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你没见过农村老房子长啥样……
过去的老房子绝大多数是土坯房,砖瓦房很少。哪怕是砖瓦房,为了节省砖瓦,实际上也只是在土坯墙外面用砖裱了一层,全部用砖修筑的极少(也有用石头裱墙的)。
因为材质问题,土坯墙都比较厚,往往厚达一尺甚至一两尺;墙里老鼠能做窝、麻雀也能住进去。
同时,如你所见,土坯并不会直接露在外面,而是会用秸秆混合黄泥厚厚抹上一层,既能保护承重的土坯,又显得美观;但这层涂抹材料自然容易因为受潮脱落;再加上屋顶哪里万一漏点雨、把瓦片下坐的灰泥漏下一些……
总之,这种房子必须有门槛、门墩,把门架高到离地10~20公分以上处。不然你出门办点事,俩月后回家,运气不好就开不了门了。
这是因为,人在里面住着时,会时刻留意哪里漏雨,马上就会修缮;那么这房子冬暖夏凉(墙厚),住起来很惬意。但一旦人不在里面住了,一场雨墙上湿一片,没人知道。第二场雨就能掉下来几斤土;第三场雨再朽掉耙(屋顶承载泥土和瓦片的、竹子或者荆条编的片状物)、甚至断了椽……再刚好落在门后,这门当然就开不了了。
因此,过去的房子,门必须装的高一些,给门下缘和地面之间留上二十到三十公分空间。这样墙上落土才不至于堵门。
门墩也有多种材质。
最讲究的是石材,用几百年都没问题;一般人家就好点的硬木,凑合百十年也坏不了;穷人就用很一般的木头,极易朽烂;一旦朽烂,要么门就掉了,要么门开不开。
当然,赤贫户可能就捡个石片随便垫高点,离地也就三五公分甚至就那么在地上拖着(找的匠人手艺太潮,甚至干脆是自己拿柴火编的,所谓“柴扉”)——这种门,开门关门得先往起抬;不抬,门就在地上拖着,能推坏但推不动。
这种房门,人在,经常维修着,凑合能用;人一去,这门就开不开了。
相配合的,门墩高,门装的高,门槛就得高;反之,门墩矮甚至干脆没门墩,门槛就做不高甚至干脆没有了。
不仅如此。一旦门槛过低、屋檐出的短、没有门踩石(门前台阶),雨水很容易顺着门口灌进屋内;然后地面就会像泡软的馒头一样松松软软饱胀起来。
你可以看我贴的那些土坯房照片。很明显,砖裱的越多的房子,门槛就越高,对吧?
门槛两边那方方正正的石头就是门墩,大户人家的门墩还会雕花——很明显的,穷人的房子没门墩,对吧。
因此,过去只看门槛的高矮就能看出主人的大致阶层:越富,家里门槛就越高,甚至可能高至膝盖;越穷,门槛就越低,甚至干脆没有门槛——下雨了?那就让水进来吧。
现在还经常说某某行当“入门门槛高”,就这个来源。
有了这个背景知识,水浒传这段就很容易理解了。
一座无人打理的古庙而已,肯定讲究不到哪——从哪看出无人打理?
从林冲推门就能进去就能看出来:这说明,在林冲进去之前,这庙门就是随便风摆弄——吱呀一声开了;嗞儿~啪!又甩上了……(请自行脑补聊斋镜头……
这样非常容易造成损坏,有人打理是不可能放任的。
事实上,如此放任门都没有损坏,很可能地面已经厚厚一层落土了——过去风把门吹开,被落土限制(被土壅住了),于是庙门常年半开(这种情况下风本身就会搬运大量尘泥草茎进去;加上墙壁屋顶落土,用不了几年就把门堵了),门就不再能被风吹动。
另外,若有人住,那么过去的木门是一定有门闩的。但这里显然没有——否则林冲就不用搬石头堵门了。
最后,再注意这个石头:外面雪那么大,石头是从哪找来的?显然是从屋子里面搬的。
屋子里面能找到大石头……你觉得这庙破不破?
同时,既然门可以用石头堵上,那么这门离地就不可能太高。不然一般人可搬不动那么重的石头,也不可能随便用到建筑上。而离地不太高的旧房子上的门,推不开是常态……
山神庙是小庙。这种庙一般是山民自己凑钱修的,大部分盖的鸡窝一样大——这个形容在迷信者那里可是大不敬。问题是那庙就那么点大,一米四五高的样子,可不像个鸡窝——少数能盖到普通民居那么大;那么门槛啥的……穷神就别穷讲究了。
尤其如果木匠水平再水点、门板合的松松散散半垂状态(或者本来合的还可以但年久失修、受潮加上部分朽烂,门板经常就松软下垂),那是不落土开关都难。
总之,门推不开或者很难推开才是野外无人打理的古庙的常态——也是农村那些陈年老房子的常态。
既然是常态,那么对有经验的人来说,一看房子状态,“推一把推不开门”才是更平常的——倘若一推就应手而开,那反而要加大警惕了。因为推不开门证明这是个“无人打理的古庙”;能推开,就证明这庙里经常有人——能推开说明这庙经常有人打理;有人打理,风雪这么大,打理人就很可能在庙里。不然谁吃饱没事天天大老远跑山里扫山神庙?
所以,一把推开了庙门,林冲才“团团看来,又没邻舍,又无庙主”:门能开,说明可能有人打理;那么先看看有没有“邻舍”,因为打理人可能在邻舍住;没有邻舍,于是继续查看有没有庙主,是否自己看漏了……如此“团团看来”一番,终于确认“又没邻舍,又无庙主”,的确是一座无人打理的空庙。
换句话说,如果你熟悉过去的风土人情,那么能推开门你就必须小心谨慎,检查这庙里是否有人;推不开门你反而可以放下心来。
最后,在明白了“房门推不开不值得大惊小怪”之后,我们还可以注意到气候环境的影响。
根据书中描述,林冲出去买酒,回去时草料场自己住的草房被雪压塌了;然后林冲害怕火盆引起火灾,还专门进去摸了许久……
那么,这么冷的天,假如有人就在这个漏风的山神庙里住,他能不生堆火吗?
别说冷冷清清、壁上漏风的破庙了,河北的冬天,住再好的房子,没火也冷死个人——现在隔热墙砖双层玻璃、厚厚的床垫配上羽绒大被,冬天照样得供暖呢。
倘若里面住了人,不管是流浪汉也好看庙的庙祝也罢,生火是必需的——除非一天到晚躺棉被里面,不然早晚是个死。
这么破的庙,只要里面有火,门窗壁缝要么能看见火光,要么有烟冒出来——所谓人烟嘛——结果冷冷清清没火没烟的,怎么看都不像有人……
倘若林冲是头天塌了自己的草房、在破庙里已经一日夜;不用说,肯定要点个火盆。
结果呢,林冲恰巧是刚塌了房,跋涉许久走热了身;到里面又只管喝酒吃肉,身上暂时还不冷……
可以想象,如果陆谦他们来的能再晚一半个时辰,林冲只怕也得生火了。不然只靠一条“絮被”过夜只能活活冻死。到那时,大老远就能看见门缝里火光闪烁、屋顶青烟袅袅——见到这个,那就一定要把门弄开看看了。
反之,破破烂烂一小庙,不见丝毫烟火痕;再一推门推不开……你说这是什么情况。
最近回村里,刚好有个很多年年没住人的老房子。
这是屋子外面的样子,几十年前北方农村典型的半土坯半砖结构。正面和少数承重结构用了砖,屋内和侧面的墙都是土坯。
这在当年应该还算不错的,因为用的是砖厂的红砖,更结实。
很多同时代的房子用的都是用土窑自己烧的青砖,质量差一些。
不过到最后青砖红砖其实也不重要,因为房顶是寿命最短的,根本撑不过砖头,连土坯都比房顶命长的多。
这是从窗户缝里拍的屋内情况:
地面上那一堆是塌掉的房顶。
这种老房子的房顶用木头做承重,铺上某种植物茎杆制成的坚韧席子,最上面再铺一层劣质洋灰。
比较冷的地区还要添一层泥土和(huo)麦秸保暖。
虽然这么盖房子成本低廉,但房顶很不结实,时间久了容易长草,甚至小树苗。
甚至由于富含有机物,房顶还可能长真菌。我小时候雨后的房顶上有时会长某种“蘑菇”,取下来晒干后里面有深棕色粉末,止血效果超群。
植物和真菌的生长还会进一步缩短房顶的寿命。
所以很多老房子只有正面的砖石结构看起来完整,但内部其实已经塌了。
像这个门缝里都能直接看到天空。
小时候村里老房子多,父母是严禁我们进去玩的,第一是脏,第二是不知道哪天就塌了。
古代的房子想必更容易朽坏,门推不开确实很可能是房顶塌下来堵住了。
这时候千万不能尝试强行开门,因为坍塌中的老房子是一种非常脆弱的稳态,你不知道到底哪里在承重,用力踹一脚可能真塌了。
现代人没有这种常识,但古人是有的,遇到推不开门的老房子避而远之应该是一种常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