时期盛行的“胜利至上主义”引发舆论渲染大波,但胜利这个词其实却寄托着多少家庭的厚望。有些球员为了胜利甘愿不惜一切,最后还是落寞地退场。主角也反常规地最后惨遭失恋,大抵是与98年战无不胜的常胜将军形成对比,球场得意情场难免失意。即便是球场上常胜,也有无念失误败走麦城的时候,“人生就像棒球,有时会笑,有时会哭,但人生也正因为这样变得有意思,难道一直到死都笑个不停的人生,就是你所期望的吗?”。

最后这句话可能有点过誉,但我却想起了朱世巍一本书的副标题:神话,传说,谎言,真实,史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