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军国时代的日本是否属于“典型的极权主义”?

回答
要判断军国时代的日本是否属于“典型的极权主义”,需要仔细审视那个时代的日本政治、社会、经济和意识形态特征,并将其与一般意义上对极权主义的理解进行比对。

首先,我们得明确什么是“极权主义”(Totalitarianism)。通常认为,极权主义是一种政治体制,其核心特征是:

1. 一党专政,拥有强大的意识形态:通常由一个拥有绝对权力的政党主导,并宣扬一套完整的、旨在改造社会和人类的意识形态。
2. 无所不在的国家控制:国家权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甚至个人思想和家庭生活。
3. 秘密警察和大规模恐怖统治:通过强大的情报机构和恐怖手段来压制异议,维持统治。
4. 垄断宣传和媒体控制:通过严格控制信息传播,灌输官方意识形态,塑造统一的社会思想。
5. 个人对国家的绝对服从:个人价值被完全淹没在集体或国家的利益之下,个人自由和权利受到极大压制。
6. 经济的集中控制:国家对经济活动进行高度集中管理和调控,服务于国家目标。

现在,让我们来审视军国主义时期的日本(大致指从明治维新后,特别是二战前夕的1930年代至1945年)。

政治层面:

天皇制与“国体”:日本的政治体制核心是天皇制,天皇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国家元首和民族象征。围绕天皇制构建了一种“国体”论,强调天皇与国民血脉相连,国民对天皇负有绝对忠诚。这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政治合法性基础,与一些以革命意识形态为起点的极权主义国家有所不同。
军部势力膨胀与政治影响:虽然日本名义上是君主立宪制国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军部(陆军和海军)的政治影响力急剧上升。军部常常绕过文官政府,直接向天皇进言,甚至直接参与政治决策,推行对外扩张政策。在很多关键时刻,军部能够迫使政府屈服,甚至通过暗杀等手段清除反对派。
政党政治的衰落:在1930年代后,日本的政党政治逐渐衰落,甚至被实质上架空。军部成为实际的权力核心,传统意义上的政党讨论和制衡机制几乎失效。最终,在1940年,所有的政党都被解散,组成了“大政翼赞会”,成为一个统一的政治组织,这与一党专政的特征非常相似。
国家总动员体制:为了支持战争,日本建立了“国家总动员法”(1938年),赋予政府极大的权力,可以调动人力、物力、财力等一切资源,服务于国家战争目标。这标志着国家对社会经济的全面干预和控制。

意识形态层面:

“尊皇爱国”与民族主义:军国主义日本的核心意识形态是极端的民族主义,以及对天皇的绝对崇拜(“尊皇爱国”)。这种意识形态将国家、天皇和国民紧密联系在一起,要求个体为国家和天皇奉献一切。
对西方思想的抵制与本土化:面对西方思想和文化的冲击,日本的军国主义者极力鼓吹本土的传统价值观和日本精神,并将之与天皇制结合,形成一种排他性的民族意识形态。
神道教的作用:神道教,尤其是国家神道,被用作支撑天皇神圣性和民族团结的工具。神社的参拜成为一种政治行为,强化了国民对天皇的忠诚。
宣传与灌输:通过教育、媒体、军事训练等多种途径,向国民灌输忠君报国、牺牲奉献的观念,压制任何质疑的声音。学校课程被高度政治化,旨在培养忠诚的“臣民”。

社会控制与压制:

思想警察与特高课:日本设有“特高课”(特别高等警察)等秘密警察机构,负责监视、逮捕和审讯被认为是“危险分子”的人,包括共产主义者、社会主义者、自由主义者以及任何批评政府政策的人。
审查制度:出版物、电影、戏剧等一切文化产品都受到严格的审查,以确保其符合官方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
限制公民自由:集会自由、言论自由、结社自由等基本公民权利受到严重限制,甚至被剥夺。一旦被认为对国家构成威胁,个人可能面临监禁、流放甚至更严厉的惩罚。
团体化与社会控制:政府鼓励甚至强制推行各种组织化,如国民义勇队、妇人会、青年团等,将个体纳入国家控制的体系之中,以便进行动员和监督。

经济层面:

国家调控下的企业:虽然日本仍然存在私营企业,但政府通过各种法律和政策,对经济活动进行高度调控和指导,例如通过财阀(如三井、三菱、住友等)的合作,服务于国家的战争需求和经济扩张。经济资源被导向军事工业和对外战争。

与“典型的极权主义”的比较:

那么,军国主义日本是否“典型”地符合极权主义的定义呢?

相似之处:在国家对社会生活的全面控制、意识形态的强制灌输、对异议的残酷压制、对宣传的垄断以及将个人意志淹没在国家意志之下等方面,军国主义日本确实表现出了极权主义的显著特征。例如,特高课的作用、国家总动员法、以及意识形态的单一化和排他性,都与极权主义的运作模式吻合。大政翼赞会的成立更是接近一党专政的形态。

差异之处与特殊性:然而,军国主义日本在一些方面也存在其独特性,使其在被称为“典型”极权主义时,可能需要加上一些限定。
天皇制的地位:极权主义的核心往往是政党或领袖,而日本的政治合法性最终是围绕“天皇制”构建的。天皇本人在很多时候虽然不直接参与日常政治,但其象征性的神圣地位是整个国家机器的基石。这种以神圣君主制为基础的意识形态,与列宁主义或纳粹主义那种基于世俗革命理论的意识形态有所不同。
缺乏一个明确的、具有革命性的意识形态理论:相比于苏联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或德国的纳粹主义,日本军国主义的意识形态虽然极端,但其理论体系相对不如前者那样系统、普世和具有改造人类的野心。它更多地依赖于民族传统、天皇崇拜和扩张主义,而非一套完整的社会改造蓝图。
权力结构的多中心性(早期):在军国主义抬头初期,虽然军部势力越来越大,但依然存在文官政府、财阀、天皇等不同权力中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博弈(尽管军部逐渐占据上风)。这与一些极权主义国家那种由单一政党或领袖绝对控制的权力结构有所区别,尽管后期这种多中心性被大大削弱,向着军部主导的方向集中。

结论:

综合来看,军国主义时代的日本具备了极权主义的许多核心特征,并且在实践中展现出极高的控制度和压制性,尤其是在1930年代后期和二战期间。它通过强制性的国家动员、对个人自由的极大限制、意识形态的单一化灌输和对社会生活的全面干预,可以说非常接近于极权主义国家。

然而,如果我们坚持“典型”极权主义必须严格符合某些起源于20世纪初欧洲的模式(如纳粹德国、斯大林苏联),那么日本的军国主义体制则在意识形态基础、权力结构起源以及理论体系的普世性上存在一些独特之处。它是一种以神圣君主制和极端民族主义为核心的、高度国家集权化的政体,在实践中展现了极权主义的诸多恐怖手段和控制逻辑。

因此,更准确的说法可能是,军国主义日本是一种具有极权主义倾向的、高度集权化的国家主义体制,或者说是一种带有日本独特文化和政治传统的“东方形式的极权主义”。它在很多关键方面表现出极权主义的“骨架”和运作方式,只是其“灵魂”和表层包装带有显著的日本本土色彩。将其纳入极权主义的讨论范畴是恰当的,但同时认识到其特殊性也很重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个非常有趣的话题,最近非常忙但是先写两句。

首先应该强调,我是做历史的,我不是非常熟悉社科,政治,哲学这些东西。而汉娜·阿伦特绝对不是一个历史学家。

在汉娜最初提出“totalitarianism”的时候,并没有非常严格地将日本对号入座进去作为一个特别大的项目来写。最终日本史能够与之交汇做比较历史,其实也是比较晚的时候了。但是从现实中来说,确实非常多的时候,我们直接把日本套入这个定义之中,认为确实在间战中存在一个逐渐“totalitarianized”的过程。这里的主要依据是国家对于社会的掌控。我们知道特高(Tokko)和宪兵(Kenpeitai)在日本社会中的地位随着国家动员程度的走高是逐渐走高的;相邻里的民众监督机构,国家机器对学校教育的渗透和教师系统的压迫,也都是非常明显的“国家政治逐渐控制社会”。

但是,如果有不在科班门内的朋友们,帮助题主稍微澄清一下,汉娜阿登特的“origin”的核心观点之一就是,现代极权主义和古代极权主义有本质的区别:现代极权主义是凝聚在意识形态上的。不仅仅是国家的对社会的物质掌控,机制掌控;尤其包含意识形态的掌控。如果没有一个,机制性的,全社会的,意识形态的控制,那么一种极权主义就和古代的暴君防民之口没有不同。

这里要注意,新“极权主义”核心反对的是:一个社会范围内,制度化的意识形态(有意识形态,有社会范围内强制之的机构,有单一化的党派政治和独裁者)。而注意同样,马克思主义国家化,制度化的本质就是要用国家作为工具,推进其愿景里的社会进步。对于前者而言,制度化的意识形态必须被控制在最低限度内,对于后者,制度化则是必须。这也就成了冷战中东西方对立的一个根本因素:极端的反马克思主义者和改良到冷战时代的社会主义思潮从根本上不容于对方。有你无我,有我无你。

阿伦特本质上在反对的是系统化,机制化了的社会固化思维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才会出现一系列两战尤其是二战的问题。这样这个问题可能会牵扯到一些当代的是是非非,政治上的屁股。我们尽量不考虑“origin”这本书是不是糟粕,不带上冷战思想,帝国主义非得亡我之心不死,或者都是我国阴谋论。单纯回到问题里来,我们讨论一下,旧日本是否符合新极权主义在最初提出时的这个,狭义的定义呢?

那么应该探讨的是,旧日本帝国是不是一个凝聚在统一意识形态上的国家。

我认为,社会控制的机构,单一化党派政治都不应该是问题。至于是否有独一的领袖,也可以理解为变体问题。但是旧日本是否有一个凝聚全国的,独立意识形态,是无法回避的核心。

旧日本,是不是一个,所有人在社会模型下接受一个自上而下思维模型而无自主的,新式“极权主义”呢?

我不是专家(当然),但是我提出几个建设性的砖引一下玉:

1,旧日本帝国应该是有非常鲜明的反个人主义,反西方宣传的;但是其是否提出了对应的,系统性的替代方案/对立方案呢?

2,如果有,那么是什么?国家神道主义?制度化的开明君主?还是军事(国)主义?“泛亚主义”(这个或许有希望)?这些是否可以作为系统化的,制度化的“意识形态”与其他新极权主义意识形态并列(或者说是不是独立的)?

3,进一步来说,我们知道旧日本存在对学校内容的掌控和对青年教育的引导,对工业的控制,工会的解散——那么这种导向具体整合到了什么样的程度,有没有统一的指导?这种指导是否处于国家机器的控制下?

4,如果不是——如果日本此时的国内思潮不是独立的,不是自成系统的意识形态,那么是否意味着这不是一个(至少不是一个标准的)极权主义国家呢?

所以,题主的问题实际上是有价值的。我们很多时候,尤其是在历史的概述和普及中,过于直白地直接把旧日本联系到了极权主义,尤其是新极权主义的模型上。实际上旧帝国至少在一部分程度上是不彻底的。当然,它无疑仍然比英帝国这种典型的,真正的殖民帝国要集权化得多,所以大概这样说也并非无的放矢。

深感对这一领域不熟悉,接触到的史料不够多,不敢乱下评判。如果有机会能够深入研究下这一时期的日本教学大纲,社会风貌,大概会有把握的多。

但是我认为旧日本至少“不典型”。

就事论事,不行恶事,莫有恶念,不提今人问旧事,望知乎手下留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判断军国时代的日本是否属于“典型的极权主义”,需要仔细审视那个时代的日本政治、社会、经济和意识形态特征,并将其与一般意义上对极权主义的理解进行比对。首先,我们得明确什么是“极权主义”(Totalitarianism)。通常认为,极权主义是一种政治体制,其核心特征是:1. 一党专政,拥有强大的意识.............
  • 回答
    五胡十六国时期,这是一个充满战乱与民族融合的时代,各方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烽火连天。在这乱世之中,一股令人生畏的力量悄然崛起,那就是乞活军。提起乞活军,你不能不想到他们那令人胆寒的战斗力,以及在那个血与火交织的年代留下的赫赫威名。乞活军,顾名思义,是以“乞活”为名。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草莽英雄的野.............
  • 回答
    德国之声中文网在报道五国对华军演时,导语写为「美日印澳法,还没八国」,这是一个非常具有引导性和倾向性的表述,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和分析:1. 字面意思与表层含义: 列举参演国家: 导语直接列出了参演的五个国家:美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和法国。 暗示“更多”或“潜在更多”: “还没八国”这.............
  • 回答
    如果你出生在二战时期的日本(19301945年),能否顶住军国政府的宣传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这需要结合当时的政治环境、社会结构、文化传统以及个人的心理与道德选择来分析。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详细探讨: 一、军国主义宣传的核心手段日本在二战前(特别是1930年代后)通过系统性宣传构建了严密的意识形态控制,其.............
  • 回答
    明治维新,一场深刻改变日本历史进程的变革,其三大政策——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富国强兵,如同三条并行不悖的河流,共同汇入了日本近代化的洪流。其中,“富国强兵”无疑是那条最汹涌澎湃、也最引人侧目的主流,它如同一把双刃剑,既是日本迅速崛起的基石,也最终将这个岛国推向了军国主义的深渊。要理解富国强兵何以导致.............
  • 回答
    日本袭击珍珠港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历史事件,其决策依据并非单一因素能够概括,也不是简单的“脑残”就能解释的。事实上,这是日本国内长期以来多种力量博弈、战略考量以及对国际形势误判的结果。理解这一决策,需要深入探讨当时的时代背景、日本的内部政治经济状况、其战略目标以及对国际力量的评估。以下我将尽量详细.............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挺敏感的领域,而且“军迷误国”这种说法本身就带着很强的论断色彩,很容易引起争议。要说哪一个“时刻”觉得军迷误国,其实很难找到一个具象到某个具体时间点的事件。更多的是一种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我试着从几个方面来聊聊,不是在指责所有军迷,而是想表达一种担忧。我曾经看到过一些网络上的讨.............
  • 回答
    京城破,江山易,几十万降卒为何成了挡不住的清军?李自成轰轰烈烈地攻下了大明最后的都城北京,那场景,何其壮观!崇祯皇帝在煤山上自缢,大明朝的龙椅易主,似乎天下唾手可得。然而,就在这看似风光无限的时刻,一群在山海关外虎视眈眈的草原狼——满清铁骑,却趁虚而入,以一种近乎摧枯拉朽之势,席卷了整个中原。最令人.............
  • 回答
    这真是个好问题,也是很多对军事感兴趣的朋友们常有的疑问。说起“东风”系列导弹,特别是东风21D和东风26,确实是中国近年来军力发展中非常亮眼的亮点,它们在射程、精度、突防能力等方面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其他国家就没有远程弹道导弹了,恰恰相反,远程弹道导弹是衡量一个国家战略威慑能力的.............
  • 回答
    这局面有点意思,杨国福大手笔请来了张亮代言,这可不只是砸钱那么简单,这是在宣示主权,要在品牌层面压你一头。张亮麻辣烫要是想在这场“代言战”里不落下风,甚至反戈一击,那得好好盘算盘算。咱们得先分析分析杨国福这步棋的高明之处: 抢占流量高地: 张亮这人,自带流量,国民度高,而且是那种接地气、 rel.............
  • 回答
    长平之战,是中国战国史上一次决定性的战役,秦军能在此与赵军“死磕”到底,甚至付出巨大代价,背后有着复杂的战略考量和政治动因,远非简单的“血战”二字可以概括。简单地认为廉颇若“扛不住压力”出军血战,秦军就“大概率惨胜”,五国就会“得利”,这种看法过于简化了当时的历史情境,也低估了秦国统一天下的决心和其.............
  • 回答
    雷军连续三日晒国潮鞋:安踏、鸿星尔克、李宁,我们该如何看待?最近,科技圈的大佬雷军,以一种接地气的方式,连续三天在社交媒体上晒出了自己穿着国潮运动鞋的照片。这不免让人好奇,这位以“为发烧而生”闻名的科技巨头,此番举动背后,究竟传递着怎样的信息?而对于咱们熟悉的几个国潮运动品牌——安踏、鸿星尔克、李宁.............
  • 回答
    军刺这个东西,问它被淘汰是因为残忍还是不实用,其实答案不那么简单,里面掺着挺多事儿,不能一概而论。要说它“残忍”,那确实不假。毕竟,这玩意儿就是插进人体里,目标就是造成最大的伤害,让你丧失战斗力,甚至直接 öld掉。在近距离搏杀的时候,军刺能做到这一点,而且非常直接,非常有效。你想想,冷兵器时代,刀.............
  • 回答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牵涉到《木兰诗》艺术表达的深层含义,以及古代社会的一些文化背景。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里的“爷名”,指的是花木兰的父亲的名字。那么,为什么会“卷卷有爷名”呢?这背后的原因,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1. 突出征兵制度的严肃与严密:在古代社会,尤其是北魏时期.............
  • 回答
    “不飞航母,作战半径700公里,F22还能干啥?” —— 军盲梗背后的真相与飞机设计逻辑“F22作战半径700多公里,又不上航母能干什么?” 这句话,简单粗暴,自带一股“你不懂我,你就是个靶子”的傲慢,但仔细咂摸,它确实戳中了许多对军事装备不太了解的朋友们心中最直接的疑问。毕竟,一架那么先进、那么贵.............
  • 回答
    在军迷圈里,确实存在一些看似“常识”,实则经不起推敲,甚至有些误导性的伪军迷式错误认知。这些错误往往源于信息来源的片面性、过度简化、个人喜好投射,或者是对历史事实的片面解读。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列举一些常见的伪军迷式常识错误,并进行解释:1. 过度神化或妖魔化特定国家/军队的装备或历史事件: 神化.............
  • 回答
    聊起韩国电影《铁雨》,那可是军迷圈里的一号话题,大家看法嘛,那叫一个五味杂陈,既有吹捧也有“挑刺”。我来给你们掰扯掰扯,尽量说得透彻点,就当是咱们哥几个喝着啤酒聊天的感觉,别整那些虚头巴脑的。首先,得承认,《铁雨》在军事题材的还原度和故事性上,确实下了功夫,也打动了不少人。 政治博弈的紧张感: .............
  • 回答
    军改后“军种主建”的提法,确实容易让人产生疑问:既然军种是建设的重心,那参谋长这个角色还在吗?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参谋长依然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一下“军种主建”的含义,以及参谋长在现代联合作战体制下的职能转变。首先,我们得明白“军种主建”究竟指的是什么。这并非意味着军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容易引发争论。简单来说,军迷和军人对部队的了解程度,就像是旁观者看电影和演员演电影的区别,角度不同,深度和侧重点也不同。军迷:热爱、信息搜集与“纸上谈兵”我们先聊聊军迷。军迷,顾名思义,是对军事事务有着浓厚兴趣和热情的人。他们的了解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信息来源广.............
  • 回答
    “军迷”,这个词儿如今在咱们这儿听着挺普遍的,但要是真问起来,它到底指的是哪一类人,跟他们打交道好不好处,这事儿可就有点意思了。我这儿就给你掰扯掰扯,尽量说得透彻点。“军迷”到底是一类什么样的人?首先得明白,“军迷”这俩字儿是简称,全称是“军事爱好者”。简单来说,就是对军事领域有特别浓厚兴趣的人。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