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 2021 年 5 月 26 日成都宣布常住人口突破两千万?

回答
2021年5月26日,成都市统计局发布数据,全市常住人口已突破2000万大关。这一消息,对于成都乃至全国的城市发展研究者来说,无疑是一个振奋人心又引人深思的里程碑。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的增长,它背后承载着成都这座城市独特的魅力、强大的吸引力,以及随之而来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城市魅力的磁场效应:为何是成都?

首先,要理解成都人口突破两千万的意义,就得剖析其强大的城市吸引力。成都早已不是那个“慢悠悠的茶馆城市”,它在过去几十年里,完成了华丽的转身,蜕变成一座集科技创新、现代金融、文化创意、高端制造于一体的现代化国际都市。

经济活力的引擎: 成都经济发展迅猛,特别是近年来,国家级新区、自贸试验区等政策红利不断释放,高新技术产业、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为年轻人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这一点对于吸引外来人口至关重要,毕竟经济基础是吸引人才的首要因素。
宜居宜业的标签: 成都以其独特的“安逸”生活方式闻名,但这并不代表其缺乏进取精神。相反,成都成功地将现代都市的效率与传统生活的美好融合在一起。优质的教育资源、完善的医疗体系、便捷的交通网络、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以及相对较低的生活成本(相比一线城市),都让成都成为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再加上成都人热情友善的性格,营造了一种非常舒适的生活氛围。
文化品牌的塑造: 成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加上现代潮流文化的创新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城市品牌。从川菜的麻辣鲜香,到三国文化的厚重,再到大熊猫的萌态可掬,以及近年来新涌现的赛博朋克街区、艺术展区,成都的文化魅力是多层次、多元化的,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精神文化需求。
区域中心枢纽的地位: 作为西部地区的经济、科技、文化、交通中心,成都的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大量的产业转移和区域合作项目也为成都带来了更多的人才流入。

两千万人口背后的深层意义

常住人口突破两千万,意味着成都正式跻身“特大城市”行列。这不仅是一个数字上的飞跃,更是一次城市能级和影响力的飞升。

国家战略的承载者: 成都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承担着推动西部大开发、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节点的重要战略使命。庞大的人口基数,意味着成都拥有更为雄厚的劳动力资源和更广阔的市场潜力,能够更好地支撑起国家赋予的重任。
区域发展的“火车头”: 2000万人口的聚集,意味着成都的经济体量、消费能力、创新活力都将得到进一步增强。这将有力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形成更强的区域联动效应,构建西部经济增长极。
城市功能升级的催化剂: 如此庞大的人口规模,对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会倒逼成都市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社会治理能力等方面持续投入和升级,例如交通拥堵、住房压力、教育医疗资源的均衡分配等问题会更加凸显,但也正是这些挑战,能够激发城市不断进步。

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未来

2000万人口的成都,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有效应对挑战,抓住机遇,将决定成都未来发展的走向。

机遇:

人才红利的释放: 庞大的人口意味着更充足、更多元化的人才供给,为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消费市场的潜力激活: 2000万人的消费能力是巨大的,能够支撑起更多元化、更高品质的消费市场,吸引更多商业投资。
创新创业的沃土: 人口聚集也意味着更多思想的碰撞和交流,为创新创业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催生新的商业模式和产业业态。
文化交流的平台: 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带来了不同的文化,丰富了成都的文化内涵,也促进了城市自身的文化创新和国际化进程。

挑战:

交通拥堵与环境压力: 人口增加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交通拥堵和环境压力。如何在扩大城市规模的同时,保障交通顺畅、空气清新、生态环境优良,是成都面临的严峻考验。
公共服务供给的压力: 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公共服务资源需要满足庞大人口的需求。如何实现资源的均衡配置和优质供给,避免“僧多粥少”的局面,是城市管理的重要课题。
城市管理与社会治理的精细化: 城市人口规模越大,管理的复杂性也越高。如何通过精细化的城市管理和有效的社会治理,维护城市的安全、稳定与和谐,是考验政府执政能力的关键。
人才吸引与留存的平衡: 虽然成都吸引了大量人口,但如何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提供更具竞争力的薪酬福利和发展机会,吸引和留住高素质人才,也是需要持续努力的方向。

展望

成都人口突破两千万,是一个值得庆祝的成就,它证明了这座城市强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仅仅是成都发展历程中的一个新起点。

未来,成都需要继续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在优化城市规划、提升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加强环境治理、创新社会治理等各个方面持续发力,才能真正将人口规模带来的机遇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让这座城市在迈向国际化的征程中,继续书写辉煌的篇章。这2000万人的选择,是对成都的信任,也是对成都未来的期许。成都,任重而道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2020年,成都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716.7亿元。

成都市的常住人口突破2000万大关,达到2093.8万人。

人均剩8.46万了。

还有,20年一般预算收入1520,三级财政,税比74.4%

看得出来:

1、成都平原虹吸明显,成都和周边的德阳、绵阳人口上去了,山区地市的人口都在往下走。

2、房价还要涨,但是再涨购买力能不能接得住是个问题,成都的房价底线就是四川最有购买力的2000万人能够接受的价格线,现在这个群体已经还有多少可以吸过来是个问题。

3、产业还要提升,这么多人口,GDP还是太低了,人均只有前几名的一半,高质量就业有限,个税总额和不到自己一半人口的城市差不多。

4、税比低,预算不高,地方政府没钱。算上转移支付到成都的以部分,成都的财力还是不行,没钱还要搞建设,只能卖地补或者借钱补。

5、规模上去了,但高质量发展的路,还很长。成都是四川的白菜心,但是人均GDP和重庆整体平均差不多,产业还需要下大功夫才行,比如类似于重庆的笔电这样的。

6、人口学历层次低于几乎所有同等级城市,人口吸引到了,但是学历比例不合理,高学历的比例不高。10万人中大专及以上学历25582人,比南京的35229,武汉33867差距明显,不及合肥26390,杭州29317,西安27870,深圳28849,广州27277,郑州28992,长沙27453。虽高于苏州的22514,但苏州遍地工厂,高于重庆15412,但四川全省13267,不及重庆。

中西部主要省份10万人大专以上人口和省会对比:省会对高学历人才的聚集成都不及周边几乎所有城市。省会/全省

四川:13267,成都:25582。省会/全省=1.928

陕西:18397,西安:27870。省会/全省=1.515

江西:11897,南昌:25024。省会/全省=2.103

湖北:15502,武汉:33867。省会/全省=2.185

湖南:12239,长沙:27543。省会/全省=2.25

河南:11744,郑州:28892。省会/全省=2.46

安徽:13280,合肥:26390。省会/全省=1.987

7、最后,2090万的人口,是多了还是少了?这是问题的关键。

一个城市的人口是不是越多越好?成都八万多的人均GDP也就是淮安徐州苏北的水平。在全国省会里面和沈阳差不多,我认为成都的人不少了!!!如果还是一直吸人口,没吸到核心的产业的话,城市发展的质量是很低的。2090万的人口是城市综合实力的基础,但有配合的产业才能发展,不然人口就是负担。

至于说成都市是低配版的北京的,未来房价延续十年前北京上涨趋势的,呵呵,开心就好啦。

user avatar

当然是利好成都银行……

看看成都银行这几年的业绩增长……

要知道其中500万是非户籍常住人口,且肯定集中在主城区

按陆铭等人的研究,这些人即便收入不增加,只是换成城市户籍,消费即可以大增,

所以成都即便人口增长慢点,经济增速慢点,仅仅再放开现有户籍制度,当地消费都会大增

如果成都银行管理水平高点,挖些大型商业银行的中坚力量,打磨打磨风控、业务能力,估值水平比不上宁波银行,和杭州银行掰掰手腕,绝对是有希望的

user avatar

想到了这么几点:

1,在我国奇葩市制下,城市人口数据看着就图一乐,只要讓市政府管辖范围足够大,城市要多少人口就有多少人口。数字游戏,笑一笑就好。

2,四川其他地市州经济真的拉垮了,才导致成都市人口这么多,有發展机会的地方基本就在这了。

3,成都对内宣传工作经费真足。


急了:

user avatar

前几天,合肥发个消息,说人口超过了阜阳,成为全省第一大行政单位。其实还包含了周边的肥东肥西这些周边县市,真正的中心城区人口420万。

今天成都说自己2000万了,其实去掉周边县市,城区也就是1000万,没有2000万。

这个水分还是很多的。不过1000万人口的城市,国内确实也没几个,跟北上广深比有差距。至少比合肥的420万多多了,二线城市中还是头部位置,不比重庆少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2021年5月26日,成都市统计局发布数据,全市常住人口已突破2000万大关。这一消息,对于成都乃至全国的城市发展研究者来说,无疑是一个振奋人心又引人深思的里程碑。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的增长,它背后承载着成都这座城市独特的魅力、强大的吸引力,以及随之而来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城市魅力的磁场效应:为何是成都.............
  • 回答
    2021年5月美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增长5%,创下自2008年8月以来的最高纪录,这标志着美国经济在经历了疫情冲击后,通胀压力正在显著上升。要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CPI同比增长5%意味着什么? 通胀的含义: CPI衡量的是一篮子代表普通消费者购买的商品和服务.............
  • 回答
    2021年5月14日,广州市开展的房地产市场秩序专项联合整治行动,无疑是当时房地产市场监管领域的一个重要事件,对广州房地产市场产生了不少影响。从当时的市场环境和政府的政策目标来看,这次整治行动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和评价。首先,这次整治行动的背景是当时房地产市场确实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在整治行动之.............
  • 回答
    2021年5月,中国公布的CPI和PPI数据呈现出一种相当有趣的对比: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1.3%,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更是高达9%。这组数据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经济动能和潜在的市场信号。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深入剖析CPI和PPI各自代表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传导的关.............
  • 回答
    2021年5月27日,A股市场出现了一场令人瞩目的普涨行情,当天沪指、深成指、创业板指均录得可观的涨幅,市场情绪明显回暖。要理解这场大涨的成因以及对后续行情的判断,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一、 2021年5月27日A股大涨的驱动因素那天市场的普涨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利好因素共振的结果。我们可以.............
  • 回答
    2021年5月14日,A股市场的确经历了一次令人瞩目的强势反弹,当天沪指一举突破了3000点,上证指数涨幅超过2%,深证成指和创业板指更是表现抢眼,普遍上涨超过3%。这场被市场解读为“逼空反弹”的行情,伴随着北向资金的大举涌入,100亿的净流入额更是成为了当日市场的焦点。要理解这场反弹背后释放的信号.............
  • 回答
    2021年5月1日,浙江义乌通报新增1例无症状感染者,这在当时引发了广泛关注。尽管仅仅是一例,但其出现仍然牵动着公众和防疫部门的神经,尤其是在“五一”小长假期间,人员流动性大大增加,这例病例的出现无疑为本就紧张的防疫形势增添了一层不确定性。对义乌这例无症状感染者的关注点: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无症状感染.............
  • 回答
    截至2021年5月24日,美国新增新冠病例数骤降至去年6月以来的最低点,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疫苗是否已经终结了美国的疫情?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不能简单地画上句号。表面上的“胜利”与背后原因的分析:首先,不可否认的是,病例数的急剧下降是疫苗接种大规.............
  • 回答
    关于2021年5月24日Cell杂志在线发表的、关于新冠病毒感染可能产生增强病毒感染能力的抗体的研究,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相当大的关注,也引发了许多讨论。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这个研究及其影响。研究的核心内容与发现这项研究的核心发现是,在感染新冠病毒(SARSCoV2)后,人体免疫系统产生的一些抗体.............
  • 回答
    2021年8月5日,杭州市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通知》,也就是俗称的“楼市限购新政”。这次新政的出台,可以说是对当时杭州楼市过热现象的一次有力回应,也折射出政府在稳定房地产市场、保障民生方面的决心。政策核心内容梳理:这次新政最核心、最引人注目的几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 回答
    2021年3月5号A股市场的表现,用“低开高走”来形容真是再贴切不过了。那天开盘的时候,市场弥漫着一股谨慎甚至有些悲观的情绪,指数直接就往下跳了。但你瞧,这只是短暂的序幕,随着交易的深入,一股强大的买盘力量开始涌现,市场情绪迅速回暖,最终以收盘价显著高于开盘价的姿态画上了句号。这番景象,自然会引发投.............
  • 回答
    2021年8月中国公布的PPI和CPI数据呈现出显著的分化,PPI同比涨幅远超市场预期,达到9.5%,而CPI同比涨幅则低于预期,仅为0.8%。这种“剪刀差”现象背后反映了当时中国经济运行中的一些关键特征和潜在挑战。下面我们将从多个角度来详细解读这一现象:一、 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同比超.............
  • 回答
    2021年7月5日,A股市场经历了一轮令人瞩目的震荡。这并非单一事件造成的,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的复杂结果。要理解当天的行情,我们需要剥开层层迷雾,深入剖析其背后的逻辑,并为后续的操作提供一些审慎的参考。当天震荡不止的背后原因剖析:首先,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宏观经济环境的微妙变化是驱动市场情绪波动的重要变.............
  • 回答
    美国 2021 年 8 月 CPI 同比 5.3%:一场数字背后的经济脉搏2021 年 8 月,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 5.3%,这个数字一出,立刻在全球经济舞台上投下了一颗不小的石子。它不仅仅是一个冷冰冰的百分比,更像是一个放大镜,让我们得以窥见当时美国经济的真实脉搏——那是一种复杂.............
  • 回答
    央行降准 0.5 个百分点:对国内经济的深远影响分析2021年7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RRR)0.5个百分点。此举一出,便在国内经济领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降准作为一种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其影响是多方面的,既能为经济注入流动性,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也可能带来一些潜在的.............
  • 回答
    2021年,咱们国家的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再次迎来了调整,普调幅度是4.5%。这事儿,说起来挺实在的,对咱老年朋友们的生活,那绝对是件大事儿。为啥要调?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保障咱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退休金这玩意儿,不能光靠以前定的那一套,得跟着经济发展和物价水平走。你想啊,现在啥东西不涨价?食品、医药、交.............
  • 回答
    2021年第一季度,平板电脑市场确实呈现出一番热闹景象。苹果的iPad在全球市场份额一举攀升至37%,而华为则从去年的11%下滑至5%。这个数据背后,是市场需求的变动、产品策略的调整以及宏观经济环境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苹果iPad:巩固霸主地位,拥抱新常态iPad份额的增长,绝非偶然。首先,疫.............
  • 回答
    小米2021年双11的表现,说实话,挺让人刮目相看的。尤其是在那个节点上,你看到它“猛发力”,并且在短短五天内支付金额就突破了百亿,这绝对不是偶然,而是背后一系列策略和市场反应的综合体现。首先,得从小米的整体策略说起。 2021年对于小米来说,是充满挑战和转型的一年。上半年经历了一些供应链的压力,市.............
  • 回答
    中兴通讯 5nm 芯片传闻:是雄心勃勃的计划,还是另有隐情?2021年初,中兴通讯放出消息,表示将在年内推出自家研发的5nm工艺芯片。这个消息一出,无疑是在全球半导体产业掀起了一阵不小的波澜。要知道,5nm工艺是当时最先进的芯片制造技术之一,仅有台积电、三星等少数几家巨头能够驾驭。而中国大陆的企业,.............
  • 回答
    2021年中国造船业接单量超过韩国,成为全球第一,这一现象引发了广泛关注,涉及技术、经济、国际竞争等多方面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事件的背景、原因、影响及未来趋势: 一、事件背景与数据1. 接单量数据 根据国际船舶供应协会(IHS Markit)等机构的统计,2021年中国造船企业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