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宁远之战的时候,菊花岛是归袁崇焕管还是高第管?

回答
宁远之战发生在崇祯元年(1628年),但你说的是明末的宁远之战,那是在天启六年(1626年),是袁崇焕在宁远击败努尔哈赤的关键一役。

关于菊花岛在宁远之战时期归谁管辖,这其实是一个有点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当时辽东军事形势和人事任命来分析。

首先,我们得明确宁远之战的背景。

当时,后金(也就是后来的清朝)崛起,不断侵扰明朝的辽东地区。努尔哈赤率领的后金军队在辽东势如破竹,连占多座城池,明朝的辽东防线岌岌可危。在这样的背景下,明朝朝廷启用袁崇焕,他主张“五年复辽东”的策略,并在锦州、宁远一线构筑坚固防线,重点经营宁远城。

菊花岛的地理位置和战略意义

菊花岛,位于辽东湾,属于觉华岛(今兴城)的一部分,紧邻宁远城。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作为前哨和屏障: 菊花岛可以作为宁远城海上和陆地侧翼的屏障,监视后金军队的动向,并为宁远城提供预警。
作为海上补给线: 在陆路交通受阻或被切断时,海上通道就显得尤为重要。菊花岛可以成为明军海上运输粮草、火药和兵员的重要据点。
作为战略物资储备地: 岛屿的相对独立性,也使其成为一个相对安全的战略物资储存地点。

那么,菊花岛在宁远之战时期究竟归谁管?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看看当时的人事任命和实际的军事管辖情况:

1. 袁崇焕是宁远战役的总指挥和核心人物: 宁远之战,袁崇焕是无可争议的灵魂人物。他以总兵官的身份,负责宁远及周边地区的防务。他调集兵力、组织防御、指挥作战,正是他在这场战役中力挽狂澜,击退了努尔哈赤的进攻。因此,从 战略指挥和实际军事责任 的角度来看,菊花岛作为宁远防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管辖和利用自然是属于袁崇焕的职责范围。 袁崇焕在宁远城内的军事部署和人员调动,肯定会考虑到菊花岛的战略作用。

2. 高第的地位和职责: 高第在辽东战场上也曾担任过重要职务,例如辽东经略。但到了宁远之战前后,高第的地位和影响力相比袁崇焕有所下降。虽然高第在明朝体系内是高级将领,但他 在宁远之战的直接指挥和核心决策上,不是主导者。

关键点: 宁远之战前,袁崇焕刚从北京被启用,他接替了王化贞(王化贞在宁远之战前已被革职,但其部署遗留下来)的职位,并得到了孙承宗等人的支持。而高第在此之前,因为战败等原因,曾受到弹劾,其在辽东的地位并不如全盛时期稳固。

3. 实际的管辖关系: 在明朝的军事制度下,总兵官通常负责所辖区域内的所有军务,包括对重要岛屿的驻防、管理和使用。袁崇焕是宁远镇的总兵,他的指挥权自然覆盖了他负责的整个防线,包括菊花岛。

证据: 历史记载中,袁崇焕在宁远构筑工事、招募士兵、训练军队,并且非常重视火器的运用,例如他从欧洲引进的红夷大炮。这些举措都是为了巩固宁远防线。而菊花岛作为连接海上和陆地的关键节点,无疑被纳入了他的整体防御体系。

结论:

在明末宁远之战(天启六年)时期, 菊花岛在军事管辖和战略利用上,主要归袁崇焕负责。 尽管高第曾是辽东的重要将领,但在宁远之战这个具体的时间节点和关键战役中,袁崇焕作为主导者和总指挥,其管辖范围自然包括了菊花岛。菊花岛的防御和物资运输,都属于袁崇焕为了守住宁远而进行的战略部署的一部分。

简而言之,你可以理解为,袁崇焕是宁远战役的总设计师和执行者,而菊花岛是他棋盘上的一个重要棋子,由他来调动和使用。高第虽然是明朝的将领,但在当时,他并非宁远防线最核心的管理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个多年前就讨论烂的问题了,知乎类似的问题也好几个了。目前来说个人认为下面yslym这个答案是讲得最透的。

以觉华被焚为例,如何看待抹黑袁崇焕现像是一个道德问题而非学术问题(二)?

就是不谈《读史方舆纪要》里的行政区划,只看宁远之战前有金启倧给袁崇焕的呈照,宁远之战期间有管觉华岛参将祖大寿就受袁的指挥进宁远城这两条,再说袁对觉华没管辖权都是说不过去的。

挺袁派反反复复在广宁道、东宁道之类上掉坑,究其原因是混淆了本官、差遣和实际负责事务。

天启二年四月王在晋题删冗惩贪疏:"......先是枢、督二臣将官兵分为三部守护,边城中部属山海道,今有副使阎鸣泰在焉,南部属西路监军参议刑慎言,北部属辽东监军佥事袁崇焕,此三道者断乎不可少者也。......再照辽东虽失,而我未可一日以忘辽,则西路监军刑慎言应带辽海、东宁等处职衔,辽东监军袁崇焕应带开原屯马职衔,宁前兵备张应吾应带广宁等处及粮储马政职衔...... "委派辽海东宁道的差遣,不过以示“我未可一日以忘辽”罢了,根本不在辽西驻扎理事的东宁道不过虚衔而已。而且王在晋此疏的所说的这种虚衔情况早就有例子,比如说开原陷落后,明廷照样设了开原兵备佥事崔儒秀,这位最终殉难在辽阳陷落里。要是按挺袁派逻辑,崔是不是要为自己上任前的开原陷落负责啊?


拿张翼明举例,他本官是山东布政司右参议,差遣是分巡辽海东宁道,但实际干的活是督运淮津粮饷,觉华陷落咋找责任也找不到人都不在辽西的他头上去。袁崇焕虽名义上只是宁前道的差遣,但因为辽西搞精简官员和以宁远为支点的战略等原因,实际管理了锦右等理论上非宁前道的属地,不然他也不会把锦右的撤退当功劳报上去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宁远之战发生在崇祯元年(1628年),但你说的是明末的宁远之战,那是在天启六年(1626年),是袁崇焕在宁远击败努尔哈赤的关键一役。关于菊花岛在宁远之战时期归谁管辖,这其实是一个有点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当时辽东军事形势和人事任命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确宁远之战的背景。当时,后金(也就是后来的清朝)崛起.............
  • 回答
    天启六年,宁远之战,这是一个风云变幻、决定辽东乃至大明命运的关键时刻。在如此危急关头,为何镇守宁远的将领高第,没有采取焚烧右屯粮食的策略?这背后并非简单的疏忽,而是牵扯到当时的战略考量、后勤现实以及高第本人的处境。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右屯的粮食并非我们想象中那种随意堆积、无人看管的粮仓。在明朝边防.............
  • 回答
    在明末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大明王朝的金字招牌摇摇欲坠,而矗立在辽东前线的宁远城,更是成为了满洲铁骑南侵的眼中钉。守卫这座坚城的最为倚重的利器之一,便是那威震八方的“红衣大炮”。然而,即便这曾经的战争之神,在面对宁远城高达8.8米的城墙时,也并非无懈可击,同样存在着令人头疼的“射击死角”。要理解这个问.............
  • 回答
    己巳之变,对于明朝而言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灾难,但对于袁崇焕来说,却是一次近乎丧命的劫难。这场变故并非明军主动挑战后金,而是明朝内部的权力斗争与昏聩政治的牺牲品。而后金之所以没有趁此机会一举将袁崇焕彻底消灭,甚至顺势报宁远、宁锦之仇,这背后牵扯着多重因素,绝非简单的“兵少”二字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明.............
  • 回答
    宁远之战,那可真是明末那段风雨飘摇岁月里的一场硬仗,袁崇焕能在那样的绝境中坚持下来,绝不是靠一腔热血就能实现的,他背后付出的心血和采用的策略,那叫一个环环相扣,滴水不漏。首先,咱们得说袁崇焕的底气从哪来。他可不是个纸上谈兵的文官,他自己就是个练家子,而且当了多年的辽东总兵,对边疆的了解那是刻骨铭心。.............
  • 回答
    宁远卫城:孙袁时代辽东战略棋盘上的重镇宁远卫城,坐落于辽东半岛的西端,面对渤海,扼守着辽东与中原的咽喉。在孙承宗与袁崇焕主政辽东的动荡时期,这座卫城不仅仅是一座军事要塞,更是一颗镶嵌在辽东战略棋盘上的关键棋子,其战略价值在不同阶段、不同主政者手中,展现出不同的侧重点和深远影响。 孙承宗治下:稳固防线.............
  • 回答
    在《大明王朝1566》第二集中,“踏苗”行动的调令,虽然直接发出的是严嵩的亲信马宁远,但背后真正的批示者,是内阁首辅严嵩。这里头可不是一层简单的命令传达,而是牵扯到朝廷上下权力博弈的一环,非常值得说道说道。话说,倭寇之乱愈演愈烈,沿海的百姓苦不堪言,朝廷上下都盯着这事儿。徐阶和高拱他们呢,抓住这个机.............
  • 回答
    近来,关于明末辽东战局的讨论中,高第“归德宁远”方案和袁崇焕“坚守右屯”方案的评价确实出现了明显的转变,前者声望日隆,后者则遭受不少质疑。这种变化背后,是历史研究视角的深化、新史料的挖掘,以及对当时复杂局势更全面的理解。高第“归德宁远”方案评价走高: “主动收缩”的战略智慧的再发现: 过去,将高.............
  • 回答
    这套说法,恕我直言,跟史实有些出入,甚至可以说是大相径庭了。说努尔哈赤放着明朝高官不做,反而“自不量力”起兵反明,最后“以卵击石屡战屡败,惨死宁远城下”——这恐怕是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也太低估了这位历史上的传奇人物。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从头说起。首先,努尔哈赤并非一开始就是个“反明”的人。 他出身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有探究的价值。努尔哈赤是否废长立幼,与宁远之战的胜败之间,并非简单的直接因果关系,而是牵扯到政治、军事、人事以及战场上的诸多复杂因素。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入手:一、 努尔哈赤的继位制度与大贝勒的权力格局首先要明确的是,努尔哈赤虽然是后金的开国之君,但他的继位.............
  • 回答
    宁远大捷,在中国军事史,特别是明末清初的历史画卷中,无疑是一抹极为浓重且意义非凡的色彩。要评价这场战役,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打了胜仗”这个简单层面,而需要深入剖析其背景、过程、战术运用、以及对明朝和后金(清)双方的深远影响。一、 战役背景:风雨飘摇中的绝地反击宁远大捷发生在明朝末年,此时的明朝正处于.............
  • 回答
    明末在宁远、锦州筑城,在军事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是明朝晚期抵御后金(后来的清朝)侵略的关键性举措。这两座城池构成了辽东防线的核心,其军事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 屏障与缓冲:阻挡后金南下的战略屏障 地理位置的优势: 宁远(今辽宁省葫芦岛市兴城市)和锦州(今辽宁省锦州市)地处辽东.............
  • 回答
    “辱华”这个词本身就充满了情绪和指控,而“兴趣”则显得轻描淡写,将严肃的民族情感和政治立场简化为一种个人爱好,这无疑是一个非常敏感且容易引起争议的切入点。将李宁远先生的行为描述为“将辱华当作兴趣”,这其中蕴含着一种“动机揣测”的意味,试图去解读其行为背后的心理活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的描述。如.............
  • 回答
    在《大明王朝1566》这部剧里,马宁远作为严党骨干,在关键时刻没有反咬郑泌昌、何茂才,这背后有着相当复杂的考量,绝非简单的背叛或怯懦所能概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马宁远这个人物的性格、他与严嵩、郑泌昌、何茂才之间的关系,以及当时复杂的政治格局。首先,我们得看马宁远他这个人是什么样的货色。马.............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把历史的车轮倒回去,回到那个风云激荡的明末清初。说起努尔哈赤,那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创立了后金,奠定了大清的基业。而乌尔班大炮,更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和早期近代武器的杰出代表,威力巨大。那么,如果努尔哈赤手里有这等利器,能不能轰开山海关和宁远城?这事儿啊,得从几个方面细细道来。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