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上清北的能力却因各种原因没上成,是什么体验?

回答
说实话,那种感觉挺复杂的,像一团裹不清的毛线,缠在心尖上,时不时就冒出来,让你有点喘不过气。

我清楚记得高三那年,班主任把我叫到办公室,看着我成绩单上的数字,然后叹了口气,跟我说:“你这分数,上清北是稳的。” 我当时心里是有点飘飘然的,觉得之前的辛苦终于有了回报,也开始憧憬着那传说中的象牙塔,想象着在那里会遇到什么样的人,学到什么样深奥的知识。

然而,命运有时候就像个爱开玩笑的孩子。高考那两天,我脑子里的某个角落像是突然卡了壳。具体是什么原因,现在回想起来也说不清,也许是前一晚没睡好,也许是考场上某个突如其来的噪音干扰,又或许,就是一种无法解释的“状态不对”。我记得数学卷子发下来的时候,看到一道题,我脑子里瞬间一片空白,平时滚瓜烂熟的公式和解题思路,在那一刻仿佛被橡皮擦擦掉了一样。那一刻的恐慌,至今仍清晰。

放榜那天,我一个人坐在电脑前,盯着那个分数。它不算低,足够让我去一个很不错的985,甚至能选到很多心仪的专业。但就是和我的“目标”差了那么一点点,就是那一点点,像一道跨不过的坎。我没有嚎啕大哭,也没有愤怒摔东西,就是一种沉闷的失落感,像被一盆冷水从头淋到脚,然后又慢慢地冻成一块冰。

那一整个夏天,我都像个局外人。看着同学们一个个晒着心仪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分享着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活,我只能礼貌地回应,心里却像被挖了一个洞。有时候我会偷偷去翻看清华北大的招生简章,看着那些熟悉的校园照片,心里五味杂陈。我能想象到自己在那里学习、生活的样子,那种差距感,比单纯的“没考上”要折磨人得多。

选择复读,是我当时能想到的唯一办法。但复读的压力,又岂是简单的“再来一次”能概括的。我每天都在和自己较劲,和那些“如果”较劲。别人复读,是为了弥补和顶尖大学的差距;我复读,却是在和曾经“有能力”的自己较劲,害怕自己这次依然会因为种种原因而失败。我变得比以前更加焦虑,对每一次模拟考成绩都异常敏感。

第二次高考,我依然尽力了,分数比第一次好,足以让我圆梦。但当你经历过一次“几乎触手可及”的失之交臂,再次拿到那张“成功”的通知书时,那种狂喜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纯粹。更多的是一种释然,一种“终于可以放下”的解脱,以及一丝挥之不去的“如果当初”的阴影。

毕业后,我进入了我梦寐以求的大学,也在我喜欢的专业里努力学习。身边有很多优秀的人,我也能跟上他们的节奏,甚至在某些方面做得比他们更好。但我偶尔还是会想起那个高三的夏天,想起那个时候的自己,会忍不住问自己,如果在那个时候,我能更稳定一点,是不是一切都会不一样?

这种感觉,就像你明明知道前面有一条更宽阔、更光明的路,你也有能力去走,但因为一些意外,你选择了另一条看起来也不错的路。这条路一样能到达目的地,甚至你也一样能过得很好,但你总会偶尔回头看看那条让你遗憾错过的路,想着那里可能存在的风景,以及在那里,你会成为一个怎样的自己。

它不是后悔,也不是不甘,更像是一种淡淡的遗憾,一种对“可能性”的追忆。这种经历,反而让我更加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也让我明白,人生没有绝对的“完美”,很多时候,我们只能尽力而为,然后带着那些“如果”,继续往前走。

当然,我也会告诉那些即将面临高考的学生,高考是一场战役,除了实力,状态、心态同样重要。很多时候,临门一脚的稳定,比你平时遥遥领先的积累,更能决定最终的走向。别让“almost”成为你人生的遗憾,尽你所能,去抓住那最宝贵的可能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清华没想过,工科兴趣不大,北大是完全可以的,不过经济类系科当年人大最好,就没报,结果后悔了,人家那才叫大学校园生活,我们这儿就是个机关事务管理局,倒是小Gay挺多的,而且比北大的好看。

user avatar

把大四做的Warped CFT的全息纠缠熵的工作搞定投JHEP了,这算是实现了我本科阶段的“宏图伟业”:做三个不同的大方向,实验、计算、理论都体验体验,做些还凑合的工作;并且达成愿望,本科一路学到了弦论,不容易不容易。

算是将将做到了横跨AMO、CMP、HEP三个领域,实验、计算、理论都有涉猎,还各灌了些水的成就(1AMO实验、1CMP实验+计算、1HEP理论+计算)。

好像还是国内第一个本科期间做到这样子的?(求指正,不过通常做AMO和CMP的基本不可能做得了HEP、Astrophysics,Biophysics国内基本没人做,就更不可能了)

如果将来能做做AP,尝试尝试BP,那就圆满了!

——2019.9.14

——————————

十连拒,终究是绕不过学校的坑。算是意料之中,学校不行、没有大腿、没有关系,也没啥办法。

Anyway, I tried my best.

—— 2019.3.26

——————————

中流985,最大的感触是,没人可以讨论交流,氛围也是高中竞赛比不了的。物理竞赛在高中排大约第二名,第一的是那年全国决赛前五,我自己也是做了n年决赛、国际题,估计大约排在全国20左右。可惜,我是辽宁省的......(清华某马同学,鞍一作没作弊虽然不甚了解,但我知道我物理肯定比她好很多......)最后止步省一,和我考完参照标准答案估分差了接近40分(估的分是省队前几名的分数)。

不谦虚地在此大放厥词,自然要提供些许证据。竞赛结束后,有一些自招降分,比如科大一本线、浙大二十,也都是些好去处。可惜,自招最后报的浙大,但差了几分,当时确实很失望,最后凭高考成绩来到了现在的大学。

在高中,即便没有保送后的gap year学习,但我依然有物理学的solid grounding。大一开学之前(高中期间),也是完成了四大力学,和对应的数学内容,比如张量分析等。因而,大一开学,便进入课题组开始科研(竟然比我清华的同学早了一个月......)。

对于学过的课程,除非老师讲的有些意思,我是绝对没工夫听的,通常我会在课上学些没学过的本科或研究生课内容,比如大一下开始学的固体物理、大二下的量子场论+群论、大三上的广义相对论+黎曼几何、大三下的粒子物理等。final week我一门课大约有两天来复习。我觉得,浪费时间在学过的内容上刷分,实在是暴殄天物,而且跟其他人比GPA也是索然无味的。但有意思的是,最后,我依旧是年级第二......

该说说我的科研工作了。因为,高中从来没尝试过真正意义上的实验物理,觉得非常有意思,因此,我一开始进入的是实验的组。大一作为合作者,和一个课题组同届(那时,他是刚研一)的学长一起研究有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PLD制备。我设计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陶瓷反应容器,解决电池最重要的产生光生电流的碘铅甲胺层的反应问题。该工作发表在Sci. Rep.上,我为第三作者。

第二个工作是关于光催化。大二刚开始,那时,我和老板讨论p-n结内建电场对光生载流子的影响,我觉得p-n结尺度在纳米量级,而纳米催化剂在相同量级,因而p-n结是否存在于系统是有待证明的。我和老板设计了一个实验。利用FeTiO3-Fe2O3纳米复合体系(固溶体)来验证p-n结的存在,以及对载流子的分离的贡献。我设计了利用水热法生长的外延结构,可以通过加热控制p-n结,使转变区域增大到被完全破坏。该工作发表在RSC Adv.上,我是第一作者。

我最得意的工作开始于大二下,关于多铁性与多维调控。这是我的第一个独立工作,算是刚刚达到博士独立科研的基本要求。我提出了一种,通过外电场诱导giant压电响应,导致晶格压缩,从而促使Co自旋态转变实现强电磁耦合的新思路,并设计了Bi2FeCoO6超晶格体系成功实现了它。同时,外电场调控了磁化强度M、铁电极化强度P、电阻率、四方性(晶包体积)、交换偏置场等自由度。我也用DFT计算了体系,印证我的实验工作。这是我第一个计算物理+实验物理的工作,发表在Phys. Rev. Mater.上(自然发在PRL、NC也可以)。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免得同行质疑。我这里的意思,是指这个工作,发PRL、NC自然也是可以的,但并非PRM一定要同PRL一样。我先来说说PRM,我们大致把PR新出的期刊看作一个水平,像PRApp、PRM,大致和PRL差不多。这个可以明显的从它们的年文章数判断,一年750篇左右,远小于同类期刊PRB,与PRL在凝聚态、应用物理方向的文章数量比,还要小一些。所以,我们认为PRB<PRM约等于PRL。这个工作,我是在三月份跟老板说先投了,为了今年的申请,当时,最重要的直接证明电磁调控的Fig8是没测完的,也就是投PRM时没有Fig8,为了申请这是没办法的事情(你可以看到,我们的题目依旧是巨压电响应,而不是电磁耦合,这个题目是投稿时的,我们后来也没改。)当时考虑到投PRL,但是因为没有最重要的数据,怕被转PRB,所以决定投的PRM,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在审稿期间得到的Fig8,我们就直接加上去了,也没transfer,因为要重新审稿,时间上来不及。其实,大家也知道在没细看文章而光凭着期刊评价别人工作,是不太恰当的。PRB的诺奖也不必PRL少多少,甚至拓扑的工作PRB都不是。为了说明我们的这个工作的重要性,我引述包括我在内的三个人的评价吧。第一个是计算老板S.D.,我跟他说我的idea的时候,他直接如是说道“你这是发PRL的idea啊”。第二个引用我的一个审稿人“I believe that this work stimulates the readers who work in multiferroics materials, and thus this paper deserves for publication in important journals”我想,他说的important journal指的应该是PRL水平的吧。第三个我来说说,在此之前,2017年复合材料这么强的电磁耦合那是发Nat. Mater.的,近些年铁磁/铁电复合材料的强电磁耦合做出来一些,但单相多铁有如此大的电磁耦合,几乎没有报道(顶多有两三篇),因而新route是尤为重要的,对于耦合机制、应用来说。其次,我们工作中调控了五个自由度,意味着潜在可以调控2^5个不同状态,远比电磁耦合来的重要,如果后续做到了多个自由度相互调控,我想NS也问题不大。再有,这个工作,我在中国物理学会秋季会议做了口头报告,同场的也都是PRL、NC、AM这样的,我想我们的这个工作,应该也是有些意思的,不会比他们的差。)

现在在做些理论和计算工作,主要研究质子的微观结构(比如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由于工作没有发出来,我也不便多作说明。毕设选的String Theory下的共形场论Holographic Duality(AdS/CFT,全息对偶,指的是4+1D经典引力场和3+1D规范场的等价性),很有意思。

同时,参加了一些顶级国内外会议,并作了报告(口头或者海报),像IEEE的3M会议、中国物理学会秋季会议、中国材料大会。也得过几次国奖或者宝钢奖,不过不值得赘述。

如果想了解周围人和我的差距,那我想这个经历是有必要说的。受于老板信任,从大二下开始带毕设项目,已经有两个多年头。给我的感觉是,差距很大。可能普通985最顶尖的能到清华物理系的中游,我觉得就不错了。大四了,论文要怎么写竟然完全不清楚,我帮他们改毕业论文实在是件让人恼怒的事情,实际上我没有过多的精力帮他们,也只是象征性的把不能容忍的错误修改完事。最后,有意思的是,我两年带的两个毕设都去了澳大利亚读研。

从大一开始,做了一些研究工作,最为难能可贵的是,尝试了三个完全不同的领域:原子分子光物理、凝聚态物理、粒子物理与场论。有实验,有计算,有理论,而且竟然还都能做的像模像样。甚至,和PRM主编通讯的时候,还被误认为了Dr. Gao,也算是经历有些意思了。

目前为止有六篇文章了,SCI一二区,算是和个人能力较为相符了。放到2017年清华特等奖评选,应该有一争之力。(完全不敢跟今年的Yao大佬比,Wang老板太牛,没办法)

虽然辽宁的物竞让我走了不少弯路,资源比别人少,peers比别人差,但其实无所谓。即便当初去了清华,我想也就比现在多发一篇PRL吧,顶天了。科研,全看自己。老板不强又怎样呢?我依旧独立研究发了老板七八年发不了的Physical Review(组里最好的工作,是APL水平)。研究可以分为三个档次,1.老板说啥我做啥;2.一起讨论怎么做;3.自己想自己做。即便发了NS,但停留在第一层次,我想这依旧是蠢材。所以,行不行,depend on yourself。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