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又是这种二选一问题,两个人的观点如果一无是处也不会被人重视,我相信没人反对陆铭提出的福利均质化以及发展乡村工业化。
但这个问题好就好在用了个“更”,仿佛是允许同时支持但更考虑现实。两个人的观点本身没什么问题,问题在于能不能落地。
我这里不考虑两人背后的利益集团问题,仅仅从理论现实上去看问题,他们二人的路线矛盾说到底都是在解决农民工“留不住的城市,回不去的农村”难题。
陆铭主张让城市留得住,温铁军主张让农村回得去,就这么简单。
城市能不能留得住取决于土地财政,要清楚一点,城市化是建国前就确定的既定方针,别忘了我党起家可是一直有着鲜明的工人党底色,不必陆铭去说。
张闻天在《城市的地位和城市工作中的阶级路线》一文中指出,“我们的工作重心要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并提出在新形势下“城市领导农村”的战略思想。他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对立统一规律观察问题,并指出这种重心转移的必要性,从根本上是由城市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决定的。“城市代表更高的生产力,代表工业技术、科学与文化”,“城市代表最先进的工人阶级”。他还说“城市领导农村”的实质就是“工业领导农业”,“工人阶级领导农民”,“离开了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城市工业和城市工人阶级,社会不能前进,社会主义也不能实现”。
原因很简单,以重工业为先导和缺乏交通体系的半殖民地国家只能优先推动工业的集约化发展,尤其是外资依附性特征往往集中在少数交通枢纽大城市,城市领导农村和推动城市化就是后发国家不约而同的方向。
现实是重工业带动的就业有限,和今天如出一辙。你再怎么发展服务业所能吸纳的劳动力是有上限的,农民工受教育水平毕竟有限。尤其是遇到新冠或经济危机等问题,失业怎么办?每一个市民背后都是财政的福利补贴,五六十年代的办法就是把劳动力送回村里靠小农自给自足。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我党执政七十年来的深刻经验总结。
今天城市财政收入高度依赖土地财政,在不改变财政收入问题的前提下,开放户籍让农民进城的结果是什么?财政赤字进一步加剧,不得不更依赖卖地,房地产资本可以不断周转加杠杆。
同时一手直接剥夺进城农民工家乡的土地搞占补平衡,一手逼农民工买房。家庭债和政府债高启,房地产资本盆满钵满还说政府不够人权和自由,反手就把加的杠杆甩给政府。
口嗨发福利讲人权很简单,最好说这个的时候再一脸悲天悯人便秘的表情,仿佛和农民工兄弟感同身受。市民背债够累的了,还要再坑一遍农民?
其实很合理,这恰恰是城市工商业资本对农村剩余的全方位剥夺,没必要谴责,这就是资本本性。
温铁军的属于营销大师,和一般人尤其是年轻人就讲小农的好和生态的美,对政策界就非常现实,用他自己的话说让农民回去种地是害他们。
他太了解城市资本的脸庞和底线思维,但凡城市能容得下农民,也根本轮不上他,这是理想主义中的现实主义。
他的观点无非是推动乡村城镇化,发展乡镇企业,把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让城市资本能够畅通下乡进行农村资源的货币化资本化。本质上是一样的,通过制度化安排把小农经济彻底解体。
他的观点相对仁慈一点在于给农民留了一块利润分成空间,让他们转型成地主,对城市原住民来说不能够全部剥夺农村资源。
说白了两者的观点差异在于一个是圈地运动,一个是圈地可以给我留点,支持哪个不支持哪个取决于自己的利益立场。
至于什么大城市化或农村复古那是扯淡,要是大城市化也不会讲都市圈城市群了,大城市自己都快稳不住了。
现在都是在发展辐射范围内的中小城市和城镇,殊途同归罢了。就算是国家也在去年完成转型,拒绝大城市化了,是现实困难而不是理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