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搞足球,本质不是经营投资,是纯消费,国企投资足球,理由可以是回馈社会,那投多少钱都是名正言顺的。民企投资足球,唯一收益就是广告效益,但这么多年过来大家也发现了,这广告效益提升不了多少经营收入。
贷款行业有一个术语,叫暴雷。也叫出险
贷款行业有一个业务模式,当贷款者在a公司的贷款到期后,只要借款人有抵押担保,a公司就会连本金带利息一起打包给b公司。
由b公司出钱还上a公司的贷款。然后借款人的抵押担保和借款关系就都到了b公司,成为了b公司的客户。
之后b公司再吃客户的利息,直到他换不上利息了。再次如法炮制。
但是担保价值总有上限。等到贷款和利息额高于担保价值的时候。这笔业务就暴雷了。
中超在泡沫经济下,就是这种模式。
中超在过去几年里之所以能进入泡沫飞涨的时期,主要原因就是有一个期望做保证,这个期望就是足球运动得到了重要的人的关注。
而随着2019年阅兵,许家印登上了观礼台。这种期望被兑现的概率越来越大。因此也刺激了各家球队投资人参与进这种军备竞赛。
国家很清楚,国家的希望是通过对联赛的大力投入,从而带动足球运动进入更高水平,帮助国家队在世界上去的成绩。
嗅觉灵敏的许家印在这个方向上做了很多工作,比如承担国帅里皮的工资,比如开出大额为国争光奖。
当然,国足的积重难返是多年来积累的问题。并不能通过一针强心剂解决。
就好比給一个羸弱的乞丐打一针肾上腺素,他也不可能站上职业拳击的舞台。
随着2020年足协定下的工作目标0实现。这一计划也宣告破产。
2020年,世界经济进入寒冬。足球产业一下成了鸡肋。
而足协限薪和中性名两项政策,宣告了足协放弃金源足球的思路。
此时,再继续大笔投入足球,那就真的得不偿失了。
不再投入不意味着马上就能甩掉包袱。过去几年里企业巨大的投入往往伴随着巨量的资金流动,而现代企业经营中资金流动往往同债务挂钩。
正经人能借钱谁花自己的钱啊。
而这种投入一旦停止,就是要还钱的时候。
于是,足球暴雷的时刻到了。
今年足球队的选择只有两个:及时止损。让他暴雷,资产能卖多少算多少。
或者把牛皮接着吹下去,等等转机。让雷暴在别人手里。
苏宁选择第一种。
而苏宁不是唯一一个做这种选择的人。
过去几年里,延边、辽足,都是因为债务问题而解散。
回到问题:并不是江苏没有企业有实力接手。
而是谁会傻到去接手一笔注定要赔本的业务呢?
别忘了,苏宁可是企业。
很多富裕的成功企业不需要足球做广告了,何况现在还不让做广告了。一般不那么富裕的企业肯定要跟苏宁压价甚至要苏宁贴钱才愿意接。
其实真心想接又能接的企业,应该属于有较多资金,但企业美誉度名声却不太好或这和政府关系不太好的。急需通过投资足球拉高自己身段,拉近与政府关系的。
至于什么样的企业符合,大家可以对号入座。
其实这事真和经济没啥关系。
江苏队一直以来都没啥企业愿意接手。
江苏足球的今天要感谢一个人,
曾经的舜天老总—董老爷子。
董老看球也爱球。
无论是五台山,还是奥体,甚至镇江,扬州。
江苏足球就压根没想过退出的事。
就算赖活着,咱也从来没想过咱会死不是。
毕竟在那个前金元年代,无论甲b中甲中超,江苏足球能活着都是靠董老爷子一直在支撑。
不管怎么着,董老从来没说过不搞足球了这种话。
江苏足球起飞那几年,也是亏了董总高升到了国信集团,舜天俱乐部也加了国信二字,投资也大多了。
还想提到一个人——东尼东亮,我相信稍微看过几年舜天的球迷都记得他,真希望他能看到江苏拿到中超冠军。
从国信舜天变成江苏苏宁,是一次投机更是一次豪赌。
刘总为了球队,四十几岁的男人连国信的编制不要了加盟苏宁,现在呢?
刘总在国信舜天时代的几个买人现在看来可都是绝对的捡漏:700万打包任航刘建业送一个王冠宇,2000万在金元足球前夜抢到吴曦,买来的都是球队核心。
苏宁接手以后呢?班底都多久没动了。
江苏的球迷要求真的不高,我们从来没要求“xx永远争冠军”,“xxxx未赢够”,“不狂不放不xx”。
我们喊的是“我苏保级队求轻虐”。
但是现在连这都成为了奢望。
突然不知道说什么。
我想念东看台的日子。
我也想念北看台的那帮杆子。
今年南京的冬天,很冷。
因为名字虽然叫江苏,但钱全让我们南京一个城市出,苏联其他十二太保都想搞自家的足球队,怎么打得过别的省队?思路应该变一变,改名南京足球队打中甲,或者安徽徽京足球队打中超让安徽出钱,保准拿第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