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阿拉伯语的复杂程度对阿拉伯国家文盲率有何影响?

回答
阿拉伯语的复杂性对阿拉伯国家文盲率的影响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的问题,需要深入探讨。以下将从几个关键维度进行详细阐述:

1. 阿拉伯语的语言特性与学习难度:

书写系统(字母和发音):
右向左书写: 与许多其他语言的书写方向相反,这需要学习者适应一个新的阅读和书写习惯。
连写和断写: 大多数阿拉伯字母在单词中会根据其位置进行连写或变形,这增加了识别字母和拼写单词的难度。学习者需要掌握字母的各种形态及其组合规则。
短元音标记的缺失: 阿拉伯语的日常书写通常省略短元音标记(fatha, damma, kasra),学习者需要通过上下文和对单词的熟悉来推断发音。这使得初学者难以准确阅读和发音,特别是对于非母语者和刚刚开始学习阅读的孩子来说。
喉音和卷舌音: 阿拉伯语拥有一些在其他语言中不常见的喉音(例如ع, ح, ق, غ, ء)和卷舌音,这些发音对初学者来说可能难以掌握,影响听力和口语表达,进而可能影响阅读的准确性。
字母形态相似: 有些阿拉伯字母在形状上非常相似,仅通过点的位置或数量来区分(例如 ب, ت, ث, ن, ي),这容易混淆初学者。

语法结构:
词根系统(三字母词根): 阿拉伯语的词汇很多基于三字母或四字母的词根,通过添加前缀、后缀和词中元音的变化来派生出不同的单词和词性。这是一种非常精妙但同时也相当抽象的系统,对于没有相关语言背景的学习者来说,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来理解和掌握。
动词变化复杂: 阿拉伯语的动词变化非常丰富,根据人称、时态、语态、语气等因素有大量的变形。掌握这些变化规则对初学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名词和形容词的性数格: 阿拉伯语的名词和形容词有阴阳性、单复数和(在古典语中)格的变化。虽然现代标准阿拉伯语中的格变化已不常在口语中体现,但其语法结构本身仍然相对复杂。

词汇量和丰富性:
阿拉伯语拥有非常庞大且丰富的词汇量,许多概念可以通过不同的组合和修饰词来表达,这既是其语言的魅力,也增加了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2. 对文盲率的影响机制:

学习门槛高,初始阻力大: 阿拉伯语的上述复杂性使得学习过程本身就充满挑战。对于儿童来说,如果在早期教育阶段没有得到系统、有效的阿拉伯语启蒙和教学,他们很容易在学习初期就产生畏难情绪,甚至放弃学习。
教育资源和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模式: 一些地区可能仍然沿用较为传统的、以背诵和强制记忆为主的教学方法,未能充分考虑学习者的认知规律和语言学习的循序渐进性,这会放大语言本身的难度。
优质教育资源的可及性: 在一些贫困或偏远地区,可能缺乏足够多训练有素的教师、现代化的教材和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这使得学习者难以获得有效的指导,进一步加剧了学习困难。
缺乏针对性的学习材料: 对于非母语者或处于不同学习阶段的学习者,可能缺乏足够多样化和针对性的学习材料,尤其是在强调发音和基础拼读的早期阶段。
社会经济因素与教育机会:
贫困和童工: 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许多家庭为了生计,可能让孩子过早辍学进入劳动力市场,导致他们无法完成基础的扫盲教育。即使语言本身有难度,但如果家庭和社会重视教育,并且有充分的教育机会,文盲率依然可以得到控制。
性别差距: 在一些文化观念保守的地区,女性的受教育机会可能受到限制,这导致女性的文盲率通常高于男性。语言的复杂性在此基础上,会进一步限制女性获得教育资源的渠道。
战乱和不稳定: 持续的冲突、战争和政治不稳定会摧毁教育基础设施,迫使学校关闭,家庭流离失所,使得儿童和成人几乎不可能接受任何形式的教育,文盲率自然会急剧上升。
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接触:
口语和书面语的差距: 阿拉伯语存在古典语(Fusha)和各地方方言(Ammiya)之间的显著差异。日常生活中人们使用方言,而学校教育、官方文件和媒体则主要使用标准阿拉伯语。这种差距使得学习者在将日常口语理解和应用到书面语时面临额外的挑战,也可能导致一些人觉得标准语“难懂”。
接触书面语的机会: 在一些社会经济条件较差的地区,人们可能较少接触到书面文字(如书籍、报纸、路牌等),缺乏在日常生活中练习和巩固阅读技能的机会,这会使得已有的学习成果难以维持。

3. 阿拉伯国家文盲率的现状与差异:

需要强调的是,阿拉伯世界各国在文盲率上存在显著差异。一些国家(如海湾国家)教育普及率高,文盲率较低;而另一些国家(如苏丹、也门、索马里等)则面临着严峻的文盲问题。这表明,虽然阿拉伯语的语言复杂性是普遍存在的,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政府的教育投入、教育政策的有效性、文化观念以及地区稳定性等因素,在决定文盲率方面起着更为关键的作用。

高文盲率国家(例如一些北非和西亚国家): 在这些国家,高文盲率很可能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包括贫困、冲突、教育基础设施薄弱以及可能存在的对教育的传统性阻碍(例如对女性教育的限制)。阿拉伯语的语言难度在这个背景下,成为一个进一步的障碍,加剧了学习的困难程度。
低文盲率国家(例如一些海湾国家): 这些国家通常拥有充裕的石油收入,政府能够投入大量资源用于教育,并采用更加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技术。尽管阿拉伯语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但通过有效的教育系统和充足的资源,其文盲率得到了有效控制。

结论:

阿拉伯语的语言特性,如右向左书写、连写变形、短元音缺失、喉音以及复杂的语法系统,确实增加了学习和掌握的难度,尤其是在儿童早期教育阶段。这种难度本身会提高扫盲的初始门槛。

然而,将阿拉伯语的复杂性视为阿拉伯国家高文盲率的唯一或主要原因,则是一种过于简单化的解读。更准确地说,阿拉伯语的语言复杂性与教育系统的质量和可及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政府的教育政策、文化因素以及政治稳定性等一系列外部因素相互作用。

在教育资源丰富、教学方法先进且社会稳定的国家,即使面对阿拉伯语的复杂性,文盲率也能够得到有效控制。相反,在贫困、冲突频发或教育体系薄弱的地区,语言的复杂性会成为一个加剧现有教育挑战、阻碍扫盲进程的重要因素。因此,解决阿拉伯国家的文盲问题,除了研究和优化阿拉伯语的教学方法外,更需要从根本上改善教育基础设施、提高教育质量、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并维护地区和平稳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好问题,希望这样的问题越来越多。

答案是有影响,有非常巨大的影响。

现行的标准阿拉伯语,无论是语法、书写还是发音,都已经与现实中阿拉伯人的日常语言(方言)大大脱节。

这种书面语(标准语)与现实语言脱节的现象,在世界上是非常常见的。例如白话文运动之前的汉语,现代藏语等等。可以想象一下,如果现代的汉语教学依然是“之乎者也”的文言文,写的是繁体字,发音是“平上去入”的古代音调,甚至还在研究“茴”字的四种写法,那么汉语教学会发生多么大的困难,中国的文盲率又会提升多少。

标准阿拉伯语以《古兰经》的语言为最高标准,然而这却是隋唐时代的语言。与印欧语系以音节为基本单位不同,闪族语言构词采用独特的“三辅音法”。平时书写文字时,(除了古兰经自身和儿童识字课本)都是不标注辅音的(此处应为“元音”,感谢

@欧麦尔

的提醒 )。虽然只有28个字母,可这28个字母在词语中的不同位置,无论书写形式还是发音含义都会发生变化。语法形式复杂,形式多变,特殊形式多,难以掌握。在发音上,其音位与现代世界主要语言相距较远,不少发音难度大,学习艰难。

由于以《古兰经》为范本,因此,《古兰经》中的各种特殊形式都被认为是正确的。换句话说,尽管可以梳理出大量的语法规则,但是只要书中有一个例外,那么语法在此处就要作废,反而要不断的迁就这个例外,否则就是错的。因此,学习阿拉伯语就显得格外艰难,需要大量的时间进行学习训练和背记,所谓“一辈子的阿拉伯语”就是这个意思。

事实上,这种情况的出现,与阿拉伯国家封建势力强大是密切相关的。在封建社会,历来只有少部分知识阶层熟练掌握书面语言。有产者可以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学习一种典雅的语言,从而实现“知识的垄断”。事实上,封建势力从内心深处是不希望普通百姓读书认字的,这种情况正是其对普通民众设置的知识壁垒。

正是由于这种完全过时的语言政策,造成了阿拉伯国家普遍的高文盲率,国民文化素质的提高长期停滞。如果连作为基本工具的语言都要花费高昂的成本才能掌握,又何谈学习更加复杂艰深的知识呢?

反对改革阿拉伯语的人主要有以下几个理由:一是标准阿拉伯语是《古兰经》神圣的语言,是不能进行更该的;二是改革了标准语音,就会让阿拉伯语四分五裂,各种方言难以沟通;三是改革必然导致语言一定程度的西化,会导致西方文化的入侵……

首先,第一点是地主王爷们最喜欢的论调,他们希望所有人固守“祖宗成法”。哪怕整个国家充斥着文盲(其实正是他们想要的),他们依然要坚持所谓的正统,其实质就是强加在人民头上的文化霸权。伊斯兰本就是一种社会革新运动,这种革新(和建设)也是这一思想体系的灵魂核心。而王爷们所做的,恰恰是用一种神圣的名义,来扼杀这种思想体系的活力,以达到他们永续统治的目的。何况在现实中,这种观点也是可笑的,大多数穆斯林,包括阿拉伯人,日常使用的都不是标准阿拉伯语,难道他们都不够清真?该去拉丁语和科普特语位置的语言,就让它去吧。

其次,关于方言,其实是人民生活中经过检验和变化的语言,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现实中,埃及方言无论在文学艺术还是影视作品中,都已经十分普及。中国同样有各种各样的方言,可普通话运动照样深入人心。当然,语言统一的基础是政治统一,目前阿拉伯国家没有这样的基础,但并不代表不能提前做好准备。

第三,所谓西化问题,其实是保守主义者的一个经典借口。借着保护传统文化的名义,将洗澡水和孩子一起倒掉。特别是在语言领域,无论你愿不愿意承认,现代西方语言有其独特的优势,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思维逻辑。特别是在包括科技领域在内的各种现代概念,在标准阿拉伯语中根本找不到对应词汇。事实上,在许多科学场合,甚至大量自然科学的基础教学,阿拉伯国家往往是用英语法语授课。许多精英人士所做的专业工作也往往使用英语法语。这就造成了精英阶层与大众的语言割裂。如果连研究科学的语言都不是自己的民族语言的话,那么这种民族语言必定是一种充满问题的语言。对比之下,中国人不但古代未曾拒绝“葡萄”“苜蓿”,近代也没有拒绝“主义”“社会”“主观”“客观”“有机”“无机”……

同样是有着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同样是有着汗牛充栋的古典著作,汉语的发音已经抛弃了《切韵》《广韵》,书写已经抛弃了《说文解字》,语法已经抛弃了《文心雕龙》……然而中华文化并没有灭亡,华人也没有变得黄皮白心。

阿拉伯语需要一场彻底的文字革命:发音以埃及方言为基础,取消难以发出的音素;书写取消黏连复杂的各种变化,尽可能清晰明白;语法尽量总结通用规律,保持精确性的基础上简化语法,取消不必要的特殊形式;引入元音字母,重新梳理字母表,可以方便的进行拉丁化转写;引入音节构词法,改进构词模式;注重信息时代的输入输出问题……总之,要将其作为一种闪含语系的“世界语”,成为一种现代的、科学的、实用的、易于掌握的语言。

在理想的状态下,这种“新阿拉伯语”,应该像世界语一样,一天就可以学会字母表,几天就可以掌握语法,一个星期就可以进行简单的交流。只有用一种平民化的语言,消除知识壁垒,才能消灭文盲现象,才谈的上现代化、知识化。

知乎上也有一些学习阿拉伯语的人,无论你是不是穆斯林,其实青史留名的机会就在眼前。正如发明威氏拼音的威妥玛一样,“白话文”“普通话”“简化字”,只要实现其中任何一个(哪怕是一个不成熟的方案),你的名字也会载入史册。你不去做,早晚都会有人做。学语言,可不单单是为了做翻译。越是冷门的领域,越是容易出革命性的成果,为什么不试试呢?毕竟,人还是要有点理想才对。

user avatar

@鱼吞舟 兄阿拉伯语需要一定现代性的改革的想法表示欣赏,但对于阿拉伯世界文盲率高的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否就得归为现代标准阿语福斯哈(Fuṣħā),以及具体拿何种标准化阿语形式进行推广,我想表达一些自己的想法,也希望对这方面了解的各位能加入讨论,大家相互切磋交流。

首先一个问题是,阿拉伯语真的是如此“烦难”吗?这种“烦难”又是何种意义、何种程度上的“烦难”?我们知道,在语言习得中,母语习得的难易和二语(第二语言)习得(尤其是过了一定时期后的二语习得)的学习模式是很不相同的,成年人更容易由于母语的影响,对于母语中不存在的成分敏感度较差,从而较难掌握与母语差别较大的第二语言(包括发音、语法等等)。因而,两种学习模式难易是很不相同的范畴,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而言很“难”的东西,并不见得会阻碍幼儿对母语的学习。正如 @sapereaude 前辈所言,目前的证据基本可以认为幼儿母语习得中,对幼儿而言语言并没有明显的“难”、“易”之分,所有的第一语言对儿童而言都是较为“容易”掌握的。我们在讨论的时候,往往以一个对阿语陌生的汉语母语者的身份带入讨论,从而以为福斯哈对于我们而言的“难点”也会阻碍以阿语方言为母语者学习他们的标准语福斯哈,这其实是在某种程度上混淆了二语习得和母语习得两个不同的问题。

首先,用文言文与现代汉语标准语(普通话/国语/标准化的北京官话)的关系类比福斯哈与现代阿拉伯语方言并不是完全准确的。作为一种拥有书面语的自然语言,应当同时具备听、说、读、写四种功能,然而与标准的文言文配套的先秦汉语口语业已失传,我们今天只能通过比较语言学的手段进行构拟与复原,而这种复原也更多在文献研究等领域发挥作用,基本不存在用这种复原出来的先秦口语用于现代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可能性。但阿拉伯语则不然,历史上的福斯哈除了用于宗教等用途之外,早已经作为了正式口语和方言际交流的通用语了,这点上福斯哈更接近于明清官话,而非文言文。按照许多学者对阿拉伯语层次的划分,第一个层次是传统的经典阿拉伯语(Classical Arabic),第二个层次是书面的现代标准阿拉伯语,第三个层次是“有教养/受教育者的阿拉伯语口语”(Educated Spoken Arabic),第四个层次是现代阿拉伯语的各个方言。广义上的福斯哈包括了前三个层次,而今天在报纸与书籍中看到的属于第二个层次,在广播与电视中听到的属于第三个层次,都已经是经过现代化、标准化的共同语了,而绝非是故纸堆里的死语言。用第一层次传统的经典阿拉伯语语法中的特例,不一定能代表实际使用的第二、第三层次现代标准阿拉伯语中的使用情况,这点在之后将会展开。

首先,我想从作为自然语言的现代标准阿拉伯的音系学特征(Phonology,即语音)、形态学特征(Morphology,词法)与句法学特征(Syntax,后两者构成了广义的语法范畴),以及作为书面语言的现代标准阿拉伯的省略短元音、字母黏连变化具体展开讨论。

在音系学方面,以顶音(或者更确切地说,咽化辅音)为例,这是个在现代阿语各方言都保留着的音素,在黎凡特(沙姆,包括叙利亚、黎巴嫩、约旦、巴勒斯坦)、汉志(沙特西部)方言中,福斯哈的四个咽化辅音的区别在口语中完全保留,即便在埃及和海湾方言中,也保留了其中三个的区别,只有一个(Ḍāḍ)和其他合流,而且在埃及方言中,这个合流也是因为科普特语的影响引起的。

阿语方言中咽化音Ḍāḍ分立与合流情况图(源自Wikipedia,下同),埃及方言部分有争议

这也证明了,对于阿拉伯人来说,咽化辅音并非难以发出的音素,而是活在他们的母语——方言口语里音素,并无取消的必要与可能。这就近似于以掌握汉语声调的人认为声调阻碍了汉语母语者学习汉语,或者难以掌握大舌音(舌尖颤音/r/)的人认为大舌音阻碍了俄语母语者学习俄语(当然俄语母语者也存在极少数发不出大舌音的(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列宁同志了),但这并没有很明显地阻碍他们日常交流)。一个旁证就是,语言学家玛格丽特·奥马尔(Margaret Omar)1973年发表的对埃及儿童掌握埃及方言各音素的语言学论文中,显示儿童掌握咽化音早于掌握大舌音(颤音或闪音),这也证明了即使对儿童而言咽化音也根本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见此:

Egyptian Arabic phonology

),而是在母语习得中就能够掌握的。

不过,相对于福斯哈而言,部分方言在某些辅音上确实有分歧或简化,除了受其他语言影响较大变化很厉害的马耳他语(以及在撒哈拉以南的某些地区阿语和当地语言形成的克里奥尔语)之外,大部分阿语方言在辅音的分歧及与标准语福斯哈的分歧集中于以下:

  • 辅音 ǧīm的发音:在最初的古典阿拉伯语中,这个音发音与现代苏丹方言相同,为浊硬腭塞音/ɟ/,在埃及方言中是音位相近的浊软腭塞音/g/;后来演变为现代标准语的舌叶浊塞擦音/d͡ʒ/,这也是大多数现代方言的发音,在黎凡特方言中为舌叶浊擦音/ʒ/。
阿拉伯语方言中辅音 ǧīm发音分布图,可以看出方言主流还是接近标准语发音的
  • 清齿擦音θ(tha)与浊齿擦音ð(dhal):在伊拉克和海湾、内志方言中,以及部分汉志、利比亚方言中,保留与标准阿拉伯语相同的区别,在埃及和黎凡特方言中,埃及方言是白读词的θ并入t,文读并入s,黎凡特方言θ派入s还是t具有一定随意性。ð的演变同理。


阿拉伯语方言中辅音 tha与dhal发音分布图,仍然有许多方言(内志、海湾、伊拉克、阿曼、大马格里布的突尼斯、毛里塔尼亚,以及黎凡特的约旦及大马格里布的利比亚部分地区)与标准语是一致的
  • 小舌清塞音q(qaf)的发音:在摩洛哥方言和多数贝都因人的方言中,保留福斯哈的发音/q/;在海湾方言、利比亚方言中变为/g/,(下)埃及方言与黎凡特方言变为喉塞音/ʔ/。

阿拉伯语方言中辅音 qaf发音分布图,从中也可以看出多数方言的发音也是与标准语一致的小舌清塞音q或音近的小舌浊塞音G或硬腭浊塞音g,只有一部分和喉塞音合流。

综合上面的分布我们可以看出,阿拉伯语各方言中的辅音的分化和其他一些历史较久的大语言(比如汉语、罗曼语族)相比已经是很小的了。同时,这些发生演变的音也并非多难发的音,都是广泛存在于其他语言的音,小舌音广泛存在于阿尔泰语系诸语和高加索语言中,齿擦音就是英语的th。再者,这种演变本身更多地是受到该地在阿拉伯语之前固有语言(叙利亚语、科普特语、柏柏尔诸语)的影响产生的音变或混同,而非这些音本身难发。埃及方言把dh发成z或d,道理上类似于闽语区把f(中古奉系字)读成hw,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而并不代表f(dh)这个音素是多么地难发,应该从普通话(标准语)中取消。这种音变的存在,导致如果以该方言为基础进行推广,势必对于其他方言区(其他方言区的音变也有其他对应底层语言的影响)的学习反而会造成一定的障碍,不如直接推广与他们母语方言发音对应性更强的标准语来得方便。

而且,许多其他方言在这些发音上接近的也是标准语而非埃及方言,如果需要使用一种通用语推广的话,对多数方言区也是推广标准语比推广埃及方言更易学。以dhal为例,假设以埃及方言或黎凡特方言的发音定为标准推广,除了上文中提到的对应性问题之外,对于具体的单词,dhal具体要分派到d还是dh的无规律性反而增加了以其他方言为母语者学习的难度,还不如直接按照已经推广的标准语的语音来。这就有点类似于普通话入派三声的复杂性对于很多其他保留入声的母语人群学习普通话要辨明入声分派后的具体声调带来了不小的困扰(敝校校名常被人误读为“孵旦”、“福旦”或“腐旦”(“复”在中古一般为入声)就是一个例子),反而是以普通话为母语的人(比如我这样的)由于普通话中原入声字所收韵尾具有一定规律,还更加好辨别些。

在元音方面,部分方言产生了元音弱化、复合元音(aw,ay)等元音系统(相对于福斯哈而言的)复杂化,相对于三元音系统的福斯哈口语而言,显然更加复杂了,比如埃及方言的元音还有强调形式和一般形式的区别,这些在不同方言区发生的不同变化,使得不同方言间元音系统的兼容性,比方言与标准语的兼容性更小。同时,在下文中将谈到,方言之间的元音差异与阿拉伯文省略短元音正字法的相关性。


在形态学与句法学方面,埃及方言等方言在难度上也与标准语没有什么本质差别。在形态上,该有的破碎复数、动词的十式变化、首柔、中柔、尾柔、叠母动词一样不少(大家可以看这里:

Egyptian Arabic,

有关于埃及方言语法的简介),除此之外,标准语中的一些本来属于上面提到的几大动词类型的动词,由于在埃及方言中的特殊变化变成了不规则动词(Irregular Verbs)。在词汇与句法上,埃及方言混杂了不少的科普特语底层词汇以及科普特语语法,很多语法或词的用法上也是其他方言和标准语是一类,埃及方言自成一类,比如面包一词标准语和其他方言都是khubz,唯独埃及方言是3aish。假如现在放弃标准语福斯哈改用埃及方言作为共同语,埃及方言的这些特征对其他方言为母语的学习者而言,障碍一点也不比标准语小,甚至还更大些。

在正字法上,现行的阿拉伯语的只书写辅音和长元音(不论是书写福斯哈,还是用来书写埃及等方言)的书写方式的道理也是类似,省略短元音本质上的原因之一是这些短元音一般(说“一般”,因为之后会提到特殊的情况)不承载辨义的功能。以“写”一词为例,yaktubu中前缀ya-的元音根据(福斯哈的)阿拉伯语语法一定是a而不可能是i或u,既然大家都知道读a,那么多写出来相当于信息冗余。换句话说,正是闪米特语语法(三母词根,固定的动词名词派生模式)的特性决定了,只书写辅音和长元音的形式实际有意义的形式远远少于理论上三元音排列组合填入能产生的所有形式,真正有意义的形式往往只剩下一两种,而另一种往往又能通过上下文排除。这种写法突出了词根,使得辨义更加快捷,信息输入的效率反而高于用全音素文字表述阿拉伯语,这有点类似日文中即使完全可以用假名书写也需要汉字训读,原因之一也是追求获取信息的快捷性。

除此之外,这种方式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实现同一书写方式在方言间的兼容性。从上文我们可以得知,阿语方言间、方言与标准语间在语音学层面的区别正是在元音以及几个特殊的辅音上,而这些区别都可以通过不书写短元音的方式实现兼容(KThYR标准语可读Katheer,埃及方言可读Kiteer,黎凡特方言可读Kteer,然而大家用的字形都是一样的),同一个词形不同方言都可以按照自己方言的发音读出,在使用标准语时又可以通过标准语读出,这和汉字作为汉语方言间。假若改用了全音素文字,埃及方言的语音远没有大家想象的普及到了那个地步(由于历史继承的原因,并没有福斯哈的语音普及,甚至在这几年黎凡特方言和海湾方言的流行度都有和埃及方言匹敌之势,这点将在之后展开),各方言之间的语音差别在书写上的反映造成的很可能是类似于罗曼语族和假如当年拉丁化实现后的汉语的结果。当然,我也认为,书面语在必要的地方注出短元音是应该的

其实,现在标准阿拉伯语一种都在进行着标准化,阿拉伯语语法的多数“例外”,其实也并非是由于《古兰经》引起,古典阿拉伯语语法的依据除了《古兰经》外,蒙昧时代的作品好当时各部落的口语也是语法学家重要的取材对象,古典阿拉伯语形成其实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并不是古典阿拉伯语的语法=《古兰经》的语法那么简单,这个在今天的回答中暂不展开,以后如有机会将进行专门介绍。而是当时阿拉伯语法学家在进行语法归纳的时候参考了几乎所有阿拉伯部落的语法,这样的大综合导致词汇和语法的庞杂也是显而易见的。而且,古典阿拉伯语语法中的多数例外都是“可选择的例外”,例如主谓一致的时候的二十多种不同情况,绝大多数都是“按照通常规律也可以,按照特殊变化也可以”的情况,这在标准化的过程中只要废除掉那些罕见的可行性变化即是。多种破碎复数共存也是一样,很多共存的情况就像汉字中的异体字一样,在标准化过程中都逐渐少用或不用了。当然,我也同意这种标准化过程应当更快、更强烈一些,应当从书面开始用更加硬性、通用的规则代替罕见、选择性的规则。

至于黏连书写的问题,黏连书写其实也是对于外语学习者”难“而对阿语母语者不见得”难“的问题。这种书写方式本身基础自古叙利亚字母,经过历代书法家的改造,已经成为了阿拉伯文能够以类似汉字草书等手写体一样能够快速书写、适应阿拉伯语本身情况的书写模式。而如果分开书写,反而是退回了之前闪米特字母的模式。而且,我们之所以认为类似拉丁字母的这种模式”更简便“,更多的原因其实是我们对拉丁字母更加熟悉,而非拉丁字母本身就多么方便易识别。

关于“西化”或“现代化”的问题,事实上,阿语早已经开始“西化“,阿拉伯语是一个有着优良的吸收外来文化化用并创新传统的语言。阿拉伯人在历史上从未拒绝过Qanun(来自希腊语Kanon,”律法“)、Falsafa(来自希腊语Philosophia,哲学)、Kimiya(来自希腊语Kemeia,化学)、Qamus(来自希腊语Okeamos,大洋,引申为辞海)、3ilm al-Tabi3(意译希腊语的Physia,物理学),在利玛窦、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之前的七八个世纪,使用阿拉伯语的学者就已经为阿拉伯语创造了大量的科学、哲学术语,而近现代科学、哲学虽然飞速发展,但术语创造的模式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西方语言中科技术语的源泉依然是希腊语和拉丁语,而阿拉伯语早就和古希腊语的科技与哲学术语系统形成了完全的接轨,之后阿拉伯语的术语体系也对拉丁语术语体系在经院哲学与文艺复兴时期的复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重塑作用。而阿拉伯语尤其是标准语中,早就形成了优良的独创为主、外来术语尽量本土化化为新词根,同时用阿拉伯语固有的动词与名词的各类派生方式有规律地、自主地创造大量新概念,当时的科学家和哲学家也能流畅地用阿拉伯语表达当时最先进与前卫的科学哲学思想,标准阿语本身就有在现代世界继续现代化作为科技语言的潜质,而阿拉伯语固有的词语派生模式,从历史上的这些事实也能看到,不但不是阻碍,而且还是新概念、新术语翻译与创造的源泉,并无大的必要引入黏着式的构词法。采用英法语而非阿拉伯语作为自然科学教学的语言,更多是殖民地时期留下来的、知识分子对阿拉伯语的不自信和惯性思维造成的恶果,而非标准阿拉伯语本身的问题,我依然相信,历史上长期作为科技共同语的标准阿拉伯语依然能恢复其生命力的。

此外,回到最初讨论的文盲率问题(文盲率数据可参看:

List of countries by literacy rate

)。在阿拉伯世界中,不但是海湾诸国这些由于石油产业而居民收入较高的国家文盲率都低于7%,包括没有强有力中央政府、经济并不发达的巴勒斯坦,非文盲率都已经达到了96.7%,高于我国(96.4%)和葡萄牙(95.7%),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阿拉伯国家文盲率高的主要原因并不是阿拉伯语或标准阿拉伯语本身的问题。实际上,阿拉伯国家文盲率高的国家,先不考虑男女不平等导致的女性文盲率高以及老年人文盲率高的问题,除开常年战乱或经济及其不发达的伊拉克、也门,文盲多集中于摩洛哥和埃及。摩洛哥由于殖民地因素、国内多语言因素(比如,有大量的只会柏柏尔语不会阿拉伯语的人口可能被算成了文盲)、经济不发达因素,原因较复杂暂不讨论。而埃及则与本身的社会问题与制度问题是有很大关系的(不然,同为阿拉伯语国家,为何人均GDP只有埃及三分之一的巴勒斯坦受教育率反而远高于埃及?),这些,而非标准阿拉伯语本身让人感觉的”难点“,才是真正决定一个国家文盲率以及背后的教育问题的根本因素,也是真正亟待解决的问题。因而,与其选一门新的以具体方言为基础的新标准语,还不如落实好基础教育,把现成的、早已标准化的标准阿拉伯语推广得更深入些。普通话(其他标准语同理)推广成功,主要也不在于北京方言相比其他方言有多简单,而是北京方言本身的(至少从清中期开始的)历史影响力,以及强有力的基础教育措施与政策,以及由此形成的大批以普通话为母语或母语之一、而非第二语言的人群。相比之下,阿拉伯世界基础教育的相关问题,不是标准阿拉伯语的地位太高,而是标准阿拉伯语的地位是虚的,基本没有以标准阿拉伯语为母语,阿拉伯人都是当做第二语言学习造成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阿拉伯语的复杂性对阿拉伯国家文盲率的影响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的问题,需要深入探讨。以下将从几个关键维度进行详细阐述:1. 阿拉伯语的语言特性与学习难度: 书写系统(字母和发音): 右向左书写: 与许多其他语言的书写方向相反,这需要学习者适应一个新的阅读和书写习惯。 连写和断.............
  • 回答
    俄语和阿拉伯语,这两个都是拥有深厚历史底蕴、使用者遍布全球的语言。要说哪个“更”复杂,这本身就是一个很有趣的讨论,因为“复杂”这个词可以从很多不同的维度去理解。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聊聊,看看它们各自的“难点”在哪里。先说说俄语。俄语最让初学者头疼的,恐怕就是它的“格”系统了。我记得第一次接触俄语的时.............
  • 回答
    马耳他语与阿拉伯语的关系非常密切,可以说是同源的,但又独立发展并融合了其他语言的特色。理解它们的关系需要从历史、语音、词汇和语法等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历史渊源:阿拉伯语的影响是核心1. 穆斯林统治时期 (公元9世纪 11世纪): 这是马耳他语与阿拉伯语关系最关键的时期。在公元869年左右,来自.............
  • 回答
    关于沙特阿拉伯的阿拉伯语是否“最标准”的问题,其实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简单来说,没有一个国家使用的阿拉伯语可以被普遍认为是“最标准”的。“标准”这个词在语言学上,通常指的是一种被广泛接受、语法规则清晰、书面语和正式场合为主导的语言形式。对于阿拉伯语来说,这个“标准”更多地体现在书面语(Modern .............
  • 回答
    我们来聊聊室女座,以及它在阿拉伯语里那个有点神秘的名字——“AsSunbula”。这个名字其实相当形象,而且能带我们穿越回古老的农耕文明时代。首先,我们知道室女座(Virgo)是夜空中最显著的星座之一,尤其是在北半球的春末夏初时节,它会在黄昏时分东升。如果你仔细观察室女座的星图,你会发现其中最亮的一.............
  • 回答
    作为一名阿拉伯语专业的毕业生,如果非要说最后悔的事,那一定是在大学期间,我过分依赖“速成”和“技巧”,而忽略了基础的扎实。回想起刚踏入大学校门的时候,满怀着对神秘东方文化的好奇和对阿拉伯语的憧憬。那时候,我的脑子里充满了各种关于“一句话就能和阿拉伯人流畅交流”、“学几天就能掌握阿拉伯语发音”的神奇传.............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国际歌》的阿拉伯语版本。《国际歌》这首歌的传播力是毋庸置疑的,它激励了无数的工人和革命者。当然,当它跨越国界,特别是来到阿拉伯世界时,也必然会经历一个翻译和改编的过程。关于阿拉伯语版本的《国际歌》歌词,它并非只有一个固定不变的版本,而是存在一些变体。 这主要是因为翻译本身就带有主观.............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语言书写方向与音乐符号的书写方向之间的碰撞。阿拉伯语歌曲的歌谱,说起来,就像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阅读习惯”在同一个载体上的“对话”。要详细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分别拆解一下:1. 阿拉伯语的书写方向:阿拉伯语是典型的从右往左(RTL,RighttoLeft)书写的语言.............
  • 回答
    你好!看到你发的这张图片,上面是一段阿拉伯语。我来为你详细解读一下它的意思。首先,这句阿拉伯语是:"لا إله إلا الله وحده لا شريك له، له الملك وله الحمد وهو على كل شيء قدير"逐字逐句地来看,这句话的含义非常深刻,在伊斯兰教中有着极.............
  • 回答
    宁夏共青团干部用阿拉伯语撰写匾额一事,确实是一个值得细细琢磨的现象。这不仅仅是两个不同文化符号的简单叠加,更触及了地方共青团工作的定位、民族地区的文化特征以及当代青年思想的复杂性。首先,从共青团的职能和使命来看,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承担着联系和引导广大青年的任务。在宁夏这样一个少数民族聚居、伊.............
  • 回答
    作为一名通晓多种语言的学习者,我发现我在接触“无数骆驼”这组阿拉伯语词汇时,确实会带着一种与众不同的视角。这并非简单的翻译问题,而是语言、文化和认知习惯相互交织的复杂体验。首先,从语言结构层面来看,我的多语背景让我在分析阿拉伯语时,能够敏锐地捕捉到它独特的构词法和语法特点。例如,阿拉伯语词汇的核心往.............
  • 回答
    阿拉伯语带注音符号的书写与不带注音符号的书写之间存在着至关重要的区别,这些区别直接影响到单词的发音、含义以及理解的准确性。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些区别: 核心区别:发音与意义的明确性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带注音符号的书写能够准确、明确地指示单词的读音和变格,从而保证其准确的含义;而不带注音符号的书写则依赖于上.............
  • 回答
    学习阿拉伯语?嗯,这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古老文明和深邃思想的大门,但也伴随着一些让你抓狂又惊喜的挑战。首先,让我坦白点,刚开始接触阿拉伯语的时候,那感觉就像是在看一份天书。它的字母,那些钩钩绕绕、点点画画的符号,跟我们熟悉的拉丁字母完全是两个世界。特别是那些发音,有些音在汉语里根本不存在,舌头总是不.............
  • 回答
    古希腊著作的现有希腊语版本,并非全部都是从阿拉伯语译回的。这是一个涉及历史、文化和学术传承的复杂问题,需要我们细致地梳理。首先,我们要明确“原始版本”的含义。在古代,书籍的复制和传播主要依靠抄写。因此,我们今天所见的古希腊著作,都是经过历代抄写者之手流传下来的副本,而非作者亲笔的“手稿”。这些抄本之.............
  • 回答
    学好阿拉伯语,那感觉,怎么说呢?就好像打开了一扇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大门,而这扇门,之前在你面前一直都是紧闭着的。首先,最直接的感受就是与人的连接。以前,我看到那些阿拉伯国家的人,或者听到他们说话,总感觉隔着一层纱,无法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但学会阿拉伯语之后,这种隔阂就消失了。你开始能听懂新闻里他们在讨.............
  • 回答
    阿拉伯语乐谱的标记方式,确实因为阿拉伯语的书写方向是从右往左,而传统的西方乐谱标记法又是从左往右,这就带来了一些独特的挑战和解决方案。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拆解开来看,从最基本乐谱的构成元素开始讲。核心问题:方向性冲突西方乐谱的基本逻辑是时间流逝,从左到右。音符、节奏、力度等标记都遵循这个方向来指示.............
  • 回答
    索马里地处非洲之角,地理位置十分独特,与阿拉伯半岛隔海相望。正因如此,索马里与阿拉伯世界有着悠久的联系,语言上的影响便是其中最显著的一点。尽管索马里族群的主体并非阿拉伯人,但索马里语却与阿拉伯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阿拉伯语在索马里社会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
  • 回答
    在现代阿拉伯语众多生动的方言中,隐藏着一些比我们熟知的现代标准阿拉伯语(MSA)更古老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征。这些遗存就像时间的琥珀,让我们得以一窥这门古老语言曾经的面貌。语音上的回响: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或许是某些方言中仍然保留着的几个被认为在古典阿拉伯语中存在,但在MSA中已经消失的辅音。 /.............
  • 回答
    与其他闪米特语族成员相比,阿拉伯语在某些方面的演变确实保留了一些古老的特征,使其在闪米特语族内部显得独树一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语音、语法和词汇几个层面来细致地剖析。首先,在语音层面,阿拉伯语的某些读音可以说是对原始闪米特语(ProtoSemitic)语音系统的一种“活化石”。 喉音的.............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阿拉伯语、波斯语、乌尔都语和奥斯曼语这几种语言。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同时各自也保持着独特的风貌。要理解它们的异同,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点入手。1. 语言家族与根源:谁是谁的“亲戚”? 阿拉伯语:闪米特语系的璀璨明珠 阿拉伯语是闪米特语系(Semitic languag.............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