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瑞士生物学家Wilson Edwards研究,这是错觉,是统计数据出错了。
因为Wilson Edwards教授发现美国为了打压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以及自尊心,专门动用了最先进的生物黑客技术,篡改了大年初二票房数据,目的就是要唱衰。
Wilson Edwards教授最后不忘记提醒:
电影市场的下滑也许才刚刚开始
1、从经济层面讲
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经济其实是一直下行的,之后的贸易战、疫情更是雪上加霜。
从经济结构上讲,财富越来越集中,贫富差距越拉越大,不到10%的人掌握了超过90%的财富,而剩下的超过90%的人才是贡献票房的主力,问题是这部分人中的相当一部分人不仅六个钱包被刮空,还被房贷车贷等提前透支了未来N年的收入。
既然如此,为什么2016年之后票房总量还在逐年上涨?
因为经济需要一个传导周期。
30岁以下的人群才是主流观影人群,这部分观众中:
20岁上下的还是伸手阶级,花钱都跟家里要,苦谁也不能苦孩子,所以他们可以相对自由地消费;
25-30岁的,其中一部分正是年富力强的打工阶级,有一定收入,像今年春节档的电影票,有一两张甚至三张的购买力;还有很多是习惯了透支消费、长期靠信用卡、消费贷来维持消费的,对他们来说一张票钱是不会心疼的;
喜欢享乐的、需要谈恋爱的、家里待不住的年轻人都可以不顾忌、不心疼地买票观影,最苦的可能就是23-25岁之间刚刚步入工作岗位开始打拼的和一部分婚龄青年,他们的消费要谨慎得多。
当然,他们的谨慎是条件限制,而对30岁以上的人群来说,他们的谨慎则完全是出于主观的态度——有钱也不敢乱花。
对电影市场来说,比单日票房更重要更具战略意义的数据是上座率,一天几亿十几亿、再一次刷新什么纪录并不值得盲目乐观,如果看不到上座率下跌的事实,这种吹嘘最终只能打自己的脸。
前述不管是哪种情况,宏观的经济状况最终都会在个体的消费端体现出来,经历过一个长周期的传导之后,不管票价涨跌,上座率会作为核心指标反映出观众的消费力。而这种传导结果,也许就是从今年的市场、从这一次的下滑开始体现了。
2、从行业层面讲
一个特定档期的电影类型配比是不是准确、多样、互补也是一个很关键的因素。
春节档最吃喜剧片,这是文化习惯、文化心理决定的;爱国主义教育电影在这几年的民族情绪背景下会在票房上大爆发也很正常,但一个档期容不下两部这样的电影,所以评分第一的《狙击手》,其票房潜力根本来不及释放就被内卷而死;某些批判现实主义电影(其实是伪批判现实主义)的作者以为今年还能像往年一样尝到春节档的甜头,显然是误判了。
3、从体制层面讲
有的电影,在体制的保驾护航下,向上可以领取巨额的国家补贴,向中可以凭借“奉旨讨饭”的金碗轻松拿下各路投资人,向下可以力排众片一家独大收割票房。
弘扬爱国主义我是双手支持的,但这种操作流程、操作方式却是极不市场的。上级给地方打电话要求“重视”、要求“支持”,于是地方积极排片、包场贯彻落实,必须让领导满意。试问,在这种情况下,民间电影怎么玩?出路何在?民间资本、民营电影碰上这样的航母级的巨无霸,那自然是毫无竞争力可言。
这种操作从眼下看是贡献了一两部超高票房的电影,但对整个电影行业来说其实是一种莫大的伤害。一是在创作导向上让电影类型变窄、内容变浅、文化虚无,二是让制作方更加趋利,打着红旗赚快钱,三是加剧了行业内耗。
超高票价,杀鸡取卵,饮鸩止渴,咎由自取!
从2016年春节档,《美人鱼》创造惊人的34亿票房记录开始,春节档就正式压倒了传统的元旦档和暑期档,晋身为当今电影院线的头号档期,亦是中国商业电影的头等“必争之地”。
每一个有志于在电影市场大展宏图的电影人,一旦在其他档期有了口碑票房双丰收的佳作后,那么他的下一部作品,就往往就跃跃欲试地,想要加入到春节档的竞争中。
然而,参与春节档竞争的纯粹“入场费”,也就是所谓【宣发费用】,最少都是1个亿起步,都是用来收买院线、购买预售票房,获取更高排片量。
七天假期,每一天10亿以上的总票房收益,每一个小数点的排片,对所有出品方来说,都是寸金必争,这就导致了院线方面的坐地起价,捞得盆满钵盈。
比如著名ip系列《唐人街探案》,第一部在2016年元旦档上映,制作与宣发的总成本不过1个亿,8.7亿票房大赚一笔。第二部就上了2018年春节档,成本飙升到3.2亿,拿下33亿票房,大爆特爆。
第三部在2021年春节档上映,成本更进一步升到5亿左右,加上破纪录的超高预售票房,才终于获得首日37.5%的最高排片,进而创造了单日10亿票房的世界纪录……
从《唐探1》到《唐探3》,这多出来的4倍成本开支,除了物价上涨,演员片酬/制作成本的提升,剩下的是给谁赚了去?心照不宣吧。
全国大大小小的电影院线,本质是什么?就是编剧导演、演员明星们给他们打工,广大观众给他们送钱,而他们占据了垄断地位,坐享了一部影片接近60%票房收益,近乎于躺着数钱的行业。
这些年来,中国电影人的努力和进步,中国观众的踊跃支持,中国电影市场的爆炸式发展,也将这群“坐地吸血者”养得一个个膘肥体壮,不过两三年时间,票价从票补时代的9.9元/19.9元,疯涨到如今70~150元,同时通过禁止观众自带饮食,贩卖高价爆米花、薯片和各类饮品,籍此获得巨大收益。
二十年来,多少著名导演,哪个不是受尽了他们的窝囊气,每逢新电影上映,为了多一点点排片,要陪着那些个院线经理去请客、拼酒、说好话,给红包。甚至几家最大的电影出品公司,为了将片方所得提升一个百分点,都要和他们扯皮拉锯数年。
电影是编导和演员拍的,钱是广大影迷观众给的,影片亏本的风险也是片方全权负责的,凭什么让这些只不过提供一个场所的中间方来坐地起价?这确实是一直以来的事实,但存在从来都不一定是合理的,垄断尤其如此。
2020年春节档,因为疫情突发,影院强制关闭,电影集体撤档,徐峥将原定上映的《囧妈》,6.3亿元卖给了流媒体平台,然后在大年初一,免费向全国人民,包括封城中的武汉人民公映。
然而,这居然也能激起院线方面的滔天之怒:只因《囧妈》这部预期10亿体量的影片,直接免费网播了,没有至少6个亿的分账票房了,对他们而言,这就比割了心头肉还难受,纯粹就是「别人赚钱不分给自己=自己亏了大钱」的畸形心态。
所以,明明拿不出徐峥违反相关合同的任何法律依据,明明影院各类关于《囧妈》宣传物料,片方早已付给巨额宣发费用;就索性让某些专拍零分烂片的所谓“导演”,对着徐峥各种人格侮辱与人身攻击,强行宣布他是“破坏行规,忘恩负义”,骂得他狗血淋头。
一年后,由院线方面投票,决定提名人选的百花奖评选,更是在《我不是药神》获得多个奖项与提名的同时,将凭演技撑起了全片大男主的徐峥,排斥于最佳男主角的提名名单。——也让徐峥丢掉了一个只要提名、就几乎板上钉钉的影帝头衔。
2018年,黑马影片《无名之辈》在冷档期凭绝佳口碑,获得近8亿票房。导演饶晓志的第二部电影《人潮汹涌》,大幅度升格了主演阵容,请来影坛天王刘德华,与喜剧新星肖央,征战2021年春节档,也按“行规”,获得了表面不错的首日8.5%排片。
然而,这些排片全都安排在或清晨或半夜的“冷门场次”,根本不会有什么人特意去观看,也让踌躇满志的饶导演,大年初一就被狠狠打了闷棍!
说白了,就因为其他片方给得更多,冲预售票房更高。于是第二天,院线更以该片“票房表现不佳”,首日票房比2.5%为理由,理直气壮地下调排片。
就这样,《人潮汹涌》这部本身质量不错的影片,上映整整8天,只获得可怜的2亿票房,眼看就要血本无归,
如果不是春节档假期后,整整一个月没上够分量的新片。看完其他大片的影迷观众们,抱着尝试心态,陆续看了该片,觉得还行,走出了“长尾效应”,才终于拿到了“不算难堪”的7.6亿最终票房,扣除在春节档的巨额宣发成本,勉强盈亏持平……
2022年春节档,院线的吃相更加难看了:
《长津湖之水门桥》,作为刚刚创造了57.7亿影史票房记录的《长津湖》的续作,从国庆档来到春节档,本应是最被一致看好的影片,首日预售票房超过3亿,几乎是同档期其他电影预售的总和。
然而,因为两部电影总共13亿的投资成本,在《长津湖》获得21亿的片方分账票房后,就已经净赚了8亿。所以,博纳公司等主出品方,对《水门桥》直接“躺平”了,完全不想再按所谓“春节档行规”,去缴纳新的巨额宣发费用。
于是,院线也就只给了这部影史冠军续作,才区区26.6%的首日排片,远不及前一年的《唐探3》(37.5%)。吃相最难看的某地影院,更是在首日只排了一场《水门桥》,明说自己“和其他片方有协议”。愤怒的博纳公司,才会将此事公诸于众,宣布要直接停掉其播放《水门桥》秘钥,逼得该影院紧急道歉妥协。
而张艺谋导演的新作《狙击手》,则享受了一年前《人潮汹涌》的待遇,同样是导演首战春节档,同样是本身质量不错(豆瓣7分以上)的口碑片,
同样是表面上还行的首日9.7%排片,同样是安排在清晨或半夜的冷门场次,同样是让该片首日票房比只有惨淡的3.3%,然后次日就能理直气壮地下调其排片(降至5.8%)。
以至于年过七旬的老导演,在担当冬奥会开幕式导演之余,不得不发声恳请:能不能别搞这种“阴间排片”了?
《狙击手》官博在庆祝影片票房破1亿时,同样“皮里阳秋”的表示:感谢186万观众的【起早贪黑】。
笔者买的就是晚上22点55分的票,整个观影厅坐了2/3的观众,足见大家并非不喜欢、不盼望张艺谋导演的这部新片。《狙击手》上映第3天,票房才终于破亿,总票房暂列春节档第六名,既不是导演的责任,也不是观众的责任,那是谁的责任?
2022年春节档,抱着「平时被疫情影响,赚少了钱,过年就要狠宰一笔」心态的院线方,将票价普遍飙升到影迷们纷纷质疑、普通观众直接拒看的程度。
也有很多原本此前计划看三场电影的家庭,可能只看两场了;很多原本此前计划看两场电影的家庭,可能只看一场了;——直接导致了观影人次大幅度降低,初二起整个市场的总票房,崩塌式下滑。
2022年春节档,大年初一票房总额:14.53亿。然而,这本身就是靠比往年春节档更高得多的票价,撑起来的数据。
还没等各家影片的出品方与院线方面高兴一天,大年初二的票房总额就跌到了10.48亿,比年初一下滑28%。而且,和去年同期相比,比不过从初一到初五任何一天的票房,仅仅比去年初六的9.8亿略高。
此后,大年初三,票房10.06亿,大年初四,票房更跌到8.8亿。
而超高票价,更让广大观众十分不满,很多人直接抵制,过年不看电影了。据悉,春节档的观影人次,大年初一比去年同期减少了860万人次。大年初二比去年同期减少了970万人次……
这种杀鸡取卵,饮鸩止渴的行径,如果再不遏止,更是对方兴未艾的中国电影市场,从形象到实际收益的摧毁性打击!
其实,电影院线不止是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简单培训就可上岗的易替代工作,更重要是整个产值一年也才区区几百亿,和同样受疫情极大影响的餐饮业,旅游业比,连零头都算不上,对整个国民经济影响,更是微乎其微,甚至都远远比不上直接停摆的教培产业。
可以说,完全是依托了电影产品这个在精神空间影响巨大的文化产业,才有一直以来的巨大声势。
疫情爆发两年多时间,广大医护工作者和社区工作者是何等劳累辛苦,各地的餐饮业、旅游业、超市、各密集场所经营者,又蒙受了何等巨大的损失,利益受损的又岂止是院线呢?
明明我们大家每个人,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凭什么要让其他行业的一个个普通人,为了体谅院线的“苦衷”,就忍受他们的天价盘剥?
甚至于对整个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一方是电影的出品方和编导演员,另一方是坐等分账票房的院线,谁的工作至关重要,谁的工作可以替代,常识一目了然。
随着资金雄厚的新锐媒体平台的强势入局,如果传统的既得利益方,还不提高警醒,居安思危,只顾着眼前的短期收益,甚至激起了全国公众的反感甚至公愤,那他们的好日子,还会长远么?
没有什么为什么,因为答案都写在问题里了。
直接原因,就是电影票价不降反升嘛。初一均价56元,初二升到61元,不好意思,这个钱刚好可以吃一个差一点的自助了。如果是在我老家,再添10块可以吃双人自助了。
然后深层原因,就是房间里的大象了。关键是房间里的大象死了之后,大家都装看不到,然后就闻到这味儿不对了。去年说我们国家的灵活就业人数达多少人来着?
当然还有一些别的原因。
经济原因:你有没有做A股脊梁?有没有做美股接盘?有,那春节的电影看不看?
选择原因:是冬奥会不够好看吗?
隐藏原因:其实2021年的真实票房已经不行了,如果不是因为2020年的“报复性观影”。就像人口增长的那48万一样,你不能都怪在2021年呀。
质量原因:这是我活30年看过的春节档电影里,全部都有死亡角色电影的档期。
除了《筐出未来》没有直接死亡角色以外(其实虎翼是单亲家庭,虎翼的母亲早就亡故了),其他所有电影都有死亡。《小虎墩》虎墩的父母在杀虎口被害;《狙击手》5班7个人死了6个;《四海》吴仁耀葬身火海,周欢颂被撞进江里;《奇迹》景浩的母亲身患癌症故事一开始就死了,景浩的妹妹出现先天性心脏病;《重返地球》阿布的族人几乎灭族,他的父母被吸进黑洞;《这个杀手不太冷静》,卡尔一出场干掉了清洁工,然后就因为重伤被四肢包扎,魏成功最后差点被活埋;《水门桥》就不说了。
大过年的,你说我图什么?我图在电影院看人死亡吗?
你说话呀!
你别说,我还真给问到了。
今天去电影院跟工作人员聊了一会儿天,发现事情的真相是咋回事儿了。
排片当然是重要的,你要看它下面那个温馨提示。
有的时候我觉得电影院也是左右为难,提醒大家疫情期间不要在影院内偷吃,但是你又一直在卖观影小吃。
难道我买个观影小吃进去就是为了当个装饰吗?
突然之间悟到了,为什么今年票价那么贵,观影小吃卖得不好呀。毕竟影城挣钱的大头其实就是那个观影小吃。
大家还记得“柠檬社会主义”吧?
简单来说,有些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危机时并不是没有钱,而是直接把从穷鬼手里扣出的税收给了富人,用来拯救这个被富人玩到即将崩溃的市场。
让富人拼命捞钱,把市场搞的濒临崩溃,再从穷人手里抽血扒皮抠出钱来,接下这个烂盘。
所以柠檬社会主义就是“盈利都归于寡头垄断型企业自身,亏损却都由国家财政和国民承担”的目的的半套式资本主义。
再直白一点,韩国普通人之所以不得不负重前行,是因为有人替他们岁月静好。
韩国人之所以开不起大排量汽车,是因为有人替他们享受了豪车。
韩国人之所以住鸽子笼,是因为有人替他们住了大别墅。
韩国人之所以不看电影,是因为韩国zf辅助财阀卷走了他们的钱,正在享受明星性服务。
可能是把人圈起来「爱看看不看滚」的模式终于要到头了吧。
疫情之前百花齐放的电影竞争培养起了国内庞大的观影人群,放长假大家都没事干,疫情原因又不能去旅游,聚在一起没事干就只能看电影,海外大片不给你看,要么就看《长津湖》,不服看《熊出没》去。
这种模式下的票房虚高其实是不可持续的,时间久了人们就会逐渐反应过来——「那我TM还非得看?」
对比一下——这是去年大年初二的电影上座率
这是今年的
这上座率我都没眼看了……这是春节档?
大年初二的数据其实在大年初一就已经能够看出端倪了。根据看电影的微博数据,去年大年初一平均票价49,今年春节档平均票价到了58.9元。然后同样大年初一这一天,去年票房是16.93亿,今年的大年初一票房是15.08亿。从猫眼数据看,总出票少了有接近900w张,比去年少了接近1/4…
所以初二这个跌幅,我觉得非常正常。
疫情以来,广电或者说电影局给人一种很拧巴的感觉。一方面喜好票房数据,以此为KPI,试图证明“国产电影崛起了”,“我国防疫成功”等等。但是另一方面,其对这个行业的拯救可以说是零。20年,疫情初期,餐饮行业早早地争取到了开放堂食,电影院什么时候才解封的,各位应该心里有数。在餐饮都开放堂食的当下,电影院即使开业了,也有严格的上座率限制,以及没法售卖利润率更高的零食爆米花等等,总体来说,就非常让人迷惑。
然后就是电影排片。过去一年尤甚。国外这两年不是没有片子。好莱坞去年产出的片子也有不少,但是引进了就没几个。好不容易引进了,还有一堆不是同期上映的。然而国产片也是平时寥寥,都拼命盯着几个大档期挤。影院平时无片可排,遇上大档期又排不过来。春节档算是近几年体量最大的档期之一了,影院选择竭泽而渔的操作,我觉得真的很正常。先要顾及眼前的苟且,活下来,才能看诗和远方。
但,对应过来,消费者自然也有自己的考量。就我所知,水门桥票价甚至有冲上150一张的(IMAX),在春节档,一大家子去看电影,算6,7个人吧,就1000块没了。人家可能一大家子一天的预算也就1,2K,看个电影一半没了,我觉得选择不看了也是一个很正常的操作。娱乐方式那么多,也不是非得是电影,更何况春节看电影这个习惯,其实也没多长的历史传统…
理论上现在消费低迷,院线再涨一涨价,国内的观影习惯很有可能就迅速萎缩,到最后可能就是多方都输的局面。
因为就没有一部像样的。
初一骗了一波人,就骗不到人了。
长津湖其实完全是靠题材IP和场面撑着,这样都可以吊打其他所有电影。
理论上四海至少是15-20亿左右,现在能不能过5亿都要打个问号。
其他的可能杀手能过十亿,其他的能过5亿都值得庆祝。
而且你会发现,春节档所有电影基本上都没有过审问题,本质上就是国内文艺界的人不行。
国内票房以后只会越来越差,我是建议院线人早点想想改行的问题。
2021和2022抖音都春晚送电影票
但是去年是央视
今年是北京
保守估计从影响力来讲
今年得少个2~3000万张低价甚至免费电影票流入民间,少了不少闲着也是闲着不用浪费的人吧。
放心,电影票你该买不到还是买不到。
简单说就是,某些电影别说值回票价了,放b站上一键三连都不值。
嘛,2022了
拿票价来说,50块看一场质量上乘的电影,其实可以接受,但今年涨到80+(个别地区100+,120+)质量还不见得多么高。
时间也没大问题,春节假期拿出俩小时完全OK
但是在春节假期,拿80块,在电影院坐俩小时看烂片,我会忍不住问自己一个问题: 我是不是被下了降头了?
还不如躺家里看up主内卷整活。
说单日,容易被辩称“单日波动大”“春节档期不止一天”。那么看看可以占到春节档总票房大半江山的大年初一至初三的票房,够有说服力了吧?
以2021年为例,春节档总票房超78亿,其中大年初一至初三三日的票房累计达45亿,占到整个2021春节档近六成。
以2019年为例,春节档票房超58亿,其中大年初一至初三三日的票房累计达34亿,同样占到整个2019春节档近六成。
按2022年大年初三当天下午一点半的预测票房,当日总票房大约8.25亿,总出票大约1530万张。(下图左侧)
新:按晚上11点20分的实时票房,当日总票房大约9.8亿,总出票约1850万张。(下图右侧)
结合已经重新核算的2022年大年初一与初二的票房看,2022年的这三日的累计票房约34.8亿,总出票约6360万张。
2021年与疫情前的2017-2019年的大年初一至初三的票房情况如何?我直接把数据列在下面:
可以看到,从实质的出票数来看,2022年仅仅是同比2017年好一些。同比2021年同期情况,说2022年春节档是大幅度下滑一点问题也没有。
我预计:按总票房计,2022春节档将比2021春节档下滑约三成;按出票数计,2022春节档将比2021春节档下滑约三分之一。
出票数下滑幅度比总票房下滑幅度还要大,是因为只看票房是具有迷惑性的。总票房不仅受观影量影响,同样受票价影响。就单说大年初二这天,历年的平均票价分别是:
以下是其他年度的原始数据,口径一致,感兴趣可以自行查看。
我平时在上海看电影就三四十块钱一张票。这在老家东北四线小城,随随便便一张票70…
更何况有的电影就算后面上流媒体了收6块钱,我都懒得看。
挺可惜的。
中国从二十多年盗版电影光盘到今天电影院遍地是,电影工业体系成熟,离不开国家花大价钱的补贴。
从2010年开始,国家就大力补贴电影行业。
比如13年,国家对于新开的县城电影院,3厅200座以上,且全部为2K设备,使用计算机售票系统,年营业额100万以上的(中西部贫困地区年票房50万),每厅补贴设备款40万,每影城最多补贴120万。
“十三五”规划指出,2020年文化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把80后,90后这一代人观影习惯,生生的补贴出来了(当然,经济发展和互联网企业补贴也是原因)。
这种习惯导致了国庆和春节时期巨大的观影量。
短期的成倍提价,就是杀鸡取卵。
举个例子,可口可乐如果提价三成,短期内利润会暴涨,但长期来看,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会逐渐转向百事之类的替代品。
今年春节,就在家陪爸妈线上看了 扬名立万,本想看水门桥的,奈何100+的票价,爸妈舍不得。
可惜了国家补贴十多年烧出来的消费习惯和巨大市场。
19年的电影好到我大年初二从住院部偷跑出来一天看了三部
先看飞驰人生笑了近一个小时
然后是疯狂外星人笑的脸抽筋
下午看流浪地球刚进场昏昏欲睡到济南那里直接就看清醒了(然后立马又定了一场还招呼了10几个人——19年春节我总共组织了差不多180人次观看流浪地球 不管和谁出去玩最后我都会来一句 咱们去看流浪地球吧)
今年的电影连吸引我进影院的能力都没有
不下滑?你逗我呢
今年整个春节档都寄了,一起走向完蛋。
这主要是高傲的电影院哄抬票价的问题。
目前可以看到上座率跟票房都比以往春节档低太多,题目里描述的是——大年初二初步统计产出票房9.85亿,环比年初一下滑33%,同比去年初二下降28.3%,刷新初二最高跌幅,仅相当于2021年大年初六(9.80亿)。人次更不用看,不断下降,跟前几年完全没法比了。
大年初二相较大年初一
《长津湖之水门桥》报收4.71亿,比初一下降26.4%。
《这个杀手不太冷静》报收2.15亿,唯一上升逆跌0.3%。[今天大年初三,截止目前已经又较大年初二上升了,又是这里面较大年初二的唯一逆跌片,看来喜剧在春节档的潜力果然大]
《四海》报收1.06亿,比初一下降53.2%。
《熊出没·重返地球》报收1.05亿,比初一下降0.22%。
《奇迹·笨小孩》报收9805万,比初一下降46.1%。
《狙击手》报收3113万,比初一下降35.4%。
就算是大年初一,全国影院共产出票房14.52亿,表现较去年去年的16.92亿相差超过2亿,与2019年的大年初一基本持平,且由于今年票价较往年更高,所以只计算人次的话,比2019年和2018年都缩水超过600万人次,创下2017年之后的新低。
(这些是大年初一数据)
2018年初二平均票价39.8元,2019年初二平均票价45.2元,2020年初二平均票价0元,2021年初二平均票价49.3元,2022年初二猫眼平均票价54.4元,现在还没统计清楚,其他平台的算法更高。
2021年的全年平均票价是40.3元,已经创下年均历史最高,因为整体效益不好,春节档过年稍微涨一点,大家也是可以接受的,比如涨个几块钱,影院工作人员加班辛苦,各个片也指望这几天赚点钱,没问题。但最终结果是全国平均票价涨了二三十块,涨幅逼近50%,平均下来春节档两张票,平日能看三四场,更不要提有些城市直逼百元票价,直接把人劝退。
特别是带家人的,一家人看个电影花个小两百,人数多的花好几百,人家不如去游乐场。
当票价越高,除了阻挡部分观众外,剩下的观众也会对质量的要求更高,毕竟花了那么多钱买了那么贵的票,总得值回票价吧?这时就会对7分的商业片抱有9分的期待,其实今年一众商业片的评分都不低,往回看看只要票价低点各个都是卖座的。
(豆瓣评分7分以上的商业片质量并不烂,今年春节档几部大片都是[狙击手7.7,奇迹笨小孩7.4,长津湖7.2,这个杀手不太冷静6.9,熊出没6.7,四海5.6],其实看去年春节档就知道去年总体质量才是真的不算高[唐探三5.3、侍神令5.3,刺杀小说家6.5,熊出没6.3,人潮汹涌6.6,你好李焕英7.8],却创造了一众票房奇迹)
(ps:熊出没的受众主要是小孩子,豆瓣的分数就会显得偏低,但它的票房口碑历来很能打)
结果就是观众变得越来越少也越来越难满意,恶性循环下最后的结果就是大家一起完蛋。以前宣传常用的值回票价,现在都要问一句你的票价是多少才知道值不值。
现在影院已经骑虎难下,价格抬上去了不好降下来,说不定还会为了弥补损失继续抬高价格。
而且冬奥会马上开始,留给电影营销的时间不多了(张艺谋的开幕式可能比这一片电影都好看,还有一众赛事开始,人更不想出门了),影院再不忍痛降价,今年春节档就全部玩完。
影院该调整了,这种竭泽而渔的方式不可取。
看评论区发现大家还是没明白,春节档的总票房真跟影片质量关系不大,口碑会影响单部影片票房,但如果是总的票房低了,肯定是观众被票价劝退根本不来了。
不如看看最近几年春节档都是些什么鬼吧。
18年往前,可以说春节档全部是烂片不为过吧,特别是乘风破浪的17年,居然是乘风破浪靠着平平无奇的“口碑”逆袭(徐克周星驰成龙王宝强集体翻车),烂的不能再烂的一年,结果仍旧总票房增长,破了记录。18年也就出了个红海行动,19年才爆出个流浪地球,春节档本来一直就是烂片聚集地了属于是,和以往的春节档相比,目前今年都在7分往上左右的商业片春节档并不算烂片春节档,只是缺少一个如流浪地球一样的爆款。
本来春节档就是总票房在那里,片方定在这个档期就有钱可赚,虽然单部影片会受到口碑的极大影响,但总票房一直是在上升的——
即使去年因为2020疫情,有报复性消费的因素,按照18、19的趋势,也该平稳上升。
如前所述,今年是人次、上座率都是17年后新低,这到底是因为啥不言自明。影院赶紧降价吧。。。
这个下降释放了一个信号,终端从业者对这个行业的信心在逐步丧失。
要知道,哪怕在2021年春节影院依然没有选择走高票价的路子来试图补上因为疫情而损失的收入。
但疫情到现在,2021年12月-2022年1月,同比2020年12月-2021年1月票房少了多少?而导致票房减少的原因是什么?那现在影院终端经营者为什么不认为同样的原因在未来几个月甚至几年不会重复上演?
基于这个前提判断,还不如赶紧赚一波快钱滚蛋成为了最理性的选择。
第一,大家不想一年下来过个节还被教育还闹心。我年初一看得《水门桥》,除了出来后讨厌宋时轮后没有一点别的想法,所有的观众都是女的问男的:这不是失败了么?为什么还要拍出来?,男的在费劲查百度百科然后查完说:恩确实不算成功让人家逃走了……
(评论区有人不理解,我说下,宋时轮所在兵团是入朝冻死冻伤率最高,非战斗减员近1/3的,战后唯一被军方评论为“过大于功”的将领)
当然这已经比春晚好了。现在连辽宁台的春晚小品都开始走煽情和教育路线了,真的yue了。
第二,疫情让大家越来越不爱出门了。我今天去这边一个景区吃饭(岳父为了客气硬把我们拉到景区吃),偌大的5A级景区,因为有一位自迪士尼乐园出来的新冠病毒携带者进入,整整停业了三个月!!!今天这家以往人声鼎沸的饭店,总共开了四桌,整个景区的人流量不及往年的1/10。饭店老板娘哭着给我们上菜,弄得大家心情都不太好。
过去一年的反复折腾,把大量商贩和个体户直接折腾死了。
第三,今年的春节格外寒冷。浙江这边,往年春节下雪的很少,今年春节几天已经下了两回。出门真的很挨冻。
最后,就是大家的收入和实际的电影票价还是有冲突的。这种品质的电影,等两个月在电视上或者某些电影网站上看不香么?
首先直接反对某些答案的外国电影说。
春节档本来就是国产片的盛典,在怎么讨论也不可能扯入所谓的海外大片。
而且,疫情之前:
19年春节档票房冠军是流浪地球。
18年春节档票房冠军是红海行动。
这也说明了春节档并非不能上国产主旋律爱国电影,大家也不是不能看主旋律片或者爱国片。
那么问题出在哪了?
答案有三:
其一,票价。
高昂的票价干掉了许多本来的潜在用户,今年的高票价让更多人在看电影的时候望而却步,本来,票价和观影人数就是反比关系,现在看来,过高的票价直接让很多人选择了不看电影。
其二,审美疲劳。
毕竟长津湖是什么时候上的?2021年10月,也就是说,当两个片子的间隔时间过短的时候,人们理所应当的出现审美疲劳,自然而然的会本能的不想看同质片,然而,这并不能说明,爱国或者主旋律片不能放在春节档,相反的,如果上映的不是水门桥,而是一部同样以战争为背景的爱国片,自然会减弱这种审美疲劳。
第三,片子质量。
有一说一,战争电影的质量,依托着电影工业的水平和导演水平,而导演如果对于指导战争片没有水准,或者一意孤行的话,那么对于电影破坏力是很大的,因为,战争电影或者历史电影不是导演自己的独角戏,而是对于历史的二次解读,解读不好了,大家自然就有非议,这又削掉了一部分用户。
最后说一句:
如果真的是高票价摧毁了春节档,我真的是喜闻乐见的,毕竟,有什么能比看到资本家因为自己的贪婪而吃瘪更能开心了呢?(笑)
观众有点明白过来了,不是过年就一定要挨宰。
本来准备带我婆婆看场电影的,但是看了一眼电影和票价,整体觉得没有值那个票价的电影的,要么就根本不适合带老太太看。
我家旁边的电影院,也不说多好,也没都是普通荧幕、都是小厅,叫个电影票价就40+,反正我觉得不值,等有值的再说吧。
1997年,《泰坦尼克号》在国内上映时,我上初中,风靡全国,父母也去看了。
后来,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我整个高中、大学时期,几乎没听谁说过去电影院看电影的,那时候都是看盗版VCD,片源比电影院多太多了。我所在的徐州市,原来几个大国营电影院,除了市中心的中山堂还在勉强维持,其余全部关门了,改成其他娱乐场所了。
直到2005年,同样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我感觉电影市场好像有了变化,市里开了一家【星美影城】,装修档次高、小厅放映,票价一张40元! 2005年的40元啊,真得很贵啊。但因为搞对象的原因,在星美陆续看了《海神号》、《色戒》、《变形金刚》等国外电影(这3部印象最深,最好看),虽然贵,但值回票价。
然后影院生意逐渐火了,随着地产的发展,几乎每一个商业综合体,都会有一个影城,票价也因为竞争逐步降到了29、19、9.9元!
但是呢,从2018还是2019年后,我自己都记不清了,就没再去过影院了,因为没有吸引我去的电影了。
现在好莱坞的烂片率也非常高,这几年的韩国电影是真正震撼了我,如果什么时候院线引进我喜欢的韩国罪案、恐怖、丧尸电影,我大概会重新去买票吧。感情戏就算了,不喜欢看那些爱来爱去的。
哎,有点点恶心,其实电影票价对我影响不大,因为我办的有卡,基本上都是25一张。
可是在郑州高新区橙天影城。
今天一件事我很恶心。
在家无聊想去看个电影,口渴想买一瓶零度,超市大概3块。
结果前台说零度一瓶20,给我整无语了。
我问他,这个价格你买不买?你一天在这里挣多少?20一瓶零度可乐?电影院在四楼,在二楼的大张超市,20可以买一打12小罐的可乐。
那人也有点不好意思,说可以向老板反馈。
咋说呢,影院东西贵我也接受,虽然因为热量太高,不咋喝影院的可乐爆米花,但稍微贵点我也接受。
比如零度10块,我也不会说啥,贵就贵点呗,那个时候不想下去买,就想喝口无糖可乐,还喝不完,一瓶得喝两天。
可是20一瓶,我买了我感觉我就是傻子,我都瞧不起我自己。
本来就是因为无聊去看电影的,最后电影也没看,而且我也决定,卡里的300多用完后,我不会再去这家电影院看了。
为了挣一时的钱,这家影院丢失了我这么一个潜在的长久客户。
逮着羊可劲薅吧,又不是啥稀缺资源,真当现在是卖方市场了,我可去您的吧。
包括这些商场里的牌子,听都没听过,就因为一个牌子就要贵很多,我是接受不了,管你啥牌子不牌子,质量和款式你总得占一个吧?啥球不占,就说你是牌子,我就得多掏钱,这算哪门子牌子?
你东西真好,我多掏钱我愿意,东西不好光整一些虚头巴脑的,让我多掏钱,麻烦您去找别人去吧。
说回电影,以前的夏洛特烦恼,西游记动画,哪吒动画片,我都自己看了两三遍,一是个人感觉好看,二是想支持下他们。
像今年的四海一类的电影,淘票票上评分居然9.2,这不是淘票票为了多卖点影片忽悠人嘛?反而知乎和豆瓣的评分还差不多,5.5左右,这些渣子吃相太难看了,就想忽悠人,能忽悠一个是一个,反正也忽悠不到我。我今年就看了《拆机记》《卡尔》,感觉都挺好看,也值回票价。《大爆炸》《冷枪》《老赖》几部我没看,因为不感兴趣,加上其他观影者的劝退。
不知道我算不算没有被消费主义打倒的人。
就是今后不被消费主义侵蚀需要付出的精力可能会越来越高,因为敌人越来越狡猾。
我,年二八那天说,过年去看个电影吧,嗯,年初一的水门桥,38一张票,还行。年初一电影看完了家里人都挺高兴的,出电影院的时候看见狙击手的海报,家里人说过两天咱们来看这个。
今天早上起来准备买票,嚯,50一张……家里人表示,看电影这个价就没意思了。
电影院你坐地起价也别这么离谱行不行?
嗷对了,看各大伙儿的发言,我这边的票价还算便宜的,再贵点的地方,我就想问下,一场电影而已,这钱值么?
一张票80-100
没有优惠券,影城卡,你去看吗?
反正我肯定是敬而远之。
好怀念以前30左右的时候,想看就看,毫不犹豫
今年这个价格是涨的真的很离谱,很离谱
只有美国人五分之一的人均GDP,电影票价却几乎持平。
蔬菜猪肉涨价还可以理解,你电影票涨价不是自己作死么?活该。
回归均值而已。
我这两天在腾讯视频上看了好几部电影[大笑]春节档这几部算啥,《流浪地球2》都没有
个人觉得是院线被疫情折腾得穷了,报复性收割有点急有点狠,看电影性价比有些下降。
春节档的电影价格比平时可不止贵了一点点,我大年夜想去看看年初一有什么电影看,网上一看吓了一跳,一本电影100多的都有了,我还以为自己实现了电影自由,其实不是啊。
一般到了商场,还要花大几十块钱买可乐和爆米花,电影前后可能还要吃顿饭,走的时候还要交个停车费,如果一家三口的话大几百就没了,普通工薪阶层如果要连续三天看电影还是要掂量掂量的,否则三天过去,一千多块钱没了。
这个套路和当年的雪乡有点类似,当地一年不开张,开张吃一年,最赚钱的档期不狠狠赚一把就不是合格的院线。
问题是看电影不是普通老百姓的唯一选择。虽然疫情期间不建议异地旅游,但是当地的吃喝玩乐资源也是不少的,如果电影的性价比下降,其他项目的性价比自然就上升了。
另一个原因是,年初一看的电影,电影的口碑就出来了,一些评价很差的电影吓退了一堆人,后面的票房就开始慢慢两级分化。
院线也不呆,今天初三电影票价的已经开始下降了。
我年初二开始的活动,就是带孩子各个博物馆打打卡,趣味性和知识性并存,苏州博物馆可以去,苏州博物馆西馆可以去,吴忠博物馆可以去,关键。。。还通通免费。
不香嘛。。。
说重点:
1.2022年不像2021年那样提倡“就地过年”。大部分人回家过年与家人团聚了,拜年都来不及,还看啥电影!
2.今年电影票票价涨疯了!说实话,这有点“明着宰人”的味道了!关键在于,春节档需要高价观看真的有必要吗?现在不敢说2022年的春节票房到底会怎么样,希望影院方面在以后的春节档能好好考虑一下,生意该怎么做!
以上是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