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英国发生暴乱,大批抗议者冲击布里斯托尔警察局,打砸警察局窗户玻璃?

回答
布里斯托尔警察局遇袭事件,以及随之发生的暴乱,确实是一场触动英国社会神经的事件。要理解这件事,咱们得把时间往前捋一捋,看看是什么导火索点燃了这场怒火,以及这场火又是怎么烧起来的。

事情的起因,得从那项叫做《警察、犯罪、判刑和法院法案》(Police, Crime, Sentencing and Courts Bill)的法案说起。简单来说,这法案里有几条内容让很多人觉得是政府在收紧对集会的限制,尤其是赋予了警察更大的权力,可以干预那些被认为“造成严重滋扰”的和平示威活动。反对者认为,这会严重侵蚀公民的抗议权利,让他们发声的空间越来越小。

所以,当消息传开后,不少民众感到非常愤怒和担忧。布里斯托尔,这个一直以来都有比较活跃的社会运动传统的城市,自然成了抗议活动的聚集地之一。在2021年3月21日那个星期天,原本是一场针对这项法案的和平抗议集会。很多人聚集在市中心,用歌声、标语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然而,事情在晚上的时候,风向就变了。一部分参与者,可能是出于对政府不作为的失望,也可能是被现场情绪所感染,开始采取更激进的行动。他们聚集到了位于基布斯湾(Bridgwater Road)的塔顿尔区(Totterdown)的警察局。

这帮人把情绪直接发泄在了警察局身上。最直接的画面就是,他们开始用砖头、棍棒等物品砸向警察局的建筑。一楼的窗户玻璃被砸碎,火势也开始蔓延。据报道,警察局外停放的一些警车也遭到了破坏,轮胎被放气,车身也被涂鸦。有人甚至还试图点燃警车,场面可以说是相当混乱和紧张。

现场的景象,用“失控”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大量的浓烟从警察局冒出,火光在夜色中格外显眼。警察赶到现场试图控制局面,但面对数量众多且情绪激动的抗议者,他们一度陷入被动。双方发生了激烈的肢体冲突,一些警察在冲突中受伤。这种对抗,让原本是关于法案表达诉求的场合,瞬间升级为一场暴力冲突。

从这次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几个层面上的问题。

首先,公民权利的担忧。前面提到,那个法案是导火索。很多民间组织和个人都认为,政府在疫情后试图加强社会管控,而这项法案是其中的一个体现。他们担心这会为政府未来限制言论自由和集会自由埋下隐患。这次布里斯托尔的事件,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这种担忧情绪的一次集中爆发。

其次,社会信任的裂痕。警察部门在很多社会事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他们的执法方式、处理问题的态度,往往会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如果民众对警察的信任度下降,或者认为警察系统存在不公正,那么一旦有触发事件,就很容易引发类似的对抗。这次的抗议,也是有人对警察执法以及司法体系不满情绪的折射。

再者,抗议方式的演变。和平示威是一种重要的民主表达方式,但当和平的呼声似乎得不到回应时,一部分人可能会转向更激进的手段。这种转变是复杂的,背后可能有多种原因,包括社会不公、年轻人找不到出路、对现有体制的绝望等等。但无论如何,暴力行为总会带来争议,也会让事件本身的关注点偏离。

事后,英国政府和警方都对这次事件进行了谴责,并表示将追究肇事者的责任。然而,这次事件也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那个法案的潜在影响,以及如何平衡社会秩序和公民自由之间的关系。布里斯托尔的警察局遇袭,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暴力事件,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英国社会内部在权力、权利和信任方面存在的一些深层问题。这需要社会各方认真思考和应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件事的导火索是莎拉·艾弗拉德遇害案。

3月3日,33岁的伦敦女子莎拉·艾弗拉德在回家途中失踪,后来警方在10日找到一具尸体确认是莎拉·艾弗拉德

值得一提的是,她的失踪地点在伦敦南部的布里克斯顿——伦敦最繁华的街道之一

经过调查发现,凶手是48岁的怀恩·科曾斯,此人的身份竟然是个警察

在莎拉·艾弗拉回家途中,他绑架并最终杀害了她(小道消息说其曾对受害者实施性侵)

女性、晚间、夜路、绑架外加施暴者是个警察,这个案件瞬间引发了英国女性对自身安全的担忧,继而她们发起了大规模的纪念与游行示威活动,她们称伦敦为“罪恶之城”,有人写下“我们都是莎拉

有没有“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那味儿

更加有趣的是,此时主管治安的内政大臣普丽提·帕特尔是个女的

命案所在的伦敦辖区的警察局长克丽丝达·狄克,同样是英国警队近两百年历史上的第一位女局长

她们的骚操作在于,认定此次游行活动是非法集会,并采取了执法行动-期间双方爆发了肢体冲突

民众很愤怒,要求警察局长辞职。

然而此时,议会同时在审议一份新的法案,该法案将赋予警方更多权力来处理示威活动

尽管在命案发生之前该法案就被提交给了议会,然而愤怒的英国人明显将两者联系在了一起

你内政部长无能就算了,警察局长还渎职,警方不作为也就算了,杀人的竟然还是个警察,你议会还要给警察更多权限。这何止是拉偏架,胳膊都拉脱臼了

加上你内政大臣、警察局长都是女人,非但不能体谅“女性疾苦”,反而助纣为虐压制游行

于是,英国人民称它为“杀人法案”,并且游行演变成了打砸抢烧,矛头指向布里斯托尔警局

事情发生后,上文提到的内政大臣帕特尔说布里斯托尔警局发生的事情是“不可接受的

愈演愈烈,火上浇油。

王法何在?

user avatar

那是那句老话,西方建制派在过去三十年的连篇谎话,对手没几个上当的,自家中青年倒是被忽悠瘸了不少。

user avatar

美版《解体》第一季已经结束了,英版《解体》第一季正在热播。


不同于美剧的节奏慢,集数多,英剧一般都是6集一季,短小精悍,节奏快,看完一季就回味无穷,特朗普下台后,美版解体第一季结束,英版就赶紧上映了,希望英版的解体这部剧不要像神秘博士那么长,就像疯城记那样,搞个两季就可以了,一季6集,一集23分钟左右,实在不行像布莱克书店或者IT狂人那样三到四季也可以,让我们领略一下英国的魅力,那无懈可击的剧情,那精湛的表演。


2025年之前能播完英版《解体》么?我们有十四五规划,要不英国也将解体列入新的五年规划吧,我们收湾仔,藏南,钓鱼岛,你们丢了苏格兰,北爱尔兰,威尔士,能量守恒,有舍有得嘛。

跑题时间

当一名英国皇家卫兵,可不是那么简单的,要接受专业训练,不能笑,否则一个星期工资没了。他们的帽子最早是打赢拿破仑之后从法国士兵头上拿到的,后来就这么用上了。然而,夏天戴这个帽子站岗很容易中暑,而且不能上厕所,那憋不住怎么办?幸好,他们的裤子是深色的……上面内容来看看下面视频讲解↓

当一名英国皇家卫兵有多难 https://www.zhihu.com/video/1357660272392646656


频搬运自抖音科普博主赛雷小百科(ID:Slxbk),这里你可以看到赛雷用动漫的形式来科普各种各样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语言幽默,妙趣横生。

user avatar

然后我要支持那些火烧警局的人,并且建议他们把当地独立,这样就不用遭受英国政府的荼毒。

然后我们要接见一些骨干分子,就像英国接见黄之峰们一样

我们会捍卫这些英国人冲击英国警局的自由。

我们会长期关切英国人的人权状况。

必要时会考虑收留这次事件里骨干分子。

对于英国状况我们不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我们会在联合国和G20提及英国问题。

我们要为这些英国青年提供斗争土壤,他们要坚持下去,要长期持续。

推进并督促英国进行全名普选与直选,废除现在党魁就任首相做法。

长期协调、物色及培养英国青年中的反对派骨干。

我们要保持对英国政策的影响力以及高频率的干预性言行。

要帮助英国激进本土势力在体制外对抗。

帮助英国反对派追求“完全自治”的政治进程与目标,离间和破坏英国民间反对派与政府的正当合作,以及将来的理性转化。

批判警方的做法是在侵犯年轻人的“言论自由”和“游行集会自由”。

我们要歌颂英国的暴力示威,我们要保护英国公民抗争的权利。

user avatar

观察者网和BBC的差距,实在是大呀。

‘如何看待英国人民为争取自由民主,反对英国政府,走上街头抗议’。

英国警察谋杀平民,但英国政府却赋予英国警察更多的权力,此举引发了英国人民的愤怒。

据不愿意具名的知情人透露,不完全统计,英国警察每年谋杀几十万英国平民,并深陷奴隶工厂事宜(英国每年把几百万外来移民拘束起来作为奴隶,从事繁重的工作)。

图片:愤怒的人民发出有力的呐喊。

图片:英国警察使用暴力对待抗议人民。

user avatar

《Gotham》(UK Version) Season 1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布里斯托尔警察局遇袭事件,以及随之发生的暴乱,确实是一场触动英国社会神经的事件。要理解这件事,咱们得把时间往前捋一捋,看看是什么导火索点燃了这场怒火,以及这场火又是怎么烧起来的。事情的起因,得从那项叫做《警察、犯罪、判刑和法院法案》(Police, Crime, Sentencing and Cou.............
  • 回答
    最近发生的美国城市骚乱,以及蔓延至加拿大和英国的抗议活动,确实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这种规模的社会动荡,往往是深层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爆发,而要判断它是否会引发“变革”,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细致的分析。首先,我们得承认,当前的这些抗议活动确实触及了非常核心的社会问题。在美国,核心导火索是警察暴力.............
  • 回答
    英国发生的“双面间谍”遭毒杀事件,最著名也最引起国际关注的无疑是 亚历山大·利特维年科 (Alexander Litvinenko) 于2006年在伦敦被毒杀的事件。这是一起充满政治色彩、阴谋重重且影响深远的案件,至今仍然是国际关系的敏感话题。以下是围绕此事件的详细解读:一、 事件本身:一位“双面间.............
  • 回答
    听到英国皇家海军“维多利亚堡”号综合补给舰在港口停靠期间发生火灾的消息,确实让人感到揪心。这类事件不仅对船员的安全造成威胁,也可能对海军的部署和运作产生一定影响。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这件事,看看其中可能涉及的方方面面。事件本身:火情与扑救首先,最直接的关注点当然是火灾本身。根据公开报道,火灾发生在“维.............
  • 回答
    2021年F1英国大奖赛,一场注定要载入史册的比赛,而它最令人血脉贲张、也最具争议的一幕,无疑发生在第一圈的Copse弯。红牛车队的马克斯·维斯塔潘和梅赛德斯车队的刘易斯·汉密尔顿,这两位当时年度车手总冠军的直接竞争对手,在那里发生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碰撞。要理解这场事故,得先回到比赛的起点。在 Sil.............
  • 回答
    日本日立公司为英国制造的首批新一代高速列车“伊丽莎白线”(Elizabeth Line)在投入商业运营之初,便遭遇了令人尴尬的首秀“滑铁卢”。这次事件可谓是多种“水逆”叠加,让寄予厚望的日立和英国铁路运营商都措手不及。晚点成为开场曲,预示不祥的开端这批列车在正式投入服务不久后,就出现了晚点的情况。虽.............
  • 回答
    英国发现新冠病毒传播速度更快的新变种这件事,着实让咱们老百姓心头一紧,这新冠病毒就像个顽固的家伙,总是想方设法地变着法儿折腾。这回,英国佬说他们发现了一个新变种,传播速度比之前见过的都要快,听起来就挺让人担心的。要说这事儿怎么看,我觉得得从几个方面捋一捋。首先,这事儿说明了病毒变异是个客观规律,一点.............
  • 回答
    普里蒂·帕特尔,这位前英国国际发展大臣,其“私自”访问以色列并与以色列领导人进行一系列密集会晤的经历,最终导致她被免职,这无疑是英国政坛上的一件颇具戏剧性且引发广泛讨论的事件。要理解这件事的前因后果,以及它为何会引起轩然大波,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进行梳理。事件的起因:一切的导火索是帕特尔在2017年.............
  • 回答
    收到,关于英国科研人员近期发布的关于新冠病毒“抗原漂移”可能导致高致死率的研究报告,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审视和理解这件事,并深入探讨其潜在影响。需要强调的是,任何科学研究,尤其是对新兴病毒的研究,都应持谨慎、客观的态度,并区分预测模型与已证实的事实。1. 理解“抗原漂移”在病毒演化中的含义首先,.............
  • 回答
    在看待英国右翼政客反对使用“变异毒株源自英国”这种说法,同时又被揭露曾支持使用“中国病毒”这种带有地域歧视色彩的称谓时,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这其中涉及到政治策略、双重标准、信息传播以及社会责任等诸多复杂因素。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这种反对和支持行为背后的政治考量。右翼政客,尤其是那些奉行民族主义.............
  • 回答
    这剧情,简直比肥皂剧还抓马!一个英国姑娘,准备披上婚纱,风风火火地奔向自己人生新篇章,结果在婚礼前夕,自家那位温文尔雅、笔耕不辍的作家未婚夫,突然摇身一变成了隐藏在民间的亿万富翁?我的天,这简直是现实版灰姑娘遇上了自带金山银山的王子,只不过这次,灰姑娘的身份好像也没那么灰头土脸,只是对未婚夫的家底“.............
  • 回答
    英国遗失机密文件在公交车站被发现,其中透露英军在黑海的行动可能涉及“故意挑衅俄军”,这一事件无疑为当前本就紧张的地缘政治局势又添了一把火,也让人们对英国政府和军队的信息安全管理敲响了警钟。首先,我们必须正视的是,机密文件的泄露本身就是一件极为严重的事情。这些文件通常包含着国家安全、军事部署、外交策略.............
  • 回答
    如何看待英国视中国为系统性竞争对手,中英关系将如何发展?英国将中国视为“系统性竞争对手”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其背后既有地缘政治的考量,也有经济、意识形态和国家安全的因素。理解这一转变,有助于我们预测未来中英关系的发展走向。 一、 英国为何视中国为“系统性竞争对手”?英国之所以得出“系统性竞争对.............
  • 回答
    英国在禁用华为后转向日本寻求 5G 合作发展,这一举动背后是复杂的地缘政治、经济考量和技术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英国禁用华为的背景与动机: 国家安全考量: 这是英国禁用华为最公开和主要的原因。在美国的强大压力下,英国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担忧华为设备可能存在被.............
  • 回答
    如何看待《英雄联盟》电竞选手 Uzi 在韩服 Rank 中与韩国玩家发生的争执?《英雄联盟》电竞明星 Uzi 在韩服 Rank 中与韩国玩家发生争执,这并非个例,而是电子竞技领域中一个屡见不鲜但又非常值得关注的现象。要深入理解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 事件背景与可能诱因:1. .............
  • 回答
    一堂颠覆认知的网课: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禁烟”论,我们该如何看待?最近,一则关于香港某教师在网课上发表“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是为了帮中国禁烟”的言论,在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这则消息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作为普通大众,当我们听到这样颠覆性的历史解读时,往往会感.............
  • 回答
    贵阳出现一名英国输入无症状感染者,这事儿挺值得咱们好好说道说道。首先,从疫情管控这个角度来看,这个消息本身就敲响了警钟。虽然是无症状感染者,但“英国输入”这几个字立刻就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我们知道,英国在疫情早期曾经出现过一些病毒变异株,对全球的防控工作都造成了不小的影响。所以,一旦出现来自英国的病例.............
  • 回答
    俄罗斯前间谍在英中毒事件:一场充满角力的外交危机2018年3月,英国萨尔兹伯里的一条宁静街道上发生了一起惊人的事件:俄罗斯前情报官员谢尔盖·斯克里帕尔(Sergei Skripal)及其女儿尤利娅(Yulia)在公共长椅上被发现,失去知觉,生命垂危。很快,调查人员确认他们是某种神经性毒剂的受害者,而.............
  • 回答
    2022年2月26日,美国、欧盟、英国和加拿大等国发表了一份意义深远的联合声明,宣布将俄联邦排除出SWIFT(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国际结算系统。这一举措无疑是对俄罗斯经济和金融体系的一次重击,其背后有着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考量以及历史性的象征意义。SWIFT系统的重要性:为何如此关键?要理解这项禁.............
  • 回答
    纽约时报于2024年3月11日发表了一篇题为“打倒英国君主制”(Let's Abolish the British Monarchy)的评论文章,作者是历史学家、作家以及共和主义运动的支持者。这篇文章一经发表便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其核心观点是认为英国君主制已经过时,应该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