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别急着上来就喷,您捉急您的,我不需要您为我捉急。
你翻过来翻过去,两件事,一是强调古人的“民族概念”是现代的“民族概念”的“原始形态”;二是强调现代人已经用了民族概念去解读古代。
现代人凭什么不能用民族主义分析法去分析古代呢?连阶级分析法都能用,民族主义怎么了?
但不能因为现代人用民族主义分析了古代之后,就说古人也有民族概念。
你说的古人的“原始的、朴素的、前现代的民族主义”,能给解释一下具体标准吗?
古人的“原始的、朴素的、前现代的民族主义”,跟现代的民族概念有什么关系吗?
能解释一下《左传》喊完“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之后,韩愈又喊出了“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的行为逻辑吗?“原始的、朴素的、前现代的民族主义“的统一标准何在?
鲁国这个华夏化的夷狄,和齐国这个夷狄化的华夏,请问他们是如何理解并履行“原始的、朴素的、前现代的民族主义”的?感慨“哥哥要向弟弟称臣了的”周公,是不是非常符合当时的“原始的、朴素的、前现代的民族主义”?
唐朝人知道突厥人、吐蕃人,宋朝人知道蒙古人、女真人、契丹人,就有了“原始的、朴素的、前现代的民族主义”,请问把军权交给安禄山、史思明、哥舒翰、李光弼,把关税交给蒲寿庚的做法,是不是非常符合当时的“原始的、朴素的、前现代的民族主义”?
朱元璋驱逐鞑虏后,修元史,开口闭口“惟我中国人民之君,自宋运告终,帝命真人于沙漠入中国为天下主”,为什么说君告终而不是民族告终?为什么要把“侵略者”说成“真人”?请问朱元璋是如何理解并履行“原始的、朴素的、前现代的民族主义”的?把忽必烈放入帝王庙供奉的朱元璋,是不是非常符合当时的“原始的、朴素的、前现代的民族主义”?
按你的说法,古人哪是“原始的、朴素的、前现代的民族主义”,简直是理想中的国族主义,是现代人都达不到的高度——佩服,佩服。
把华夷之辨偷换成“原始的、朴素的、前现代的民族主义”,然后说我在搞现代的民族虚无主义,你这个水平,还是需要向苏晓康、王鲁湘多学习一个。
古代没有“民族认同”,但有族群认同,不同的族群存在不同的认知,这些客观认同差距是不可能磨灭的。
新中国建立之前很多民族已经存在独立的民族认同,并形成了内部统一的民族身份认识和民族主义。蒙藏哈维这些民族的民族主义抬头不比汉族晚,普通百姓的民族感情产生时间不比汉族晚。
因为有不同族群认同才有了“五族共和”的说法,因为有不同的民族认同,坚持国族论的民国政府也承认了这一点。国民党政府在新疆也得按照维吾尔人的要求把塔兰奇也归为维吾尔族。
民族不是国家划分出来的,国家做的是对各民族进行识别和区分,也就是分辨了存在那些民族(按照自我认同),那些族群认同是民族认同,那些是部落认同。
只要民族主义不消退,不可能出现规模性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消失的情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