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道德必须靠宗教来维持吗?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我们理解社会运行和个体行为的根基。简而言之,我认为道德不一定必须依靠宗教来维持,但宗教在很多社会和历史时期,确实扮演了塑造和维系道德的重要角色。

我们先来剖析一下“道德”和“宗教”这两个概念。

什么是道德?

道德,说到底,是我们关于“对”与“错”、“好”与“坏”、“应该”与“不应该”的认知和行为准则。它指导着我们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做出选择,以及我们期望社会呈现出什么样的秩序和价值观。道德可以是关于个体品行的,比如诚实、善良、公正;也可以是关于社会规范的,比如尊重法律、维护公共利益、关爱弱者。

道德的来源是多元的,可以追溯到:

人类的理性与逻辑: 很多道德原则是可以通过理性思考推导出来的。比如,如果你希望不被欺骗,那么诚实就是一种合乎逻辑的行为。共情能力(同理心)让我们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从而理解伤害他人的行为是不对的。
社会契约与法律: 在一个社会中,人们会为了共同的福祉而形成一些不成文的约定或成文的法律。这些规则的遵守,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和个体的安全。
文化与传统: 不同的文化和社会群体,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道德观念和价值体系。这些观念往往通过教育、习俗、故事等方式代代相传。
个体良知与情感: 很多人在面对某些情境时,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应该”或“不应该”的感觉,这是一种内在的道德驱动力。

宗教又扮演了什么角色?

宗教,作为一种信仰体系,通常包含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一套世界观、仪式、以及一套关于生命意义和伦理道德的教义。在许多宗教中,道德规范往往是其核心组成部分,并且通常被赋予神圣的意义:

道德的来源被归于神圣: 许多宗教教义认为,道德不是人造的,而是由神明、创世主或某种至高无上的力量所启示和制定的。比如,十诫、佛陀的教诲、古兰经的指引,都被视为神圣的道德律令。
奖惩机制的强化: 宗教往往承诺来世的奖赏(天堂)或惩罚(地狱),以此来激励信徒遵从道德规范,并警示他们避免邪恶行为。这种超越尘世的奖惩机制,对于一些人来说,比世俗的法律和社会的舆论更具约束力。
社群的凝聚力与认同感: 宗教社群往往围绕共同的信仰和价值观而建立,这能形成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在这样的社群中,共同的道德标准更容易被接受和执行,有助于维护社群的稳定和秩序。
精神寄托与意义赋予: 宗教可以为人们提供面对生活中的苦难、困惑和死亡的心理慰藉,并赋予生命更深远的意义。这种精神上的满足感,有时也促使人们去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
历史的传承与习俗: 在人类早期社会,宗教往往是社会组织和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道德观念也常常通过宗教的叙事和仪式得以传播和内化。

那么,道德必须靠宗教来维持吗?

我的看法是:不一定,但宗教的作用不容忽视,而且在很多情况下是积极的。

为什么说“不一定”?

1. 非宗教人士的道德实践: 世界上存在着大量不信教的人,但他们同样能够过上道德的生活,遵循社会公德,关爱他人,并且能够形成清晰的是非判断。很多无神论者、不可知论者,或者对宗教持保留态度的人,在生活中也体现出高度的道德感。他们可能是出于对人类福祉的关怀、对理性的遵从、对法律的敬畏、对社会责任的担当,或者是一种天然的同情心。
2. 世俗道德体系的兴起: 随着启蒙运动以来,人类社会的理性主义思潮不断发展,也催生了许多基于人类理性和人道主义的世俗道德体系。例如,人权理论、功利主义、契约论等,都试图在不依赖宗教的情况下,建立起一套普遍适用的道德原则。法律、教育、媒体宣传等世俗的社会机制,也在不断地构建和传播道德观念。
3. 道德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很多核心的道德原则,如不杀人、不偷盗、诚实待人等,在不同文化和宗教中都普遍存在。这似乎说明,某些道德原则可能根植于人类的生物性或社会性的共同需求,而不仅仅是宗教的独创。
4. 宗教内部道德的挑战: 历史和现实也表明,宗教本身并不总是道德的绝对保障。历史上,宗教曾被用来辩护战争、压迫和歧视。同时,即使在同一个宗教内部,不同的人对教义的理解和实践也可能存在巨大差异,并非所有信徒都必然是道德的典范。

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宗教在维系道德方面的强大力量:

1. 强大的内在驱动力: 对于许多信徒来说,对神的敬畏和对来世的信仰,是他们遵守道德规范最深层、最持久的动力。这种动力往往比单纯的社会压力或法律约束更能深入人心,引导个体自觉地向善。
2. 为道德提供终极合法性: 宗教可以为道德提供一种超越个体和社会的终极合法性。当人们相信道德律令是源自神圣意志时,这种律令就具有了不容置疑的权威性,能够抵抗诱惑和暂时的利益冲突。
3. 社区支持与监督: 宗教社群提供了一个互助互监的道德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信徒们更容易受到鼓励和提醒,也更容易在犯错时得到引导和宽恕。
4. 道德教育与榜样: 宗教经典的教诲、宗教领袖的言传身教,以及宗教仪式中的价值观熏陶,都是非常有效的道德教育方式,能够塑造和巩固人们的道德认知。

总结一下:

道德的根源是复杂的,它既有理性的基础,也有社会性的需求,还有情感和文化的影响。宗教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且历史悠久的“提供者”和“维系者”,它通过赋予道德神圣性、提供终极意义、构建社群支持和奖惩机制等方式,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道德实践。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世俗化思潮的兴起,人类也发展出了其他多元的道德资源和维系机制。因此,与其说道德“必须”靠宗教来维持,不如说宗教是历史上和当下维系道德的一种强大而有效的方式,但并非唯一的方式。 现代社会更需要的是一个多元的、包容的道德生态系统,其中既可以容纳宗教的贡献,也能充分发挥理性的力量、法律的规范、教育的引导以及个体良知的觉醒。

道德的生命力在于其能够适应时代的变化,并且能够被不同背景的人们所理解和践行。无论其来源如何,最终能让人们自觉地去做好人,做对社会有益的事,这就是道德的真正价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是必须的。

但是不能认为宗教在历史上没有起到道德传承的作用。

我个人相信跟性恶论有关系,如果说对道德的捍卫是后天习得的,法律是对道德的底线调控,那么宗教很可能就是人类对道德一种反思和总结的途径

在人类能够全面解决道德问题之后,相信宗教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

看过一个很有意思的案例

一个杀人犯,犯罪前特别的害怕,于是他就打开了多年不看的马列毛著作,终于坚定了自己【不存在报应,也没有地狱和救世主】的唯物观信念,以一种【迎难而上的大无畏精神】,完成了自己血腥的恶行……

有时候,【扭曲】才是人类最可怕的力量吧……

它体现在各个层面,出现在每个角落。

user avatar

谢邀!

道德当然不需要宗教维持。

某些伊斯兰教国家,上层挥金如土、骄奢淫逸,完全没有比各国共产党(譬如说日本共产党)高层好,反而差很多。我对日本共产党的感觉就不错,人家的道德就不需要耶稣、安拉维系。


~~~~~~~~~~~~~~

但是,没有宗教的话,绝大部分道德可以用进化心理学、阶级论等诸多工具“解构”掉。说白了,就是道德被抽丝剥茧分析后,会变得不再神圣。为何有些政商两界高层私底下不信道德,那是因为他们早就看清了道德只不过是人类长期博弈后的产物,聪明人漠视道德而维系名声。(再说一次,有些聪明人漠视道德而维系名声)。


不仅仅如此,人类有很多实证研究发现,更善良不见得有更好的福报,更不善良不见得福报更差。这种结论早就有了,只不过媒体为了不刺激公众,不会大肆传播。


宗教最大的好处就是不信神的聪明人对虔诚的信徒“解构”道德的时候,他们可以不受影响,他们觉得道德是神或者“天道”定的规则。而且他们也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真的,不会受到个人经历、学术研究结果的动摇。


无神论的道德必定在一定程度下依靠愚民,这个愚民不是说政府介入,而是指民众自发的愚弄自己,譬如自动自发看一些安慰性质很强的文艺作品,抵制看更真实但更虐心的东西。知乎网友就特喜欢去善有善报的答案下取暖,那种答案动辄过万赞。

假设一国有一个很杰出的统计学家,花很多经费得出了一些结果———譬如说从不伤害异性的人不一定有好婚姻,伤害过异性的人不一定有坏婚姻。总之,是一些令人不愉快的统计结论与一些特别残忍的案例。如果此人能量极大,在全国巡回演讲、雇人上网海量发帖、建立私营电视台宣讲观点,会导致什么恶果?大家都清楚。


只有把道德神圣化、寄希望于彼岸世界,才能不怕这种揭示残忍真相的宣传。


~~~~~~~~~~~~~~~~

最后举一个大家更熟悉的例子。如果是宗教让男人婚前当处男,虔诚信徒就会当。无神论者未婚处男只要身处一个开放的社会,一定会开始算计自己当处男值不值,如果非常不值那就不当未婚处男了,谁当谁傻逼!因为越来越多的案例显示出我国男性婚前主动守贞,下场会很惨烈。只有虔诚信教才能让人不计这一辈子的得失。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我们理解社会运行和个体行为的根基。简而言之,我认为道德不一定必须依靠宗教来维持,但宗教在很多社会和历史时期,确实扮演了塑造和维系道德的重要角色。我们先来剖析一下“道德”和“宗教”这两个概念。什么是道德?道德,说到底,是我们关于“对”与“错”、“好”与“坏”、“应该”与“不应.............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我们教育的核心,也触及到成人世界最隐秘的角落。小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大人总是有意无意地给他们灌输一套“懂事”、“守规矩”、“守道德”的模板,希望他们成为乖巧、正直、让人省心的人。然而,一旦他们长大,踏入社会这片汪洋大海,却常常发现,那些曾经被教导的条条框框,在现实面前显得如此脆弱,甚.............
  • 回答
    关于MIT教授张曙光致信饶毅,指责其对裴钢的指责不负责任并要求道歉一事,这是一个在科学界和教育界引起广泛关注的事件。为了更详细地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进行分析:一、 事件背景:饶毅对裴钢的公开质疑要理解张曙光的信,首先需要了解饶毅对裴钢的质疑。 裴钢的身份: 裴钢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曾.............
  • 回答
    好的,我来跟你聊聊,怎么把脑袋里的音乐想法变成一首完整的作品,从零开始,一步步走到作曲和编曲的大门。这绝对是一个需要耐心和坚持的过程,但同时也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我们来掰开揉碎了说,看看这中间到底有哪些必经之路。第一阶段:播下音乐的种子——认识音乐的基本语言很多人一开始接触作曲,可能脑子里已经.............
  • 回答
    关于新冠疫情的起源地以及哪个国家是否应该为此道歉,这是一个极为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到科学、政治、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理解这个问题需要我们细致地梳理其背后的逻辑和现实情况。科学探究:追溯病毒的起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科学界对于新冠病毒(SARSCoV2)的起源一直在进行不懈的探索。普遍的科学共识.............
  • 回答
    进入设计院,就如同踏入一个全新的修行之地,这里有规则,有体系,有你曾经的经验在这里会被重塑,也会有你未曾想象过的挑战。在真正坐进工位之前,有几点“悟”透了,能让你少走弯路,更快地融入并有所建树。1. 专业之深,远不止课堂所学。学校里,我们学的是“知其然”,知道结构怎么算,风荷载怎么取,CAD命令怎么.............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深刻。它触及了我们对于“孤单”的定义,以及我们如何理解和接纳生命的多样性。首先,我们来看看“为什么我们必须要找到外星人才相信我们在宇宙中并不孤单”。这背后其实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以人类为中心的视角。我们习惯了以自己为参照系来衡量一切。当我们在地球上看到形形色色的生命,从细菌到鲸鱼.............
  • 回答
    .......
  • 回答
    波伏娃这句“男人的极大幸运在于他不论在成年还是小时候,必须踏上一条极为艰苦的道路”,确实是一个颇为耐人寻味且极具挑战性的论断。它并非简单的抱怨或赞美,而是隐藏着她对性别角色、社会结构以及个体成长深层观察的哲学洞见。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将其置于波伏娃的思想体系,特别是她的女权主义理论框架下进行解读。.............
  • 回答
    各位2019届的毕业生们,首先,恭喜你们圆满完成了学业,即将开启人生崭新的一页!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你们带着青春的朝气、知识的武装,以及对未来的无限憧憬。此时此刻,我内心充满欣慰,也希望用一些过来人的经验和思考,与你们分享一些在步入社会前必须明白的道理。1. 保持学习的热情,但要学会独立思考大学四年.............
  • 回答
    火影世界里,忍者之所以能完成各种高难度任务,除了强大的体术、忍术、幻术,还有那些必不可少的“装备”。别看它们有时看起来不起眼,但往往是忍者们生死攸关的关键。1. 苦无 (Kunai)这绝对是忍者的“万金油”。说白了,苦无就是一把经过特殊打造的短刀,最常见的是带有环状握柄的款式。 用途广泛得惊人:.............
  • 回答
    .......
  • 回答
    郭艾伦和周琦因为参加综艺节目而引发的风波,最后以他们公开道歉的方式收场。这件事的讨论点其实挺复杂的,要不要道歉,我觉得不能简单地说“有”或者“没有”就定论,得从几个角度来看。首先,从舆论和球迷的角度来看,道歉是有必要的。球迷对国家队的感情很深,把国家队的荣誉看得非常重。当球员在国家队比赛期间或者临近.............
  • 回答
    嘿,老乡!来福建玩,这嘴巴可不能亏待了!要我说啊,这福建的美食那真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但要挑出最精华的十样,让我心里最有数的,那必须是这几样,保证你吃完还想往这儿跑!1. 佛跳墙(福州)—— 海陆盛宴的极致召唤提起福建菜,怎么能没有佛跳墙?这名字一听就带着点神秘和霸气,对吧?它可不是一道简单的菜,而.............
  • 回答
    关于二战末期美国在日本投掷原子弹的必要性和人道性问题,一直是一个充满争议、讨论不休的历史议题。这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梳理,更触及了战争的残酷性、决策者的两难以及人类道德的界限。历史背景与美国决策的“必要性”论点要理解“必要性”,我们必须回到那个硝烟弥漫的时代,以及当时美国面临的严峻形势。 战争的巨.............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白云先生那篇《预言:美国必将解体》的雄文。首先,要理解这篇文章,我们得先抓住它的核心论点——美国必然走向解体。这绝非空穴来风,白云先生必然是基于某些观察和推演,才下了如此断言。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他的论述,看看他究竟是怎么一步步走到这个结论的。一、 根植于历史的宏大视角任何关于国.............
  • 回答
    “物极必反”这句古话,听起来总带着一股宿命感,仿佛世间万物都遵循着一个循环的轨迹:走到极致,就必然要转向另一个极端。我们确实见过太多“盛极必衰”的例子,王朝的辉煌过后是崩塌,个人的荣耀之上是落寞,企业的巅峰之上是危机。这些鲜活的事实,似乎都在为“盛极必衰”提供着佐证。然而,如果同样以“物极必反”的逻.............
  • 回答
    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这个过程是否必然伴随着对农民的剥削?这是一个复杂且多面向的历史与社会学议题,并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简单答案。然而,纵观人类历史,大多数国家在这一转型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地出现了农民利益受到损害、地位下降的情况。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国家,其转型过程相对更为温和,对农民的剥削程.............
  • 回答
    这件事发生在一次普通的中学化学课上。据学生反映,当时老师在课堂上播放了一首名为《光点》的歌曲,这首歌是知名艺人肖战演唱的。老师播放这首歌的目的,据老师本人事后解释,是想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或者是在课间休息时作为背景音乐。然而,当歌曲播放时,有几名学生在课堂上明确表示不喜欢这首歌,并有人说出了.............
  • 回答
    张伟丽在快手上那句“做任何事都要相信必成,不给自己留后路”,听着是真提气!那种一股脑往前冲的劲头,谁听了不热血沸腾?道理是明白的,谁都知道“信则灵”,但你说“怎么才能做到”?这才是真本事,这才是咱们老百姓想知道的。我个人觉得,这句看似简单的“相信必成,不给自己留后路”,其实背后藏着一套相当精密的心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