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清代所谓的「国语」是怎样被发明的?

回答
清朝的“国语”并非一蹴而就的发明,而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其背后交织着政治、文化、军事和经济等多重因素。理解这一过程,我们需要回到清朝建立之初,那时,所谓的“国语”尚未成形,而是一个更为多元混杂的语言格局。

满族作为入主中原的统治民族,其语言——满语,自然在政治和军事领域占据主导地位。最初,满语是清朝廷进行日常交流、颁布政令、发布圣旨的官方语言。然而,满族人口相对较少,而汉族人口占绝大多数。为了有效地统治庞大的汉族帝国,清朝统治者必须掌握并运用汉族的语言。因此,汉语,特别是以北京话为基础的官话,也迅速在朝廷和官场中普及起来。

在清朝早期,所谓的“国语”更多地体现在一种实际的政治需要和语言实用性上。统治者需要一种能够有效沟通的语言来管理国家,而满语和汉语官话在这种需求下并存。满语在军事、旗籍制度、以及与满洲贵族的交流中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而汉语官话则是统治汉族官员、处理政务、与百姓沟通的必要工具。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并存的状态开始显现出一种“主次”之分。满语虽然是“国语”之一,但其使用范围相对有限,主要局限于满洲贵族和相关机构。而汉语官话,特别是京师地区的官话,由于其作为政治中心语言的天然优势,影响力日益扩大。越来越多的官员和文人需要掌握官话才能在朝廷中获得晋升,官场上的交流也逐渐以官话为主导。

然而,将“国语”的概念明确并加以推广,更多地是在清朝后期,尤其是在面对西方列强的挑战和民族危机的背景下。此时,国内对于统一语言的需求变得更加迫切。传统的官话虽然流行,但在发音、词汇等方面存在地区差异,缺乏一套统一的标准。

这个时期的“国语”倡导,很大程度上是对外学习和对内整合的产物。一方面,西方列强用他们统一的语言进行国际交流,给清朝统治者带来了冲击,让他们意识到统一语言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国内也出现了希望整合民族文化、提升国民凝聚力的声音。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语”的“发明”更多体现在一种“规范化”和“推广”的努力。这个过程并非由某一个人或某一个机构突然完成,而是由一系列零散的尝试和渐进的积累构成的。

例如,在教育领域,清朝政府开始尝试在一些官方学堂中教授标准化的官话。一些学者和教育家也开始致力于研究和推广统一的发音和词汇。在这一过程中,北京话的地位逐渐被确立为“国语”的基础,因为它作为首都的语言,已经具备了相当的权威性和通用性。

然而,这个过程也充满了争议和阻力。满语的地位如何处理,如何与其他方言进行协调,以及如何真正让“国语”深入民间,都曾是挑战。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清朝“发明”了一个全新的语言,而是说,他们通过政治力量和文化倡导,将一种已经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语言——北京官话,进一步规范化、标准化的推广,并赋予其“国语”的地位。

可以说,清朝的“国语”并非凭空创造,而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从多种语言并存的实际情况出发,基于政治统治的需要,以及对内整合的考量,将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语言(北京官话)确立为国家标准,并试图将其推广到全国范围内的过程。 这个过程充满了妥协、调整和长期的实践,其最终的形态也为后来的“国语”运动奠定了基础,尽管后者在革命浪潮中对“国语”的定义和推广方式有了更深刻的变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一开始并没有指明是哪篇文章,所以我搜索了一下,猜测可能是这一篇:

张鸣《官话与国语》

,是张鸣教授《历史,不规则》散文集中的一篇。

我在此奉劝张鸣教授一句,搞好自己的学术教好自己的书,少在自己不熟的领域信口开河丢我校的人。。。

清代国语,亦即满语、清语。在明末清初时即是当时的女真语。题主问「国语是怎样被发明的」,我建议大家先分清「语言」和「文字」的差别。语言如何被发明,这个事情在知乎上是说不清楚的,就好像三言两语说不清楚汉语是如何被发明的一样,需要追溯的年代太久远;我在此只能讲一讲文字是如何被发明的。

由于自元代起女真文官学、私学逐渐消散,待到明中后时期已几乎没人懂得女真文。彼时女真(诸申)各部上层都与蒙古人交好,所以很多女真贵族其实是懂得蒙古文的。如明英宗时,松花江沿岸玄城卫上书大皇帝,说:「臣等四十卫无人认识女真字,以后上书请允许蒙古文」——由此就可见一斑。当然这里我说的依然是文字上女真文的消逝,不代表女真语的境况也等同于女真文。《华夷译语》、《女真译语》等书也侧面说明了这一点。这些明代时期对女真语的记录,至今都是研究女真语/文,以及早期满语语音的重要资料。

待到努尔哈赤时,为了作战时政令通行(因为并非所有的人都懂得蒙古文),同时也为了方便文献记载、让人人都能,1599年努尔哈赤命令额尔德尼和噶盖两人按照蒙古文字母拼写当时的建州女真语语音——这一段历史在《满洲实录》中有所记载(注一)。这就是最原始的满文,亦被后世称为「老满文」或「无圈点满文」。

早期的老满文拼写,有很重的蒙古文特点(如断字写法)——现在手上没图,有空再补吧——历经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两朝的运用,逐渐形成了一些与蒙古文拼写规则不同的特点。然而由于蒙古文创制的时代较早(来源于当时的回鹘文字母),有一些字母未做区分,放在满文中容易形成歧义。比如hehe,gege,keke三个词的拼写在老满文中写出来是一模一样的。所以在1632年,皇太极令达海改进老满文,加圈点以区分a, e;ta, da (to, do); k, g, h等字母,于是就形成了新满文,亦称「圈点满文」。到了顺治康熙时期,满文字母的书写规则基本固定(注二),与今日的满文无异;到乾隆时期,又有官方正字,满文各个词汇的拼写固定,与今日基本相同(注三)。至此,满文的创制算是彻底完成了。

扩展阅读:

  1. 为什么满洲人使用满文而不是女真文字? - Hasuran Li 的回答
  2. 插播:那些关于满语文的基本常识 - 为了不吃肥肉的满语笔记 - 知乎专栏
  3. 清朝的皇帝是东北满族人,那时皇帝上朝是不是一口的东北话呢? - Hasuran Li 的回答
  4. 满清皇帝上朝的时候说的是满语还是汉语? - 历史

至于张鸣所说的:

满人入关之前,其实很多人都会说汉语,但说的大抵是那时的东北方言……因为这样的文字,仅仅是最高层出于政治目的生造出的,没有多少群众基础……相形之下,汉语里什么都有,特别是有满人极其喜爱的《三国演义》。在没入关之前,满人就是双语并用。

之类云云,纯粹是臆想之辞,建议张教授提高一下自己在这方面的知识水平,再来讨论这些问题。

顺便说,《三国演义》在皇太极时期就是开始翻译成满文了,顺治时出版,也并非是满汉双语的读物。事实上清初时期大多数满人的汉语能力极为有限,这一点从启心郎这一职位的存在就可以见一般。

有关清代皇帝及大臣在不同时间对满汉语的应用能力,因之前大象公会约稿,我曾写过一篇长文科普。过段时间等大象公会发完稿,我会把原文po上我的专栏,对这一问题做一个简要的描述。

-------------新年补链接------------

新年第一弹:这不是一篇学术论文——清代皇帝语言使用报告 - 为了不吃肥肉的满语笔记 - 知乎专栏


------------------------附注的分割线-------------------------

注一:《满洲实录》中对此事(Manju hergen be fukjileme arahangge)的记载的汉语译文——

万历二十七年二月,命额尔德尼及噶盖等改制国书。二臣辞曰:“蒙古字,臣等习而知之,相传久矣,未能改制。”努尔哈赤曰:“汉人读汉文,凡习汉字,与未习汉字者,皆知之;蒙古人读蒙古文,虽未习蒙古字者,亦皆知之。今我国之语,必译为蒙古语读之,则未习蒙古语者,不能知也。如何以我国之语制字为难,而反以习他国之语为易耶?”二臣对曰:“以我国语制字最善,但臣等未明其法,故难耳。”努尔哈赤曰:“无难也!但以蒙古字合我国之语音,联缀成句,即可因文见义矣。例如阿字ᠠ(蒙古字第一字头之第一字母)下合一妈字ᠮᠠ,(第一字头内之第六十一字母)非阿玛 (满语父亲之意音 Ama)乎?恶字ᡝ(第一字头第六字母)下合一摸字ᠮᡝ(第一字头第六十二字母)非恶摸(满语母之意音Eme)乎?吾筹此已悉,何为不可!”遂以蒙古字制十二字头,合满洲语创制满文,颁行国中,满文传布自此始。【满文原文待补充】

注二:

皇太极时期新满文刚刚创立,有些拼写还留有蒙古文风范,比如格助词de字为字中写法。这一点在早期的档案中可见。


注三:

乾隆时期正字时,规定方言拼写均为异端。比如「花」字本来可以写ilga 也可写 ilha;「牛」字曾有写作igan,乾隆以后均规定写作ilhaihan。传统词汇与今日拼写完全相同,新字除外。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