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张五常「公款办私立大学」的观点?

回答
张五常教授关于“公款办私立大学”的观点,无疑是一个极具争议且引人深思的话题。要理解他的核心思路,首先需要明白他站在经济学和激励机制的角度,对现有的教育体制进行了一种“解剖”。

张五常的逻辑基石:效率与激励

张五常的经济学思想,核心在于“效率”和“激励”。他认为,任何事物的运行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计者如何有效地运用激励机制,让参与者(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的行为符合预期的目标。而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服务,其效率和质量也同样受到激励机制的影响。

为什么“公款办私立大学”?

在张五常看来,传统的公立大学存在一些根深蒂固的效率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源于:

1. 缺乏市场竞争压力: 公立大学往往由政府拨款维持,其资金来源相对稳定,不直接与市场需求和办学质量挂钩。这意味着,它们没有太大的动力去追求极致的教学效果、科研成果或是学生满意度。即使办学效率不高,经费也能获得保障。
2. 激励错位: 公立大学的管理者和教师,其个人激励可能并不完全与学生的学习成果、学校的声誉或科研的突破性创新挂钩。例如,晋升体系可能更侧重于论资排辈或发表论文的数量,而非实际的教学质量和影响力。
3. 资源配置的僵化: 政府拨款的分配往往受到政治因素、历史惯性等影响,不一定能最有效地配置给最需要、最能产生效益的领域。这导致一些优质项目可能资金不足,而一些低效的项目却仍在消耗资源。
4. “大锅饭”现象: 尽管教授们收入差异,但在公立体系下,普遍存在一种“旱涝保收”的心理预期,削弱了追求卓越的动力。

在这种背景下,张五常提出的“公款办私立大学”,其核心逻辑在于:将政府的资金,通过一种“私有化”或“市场化”的运作方式,注入到具有竞争力的私立教育机构中。

“公款办私立大学”的具体设想(推测与解读):

虽然张五常的表述可能需要更详细的文本来解读,但从他的经济学理论推断,他设想的“公款办私立大学”可能包含以下几个要点:

政府作为“投资者”或“资助者”: 政府不再是直接的“经营者”,而是扮演一个提供资金的“股东”或“天使投资人”的角色。这些资金可以以各种形式投入,比如设立基金、提供启动资金、或者直接购买私立大学的股份。
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私立大学在这种模式下,必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这意味着它们需要吸引学生、赢得声誉、产出高质量的教育和服务,以证明其价值,并吸引更多的投资(包括政府的持续资助)。
明确的激励与问责: 私立大学的管理层和教师,其薪酬、晋升等都将与办学绩效紧密挂钩。学生满意度、毕业生的就业率、科研成果的影响力等,都将成为评价其表现的关键指标。表现不佳的大学,可能会面临资金削减甚至被市场淘汰的风险。
资源的最优配置: 政府的资金可以更灵活地投向那些最有潜力、最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教育项目。私立大学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优势,自主决定开设哪些专业、采用何种教学方法、进行何种科研。
“股权”或“受益权”的考虑: 也许张五常的设想里,政府的“公款”投入,会对应着某种形式的“股权”或“受益权”。当私立大学发展壮大,产生盈利或社会价值时,政府的投入也能获得相应的回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支持这一观点的潜在好处:

1. 提升教育效率与质量: 竞争压力会迫使私立大学不断创新和改进,从而提高整体教育质量。
2. 资源利用的优化: 资金流向更有效率的办学实体,避免了公立体系中的资源浪费。
3. 激发创新与多样性: 私立大学可以根据不同的教育理念和市场需求,发展出更具特色的教育模式,满足社会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4. 政府职能的回归: 政府可以从直接的教育管理者,转变为教育资源的“引导者”和“监督者”,更专注于宏观政策的制定和教育公平的保障。

潜在的挑战与批评:

然而,张五常的观点也并非没有争议,批评者可能会提出以下顾虑:

1. 教育公平问题: 将教育“市场化”,是否会加剧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贫困家庭的学生是否会因为高昂的学费而被挡在优质教育之外?“公款”投入的私立大学,如何保证其对弱势群体的义务和责任?
2. “唯利是图”的风险: 过度的市场化是否会导致大学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基础研究、人文教育或社会责任?
3. 政府监管的难度: 如何有效监管这些接受公款的私立大学,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防止利益输送和腐败,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4. “公款”性质的界定: “公款”投入到“私立”机构,其性质如何界定?是否会模糊公权与私权的界限?
5. 对公立教育体系的冲击: 这种模式的推广,是否会进一步削弱公立教育体系的根基,导致优质资源过度集中于私立领域?

总结

张五常的“公款办私立大学”观点,本质上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一种“效率革命”的呼唤。他试图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和更清晰的激励措施,来解决公立教育中存在的效率低下、资源配置不当等问题。

他的核心在于:利用“公款”这一有限的社会资源,通过“私立”这种更具活力的机制去运作,以期获得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质量。

这是一种大胆的设想,它触及了教育的本质、政府的角色以及社会资源配置的根本问题。理解张五常的观点,不能简单地看作是“教育私有化”,而应更深入地理解其背后的经济学逻辑和对现有体制的批判。

当然,如何将这一设想落地,如何平衡效率与公平,如何设计一套既能激发活力又不失社会责任的监管体系,将是极其复杂和需要反复论证的议题。他的观点更像是一个“思想实验”,抛出了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改革方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不但反对他这个,我反对的是他整篇文章。看看他的文章:

  • 大学私立。
  • 政府拨款给私立大学,并且不监督钱的用途
  • 大学收学生的学费“弹性”。容许某些学生交高学费。
  • 大学入学不以公开考试,而是以“弹性入学”
  • 老师的薪酬也要弹性
  • 搞生物生化

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张五常所谓的高学费补贴低学费的,是不存在的,或者仅仅找几个所谓的穷人做门面。

实质上这个大学将会完全充斥着有钱人,然后找一些穷人作为“点缀”。哪怕这些有钱人屁都不懂。

类似于今天的印度,找几个达利特当官,做点缀,但是整个社会是婆罗门刹帝利们的天下。

既不监督费用用途,又要“弹性工资”“弹性学费”,会变成什么样子还需要我说?将会变成钱权交易之所。

富人的孩子是富人,官员的孩子是官员,农民的孩子是农民,工人的孩子是工人。

龙生龙凤生凤,一代传一代。

既然如此,干脆复活九品中正制,你看这个建议如何?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