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江苏足球队最终解散,富裕而发达的江苏为何没有企业愿意接手?

回答
江苏足球的落幕:富庶之地,为何无人续写篇章?

2021年初,一声叹息,江苏足球的辉煌戛然而止。卫冕中超冠军的江苏苏宁,突然宣布停止运营,这不仅让无数球迷扼腕叹息,更让所有人为这片土地上足球的未来感到担忧。一直以来,江苏都是中国经济的佼佼者,经济实力雄厚,民间资本活跃,为何在足球发展上,却面临着“富裕而发达,足球却难以为继”的尴尬局面?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昔日的冠军之师,在最风光的时候,也无人愿意接手,走向了解散的命运?

要探究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开层层迷雾,从多个维度去审视。

一、 足球投资回报的“无底洞”与企业理性选择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职业足球,尤其是在中国,早已不是一个单纯依靠情怀就能支撑的生意。对于企业而言,投资首先要考虑的是回报。江苏苏宁的解散,很大程度上暴露了职业足球投资回报的不确定性和高风险。

高昂的运营成本: 顶级的球员薪资、教练团队、青训体系、比赛日运营、商务开发等等,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巨额投入。即便是一家富裕的企业,也需要审慎评估这笔钱是否能在可预见的未来产生相应的效益。
有限的商业变现能力: 尽管江苏拥有庞大的球迷群体和较高的关注度,但与欧洲顶级联赛相比,中国职业足球的商业化程度仍然不高。球票收入、周边产品、赛场广告等传统商业模式的变现能力有限。而最关键的转播权收入,近年来在政策调整和市场变化下,也面临着不确定性。
投资回报周期长且难以预测: 足球的成功往往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持续的投入,短时间内很难看到显著的回报。企业需要的是可持续的盈利,而足球,尤其是像中国这样的市场,其成功路径充满了变数,很难保证稳定的投资回报。

当江苏苏宁在鼎盛时期却因母公司经营问题而被迫解散时,这给所有潜在的接盘者敲响了警钟。他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卫冕冠军的招牌,更是其背后隐藏的巨额负债、未解决的球员债务,以及对未来盈利能力的强烈质疑。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家理性的企业,都会对“接盘”望而却步,因为这更像是在填一个“无底洞”,而非一项可持续的商业投资。

二、 足球与企业战略的“错位”

企业接手一支球队,绝不仅仅是为了“玩票”,而是希望足球能够为其主营业务或品牌形象带来积极的协同效应。然而,在江苏,这种协同效应似乎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程度。

苏宁的“过度投入”与战略调整: 过去,苏宁作为母公司,在足球上的投入是为了其商业帝国扩张和品牌影响力提升。然而,随着苏宁自身在零售、物流等核心业务上面临挑战,并且受到国家“限薪限投”等政策的影响,其战略重心必然会发生调整。当母公司自身的经营状况出现困难,甚至需要“瘦身”,足球作为一项非核心且烧钱的业务,自然会被优先考虑剥离。
其他企业的“顾虑”: 其他位于江苏的富裕企业,如制造业、高科技产业、互联网公司等,他们可能认为将巨额资金投入到足球领域,并不能直接或高效地服务于他们的主营业务和品牌发展。 足球的受众群体和消费习惯,可能与他们的目标客户存在差异。相较于赞助一些成功的赛事、体育明星,或者投资体育科技领域,直接接手一支运营成本极高、存在历史遗留问题的职业球队,对于他们来说,风险过高,收益不明。

换句话说,足球投资的“回报”不仅仅是商业上的,也包括品牌和社会责任。但在江苏,虽然有很多企业有能力承担社会责任,但当足球投资本身存在着巨大的经济风险和不确定性时,这种“品牌效益”的吸引力就会大打折扣。

三、 缺乏“足球基因”和“产业生态”的支撑

江苏虽然经济发达,但论及足球的深厚底蕴和成熟的产业生态,与一些欧洲足球强国或甚至中国国内一些历史悠久的足球城市相比,仍有差距。

青训体系与人才培养的挑战: 职业足球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强大的青训体系。即使有企业愿意接手,如果缺乏优质的本土青训人才储备,球队的竞争力将难以保证,也无法形成独特的“足球基因”。江苏在培养足球人才方面,虽然也有一些努力,但与足球强省相比,可能仍有提升空间。
专业的足球运营人才匮乏: 职业足球的运营需要专业的足球经理、市场开发团队、媒体公关人才等等。江苏在这些专业的足球运营人才储备方面,是否足够强大,能够支撑起一支世界级的职业俱乐部,也值得思考。
缺乏完整的体育产业生态: 足球的发展,不仅仅是球队的成绩,更是一个围绕足球的完整产业链。从媒体传播、商业赞助、球迷文化、体育培训、体育旅游等,这些环节的联动才能真正激发足球的活力。如果当地的体育产业生态不够成熟,即使有企业接手,也难以形成良性的循环。

四、 政策与大环境的“双重影响”

近年来,中国足球的整体环境也在发生变化,这无疑也对江苏足球的命运产生了影响。

“金元足球”的退潮: 过去几年,“金元足球”的时代,球队可以通过巨额投入快速提升成绩,但这种模式弊大于利。国家推出的“限薪限投”政策,旨在挤压泡沫,回归理性。这使得原本就不算特别“赚钱”的足球投资,变得更加谨慎。
母公司经营风险的放大: 尽管江苏苏宁的解散主要源于母公司的经营危机,但足球本身的高投入也进一步加剧了母公司的财务压力。对于其他企业来说,看到苏宁的案例,也会更加警惕足球投资可能带来的“拖累”。

总结: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总而言之,江苏足球队的解散,并非是江苏这片土地上缺乏资金或缺乏有实力的企业。而是资本在进行理性评估后,认为接手并维系一支顶级职业足球俱乐部,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是一项风险高、回报不确定、并且与自身主营业务协同性不强的投资。

富裕和发达,提供了可能性,但理性的市场和现实的考量,决定了最终的走向。当足球投资不再仅仅是情怀的释放,而是回归到商业逻辑的审视时,江苏的故事,也成为了中国职业足球发展道路上一个深刻的注脚——如何在追求梦想的同时,找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是所有参与者都需要思考的终极命题。而对于江苏足球来说,在告别苏宁之后,如何从头再来,重新构建自己的足球生态,依然是一条漫长而充满挑战的道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中国搞足球,本质不是经营投资,是纯消费,国企投资足球,理由可以是回馈社会,那投多少钱都是名正言顺的。民企投资足球,唯一收益就是广告效益,但这么多年过来大家也发现了,这广告效益提升不了多少经营收入。

user avatar

贷款行业有一个术语,叫暴雷。也叫出险

贷款行业有一个业务模式,当贷款者在a公司的贷款到期后,只要借款人有抵押担保,a公司就会连本金带利息一起打包给b公司。

由b公司出钱还上a公司的贷款。然后借款人的抵押担保和借款关系就都到了b公司,成为了b公司的客户。

之后b公司再吃客户的利息,直到他换不上利息了。再次如法炮制。

但是担保价值总有上限。等到贷款和利息额高于担保价值的时候。这笔业务就暴雷了。

中超在泡沫经济下,就是这种模式。

中超在过去几年里之所以能进入泡沫飞涨的时期,主要原因就是有一个期望做保证,这个期望就是足球运动得到了重要的人的关注。

而随着2019年阅兵,许家印登上了观礼台。这种期望被兑现的概率越来越大。因此也刺激了各家球队投资人参与进这种军备竞赛。

国家很清楚,国家的希望是通过对联赛的大力投入,从而带动足球运动进入更高水平,帮助国家队在世界上去的成绩。

嗅觉灵敏的许家印在这个方向上做了很多工作,比如承担国帅里皮的工资,比如开出大额为国争光奖。

当然,国足的积重难返是多年来积累的问题。并不能通过一针强心剂解决。

就好比給一个羸弱的乞丐打一针肾上腺素,他也不可能站上职业拳击的舞台。

随着2020年足协定下的工作目标0实现。这一计划也宣告破产。

2020年,世界经济进入寒冬。足球产业一下成了鸡肋。

而足协限薪和中性名两项政策,宣告了足协放弃金源足球的思路。

此时,再继续大笔投入足球,那就真的得不偿失了。

不再投入不意味着马上就能甩掉包袱。过去几年里企业巨大的投入往往伴随着巨量的资金流动,而现代企业经营中资金流动往往同债务挂钩。

正经人能借钱谁花自己的钱啊。

而这种投入一旦停止,就是要还钱的时候。

于是,足球暴雷的时刻到了。

今年足球队的选择只有两个:及时止损。让他暴雷,资产能卖多少算多少。

或者把牛皮接着吹下去,等等转机。让雷暴在别人手里。

苏宁选择第一种。

而苏宁不是唯一一个做这种选择的人。

过去几年里,延边、辽足,都是因为债务问题而解散。

回到问题:并不是江苏没有企业有实力接手。

而是谁会傻到去接手一笔注定要赔本的业务呢?

别忘了,苏宁可是企业。

user avatar

很多富裕的成功企业不需要足球做广告了,何况现在还不让做广告了。一般不那么富裕的企业肯定要跟苏宁压价甚至要苏宁贴钱才愿意接。

其实真心想接又能接的企业,应该属于有较多资金,但企业美誉度名声却不太好或这和政府关系不太好的。急需通过投资足球拉高自己身段,拉近与政府关系的。

至于什么样的企业符合,大家可以对号入座。

user avatar

其实这事真和经济没啥关系。

江苏队一直以来都没啥企业愿意接手。

江苏足球的今天要感谢一个人,

曾经的舜天老总—董老爷子。

董老看球也爱球。

无论是五台山,还是奥体,甚至镇江,扬州。

江苏足球就压根没想过退出的事。

就算赖活着,咱也从来没想过咱会死不是。

毕竟在那个前金元年代,无论甲b中甲中超,江苏足球能活着都是靠董老爷子一直在支撑。

不管怎么着,董老从来没说过不搞足球了这种话。

江苏足球起飞那几年,也是亏了董总高升到了国信集团,舜天俱乐部也加了国信二字,投资也大多了。

还想提到一个人——东尼东亮,我相信稍微看过几年舜天的球迷都记得他,真希望他能看到江苏拿到中超冠军。

从国信舜天变成江苏苏宁,是一次投机更是一次豪赌。

刘总为了球队,四十几岁的男人连国信的编制不要了加盟苏宁,现在呢?

刘总在国信舜天时代的几个买人现在看来可都是绝对的捡漏:700万打包任航刘建业送一个王冠宇,2000万在金元足球前夜抢到吴曦,买来的都是球队核心。

苏宁接手以后呢?班底都多久没动了。

江苏的球迷要求真的不高,我们从来没要求“xx永远争冠军”,“xxxx未赢够”,“不狂不放不xx”。

我们喊的是“我苏保级队求轻虐”。

但是现在连这都成为了奢望。

突然不知道说什么。

我想念东看台的日子。

我也想念北看台的那帮杆子。

今年南京的冬天,很冷。

user avatar

因为名字虽然叫江苏,但钱全让我们南京一个城市出,苏联其他十二太保都想搞自家的足球队,怎么打得过别的省队?思路应该变一变,改名南京足球队打中甲,或者安徽徽京足球队打中超让安徽出钱,保准拿第一。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