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多年前就讨论烂的问题了,知乎类似的问题也好几个了。目前来说个人认为下面yslym这个答案是讲得最透的。
以觉华被焚为例,如何看待抹黑袁崇焕现像是一个道德问题而非学术问题(二)?
就是不谈《读史方舆纪要》里的行政区划,只看宁远之战前有金启倧给袁崇焕的呈照,宁远之战期间有管觉华岛参将祖大寿就受袁的指挥进宁远城这两条,再说袁对觉华没管辖权都是说不过去的。
挺袁派反反复复在广宁道、东宁道之类上掉坑,究其原因是混淆了本官、差遣和实际负责事务。
天启二年四月王在晋题删冗惩贪疏:"......先是枢、督二臣将官兵分为三部守护,边城中部属山海道,今有副使阎鸣泰在焉,南部属西路监军参议刑慎言,北部属辽东监军佥事袁崇焕,此三道者断乎不可少者也。......再照辽东虽失,而我未可一日以忘辽,则西路监军刑慎言应带辽海、东宁等处职衔,辽东监军袁崇焕应带开原屯马职衔,宁前兵备张应吾应带广宁等处及粮储马政职衔...... "委派辽海东宁道的差遣,不过以示“我未可一日以忘辽”罢了,根本不在辽西驻扎理事的东宁道不过虚衔而已。而且王在晋此疏的所说的这种虚衔情况早就有例子,比如说开原陷落后,明廷照样设了开原兵备佥事崔儒秀,这位最终殉难在辽阳陷落里。要是按挺袁派逻辑,崔是不是要为自己上任前的开原陷落负责啊?
拿张翼明举例,他本官是山东布政司右参议,差遣是分巡辽海东宁道,但实际干的活是督运淮津粮饷,觉华陷落咋找责任也找不到人都不在辽西的他头上去。袁崇焕虽名义上只是宁前道的差遣,但因为辽西搞精简官员和以宁远为支点的战略等原因,实际管理了锦右等理论上非宁前道的属地,不然他也不会把锦右的撤退当功劳报上去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