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中方允许美国大米进入中国?

回答
中方允许美国大米进入中国,这是一个涉及国际贸易、农业政策、食品安全以及地缘政治的复杂议题。要详细理解这一过程,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1. 历史背景与演变:

过去与限制: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对外国大米的进口限制非常严格。这主要是出于保护国内农业、保障粮食安全以及对病虫害传播的担忧。即使有进口,也往往是配额制下的特定种类。
改革开放与市场化: 随着中国经济的改革开放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中国逐步向国际市场开放。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商品和服务可以进入中国,包括农产品。
贸易摩擦与谈判: 中美之间的贸易关系一直是动态变化的,包括大米在内的农产品进口也受到两国贸易谈判和摩擦的影响。近年来,随着中美贸易额的增长,以及中国对多元化农产品供应的需求,美国大米进入中国市场的机会有所增加。

2. 进入中国的具体流程与要求:

美国大米进入中国市场,需要经过一套严格的程序,以确保符合中国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这个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主要步骤:

准入审查与风险评估 (Sanitary and Phytosanitary (SPS) Measures):
核心机构: 中国的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SAMR,原质检总局)以及农业农村部是主要的审查机构。
风险评估: 在允许任何新的农产品进口之前,中方会进行详细的风险评估。这包括评估美国大米种植、加工、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植物病虫害、有害生物以及化学残留等风险。评估过程会参考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odex Alimentarius)等国际标准,但也会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
协议签署: 通常情况下,双方国家(美国农业部USDA和中国相关部委)会通过部长级会谈、技术交流等方式,就特定农产品的进口条件达成协议。这包括相互承认对方的检验检疫体系、病虫害监测体系等。例如,可能会签署关于“美国大米输华检验检疫要求议定书”之类的文件。
植物检疫要求 (Phytosanitary Requirements):
病虫害检测: 美国出口商需要证明其大米符合中国的植物检疫要求,即不携带中国禁止输入的植物病、虫及其他有害生物。这可能要求美国生产基地和包装企业获得官方认证,并接受中国官方的检验。
原产地证明: 需要提供来自美国农业部或其授权机构的植物检疫证书,证明产品符合进口国的要求。
食品安全标准 (Food Safety Standards):
农药残留: 中国有关于农药、兽药残留的限量标准。美国出口的大米必须符合这些标准,包括重金属、真菌毒素等。
污染物限量: 对大米中的各种污染物也有明确的限量要求。
加工过程标准: 加工和包装过程也需要符合中国的食品卫生和安全标准。
注册与备案 (Registration and Filing):
出口商注册: 美国大米生产商、加工商或出口商可能需要在中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进行注册或备案。
进口商备案: 中国的进口商也需要具备相应的资质和备案。
检验检疫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进口口岸检验: 当美国大米抵达中国港口时,中国海关(隶属于海关总署)的检验检疫部门会对货物进行抽样检查。
主要检查项目: 检查内容包括包装标识、原产地证明、植物检疫证书、以及对病虫害、农药残留、重金属、微生物等进行实验室检测。
合格放行: 检验合格后,货物才能被允许在中国境内销售流通。不合格的货物可能会被要求退回、销毁或进行无害化处理。
市场准入与销售:
一旦通过了检验检疫程序,美国大米就可以在中国市场销售。这通常通过中国的批发市场、超市、电商平台等渠道进行。
信息追溯: 为了确保食品安全,中国对进口食品通常有追溯要求,需要能够追溯到生产商和批次。

3. 允许美国大米进入中国的驱动因素与考量:

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多元化供应: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提高,消费者对食品的种类、品质和风味有了更多元化的需求。进口大米可以满足一部分消费者对不同品种大米的偏好,例如一些长粒米品种。
填补国内供应缺口: 在特定时期或特定品种上,国内产量可能无法完全满足市场需求,进口可以作为补充。
国际贸易关系与协议:
贸易平衡: 中国允许美国大米进口,也是中美贸易关系的一部分。在贸易谈判中,农产品通常是重要的谈判筹码,以换取其他领域的开放或利益。
WTO承诺: 作为WTO成员,中国需要遵守其在农产品贸易方面的承诺,包括逐步降低关税和放宽非关税壁垒。
促进国内农业技术与产业升级:
市场竞争: 引入国际竞争,可以促使中国国内大米产业进行技术升级、品质提升和成本控制,以提高竞争力。
学习与借鉴: 通过进口,中国可以学习其他国家在优质大米种植、加工和品牌营销方面的经验。
保障粮食安全并非完全排斥进口:
并非“绝对自给”: 虽然中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强调“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排斥粮食进口。中国采取的是“总量平衡、分国别、分品种管理”的策略。在保障主要口粮自给的前提下,允许在其他领域进行适度进口,以优化粮食结构、满足消费者需求。
国际市场作为调剂: 国际市场可以作为国内粮食供应的补充和调剂,以应对国内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或生产波动。
政治与外交考量:
展现开放姿态: 在特定时期,允许美国大米进口可以被视为中国展现市场开放和负责任大国形象的一种方式。
缓和贸易摩擦: 在中美关系紧张时,开放农产品市场有时也是一种缓和关系、推动对话的策略。

4. 关键的“看”点:

当我们在谈论“如何看中方允许美国大米进入中国”时,我们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政策的透明度与科学性: 审查和批准流程是否公开透明?风险评估是否基于科学依据?是否符合国际通行规则?
食品安全保障的有效性: 中国的检验检疫体系能否有效阻止有害生物和物质的传入?公众对进口大米的安全信任度如何?
对国内农业的影响: 进口大米是否会对国内大米产业,特别是中小农户产生冲击?政府是否有相应的扶持和调整政策?
贸易关系的动态: 允许美国大米进口的数量、种类和条件会随着中美两国经贸关系的变化而调整。需要关注贸易协议的更新和执行情况。
市场消费者的选择权: 进口大米是否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是否能提升市场活力?
背后的经济与政治信号: 允许美国大米进入中国,是出于经济需求,还是有更深层次的政治和外交考量?这反映了中国在国际贸易和全球粮食体系中的角色定位。

总结来说,中方允许美国大米进入中国,是中国经济全球化进程、市场化改革、履行国际贸易义务以及满足国内多元化消费需求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过程并非简单的“放开”,而是建立在一套复杂的、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为核心的、同时又遵循国际规则的准入审查、检验检疫和市场管理体系之上。

要理解这一现象,不能仅看单一方面,而是要将其置于中美关系、全球贸易格局以及中国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下去分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不是农贸专家,但一直在美国吃加州为主的美国米,很久以前刚来美国时对加州米粗略研究了一番,就想看看绿色否?污染否?我搬运一下我看过的加州大米委员会的宣传材料:




https://www.zhihu.com/video/872021585815543808



我不知道国内除了黑龙江还有哪里能做到上面这个地步

不育秧不插秧,飞机播种:

最高时速150英里的播种,春播时飞行员每天起降一百次以上,落地90秒内地面人员重新装填完毕,没有机场,田边地垄上找块平地洒洒水当跑道

工业化的力量冲击了大家的世界观,播种飞机数据不是我瞎编的,有记者专访为证:mobile.nytimes.com/2008

农业飞行员第一年收入就高于一个五年经验商飞,有经验的老农飞其收入常常大于每年十万美元

The money is good in this industry. A pilot in his first year will likely exceed what a five year airline pilot will make. It is not uncommon for an experienced pilot to exceed the $100,000 mark.
generalaviationnews.com
还是质疑播种飞机的人多,因此我特地去youtube下了视频给各位老司机看个痛快:





https://www.zhihu.com/video/872756347366694912

播种也被各位农友批判了一番,密西西比河流域的稻农用机器育秧插秧,他们也吐槽加州的同行种个地种上天,嫉妒的背后纯粹因为密河各州条件没有加州好,稻农为了提高产量不得已而为之。飞机直接播种是会损失亩产量,但加州这里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一季稻综合下来反而单位亩产量是世界最高之一。

加州农机收割水稻,而黑龙江的农场在文革时就有“康拜因/康拜”Combine 联合收割机

秸秆不烧,翻入土中,对外销售,或留在田里再次用水覆盖以加速降解。空气质量得以保护:Air Quality

北加萨克拉门托谷水资源丰富,这里的稻农大部分拥有自主水权,不像南边种草莓的同僚每年夏天用个水撕翻天。稻田统一5英寸水深(12.7cm),水田可有效抑制杂草,除草剂主要“杀草丹”一种,杀虫剂一年一次,大部分田一次也不用。下面是除草剂杀虫剂杀霉剂用量和面积一览:omicnet.com/reports/ric

有人质疑我,很正常,请不要拿国内认知套用到这里,上知乎就是请君打开视野。稻区下游是首府萨克拉门托和人口密集的湾区,得罪不起,calrice comission因此严管用药,一是因为害虫实在少,二是生物控制法,水田会吸引大量飞禽水禽栖息于此。为了保护这些鸟也不能狂喷农药。化肥撒是撒,但撒的不多。

下面是加州大旱时限制用水抛荒的地,相册名叫sting of drought “干旱之痒”,言下之意就是不碍事。目测抛荒四分之一

下图目所能及处是两家稻农的田地,照片还不是全部。

种稻种了将近百年,水源上游是Sierra Nevada山脉基本无污染,附近一直是农田,从来没有什么像样的工业,重金属不曾染指(跟别的地方比)

米贱伤中国农民还不至于,毕竟别的答案说了产量不大。

------------------------------------------------------------------------

为什么这也能扯上转基因?不存在,年年交给加州做检测,<0.01%精度,从未检出。

GMO Testing

------------------------------------------------------------------------

放一组相关数据,彭博社专题,“耕耘全世界-中国在全球布局以防粮食危机”

农场占地面积分布,中国93%小于2公顷,美国89.3%大于五公顷

每个农民平均耕作的农田大小:澳156公顷,美73公顷,法25公顷,中国0.5公顷

化肥使用量,单位是“每公顷农田施N千克化肥”,绿线是世界平均线,美国在最左,中国在最右。说个无关的,美国用世界平均的化肥把亩均玉米产量弄得高于其他国家20%(大部分美农田每年玉米只种一季,横向比较国内时需要注意)

中国国土资源部和环境保护部自己的估计:19.4%的中国农田处于污染状态

中国在海外的粮食布局

中国农民真的是不容易。

我之前还没放这些加州米农的年收入,加稻腹地Richvale CA家庭年收入中位数$79,018。也不要拿国内单位亩产高来安慰自己,加州每英亩(4047m2)产米四吨以上,世界最高之一。(评论区提醒,加州只种一季稻,与国内横向比较时需注意)

客观面对差距,提高我们自己。

我只是一个关心自己锅里米源的消费者,大家对国内农业有怨言,这锅我可不背。

--------------------------------------------------------------

评论区有几位大兄弟不知道是好奇呢还是抬杠呢,为了你们我特地去搜了晾晒过程:

请飞机播♂种的地方自然是机械烘干,效率。最后感谢大家,逼我为了答案学了这么多加州种稻知识。

相关回答:

尚方宝剑:14岁一天能喝1升牛奶吗?

-------------------------------------------------------

“美利坚天选之地”?北加农民可不同意,这几十户农民当年变卖家产被哄骗来此,一样是苦兮兮地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上世纪初加州大开发时,无良地霸资本家Richvale Land Co.公司把此地原来的名字Selby Switch“塞尔比(铁路)分叉”改成了Richvale“富饶谷”来诱骗堪萨斯和内布拉斯加的小麦自耕农,发的宣传册上都是典型的加州果园和菜园。北欧移民为主体的中部农民卖掉土地举家迁徙来此才发现上当受骗,他们和祖先种了一辈子小麦,根本不知道怎么和当地的黏土打交道。有日记为证“Rystrom family journals record that Mrs. Rystrom sat down on a packed box, looked at the desolate, muddy, boggy, clay landscape and cried as the train departed.”“莱斯托姆太太坐在还未打开的箱子上,看着脚下令人绝望的湿溻溻淤泥和远处离开的火车,大哭不止”

直到三十年代有人引进了早熟稻,情况才大有好转,人们发现这里是整个加州最适合种水稻的土地,排水差劲的黏土种什么收成都很差,唯有水稻非常合适。勒紧裤腰带留下来的农民一砖一瓦建起了Richvale,才有了今天。

----------------------------------------------------

服了,为了大家浏览评论区能有个好心情,花样攻击我的恕不回复并折叠。

user avatar

“北美的平原是我们的水稻田,北海和秘鲁是我们的渔场,澳大利亚是我们的牧羊场,阿根廷和北美西部大草原给我们放牧牛群,智利为我们送来铜,南非和澳洲人送来矿产,俄国人为我们提供天然气,中东是我们的油田,东印度群岛给我们提供咖啡、甘蔗和香料,广大的亚非拉市场使用着我们的工业产品。”


user avatar

谢邀。


这个问题下面几个回答都是些什么鬼?


但凡提到“米贱伤农”的,这个思想都多少有点江化啊,简直还停留在大清国的历史阶段。客观的说,自打大清国乙烷以后,伤农的事情多了去了,基本上能够保持五年来一次大的,一年来一次小的这个水平,我们的农民呢,不但没有被伤,反而吃饱了饭、穿足了衣,现在还有钱了。


市场化、全球化不一定是坏事,也不一定是好事,它只是个客观事实,看你怎么去把握了。印度是个纯大米出口国,你愿意过印度的日子吗?


说回正题。大米是什么呢?是一种粮油产品。原始的未加工或者仅仅经过粗加工的农产品分为两大类:粮油产品和鲜活产品。粮油产品的意思就是能够轻易长期储存不变质的那一类农产品,主要是粮食、油料。鲜活农产品,主要包括蔬菜、水果、水产、肉类、禽类(含蛋)、鲜奶这些不马上吃就会坏掉的东西。


这两种农产品,现在的市场规模基本上是平分秋色各占一半,市场规模都在3万亿元左右,鲜活农产品市场规模包括生产与消费两端,稍微要高一些。

表一:国内食品消费结构《中国统计年鉴2016》by 国家统计局。

从表一可以看出,我国居民的谷物消费是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肉类、水果、奶类消费稳步增长。这与我们的直观感受是吻合的。稍有年纪的人都有过这种体会,以前吃饭、吃馒头多,现在一小碗饭就撑得不行,菜里有油水了,饭就吃的少。

随着油脂和高品质蛋白质摄入变得越来越容易,粮食消费下降是个大趋势

表二:人均农产品产量 《中国统计年鉴2016》by 国家统计局。

从表二可以看出,我国的人均农产品产量中,粮油、棉花类产品产量一直是“稳步增长”,而鲜活农产品产量堪称是“快速增长”,在2000年到2005年间甚至算得上“爆炸式增长”。这个农产品结构调整,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是一致的,也与我国居民生活水平保持了一致。

表三:分行业增加值 《中国统计年鉴2016》by 国家统计局。

尽管如此,我国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的比重依然呈现逐步萎缩的趋势,现在不足9.5%。


数据罗列完毕,下面我们看看美国大米进入中国市场的意义。

一、影响不大——我国是个工业国

仅仅是在一个农产品门类下面,一种农产品里面,出现了一个新的竞争者。

表四:进出口货物分类金额 《中国统计年鉴2016》by 国家统计局。

表四其中10章,谷物一栏,可以看出我国谷物进口迅猛增长,出口进一步萎缩。同样情况的还有矿产的进出口与国内生产。我国是一个已经基本上完成工业化的国家,工业原材料的出口萎缩进口增长是个必然趋势。再结合刚才的分析,我们可以认为,谷物的进口长期高于出口,甚至占据国内消费的主流,是完全可能的。

实际上我们现在的超市里早就充斥着泰国大米、印度大米、日本大米,现在多了一个美国大米,仅此而已。多一个竞争者,对于消费者是好事情,竞争者越来越少,消费者才应该感到不安——一旦形成卖方市场就完蛋了。


二、促进产业升级——竞争带来压力

但凡一提到外国粮食,我们都要喊一阵子“狼来了”。90年代的时候,但凡外国有什么东西进口到中国,我们也要喊一阵子“狼来了”,结果是每次狼来了,国内相应产业反而蓬勃发展。始终要相信一点,中国人并不比外国人笨,产业受到威胁,一方面国家会采取贸易保护措施,一方面会刺激国内产业改进升级。


不得不说我国现有粮食生产水平十分低下,生产效率不高。值得庆幸的是,农民不再被束缚在土地上了,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也能够提供足够的工作岗位吸收农民。实际情况是,现在农村是缺乏劳动力的,青壮年劳动力很少待在农村,待在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也少有从事农业,而这部分从事农业的年轻农民,很少从事的是粮食生产。


在目前中国,机械、化肥、技术、种子这些生产资料并不是制约生产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前面说了,我们是工业国,这些东西并不难以获得。反而是生产关系,也就是生产的组织方式才是制约生产水平和效率提升的关键因素。因此,多了个竞争对手是有利于倒逼生产关系改善的,是能够让农民更多采取先进的生产组织形式的。


我们该担心的不是多个竞争对手,而是竞争对手不够强大。


三、大米生产受到冲击之后怎么办

三条出路:

1、转产鲜活农产品

从消费市场看,必然会出现粮食消费萎缩、鲜活农产品消费膨胀的趋势,并且长期保持。原有大米生产用地,不如转产鲜活农产品,一方面适应市场需要,一方面提高附加值,增加收入。

2、促进土地流转与集中

当前国内农业生产瓶颈之一就是土地分散。大米生产利润进一步下滑,甚至有一天走到亏钱的地步,是有利于土地集中的。即使土地产权不能集中,至少能够达到土地使用的集中也是好事情。

3、转变粮食安全理念

当前的粮食安全理念是静态粮食安全,也就是“我吃的粮食我自己生产”,已经越来越不适应这个世界发展的趋势。

某些人真的该死掉了。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粮食单位产量不可能无限制的增长,总有一天用于粮食种植的耕地会不够用。我国又特别反感转基因作物,粮食单位产量的上限很快就会到来。还指望着在自己国土上种出足够的粮食,已经很快将变得不现实。

粮食安全观念应该转向动态安全了,也就是“我吃的粮食你不得不替我生产”。



综合以上分析,中方允许美国大米进入中国市场,肯定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1、粮食变得越来越不重要;

2、市场竞争者已经很多了,引入新的竞争者,获利的是我们;

3、倒逼国内粮食生产水平和效率的提高;

4、粮食安全处于可控状态,安全观念逐步转变。

所以说,我自己作为一个农业从业者,从长期来看,我是欢迎美国大米进入中国的。

user avatar

不知道大家看过王晋康的“替天行道”没有?这个脑洞很适合这个问题。

user avatar

对于进口美国大米并个人没有太多意见,作为一个粮食消耗未来将不断攀升而农业用地早已濒临红线的国家,中国拓展粮食进口来源是必由之路。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与中国间的开展粮食贸易是必然的,所以向中国出口大米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但是在世界各国近些年对于美国猪、牛、大豆等大宗农产品进口严阵以待的情况下,面对即将到来的美国大米,食品安全问题不可不重视。

也许有人会说中国食物安全问题那么严重,好意思说美国?但美国的食品安全是具有美国特色的,具体在水稻方面简单查了下资料发现两点:

1、

这是知网上找到的一份1990年美国水稻种质评价:“品种的遗传基础比较单一”、“品种抗病性、品质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近三十年过去了,这份种质评价参考价值有限,但是根据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律以及美国畜牧业、玉米种植业曾经出现的问题,发现一个我们需要警惕的趋势:

美国目前水稻种植成本比小麦、大豆、玉米等高出很多,比经济作物棉花还要高,因此种植面积有限。如果未来不断开拓中国市场,在经济利益刺激下美国水稻种植规模随之扩大。出于提高产量与降低成本的追求,美国业者必定会对稻种进行不断的筛选、培育、推广,提高产量、抗病性等等具有商业价值的指标,但同时品种多样性必然更加降低导致种群在生态上的脆弱。这从美国的玉米种植历史也可以发现类似规律。

这种情况下依照美国高度标准化、同质化的农业生产方式,一旦发生病变、灾害,就将迅速遍及大片水稻产区。更加严重的则是若某些环节出现问题(育种、打药、运输、加工、储藏……),造成食品安全隐患,其影响也将是普遍性的。


2、中美在农药使用上的标准存在差异。具体在水稻方面,见下图:


大米,谷物是允许有克百威残留量的,而且是咖啡等许可值的两倍。

这是中国2016版农药残留标准中的克百威残留标准:


第一项糙米 0.1mg/kg 、其他谷物是0.05mg/kg

而美国的大米谷物是是0.2ppm 也就是0.2mg/kg

中国标准比美国严格两到四倍。

不是业内人士,也说不清这两到四倍对于消费者有什么不同。

但克百威只是一个例子,美国一直是农药的研发与使用大国(另一项就是体育禁药),这方面前科累累。这种双方标准的差异会不会带来贸易摩擦乃至食品安全上的问题,无论是作为国家整体还是消费者个人都有理由保持警惕。

个人是赞成进口美国大米的,拓展粮食来源也可以算是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的一部分,因为这个安全不仅仅是政治上、军事上的,也是生态上。

但是鉴于以上两点,需要做以下方面的考虑: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产与消费大国,不能做被动的进口接受方,无论从粮食安全还是食品安全考虑,如若进口美国大米,必须在源头上就把握话语权。如同美国进口商向中国逆向输入ISO国际标准一样,我国进口大米也要介入美国水稻产业中与中国进口密切相关的部分、环节,将隐患控制在源头。

而对于国内,要警惕不良商家利用美国大米噱头进行虚假宣传、炒作,尽最大可能保护国内业者与消费者权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