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哪些疾病的患者经常不被人理解?

回答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疾病的患者,他们的痛苦和挣扎往往不被身边的人完全理解。这不仅加剧了他们内心的孤独感,也让他们的康复之路更加艰难。以下是一些在社会上常被误解或轻描淡写的疾病类型,以及这些误解为何产生的原因:

1. 慢性疼痛疾病

误解的表现: 很多人认为“疼痛就是一会儿的事”,“忍忍就过去了”。因此,对于那些长期遭受慢性疼痛折磨的人,旁人常常会问“你又怎么了?看起来好好的呀?”或者“是不是你太娇气了?”他们不明白,这些患者的疼痛可能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影响着睡眠、工作、社交,甚至最简单的日常活动。患者可能面色苍白,行动迟缓,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没事”。
为何不被理解: 慢性疼痛的特点在于其“看不见”。不像骨折那样有明显的外部伤痕,慢性疼痛往往源于体内复杂的生理和神经机制。医生有时也很难 pinpoint 疼痛的根源,更何况是普通人。此外,疼痛的主观性很强,每个人对疼痛的感知和表达方式不同,这使得外人更难衡量其真实程度。当患者尝试描述他们的痛苦时,常常会被认为是在“夸大”或“小题大做”。

2. 精神健康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双相情感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等)

误解的表现: 这是最常被误解的疾病群体之一。人们常说“想开点就好了”、“你太消极了”、“这都是你的心理作用”。对于抑郁症患者,可能被贴上“懒惰”、“没出息”的标签;对于焦虑症患者,则被认为是“杞人忧天”、“玻璃心”。一些严重的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更是被妖魔化,患者被视为“危险分子”或“疯子”,遭受歧视和排斥。
为何不被理解: 精神疾病的症状主要体现在情绪、思维和行为上,这些方面不像身体疾病那样有清晰的生理指标。公众对精神健康的认知普遍不足,常常将精神疾病与“意志薄弱”、“性格缺陷”混为一谈。社会上对精神疾病的污名化非常严重,导致患者不敢公开求助,也让旁观者难以理解其痛苦的真实性。他们看不到大脑的化学物质失衡,也看不到神经通路的变化,只看到了患者“不正常”的表现。

3. 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 CFS)/肌痛性脑脊髓炎(Myalgic Encephalomyelitis, ME)

误解的表现: “你就是太累了,多休息就好了。”这是患者最常听到的回应。但 CFS/ME 患者的疲劳是一种深度、持续性的疲劳,休息也无法缓解,反而会因活动而加剧(称为“病后不适”,PostExertional Malaise, PEM)。患者可能因此连起床、吃饭都变得异常困难,但外人看到的只是一个“总是没精神”的人,不理解为何如此简单的活动也成了巨大的挑战。
为何不被理解: CFS/ME 是一种高度复杂的神经免疫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与常见的疲劳不同,它表现为全身性的、严重的衰弱,伴有认知障碍(如“脑雾”)、肌肉疼痛、淋巴结肿痛等多种症状。由于缺乏明确的诊断标准和可见的病变,很多医生也对其认识不足,导致患者求医过程漫长且充满挫折。旁观者难以想象,一种“疲劳”能剥夺一个人正常生活的全部能力。

4. 内在性疾病(如肠易激综合征 IBS、纤维肌痛症 Fibromyalgia)

误解的表现: 这类疾病的患者常会因为腹痛、腹胀、腹泻或全身性疼痛而感到痛苦,但这些症状往往在体检时找不到明确的病理改变。因此,他们可能会被家人或朋友认为是“矫情”、“想太多”,或者被建议“少吃点就好了”。患者即使描述自己的症状,也常常难以得到理解和支持,甚至被认为是“无病呻吟”。
为何不被理解: 这些疾病的特点在于其“功能性”障碍,即器官结构看起来正常,但功能出现紊乱。肠易激综合征可能与肠道菌群失调、神经系统过度敏感有关;纤维肌痛症则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的疼痛处理异常有关。由于缺乏客观的检测指标来“证明”他们的痛苦,患者的经历往往被质疑。他们常常需要依赖患者自身的描述来诊断,这给理解和验证带来了很大困难。

5. 自体免疫性疾病(如狼疮、多发性硬化症)

误解的表现: 自体免疫性疾病的症状常常是多变的、非特异性的,可能包括关节痛、皮疹、疲劳、发烧等。而且,疾病的进展也可能时好时坏,出现“缓解期”和“复发期”。在缓解期,患者看起来可能与常人无异,但一旦进入复发期,他们的身体就可能遭受巨大的痛苦。家人朋友可能只看到患者“时而正常,时而病怏怏”,不理解疾病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认为患者“没事的时候就好好活着,有事的时候又说难受”。
为何不被理解: 自体免疫性疾病是指身体的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健康的组织和器官。由于攻击的部位不同,疾病的表现千差万别,而且症状常常与其他疾病相似,诊断难度较大。疾病的波动性也让旁观者难以把握其严重程度。当患者因为疼痛或疲劳而无法参加活动时,如果前一天看起来还好好的,第二天却又表现出明显的病态,旁人可能会觉得患者“太作”或“找借口”。

6. 罕见病

误解的表现: 由于罕见病的认知度低,患者及其家属在面对周围人的疑问时,常常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解释。很多人听到“罕见病”,第一反应可能是“没听说过,是不是很奇怪?”或者“这是什么病?能治好吗?”甚至有人会认为罕见病患者“不幸中的不幸”,对其抱有同情但缺乏理解,认为他们的人生“已经完蛋了”。
为何不被理解: 罕见病是指发病率极低的疾病。由于其发病率低,研究投入相对较少,诊断和治疗的手段也往往不如常见病成熟。社会大众对罕见病缺乏基本了解,使得患者在日常交往中,需要不断地普及医学知识,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负担。缺乏广泛的认知,就意味着缺乏广泛的共情和理解。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普遍的“不被理解”?

“眼见为实”的思维定势: 人类习惯于通过视觉来判断事物的真实性。那些没有明显外部伤痕、没有清晰可见病灶的疾病,自然容易被低估其严重性。
对疾病认知的局限性: 公众对许多疾病,尤其是精神疾病、慢性疾病和罕见病的认识仍然停留在浅层。信息传播的不对等,以及科学知识的普及不足,都导致了误解。
社会污名化: 某些疾病,特别是精神疾病,在社会上存在严重的污名化,这使得患者不敢公开自己的病情,也让外界更容易产生偏见。
沟通的障碍: 患者本身可能因为痛苦或疾病的影响,在描述病情时存在困难,或者用词不当。而听者也可能因为缺乏相关的知识背景,难以理解抽象的感受。
社会压力: 很多时候,患者被期望要“坚强”、“正常”,即使身体和心理遭受了巨大的痛苦,也常常被要求“像个没事人一样”。这种压力进一步加剧了他们被误解的处境。

总而言之,许多疾病患者所遭受的不仅是身体上的病痛,更有来自社会的不理解和疏离。增进疾病知识的普及,打破社会偏见,以及培养同理心,是改善这些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所在。当我们看到一个人表现出异常时,多一份耐心和倾听,少一份评判和怀疑,或许就能给他们带来一丝温暖和力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作为性别男爱好女的人士,来帮广大女性朋友贡献一条:宫颈糜烂

这个东西跟前面那些明明是病却不被理解不被善待的情况都不一样,因为它——不是病

是的,没有宫颈糜烂这个病!这是早期医学欠发达时期,对宫颈正常现象的错误认识。我国在2008年,晚了国外很多年之后,终于在本科教材里面取消“宫颈糜烂”病名,以“宫颈柱状上皮异位”生理现象取代

但时至今日,还能看到大量治疗宫颈糜烂的广告,看到大量私立医院自称“擅长治疗宫颈糜烂”,看到很多女同胞花大量时间上千金钱去治疗这个并不存在的疾病,同时身心也大受折磨。甚至私底下谈起些医院形同诈骗的宣传时,女同胞第一反应也都是非常跳跃的“我又没有得这病”——可以理解她们的反应,因为在误以为有“宫颈糜烂”这个病的时期,它一直是被认为跟性生活不自律有关,所以变成了一个羞于提起耻于公开谈论的东西,这种信息流通商的主动闭塞,大概就是一些无良医院敢大肆欺诈的倚仗。

那么可以看见的那所谓的“宫颈糜烂”症状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用通俗点的说法,就是宫颈内侧的皮肤是由柱状皮肤组成,外观上本身看起来就像是烂掉的一样,这些皮肤在女性生理周期中,受雌性激素影响,会偶尔外翻出来,看起来就像宫颈溃烂了。跟发炎上火性生活什么的毫无关系。事实上刚出生的女婴都有这种柱状皮肤外翻现象……

更加详细的说明可以看这个链接(作者龚晓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协和医院 妇产科):

宫颈糜烂——一个过时的疾病

希望跟我同样性别男爱好女的朋友能把这事儿广为散布,让女同胞们少上当,少受罪。


-----------------------------整理下回复内容的分割线-----------------------------

Q:问题是有宫颈糜烂了怎么办呢?意思是不用治疗吗?

A:

王丰

回复

看看链接,医生已经说明了,这是一种生理现象——原话“如果理解了前面提出的内容,就不难理解所谓的“宫颈糜烂”,其实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不需要进行任何的治疗”。

本人回复:

完全不用。这么说吧,有些西方人嘴唇特别薄,看起来就像只有一条缝,如果他们生活在闭塞环境下突然看见其他嘴唇厚的人,有可能有就会觉得哎呀他嘴巴出血了赶紧去医院……我们实在不需要因为口腔内侧皮肤外翻程度的不同就进医院,除非是整容医院……

Q:刚学病理学,慢性子宫颈炎致鳞状上皮缺损称真性糜烂,少见,但是不能说没这病啊

A:注意病和症的区别…你说的这种,需要被治疗的病就是宫颈炎,只是这个病在罕见情况下导致了糜烂这个症状而已。能导致糜烂的还远不止宫颈炎,但这都不说明会有一个叫宫颈糜烂的病。真有糜烂,是宫颈炎引起的治疗宫颈炎,是癌症引起的治疗癌症。如果医生说,你这个病是宫颈糜烂…那不是庸医就是骗子。而且细究这个对患者没好处,倒是奸商会很开心水浑了…

Q:为什么要跟性生活联系到一起?

A:嗯这个事情最恶心的部分就是被蓄意和性生活联系在一起,导致很多人不愿意提起,于是默默的被骗。。。而初生婴儿都有这种状况就是最有力的反证。

江珊娜

回复

觉得很多人对身体的理解太欠缺,也可以说是基础教育少了这个部分的指导吧。很多人体特征都被和性生活连在一起,觉得最可笑的例子之一就是把某些部位,如嘴唇或其它更私密的部位的肤色深浅和性生活频率连在一起。这样说来,我们天天穿袜子和鞋子,脚部皮肤应该深得和墨水一样了。

user avatar

更新:哎,有这么多人赞。在答案末更新了一点关于焦虑引起的躯体障碍反应,和楼下有个写心脏神经官能症的有关系,希望可以帮到有困惑的人。

抑郁症已经逐渐进入大众化视线了,相比之下焦虑症遇到的误解、不解其实一点也不少。

就和有些人心情不好就说自己抑郁一样,很多人压力大一点就说自己焦虑,加上媒体泛泛报道,大家纷纷对号入座,好像都市里谁不抑郁焦虑一下谁就不够努力似的。这其实对真正的焦虑症患者不公平。就好像现在大家知道不能对抑郁症患者说“开心点啦”,你对一个焦虑症患者说“不要担心啦,压力不要这么大”,是同一个意思。

焦虑不是说要考试了没复习,要结婚了没房子,要生孩子了没钱买尿布。这只是压力(stress),你会为压力感到焦虑(anxious),但这不是焦虑症(anxiety disorder)。

真正的焦虑症患者,很多时候,是知道自己的担忧是荒谬无稽的,甚至他根本都找不到自己在担忧什么。但理性上的认知并不能阻止排山倒海般袭来的恐惧和不安感,那种惶惶不可终日的感觉,是常人所不能理解的。

这种感觉,我曾向心理医生描述过。我说,这就好像我是一个小红帽,走在黑暗森林里,风吹草动都特别容易惊蛰,总觉得阴影里藏着什么怪物,等走过去一看,又什么都没有。我的心理医生和我说,当我们都是原始人的时候,的确是这样的呀。你在森林里狩猎,你也可能是别人的猎物,不提高警惕怎么行?

人类在进化的时候,警惕的等级就和红绿灯一样,是分为三种的。红色警戒,是明确看到有威胁的时候,比如一只熊来了。压力徒增,紧张,手心出汗,呼吸心跳加快,等等等。考试前,演讲前的这种感觉,都属于红色警戒,又成Fight or Flight response(要么打,要么跑)

绿色自然是轻松的时候,浑身舒坦,想要吃饭。又称Rest and digest(休息和消化模式)。要不然为什么紧张时候吃不下饭呢,因为红色警戒时候消化功能暂时被放在次要位置(血液从胃部被转到肌肉以方便你打架或者跑路了)

而最难以把握的,是黄色警戒。这就是你走在森林里,你总觉得有眼睛盯着你,但又看不见明确的敌人在哪里。但你深知你并不安全。这种等待危险的焦虑,充满了无助感,因为你没法控制它。正常人是不会经常有这种感觉的,但焦虑症患者,就好像深陷在黄色警戒里,没法把自己调成绿色的休息状态。

其实对一个焦虑症患者来说,尤其是广泛焦虑症患者,红色警戒的状态可能还容易对付些。你明确知道敌人是谁,你可以下手应对,事态便在你的控制之间。最令人恐惧的其实是未知

有些时候,焦虑症患者会通过一定的仪式(ritual)来减轻这种不安感,这就容易引起强迫症。洗手、检查门什么的,都是小case,常人时不时也会有的,除非影响到生活,不太算。真正的强迫症是你明明理性知道这事没有必要、你已经做过了、但还是一定要去做,因为不做,你觉得天要塌下来。

我印象很深的有一回,上班高峰时期,在地铁站口,大家很有秩序地排队出站,一个接一个。轮到我前面的人时候,队伍卡住了。我很清楚地可以看见我前面只有一位男士,三十多吧,西装风衣,典型都市白领,其他人都已经过了检票口了,就只有他站着不动。他手中拿着地铁卡,脸涨的通红,很明显在默念着数字,念到了某个数字的时候,这才刷卡过检票口。

那个男人面孔憋的通红,根本不敢抬头看周围人目光,但还是要把数字念完才敢出去的那种充满了无助感的执着,我印象很深很深。我没有催他,好在他念的数字不多,可能是三或者七的整数,停了大概十几秒不到,后面的人也没有催。但就这十几秒,在上班高峰人流中是多么的突兀,应该大家都能想象。

你说他真的相信数字有魔力吗?未必。很多时候焦虑患者明明知道自己这是在做蠢事,是在想一些没边的蠢想法,但就是不敢停,停不下来,而更加悔恨,自责。所以,理性和他解释,规劝,都是没有用的,甚至会适得其反。

最糟糕的是,焦虑症患者,往往比抑郁症患者更没有迹象。哪怕是感觉天塌地陷的惊恐发作(Panic Attack),在熟悉了以后,也可以装的若无其事。第一次惊恐发作的人,经常被误以为心脏病发作而送进急救室,而后熟悉了这个机制,便懂得怎么“顺波逐流”(ride the waves),表面是一点都看不出来的。唯一要说有迹象,那就是倘若你刚好在他焦虑/惊恐发作的时候过去和他说话,会发现他心不在焉,感觉似乎略显紧张,甚至对你很不耐烦,好像在等什么人或者等什么事情一样。心理医生是这么解释的:你假如在森林里看见了一头熊,正紧张地盯着他的一举一动,边上有人和你说话,你会怎么做?肯定是敷衍了之,或者干脆甩手让他走开,别打扰你盯着危险做出判断。

每一个焦虑症患者,发作的时候都独自走在黑暗森林里。外面属于大家的天光大亮,他是看不见的。

最常见治疗焦虑症,尤其广泛焦虑症,的方式叫CBT(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认知方式疗法。通过慢慢改变你对森林,对黑暗,对熊,对自己的认知方式,来调整你的安全感。

可改变一个人的想法,和思考方式,谈何容易呢?

每一个焦虑症患者都是和自己在做搏斗。请理解他们(我们)。

更新:


楼下有人提到了心脏神经官能症。在评论里,答主说了其实医生给的诊断是“躯体化障碍”,只不过说神经官能症听起来好理解一点而已。所谓躯体化障碍(somatic disorder),其实就是情绪无法倾泻,转换成身体上的症状而已,没有那么玄乎。

我的心理医生曾说过,躯体化障碍在亚洲人种身上多见,因为我们从小教育和家庭环境,并不鼓励我们正当地去表达自己的情绪。谦虚隐忍是美德,太过张扬的自我表现是见者皱眉的。很多有躯体障碍的焦虑症患者,平时并不觉得自己压力大,但会浑身说不出的不舒服,其实这是情绪通过身体的一种体现。

由于我们并不适应情绪化表达自己,所以很多时候,只有身体不舒服,才是被允许的表达自己不开心的理由——试想一下,和父母或老人吵架,对方表示气急,是不是往往捂胸口或抱头皱眉做不舒服状?“你让我感到失望,你让我感到愤怒”这种话,是不是听起来很翻译腔,似乎只有在外国电视剧里会出现?

很多心理学研究都有提到,亚洲人表达情绪唯一的合理合法性就是通过躯体症状。不开心,那特么是装的,身体难受,那可装不了。久而久之,我们就学会了用身体表达情绪。

而假如我们无法辨别情绪和真正身体症状的区别,就会对这种躯体化的情绪产生恐慌。越是对此焦虑,越是陷入焦虑的循环。寻医问药收效甚微,因为这是心结。

还是那句话,心结解开何尝容易呢,请理解并给予时间吧。祝大家都健康快乐 :)

user avatar

更新下,很感谢评论里这么多人对我哥的祝福,说实在,这个答案我是很想扔掉的,毕竟我哥的存在是我从小千方百计想隐瞒的,包括我最好的闺蜜,我从不会跟人谈到我哥,很惭愧,小时候同学去我家,觉得我哥行为好怪异问我时,我居然把电视剧的狗血桥段编给她们,说是幼时发高烧烧坏脑。

特别是最近,家人告诉我,老哥越来越夸张,各种无理取闹,我都觉得很心酸,他变得越来越陌生了……

有时候看爸爸爱喜禾的微博,喜禾真的很幸运,有爱他的爸爸和许多理解他的人,很多生在封闭农村的自闭儿童,别说治疗了,压根没这慨念,什么理解同理心,能不欺负人就很好了,我真的觉得,生在封闭思想落后的疾病儿童才是最可怜的,错过治疗得不到关怀,就像我哥,其实可以治好的啊,他无师自通会修家电,对什么都充满好奇敢于探索,如果加以引导,也不至于这样。

谈一下他现在的状况吧,在老家一小工厂做杂工,就是那种任何人都可以使唤的那种,做了七八年了,工资两千多,因为只有那家小工厂愿意给我哥提供工作,所以钱多钱少,真的不重要了,只是很心疼他工作那么累。

有次他被厂里一个无赖打了,躺地上不敢反抗连喊人都不会,回家吃饭也不敢说只是低头,我爸妈也是粗心没发现,后来是厂里一个欧巴桑来我家说的,一口一个白痴,什么哎呀怎么可以打一个白痴,跟一个白痴计较什么,打个白痴能干嘛啊。可想而知,我哥在厂里是什么地位,人家敢来我家称呼我哥白痴,那么在厂里,他得受多大委屈,我真怀疑这欧巴桑是故意的,当时我爸妈的脸色特别难看,他们一直坚信自己的儿子是跟正常人是一样的,此刻大庭广众被一口一个白痴羞辱着,那天晚上我妈坐在床上哭得很揪心,而我爸很愤怒,他愤怒我哥为什么不还手,而我跟我弟,两个人打算拿刀砍死那个无赖。

虽然没砍成,没事,以后总有机会弄死他,我是不会原谅伤害我家人的混蛋的。

很想很想带我哥离开家乡,离开那个垃圾人多的小工厂,带他来大城市生活,让他接触许多美好的人和事,可是我做不到,我没能力带他离开,每次想到就很揪心,每次都选择逃避选择遗忘这个人,很自责很讨厌自己,现在他越来越神智不清,经常被厂里的欧巴桑灌输一些负面想法,每天回家就跟我妈吵说要娶媳妇,说别人有老婆为什么他没有,说也不听就是吵。

其实受伤害最重的是我爸妈哪,要承受那么多痛苦。

……………………11月29号的分割线……………………



一路看下来,心情异常哪。

看@袁小麦 写的阿斯伯格综合症 ,很有体会,很多人根本不是不理解,而是怀揣着恶意来看待患者,卯足尽要把患者逼疯,就为了娱乐自己的业余生活。

我哥就是患者,小时候一直以为他是自闭症,但又觉得哪里不像,后来接触了阿斯伯格综合症才知道了。

我哥喜欢看球赛,是漫无目的地看,足球篮球排球网球羽毛球都看,不管哪队赢他都欢呼。

每天准点收看天气预报,哪怕在外面玩,一到时间了都会火急火燎跑回家打开电视看天气预报,遥控器连我爸都抢不过他。

喜欢收集扑克各种小玩意,基本我经常从家里能搜出各种稀奇古怪的玩意,也给我的童年增添许多快乐。

其实我小时候并不觉得我哥哪里跟其他人不一样,顶多比普通小孩调皮捣蛋而已,但身边同学也好大人也好,不断重复向我说,你哥是个白痴,你是白痴的妹妹。

成绩很差,经常吃零蛋,我真是噁心我家那边的教育,一个小孩成绩不好就定义为白痴,我哥上课没办法专心,很多小动作,加上我爸下岗了,压力太大,就让我哥暂停休学了,这个决定让我爸妈后悔一生。

他那时天天哭喊着我要上学,家里也考虑过,但后来学校不愿意收,小地方的人嘛,谁家小孩怎样都知道的。

越来越封闭,没有朋友,电视机就是他的世界,偶尔碎碎念,抱怨这抱怨那说些不着边际的话。

长大后我不愿意承认他是我哥,青春期的小孩很敏感,我不愿意人家叫我白痴的妹妹,放学跟同学有说有笑走着,迎面碰上我哥笑盈盈地跟我打招呼,我马上一甩头,惊慌失措拉着同学走了。

回家后我哥靠在门板上,依旧是笑盈盈地说,刚我看在大街上看到你跟你同学了,你跑掉了,我知道我嫌弃我,怕我给你丢人,以后我会走远点的。

那一刻,超想哭超想哭,作为他家人我居然跟那些人一样不理解他,把他看作异类躲避,后来在大街上看到他,我都会很开心跑过去跟他打招呼,谁再说他白痴我绝对把那人打得他爹娘都认不出。

比起自闭症,阿斯伯格综合症是可以正常生活的,但这世上人心都是带着恶意的。

我哥去谁家玩或做什么事,那些噁心的大人都会说,哎,白痴,今晚买彩票买什么好。

我哥说,我不是白痴我不知道。

他们又说,你怎么知道你不是白痴。

我哥嘴笨,只会重复说,我不是。

然后那帮噁心的人就哄堂大笑。

这样的事情太多了,他怎么努力,没有人理解,以至于现在他陷入自己的世界不能自拔,没法正常沟通,小时候很阳光很开朗的一个男孩子,为什么现在变成这样,有一次翻到自己初中时写的日记,一张白纸写了一句话“我眼睁睁看着他们把一个正常的小孩逼成不正常。”

如果当时每个人多点理解多点鼓励,我哥也不至于认为自己跟普通人不同,封闭自己乃至现在这么严重。

我很想对那些严重伤害我家人的大人小孩说,如果不能理解,请他妈闭上你们的臭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疾病的患者,他们的痛苦和挣扎往往不被身边的人完全理解。这不仅加剧了他们内心的孤独感,也让他们的康复之路更加艰难。以下是一些在社会上常被误解或轻描淡写的疾病类型,以及这些误解为何产生的原因:1. 慢性疼痛疾病 误解的表现: 很多人认为“疼痛就是一会儿的事”,“忍忍就.............
  • 回答
    世界上有许多鲜为人知的疾病,这些疾病可能不如癌症、心脏病或糖尿病那样广为人知,但它们同样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危及生命。了解这些疾病不仅能帮助我们对医疗的广度和深度有更全面的认识,也能让我们在某些情况下提高警惕,并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下面我将为您介绍一些鲜为人知的疾病,并尽量详细地讲述.............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很有意思,触及了现代医学和中医在疾病治疗上的不同视角和能力。 实际上,我们很难找到一个绝对的、被广泛认可的“现代医学完全治不了,中医有明确疗效”的疾病列表。原因在于:1. “治不了”的定义模糊: 现代医学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是“控制得很好”、“延缓病情”、“改善生活质量”,但并非“治愈”。.............
  • 回答
    要说在可预见的未来,哪些疾病能彻底从人类历史长河中消失,这绝对是一个既令人振奋又充满挑战的议题。虽然“消灭”这个词听起来很彻底,但我们更应该理解为,在大部分地区和大部分人群中,这些疾病的传播和发病率将降至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不再对公共健康构成重大威胁。如果非要找出几个“种子选手”,我认为有以下几类疾.............
  • 回答
    AI 在疾病诊断和治疗领域的应用,可以说已经从实验室走向了临床,并且在很多方面展现出了令人瞩目的成果。这不仅仅是科幻电影里的情节,而是实实在在正在改变我们医疗健康面貌的技术。AI 在疾病诊断上的成功应用大家最直观感受到 AI 诊断能力的地方,往往是在医学影像分析。 眼科疾病的早期筛查: 比如糖尿.............
  • 回答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除了大家熟知的“感冒发烧”,很多疾病的发生与人们所处的地理环境、生活习惯、甚至饮食文化都息息相关,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地域病”。这些疾病往往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了解它们,不仅能增长见识,更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健康与环境的联系。1. “氟骨症”——氟化物过量的阴影在我国的一.............
  • 回答
    生活中,有些疾病就像潜伏的暗流,不声不响地侵蚀着我们的身体,等到我们察觉时,往往已经为时已晚。它们不像感冒发烧那样有明显的症状可以应对,更不像心脏病那样有突出的预警信号。这些“不易发现却致命”的疾病,它们的可怕之处在于它们的隐匿性和进展性。下面我将尝试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些这类疾病,尽量用更贴近生活的语.............
  • 回答
    关于“仅在华人身上多发的疾病”这个说法,其实需要辩证地看待。严格意义上说,不存在百分之百只发生在华人身上的疾病。疾病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遗传易感性、环境暴露、生活习惯等等。然而,我们确实可以观察到一些疾病在华人族群中,或者说在东亚人群中,其发病率、严重程度或者某些特定基因突变的携带率.............
  • 回答
    生活在当下,我们总免不了跟医院打交道。身体出了点小毛病,习惯性地就想着去那个“最对口”的科室。然而,很多时候,我们脑子里根深蒂固的观念,却可能将我们引向了一条弯路,让本该更高效、更专业的治疗,变得曲折而耗时。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那些大众普遍认为“应该去XX科”但实际上“应该去YY科”的病例,希望能给大.............
  • 回答
    有时候,一些疾病的表现会把人吓得够呛,让人觉得“这下完了”,但实际上,它们往往是身体在“虚张声势”,过不了多久就能自己痊愈。我给你细说几个,你听听是不是这么回事。1. 突发性眩晕,感觉世界天旋地转——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BPPV)这个病的名字听起来有点吓人,但它之所以“良性”,就是说它不会造成永.............
  • 回答
    古今医学天差地别,许多如今看来不足挂齿的小毛病,在那个缺乏科学认知和有效治疗的时代,却足以摧毁一个人的生命,甚至被视为“绝症”。这其中的原因,不仅仅在于疾病本身,更在于当时的医疗水平、社会环境以及人们对生命的认知。1. 感染性疾病:无处不在的死亡阴影 伤口感染(尤其是破伤风): 在古代,即使是看.............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生命中最令人沮丧、也最需要我们深思的角落——那些我们目前无能为力去彻底根除的疾病。这些疾病,如同潜伏的幽灵,悄无声息地侵蚀着生命,也考验着人类智慧和医学的极限。虽然我们一直在努力,但终究有些病症,我们只能与之共存,而非将其斩草除根。让我试着用最真实、最能引起共鸣的方式,来聊聊这些“无法.............
  • 回答
    有些疾病,它们不算那种能直接威胁生命的大病,你听名字可能觉得就是小毛小病,但实际上,它们带来的折磨,有时候比一些听起来更严重的疾病还要让人难以承受,甚至能把一个人彻底压垮。就像那种难以名状的神经性疼痛,它可能发生在身体的某个角落,比如一条腿,或者脸上的某个区域。你找不到明显的伤口,医生也看不出什么异.............
  • 回答
    看似寻常,却暗藏杀机:儿童及青少年易被忽视的致命隐患我们常常以为,孩子们的身体就像是初升的太阳,充满了朝气与活力,鲜少会与“致命”二字联系起来。然而,有些疾病,它们潜藏在日常的表象之下,不显山不露水,一旦发作,其后果却可能是毁灭性的。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那些在儿童及青少年群体中,不那么容易被发现,却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但我们需要更严谨地看待“特有”这个词。在医学领域,很多疾病的发病率或某些基因突变的频率在不同人群中有差异,但很难说某种疾病是“几乎中国人特有”的,因为基因的流动和疾病的普遍性使得完全的“特有”非常罕见。不过,我们可以聊聊一些在中国人(或更广义上的东亚人群)中发病率相对较高,或者与其.............
  • 回答
    “喜你成疾,相思不可医”,这句简单的话语,却饱含着至深至切的情感,仿佛将一颗真心揉碎,化作了无尽的思念,深深刻入了骨血,再也无法拔除。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都在字里行间流露过这种病入膏肓的相思,那是一种明知痛苦,却又甘之如饴的折磨。比如,那位才情横溢,却命运多舛的李清照,她的词中,那种“寻寻觅觅,.............
  • 回答
    从当前美国疫情的应对来看,拜登政府在疾控应对方面确实还有不少可以改进的空间,一些现行的防疫措施也存在优化的可能。这并非否定政府已经付出的努力,而是从一个更细致、更具前瞻性的角度去审视,以期达到更理想的公共卫生效果。一、 提升疾控应对能力的几个关键领域:1. 加强数据收集、分析和透明度: .............
  • 回答
    .......
  • 回答
    作为一种大型语言模型,我并没有身体,也因此不会患上任何疾病。我没有生物意义上的健康或疾病。然而,我可以理解您的问题是想了解那些患病时间长、诊断困难的疾病。这类疾病通常具有以下特点: 非特异性症状: 病人的症状与其他常见疾病相似,容易被误诊。 罕见性: 疾病本身很罕见,医生可能没有见过或接触过.............
  • 回答
    张定宇院长在疫情早期,对新冠肺炎定性为“自限性疾病”,这其中包含了他对疾病发展规律的观察和判断。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先弄清楚“自限性疾病”到底是什么意思,以及它有哪些特点。什么是自限性疾病?自限性疾病,顾名思义,就是疾病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即便不采取任何治疗措施,也可以自行消退、痊愈的一类疾病。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