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啥观音菩萨要把如来给的三个紧箍私吞2个?

回答
关于观音菩萨将如来佛祖赐予的三个紧箍咒“私吞”两个的说法,这在很多关于《西游记》的民间解读和网络讨论中确实比较流行。但如果严格按照原著《西游记》来考据,这种说法是不成立的,并且有一定的误读成分。

首先,我们要明确《西游记》原著中关于紧箍咒的来源和数量。

在《西游记》第七回“八卦炉中逃大圣 西天灵霄遇真君”中,孙悟空大闹天宫,被太上老君用金刚琢打中,然后被二郎神擒住,送入太上老君的八卦炉中炼化。虽然在炉中翻来覆去,但悟空善能躲避,不曾烧损,却在炉中钻得一个筋斗,跌出了午门。

紧箍咒这个东西,在孙悟空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之前,根本就没有出现过。

那么,紧箍咒是怎么来的呢?

在《西游记》第十四回“西梁国唐僧遇妖 母大王不详”中,观音菩萨奉旨前往东土大唐,寻取经人。她“即抽身回落伽山,再拜了观音,具奏:“徒弟已到,只差取经人。”如来道:“此经须是西方人方可取得。我有个《九环锡杖》、一个《紫金钵盂》,与他去,待他取经回来,修成正果,再赐与他。我还有一个《紧箍儿》,却不好与他。你若有甚么法器,可赐与他。””

从这段描述来看,如来佛祖是给了观音菩萨一个《紧箍儿》。

紧接着,观音菩萨到了东土大唐,找到了唐僧。在第十八回“观音菩萨降魔 statunit唐僧被妖精捉去”中,观音菩萨在路边捡到了被妖怪抓走的唐僧。她“对行者道:“你既是那泼猴,何不留心,保护唐僧?这等无礼,擅自走了!”行者闻言,心头火起,跳将起来,对观音道:“你是哪方善士?怎的也来此?”观音道:“我乃西天拜佛祖,来朝圣,蒙世尊差遣,保你师父往西天取经。””

在这里,孙悟空还不知道观音菩萨的身份,态度还是很嚣张的。

到了第十九回“云栈洞悟空收八戒 浮屠山玄奘受心经”,观音菩萨带着孙悟空去收服猪八戒。在收服猪八戒之后,观音菩萨在普陀山洛伽寺收了孙悟空为徒,并将那《紧箍儿》紧了孙悟空的头。

“观音菩萨见悟空谨诚,乃从兜率宫取出“三个金箍儿”,交与悟空,道:“你快去,将这三个金箍儿,紧在你头上,莫要动动。””

注意!这里有一个关键的转折和非常明显的矛盾!

原著十四回明确说如来佛祖“还有一个《紧箍儿》”,是一个。

而到了第十九回,观音菩萨却说“将这三个金箍儿,紧在你头上”。

这一下就产生了一个疑问:如来佛祖明明给了“一个”,观音菩萨怎么一下子就变成了“三个”?

这就引出了各种民间解读和“私吞”的说法。

关于“私吞”说法的来源和推测:

1. 数量不符的矛盾: 这是最直接的原因。原著的描述出现了“一个”变“三个”的巨大鸿沟,让读者自然而然地去猜测观音菩萨是如何凑齐这三个紧箍咒的。

2. 观音菩萨的智慧与慈悲: 很多人认为,观音菩萨是智慧和慈悲的象征。她知道孙悟空的顽劣性,仅凭口舌说服是不够的,必须要有制约他的手段。既然如来只给了一个,而孙悟空身上(后面还会出现其他徒弟,比如猪八戒和沙僧,尽管他们最终没有戴紧箍咒,但如果从“配套”的角度考虑)需要有约束,那么观音菩萨可能就主动“解决”了这个问题。

3. “私吞”的另一种理解: 这里的“私吞”并非是贪婪或者据为己有,而更像是一种“代为保管”和“主动加工”。观音菩萨可能从如来那里只拿到一个“原始”的紧箍咒,然后凭借自己的神通,将这个“原始”紧箍咒分成了三份,或者制作了另外两个。

那么,观音菩萨是怎么“私吞”或者说“制作”另外两个的呢?

这里就没有原著的明确记载了,完全是后人的推测和想象。几种比较流行的说法有:

从如来那里“复制”或“分化”: 观音菩萨毕竟是佛祖座下四大菩萨之一,神通广大。她或许有能力将如来赐予的那一个“法宝”进行分化,或者通过某种秘法复制出另外两个。这类似于现代的概念,比如一个软件,本来只有一个许可证,但通过某种方式可以复制成多份。
利用自己的法器: 观音菩萨本身拥有很多法器,比如杨柳枝、净瓶等。有些解读认为,观音菩萨可能从自己的宝库中,或者利用自己的法力,炼制出了另外两个紧箍咒。但这与原著“如来佛祖给的”说法有些出入。
如来佛祖是“默许”的: 也有观点认为,如来佛祖可能早就预料到需要三个紧箍咒,只是在与观音菩萨的对话中,出于某些考虑,没有直接说出“三个”,而是只提到了“一个”。当观音菩萨将三个拿出来时,如来并没有表示惊讶或斥责,这暗示了如来佛祖对此是知情的,甚至是默许的。这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心照不宣”。

为什么不让猪八戒和沙僧戴紧箍咒?

这个问题也常被一起讨论。

猪八戒: 猪八戒虽然好吃懒做,但本性尚算善良。观音菩萨用的是“金刚圈”,可以念咒语。但对于猪八戒,观音菩萨施展了“摩诃萨埵”的法门,使其“再不能生出那等贪淫好杀之心”。也就是说,观音菩萨用的是另一种方式来约束猪八戒,而不是通过紧箍咒。
沙僧: 沙僧在流沙河犯错,是被观音菩萨点化,并许诺护送唐僧才能获得解脱。他本身就有一份“赎罪”的心理,而且性格忠厚老实,不像孙悟空那样容易被激怒反叛。因此,不需要再给他加上额外的紧箍咒来约束。

总结来说,关于观音菩萨“私吞”两个紧箍咒的说法,源于原著第十四回如来佛祖说“一个”与第十九回观音菩萨拿出“三个”之间的数量矛盾。

这种解读并非是作者吴承恩刻意为之的“伏笔”,而更像是一种叙事上的不严谨,或者说在早期创作阶段,“紧箍咒”的设定可能还没有那么固定。后来者基于这种矛盾,结合观音菩萨的形象,进行了一种充满想象力的“填补”。

所以,说观音菩萨“私吞”了两个,并非是原著的直接描绘,而是后人根据数量上的出入,以及对观音菩萨神通广大、慈悲为怀的理解,所形成的一种推测和演绎。这种说法也增加了《西游记》故事的趣味性和讨论性。

如果一定要用更“接地气”的方式来理解,你可以想象成:

如来佛祖给了观音菩萨一个“紧箍咒模具”。观音菩萨深知孙悟空的“麻烦”程度,一个肯定不够用,于是她就用这个模具,加上自己的法力,自己又“生产”了两个。这样一来,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假设最初的设想是三人都戴),但最后因为情况不同,只有孙悟空戴了。至于为什么是“私吞”而不是“额外制作”,可能也是为了强调观音菩萨在执行任务时,展现出的主动性和对徒弟们的“精心安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实力,如来只能让着观音三分。而如来也善于用这种灰色利益拉拢下属。

在西游记中佛教内部至少有3派势力。

帝党:如来佛祖为首,没啥好说的。

太子党:弥勒及其弟子,这一派势力不大却及其嚣张,弥勒号称“未来佛”,西游记里又给了他另一个称谓:“东来佛祖”,就差直接称他为东宫太子了。他的弟子直接假扮佛祖幻化雷音寺。你太子的手下直接在北京城郊造个小紫禁城弄一身皇袍,还扣押钦差,这属于已经等不及了。

太上皇党:太上老君,观音,燃灯。在西游记里老君两次在观音面前说自己当年化胡为佛,属于佛教的真正鼻祖,他化的那个佛应该就是燃灯上古佛,西游记里这三个人过从甚密,经常串门,老君还把两个童子借给观音去当打手(金角银角)这一派里老君乃三清之一,开天辟地,炼石补天,化胡为佛全是他干的,在玉帝体系里级别比如来高两级。观音在佛教里是如来的下级,但玉帝给观音定级是和如来是平级的,都是“五方五老”这个级别。在玉帝那边南海落伽山和西天大雷音寺是平级的,在佛教内部观音是“七佛之师”。可见其党羽众多,又有老君这样一个佛教真正创始人作后台。另外观音本身也是心黑手狠,观音第一次去长安把长安的土地城隍吓得战战兢兢,通天河一役更是一个活口都没留下。足见她平日的作风,顺带说一下观音在原著里的描述是一个十六岁的少女形象,不是电视剧里那个和蔼的大妈。人狠,势大,后台硬。面对这样一个强势下属,选择以一定的利益稳住他也就可以理解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