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黑白双方各 180 名棋手,每人只能下一步棋,选手间不能交谈,能下好一局围棋吗?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围棋的本质和人类协作的边界。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把这 360 位棋手想象成一个巨大的“围棋机器人”。

理论上的可能性:

从纯粹的数学和计算角度来看,理论上是有可能下出一盘“好”棋的。

1. 庞大的计算能力: 360 位棋手,哪怕每个人只能进行极其有限的思考,集合起来的计算能力也是惊人的。如果他们能被有效地组织起来,理论上可以模拟大量的棋局走势,评估每一步的得失。
2. 信息共享与反馈: 虽然不能直接交谈,但棋盘上的黑白子本身就是最直接、最丰富的信息。每下一颗子,都意味着一次信息的更新,对后续的决策产生影响。
3. “专家系统”的雏形? 我们可以设想一种极度理想化的场景:
定位明确: 每一位棋手都被分配了特定的任务,比如只关注某个角落的攻防,或者只负责计算某种特定形状的价值。
预设规则: 也许他们不是自由思考,而是遵循一套非常精密的“行动指南”或“决策模型”。比如,某个棋手负责在盘面上看到某个特定布局时,就下在哪里。这就像是模拟围棋 AI 的一些早期算法。
即时反馈机制: 每一步棋下出后,棋盘会立刻更新,所有棋手都能看到。这相当于一种无声的“指令确认”和“环境反馈”。

实际操作中的巨大鸿沟:

然而,将理论上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却困难重重,而且结果很可能差强人意,难以称得上是“好”棋。这里的“好”指的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理解的,有策略、有大局观、有活力的围棋。

1. 信息过载与协调困难: 360 人同时关注一个棋盘,这本身就会造成巨大的信息过载。虽然他们不交流,但每个人都在独立地“看”棋盘,试图理解当前的状态,并做出自己的判断。
谁决定下一手? 这是最核心的问题。是随机选一个棋手下?还是有一个“总指挥”在幕后按顺序发号施令?如果每个人都觉得轮到自己了,谁来决定谁真的可以下?如果没人主动下,棋盘就会停滞不前。
重复计算与矛盾决策: 多个棋手可能会独立计算同一片区域的价值,甚至得出不同的结论。如果他们没有一个统一的决策机制来排序或调和这些不同的计算结果,就会出现重复劳动,甚至下出矛盾的棋。
难以形成全局观: 围棋的精髓在于全局观,在于对整个棋盘势力的平衡、对厚薄的理解、对棋筋的保护等等。让 360 个人仅仅依据眼前的棋盘状态来做独立决策,而不能交流、不能形成统一的策略,几乎不可能让他们产生超越个体计算的整体判断。他们很可能只会专注于自己“负责”的局部,而忽略了整体的损益。

2. “不交流”的残酷性: 围棋棋手之间最宝贵的不是言语,而是眼神的交流、棋风的契合、对彼此思路的默契。这种无声的交流,能让对手感受到压力,也能让队友理解你的意图。一旦剥离了所有形式的交流,只剩下纯粹的局部计算,围棋的“灵魂”就很难体现出来。
缺乏意图传递: 棋手下出一手棋,往往包含着他当时的意图:是弃子取势?是引诱对方犯错?是巩固根据地?如果没有交流,后一个人永远无法确切知道前一个人的真实意图,只能基于棋盘本身进行猜测。
难以应对突发情况: 围棋充满了变化。当出现意想不到的局面时,棋手需要快速调整策略。360 个不交流的棋手,很难在短时间内形成统一的应对方案。可能有人还在按原计划思考,有人已经开始评估新局面,混乱难以避免。

3. “好棋”的定义: 如果我们所谓的“好棋”是指能够体现围棋的艺术性、策略性和创造性,那么 360 个不交流的棋手是绝对不可能下出来的。他们更像是一个被动执行指令的机器,但即使是机器,也需要一个核心的控制单元来协调。

一个可能的“流程”设想(但仍然充满缺陷):

我们不妨设想一个极其简化的、但依然不现实的流程:

角色分配: 首先,这 360 人需要被明确分工。比如,黑方 180 人,白方 180 人。再细分,比如黑方内部分为 18 个小组,每组 10 人,负责棋盘上的不同区域或不同类型的计算任务。
决策序列: 必须有一个外部机制来决定谁能下棋,以及何时下棋。比如,可以有一个“发号员”来指定某一个棋手(或某个小组)进行下一步棋。
任务执行: 被指定的棋手,根据自己被分配到的任务(比如“思考这块子的死活”或“评估对方这个形状的厚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计算,并将结果(下子位置)告诉发号员,或者直接在棋盘上完成。
轮换与更新: 棋盘更新后,发号员根据预设的逻辑或外部观察(比如AI评估),再指定下一位棋手或小组。

即使是这样,依然会遇到无数问题:发号员是谁?他如何决定下一个谁?如何保证计算的效率和准确性?如何避免重复?如何处理多方计算结果不一致的情况?

结论:

让 360 名围棋棋手,在互不交谈的情况下,各自只能下一步棋,要下出一盘我们通常意义上认为的“好”棋,可能性微乎其微,甚至可以说是几乎不可能。

他们或许能通过某种极度简化的、基于固定规则的协作方式,在棋盘上产生一系列黑白子的变化。但这种变化很可能更像是多个独立个体在同一个画布上随机涂鸦,缺乏统一的战略、深刻的算路和艺术性的表达。围棋的复杂性、策略性、以及棋手间那无声的“默契”和“博弈”,是无法通过这种原子化的、孤立的个体行动来复制的。他们更可能是在进行一场由无数个体参与的、缺乏整体意识的“点子游戏”,而非真正的围棋对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然毫无问题,下棋时每一招都是上一招的延续与对招的拆招,每个棋手有不同的思路与不同的棋手有不同的思路,差不太多,如果棋手之间旗鼓相当的话。偶有的开招机会,给予不同的棋手,完全可能下出不同的开局,那样更引人入胜。

user avatar

这局棋我还真下过,在吴清源先生的百岁生日宴会上!

2014年11月23日,诸多社会名流齐聚北京会议中心,庆祝吴清源前辈的百岁生日。而在这生日宴会上,所有人一人一手下了“山河一局棋”,作为献给吴清源前辈的生日礼物。我当时是这次活动的志愿者,也有幸参与了“山河一局棋”的对弈。

吴清源前辈身在日本,因身体原因不能赴约,所以是他的女儿吴佳澄女士前来的,并且第一手下在了十七之十七,右上角的三三位置。随后那位曾拯救了中国围棋的英雄—— 聂卫平 前辈下在了三之十六,左上角的小目位置。第三手由著名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先生,下在了四之四,左下角的星位。第四手由梅兰芳先生的儿子+传人——梅葆玖先生下在了十六之三,右下角的小目。第五手,是吴清源的扮演者——张震,下在了十之十,天元位置。前五手,是主办方计划好的,用来向吴清源与本因坊秀哉的那盘世纪名局致敬。三三星天元,这并不是好棋,吴清源先生自己也不认为这是好棋,但是这却是吴清源向传统的宣战——在那个年代,围棋的传统就是重视角地,就是下小目,而吴清源先生希望用这种方式去抗争,希望大家看到中央的重要性,希望大家打破常规不拘泥于小目。虽然最终吴清源先生2目惜败(注意当时本因坊可以无限期暂停聚集全门弟子研讨,所以这也是历时最长的一盘棋),但是意义大于棋局本身。

那么这盘“山河一局棋”棋的质量呢?我只能这样评价:意义远远大于棋局本身。这局棋之中,满载着对吴清源先生的敬意,满载着对围棋的热爱,还有什么比这种更重要的呢?棋局本身已经不重要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