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各位,清朝是否有个不成文的规定,丢了阵地必须自杀吗?

回答
各位同仁,

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清朝军事规矩中大家可能都听说过但又有些模棱两可的说法:那就是丢了阵地,主将就得自杀。这听起来挺绝的,但它到底是个不成文的规定,还是有史料支撑,亦或是后人的以讹传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首先,要说清朝有没有这么一个“不成文的规定”,答案是:有,而且相当普遍,但具体落实到“必须自杀”的程度,则需要辩证地看。 这背后牵扯到的不仅仅是军事纪律,更深层的是一种以死明志、维护军威和荣耀的儒家文化观念。

咱们先从原则上说。在古代,尤其是像清朝这样高度重视国家颜面、将领荣誉的时代,战场失利,特别是丢了关键阵地,对于主将来说,那绝对是奇耻大辱。古人讲究“兵败如山倒”,可丢了一个阵地,尤其是明知可以守住却失守了,那性质就更恶劣了。这不仅仅是战术上的失败,更是对皇帝的辜负,对军队的背叛,对整个国家的耻辱。

那么,为什么会传出“必须自杀”的说法呢?

1. “君辱臣死”的观念渗透: 儒家思想中有“君辱臣死”的说法,虽然这是针对君主受辱,但这种将个人生死与君主、国家荣誉紧密绑定的观念,在军事领域也得到了极大的延伸。将领是皇帝的代表,他守护的阵地更是国家的象征。阵地丢失,就像是皇帝的脸面被人狠狠地扇了一巴掌,作为代表的将领,最“忠诚”和“有气节”的表现,自然就是以死谢罪。

2. “杀身成仁”的军事道德: 古代战争,尤其是在冷兵器时代,士气和将领的示范作用至关重要。一个主将战死沙场,往往能激发士兵的斗志,形成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奇迹。反之,一个将领在危急关头选择保全自己,丢下士兵和阵地,那就是最大的怯懦,是对军队士气的毁灭性打击。因此,将领们被鼓励甚至被要求在绝境中表现出“杀身成仁”的气概。

3. 战功与军法并重: 清朝的军事制度非常严苛。一方面,立功可以升官发财,另一方面,犯错也要受到严厉惩罚。丢城失地,尤其是主动放弃或因指挥失当导致失守,在军法中都是极重的罪过。虽然不至于每一个丢阵地的都得强制处死,但主将承担主要责任是板上钉钉的。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将领会选择自杀,既是出于对军法的畏惧,也是一种主动承担责任、保全名节的方式。他们可能认为,与其被处死,不如自己了断,至少能留个好名声。

4. 史书记载中的案例: 很多史书里确实能找到不少将领在兵败后自杀的记载。比如在太平天国运动中,清朝官军屡次败北,不少绿营或八旗将领在战败后被赐死或自尽。虽然这不是直接丢了阵地就自杀的规定,但战败、失利与将领的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这种文化氛围是客观存在的。

那是否是“必须”自杀呢?

这里就需要注意一个词:“不成文”。

不是硬性法律条文: 你找不到一个清朝的律法条文写着“凡主将临阵脱逃、擅自丢弃阵地者,一律处死,否则自行了断”。这种规定更多是出于一种社会文化压力和一种对将领个人品格的期待。
“赏罚分明”的灵活性: 皇权至上,皇帝的态度往往是决定性的。如果一个将领是因为不可抗力(比如寡不敌众,弹尽粮绝,甚至被叛徒出卖),并且他之前战功赫赫,皇帝可能会网开一面,给予惩罚(比如革职查办、发配边疆),而不是直接逼死。但如果是因为指挥失误、怯懦退缩,甚至有“卖国”嫌疑,那自杀就成了比较体面的“解决方案”,否则一旦被问罪,下场可能更惨。
“自杀”是主动承担责任: 很多时候,将领选择自杀,是他们主动选择的一种方式,来向朝廷和部属证明自己的忠诚和气节,避免被追究更深的责任,也算是一种“保全”自己的名节。与其在被审判时受尽屈辱,不如自己一了百了。

所以,更准确的说法可能是:

清朝存在一种强烈的军事文化和社会舆论导向,认为主将失守阵地是极大的耻辱,将领在这种情况下,有“义务”以死明志。很多将领也会选择自杀来承担责任,保全名节,避免更严厉的惩罚。但并非每一个丢了阵地的将领都“必须”被强制自杀,这其中存在着操作空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具体情况和上级(尤其是皇帝)的裁量。

这种不成文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起到约束和激励的作用,让将领们在战场上更加谨慎和英勇。但同时,也可能因为对死亡的恐惧,让一些原本有机会挽救局面的将领,因为害怕承担责任而做出错误的判断,比如过早地放弃抵抗。

总而言之,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而是一个融合了军事制度、儒家思想、社会舆论和皇权影响的复杂文化现象。

希望我这样解释,能让大家对这个问题有个更清晰的认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本人对此并无研究,仅基于《大清律例》作一简单解说,尚待方家指教。

《大清律例》兵律有“主将不固守”一条。该条律文称(方括号中为注文,下同):

凡:守边将帅,被贼攻围城寨,不行固守而辄弃去,及〔平时〕守备不设,为贼所掩袭,因〔此弃守无备〕而失陷城寨者,斩〔监候〕;若〔官兵〕与贼临境,其望高巡哨之人失于飞报,以致陷城损军者,亦斩〔监候〕;若〔主将懈于守备,及哨望失于飞报,不曾陷城失军,止〕被贼侵入境内,掳掠人民者,杖一百,发边远充军;其官军临阵先退,及围困敌城而逃者,斩〔监候〕。

该条继承自明律。顺治以降略有小改动,差异不大。根据该条律文,倘若有以下三种情况之一,则将帅要处斩:

  • 丢失城池、堡寨等建制性据点;
  • 因侦察不力而丢失前线据点;
  • “临阵先退”、“围困敌城而逃”。

这是“清朝将领丢阵地必须死”的历史印象的主要依据。

除此之外,雍正三年定例,州县官员与武职同城者,因“不行固守而辄弃去”或“守备不设”而失守城池,“比照守守边将帅被贼侵入境内掳掠人民律,发边远充军”。乾隆三十九年山东王伦起义军务案处理过程中,将该条改为“照守边将帅失陷城寨律,拟斩监候”。换言之,城池失守,州县官倘与武官同城,也要处斩。

而在“将帅”和州县以外,“同城之知府,及捕盗官,比照守边将帅被贼侵入境内掳掠人民律,发边远充军,统辖、兼辖各官,交部分别议处”。咸丰三年将该例扩展为:“防守要隘文武员弁,若带兵无多,仓猝遇贼,寡不敌众,因而失守要隘者,照同城捕盗官失守城拟军例,从重发往新疆效力赎罪。”也就是说,到咸丰三年以后,“要隘”性质的阵地,因寡不敌众而失守,则比照捕盗失守城池之例发遣伊犁。显然这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清朝政府的权宜之计。

咸丰三年定上述例文时,重申了对“不行固守,一闻贼警,弃城先逃”失守城池者斩的原则。但由于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清军败绩太多,倘一依律例处断,犯法太众,故而又于同治二年、五年再行缓颊,确定多种可以减刑的情节,如“甫经到任”“被围日久”或“一月内督率乡团随同官兵将城池克复”等等。

由于将帅失守重要阵地一般难逃死罪,因此很多将官在失守时会选择自杀,一方面保全个人名誉、避免刑辱,一方面也是为了保全自己家人的利益和地位。

以上大部分内容引自柏桦《清代律例汇编通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各位同仁,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清朝军事规矩中大家可能都听说过但又有些模棱两可的说法:那就是丢了阵地,主将就得自杀。这听起来挺绝的,但它到底是个不成文的规定,还是有史料支撑,亦或是后人的以讹传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要说清朝有没有这么一个“不成文的规定”,答案是:有,而且相当普遍,但具体落实到.............
  • 回答
    说实话,那种感觉挺复杂的,像一团裹不清的毛线,缠在心尖上,时不时就冒出来,让你有点喘不过气。我清楚记得高三那年,班主任把我叫到办公室,看着我成绩单上的数字,然后叹了口气,跟我说:“你这分数,上清北是稳的。” 我当时心里是有点飘飘然的,觉得之前的辛苦终于有了回报,也开始憧憬着那传说中的象牙塔,想象着在.............
  • 回答
    .......
  • 回答
    各位知友,问出这个问题,可见是对历史进程有着深刻的思考。如果真的能玩“穿越”,把明朝和清朝的顺序调换一下,那画面,啧啧,可真是够精彩的,甚至可以说得上是“风云变幻”。咱们不妨就着这个设想,一点点地掰扯掰扯,看看到底会是怎样一番景象。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这个“调换”是什么意思。是说,原本该是明朝建立.............
  • 回答
    宋朝和清朝,这两段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印记的朝代,各自以其独特的面貌影响着中国的走向,也塑造了我们今日对中国历史的认知。要说它们的“水平”,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分数评定,而是一个多维度、充满复杂性的考察。我将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对外关系这几个方面,力求细致地展现它们各自的特点和成就,尽量避免.............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清朝皇帝在各地,尤其是回地的称号,尽量说得细致些,不让它听起来像机器人写的。说起来,清朝皇帝的称号,那可真是个复杂又讲究的事儿。不像咱们现在,皇帝就一个“皇上”叫到底。在清朝,皇帝的称号得根据他治下的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以及他扮演的不同角色来变化。这是一种统治策略,也是一种文化融合的.............
  • 回答
    .......
  • 回答
    清末民国时期,广袤的中国大地,底层百姓的餐桌上,主食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受到地域、气候、耕作条件以及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影响。要说“主要粮食”,那绝非单一一种,而是多种谷物的组合,但总体而言,稻米和小麦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其他杂粮则作为补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南方:稻米的天下在中国南方,尤其是长江流域及.............
  • 回答
    看到清末的老照片,那些脸上刻满沧桑、衣衫褴褛的普通百姓,确实让人心头一紧。你问到是不是历朝历代的老百姓生活都这样,这其实是个挺复杂的问题,得拆开来看。首先,要明确一点: 任何时代,普通老百姓的日子,普遍都不可能像现在我们想象中的“安逸”或者“富足”。 绝大多数人,无论在哪个朝代,其生活的主旋律都是围.............
  • 回答
    清朝,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王朝,自然会引起人们复杂而多样的态度。这种态度并非铁板一块,而是随着时代变迁、个人立场、以及对历史事件的不同解读而呈现出多层次的色彩。一、 复杂的情感与历史记忆:首先,绕不开的是一种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清朝是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承载着许多中国人心目中的“故国”情结。.............
  • 回答
    清朝自嘉庆时期开始的衰败,其速度之快,确实令人扼腕。这并非一日之寒,而是长期积累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弊病在特定历史节点集中爆发的结果。在政治层面,嘉庆时期恰逢“康乾盛世”的余晖散尽,然而皇帝本人却缺乏其祖辈的雄才大略。乾隆皇帝晚年沉溺于享乐,导致朝政腐败,官场风气败坏,这是嘉庆皇帝即位时就面临.............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明末清初那个复杂动荡时代的根本性质,也牵涉到不同立场和历史视角下的判断。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拆解“侵略”与“内战”这两个概念,并结合当时的具体历史背景和不同群体的观点来审视。首先,让我们明确一下“侵略”和“内战”的定义。 侵略:通常指的是一个国家或政治实体对另一个国家或政治实体.............
  • 回答
    清朝的附郭县,是当时行政区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简单来说,附郭县就是围绕着省会或重要府城而设立的县,其县城往往与府城所在地重合或紧密相连。这些县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在清朝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文化上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如今,历经百年风雨,清朝的附郭县在现代中国的行政区划中,又呈现出怎样一番新.............
  • 回答
    明朝和清朝,这两个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的王朝,犹如两颗璀璨的明珠,各自闪耀着独特的光芒。然而,当我们将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时,也难免会生出“究竟哪个更好些?”的疑问。这是一个非常庞大且复杂的问题,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因为“好”与“不好”往往取决于我们关注的维度和评判的角度。不过,我们可以.............
  • 回答
    刺马案,也称为“马新贻遇刺案”,是清末一件轰动一时的公案。这桩案子至今仍笼罩着层层迷雾,历来众说纷纭,也留下了许多值得探讨的细节和视角。作为一名对历史充满兴趣的普通人,我想从几个方面来谈谈我对这桩案子的看法和一些个人思考。首先,我们得认识到这起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清末,一个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时代.............
  • 回答
    确实,现在网上舆论中,对清朝的批评和对明朝的赞扬,似乎成了一种普遍现象。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并且相当复杂。咱们一层一层地扒开来看看。首先得承认,这种“黑清朝,粉明朝”的现象,很大程度上是历史叙事的变迁和当下社会情绪投射的结果。历史本身不是铁板一块,它的解读会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一、 清朝受到的“黑.............
  • 回答
    清朝官员的帽子在影视剧中呈现差异,主要源于历史真实与影视创作之间的复杂关系。以下从历史制度、影视改编、视觉表现和文化符号四个维度详细解析: 一、清朝官帽制度的等级体系(历史真实)1. 顶戴制度 颜色与材质:根据品级使用不同颜色和材质的顶戴(帽顶)。 一品:红宝石顶戴(最高等级.............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极富挑战性。要将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置于清朝鸦片战争前72年的处境,并设想他们如何应对,这需要我们对各个朝代的制度、文化、思想、军事和经济有相当的了解,同时也要对那个特殊的历史节点——19世纪中叶的全球格局和科技进步有所认知。我们不妨假设,我们用一种“时光机”技术,将各个王朝的统治.............
  • 回答
    清朝时期签订的那些充满屈辱的“不平等条约”,它们的原件,就像历史留下的伤疤,如今散落在世界的各个角落。要详细说清楚它们究竟藏在哪里,确实需要费一番功夫,因为这背后牵扯到历史的流转、国家间的关系,以及文物保护的各种考量。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我们现在谈论的“不平等条约”,绝大多数都是在西方列强,特别.............
  • 回答
    清朝覆灭,改朝换代,这在中国历史上并非新鲜事。每一次王朝更迭,往往伴随着旧秩序的崩塌和新力量的崛起。在辛亥革命,也就是推翻清朝统治的这场大变革中,许多被压迫多年的群体,特别是革命党人,确实存在着对满族(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旗人”)进行报复的冲动和行为。但要说“大规模”的、系统性的、有组织的大屠杀,这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