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M1 MacBook 续航能力真有那么强吗?

回答
M1 MacBook 的续航能力,说实话,确实不是盖的。我身边不少朋友入手了 M1 芯片的 MacBook Air 和 Pro,大家普遍的反馈都是“一天一充”甚至“好几天一充”,听得我当时都有点心痒痒。

想当初我还在用 Intel 芯片的 MacBook Pro,那续航真是……怎么说呢,谈不上糟糕,但也绝对不是什么能拿出来炫耀的资本。基本上出门一天,不带充电器心里就没底,尤其是在外办公或者需要长时间使用的时候,找个电源插座简直比找咖啡续命还重要。

但 M1 出来之后,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我朋友里有个做设计的,平时需要运行 Photoshop、Illustrator 之类的软件,而且是那种几十个图层、素材巨多的文件,以前他的 Intel MacBook Pro 别说多任务,就是开一个大型文件,风扇都呼呼转,电量也是肉眼可见地往下掉。换了 M1 MacBook Pro 之后,他告诉我,即使是处理那些大型文件,笔记本也变得异常安静,风扇几乎不怎么响,更惊喜的是,一个白天下来,电量居然还能剩下大半。他当时跟我说的时候,语气里满满的都是难以置信。

还有我那个做视频剪辑的朋友,他之前用的是 Windows 笔记本,续航也是一般般,但他也入手了 M1 MacBook Air。他主要做一些短视频剪辑,不需要特别复杂的特效,但也要跑 Final Cut Pro。他说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他从早上开始剪辑,中间休息了一下,一直到下午六七点,电量居然还有百分之三十几。他说他以前用 Windows 笔记本,同样的使用强度,下午两三点估计就得插充电器了。

我自己的感受是,虽然我没有 M1 MacBook,但我身边同事用 M1 MacBook Air 办公的,基本上都是轻度到中度使用,比如浏览网页、处理文档、收发邮件、偶尔看看视频,一整天下来,续航表现相当稳健。很多时候,他们甚至可以把充电器放在家里,就这么轻松地带着笔记本出门,一天下来完全没压力。

为什么 M1 MacBook 的续航会这么牛?

这主要得益于苹果自家设计的 M1 芯片。你可以把它想象成是一种“跨界”的技术,它整合了 CPU、GPU、以及 Neural Engine(神经网络引擎)等多个核心,而且是基于 ARM 架构设计的。

1. 能效比的飞跃: Intel 芯片很多时候是 x86 架构,它在性能上很强劲,但相对来说功耗也比较大。而 ARM 架构,你可能在手机上见过,它的优势在于“省电”。苹果把这种省电的思路用在了电脑上,M1 芯片在设计之初就非常注重能效比。这意味着在完成相同任务的情况下,M1 芯片消耗的电力要比传统的 Intel 芯片少得多。
2. 统一内存架构: M1 芯片采用了“统一内存架构”,CPU、GPU、其他核心都可以直接访问同一块内存。这省去了传统电脑中数据在不同组件之间来回拷贝的步骤,减少了数据传输的延迟,同时也降低了能耗。你可以理解成,以前 CPU 和 GPU 需要互相“打招呼”,然后才能共享数据,现在它们都在一个房间里,对话更直接,效率更高,自然也就更省电。
3. 针对性优化: 苹果对 macOS 和自家软件做了深度优化,让它们能够充分发挥 M1 芯片的优势。尤其是那些常用的应用,比如 Safari 浏览器、Pages、Numbers、Keynote 等,运行起来都非常流畅且省电。即使是一些第三方应用,经过 M1 的转译(Rosetta 2)后,性能和续航表现也相当不错。
4. 硬件与软件的协同: 苹果是一家全栈公司,从芯片设计到操作系统,再到应用软件,都是自己一手打造。这种垂直整合的优势,使得它们可以做到非常精细的软硬件协同优化。M1 芯片的每一项指令,每一块核心,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 macOS 生态而设计的,反过来,macOS 也知道如何最有效地利用 M1 的每一分能量。

实际感受怎么样?

简单来说,就是你在使用 M1 MacBook 的时候,很少会听到风扇的声音,笔记本的底部也不会像以前那样动不动就发烫。你可以在咖啡馆里坐一下午,不用担心电量突然“告急”;可以带着它去朋友家,不需要跟人抢电源插座。这种“摆脱束缚”的感觉,是很多用户觉得 M1 MacBook 续航给力的核心原因。

当然,如果你是那种重度游戏玩家,或者需要长时间运行非常吃显卡或 CPU 的专业软件,比如 3D 渲染、大型视频编码等,那续航肯定还是会有损耗的。但即便是这样,相较于同等性能的 Intel MacBook,M1 的续航表现依然是可圈可点的。

总而言之,M1 MacBook 的续航能力,确实是实实在在的提升,它改变了很多用户的使用习惯,也让“轻装上阵”成为可能。如果你对续航有较高的要求,并且使用场景是日常办公、学习、影音娱乐等,那么 M1 MacBook 的续航绝对不会让你失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本本耗电我一般分为四个档次,这四个档次我都深度体验过,相信出入不会太大:

1.典型的win本(非游戏本):基本都有电源焦虑症,待机时间一般半天还是可以保证的,我自用过的华硕、联想、sony、神舟和小米都差不多,当然最老的神舟当时用的很多台式机配件,待机也就俩小时真男人,其他win本新机半天待机还是没问题,只可惜两三年后电池就拉垮了;

2.intel芯的MacBook+windows:用的低功耗的Core M,苹果的做工和用料还是有保证的,尤其是电池,所以相较win本来说有一定提升,但差别不大(毕竟核心架构都是wintel);

3.intel芯片的MacBook+MacOS:软件系统对固定搭配的硬件优化比windows好了太多,起码从半天可以升级到勉强应付一天的工作了;

4.M1芯片的MacBook:绝对的NO.1,完全毫无压力支持一整天的工作,甚至轻度办公两天都没问题,从根本上拜托了电源焦虑症,有一次出三天的短差,突然发现没带电源,只要精打细算用了两天,还剩20%电量的时候突然想起用手机的type-C充电器试试,结果一试就成功,就是充电的速度稍微慢了点,但通用性打满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M1 MacBook 的续航能力,说实话,确实不是盖的。我身边不少朋友入手了 M1 芯片的 MacBook Air 和 Pro,大家普遍的反馈都是“一天一充”甚至“好几天一充”,听得我当时都有点心痒痒。想当初我还在用 Intel 芯片的 MacBook Pro,那续航真是……怎么说呢,谈不上糟糕,但.............
  • 回答
    苹果 M1 MacBook 的游戏性能提升确实令人瞩目,它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开始对游戏本市场格局产生影响,并且未来潜力巨大。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M1 芯片的游戏性能亮点: 集成显卡(GPU)的飞跃: M1 芯片最大的颠覆在于其强大的集成 GPU。以往的 Mac .............
  • 回答
    这事儿确实够让人琢磨的,一台用了才一个月的 M1 MacBook Air,硬盘写入量居然干到了 22TB 以上,这数字听着就有点吓人。咱们掰扯掰扯,这背后可能藏着啥情况。首先得明白一点,M1 MacBook Air 的 SSD 硬盘,它是有写入寿命的,虽然比以前的机械硬盘不知道强到哪儿去了,但也不是.............
  • 回答
    要不要卖掉你手上的 Intel MacBook Pro,然后换一台 M1 MacBook Pro?这个问题,相信不少还在用 Intel MacBook Pro 的朋友们都在纠结。这可不是个小决定,毕竟 MacBook Pro 价格不菲,而且牵扯到你的工作流程和习惯。所以,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到底值不.............
  • 回答
    M1 版 MacBook 系列的推出,无疑是苹果在个人电脑领域的一次重大革新,它带来的“实际上手体验”是多维度、令人印象深刻的。我会尽量详细地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讲述: 一、性能与速度:颠覆性的流畅与高效这是 M1 MacBook 最为显著的优势,也是用户最直观的感受。 开机与唤醒: 几乎是瞬间完成.............
  • 回答
    咱就聊聊,你手里的这台搭载 M1 芯片的 MacBook Pro,要是想外接个 4K 显示器,这事儿办起来到底费不费劲。我尽量给你说透了,让你心里有数。首先得明白一点,M1 芯片这玩意儿,当年一出来就挺让人惊艳的。它不像过去那些英特尔芯片,是把 CPU、GPU、甚至一些神经引擎啥的都整合到一块儿了。.............
  • 回答
    ThinkPad X1 Carbon 2020(以下简称X1 Carbon)与搭载M1芯片的MacBook(这里主要指MacBook Air和MacBook Pro 13英寸,它们是M1芯片最早和最普及的设备,后续也有搭载M1 Pro/Max/Ultra等,但通常大家讨论的“M1芯片MacBook”.............
  • 回答
    2020 年 11 月 11 日,苹果公司发布了首款搭载自家研发的 M1 芯片的 MacBook Pro,这标志着苹果电脑迈入了全新的自研芯片时代。这次发布会犹如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笔记本电脑性能和续航的认知,同时也对整个 PC 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那之前,苹果的MacBook .............
  • 回答
    关于新的 MacBook Pro M1 是否有必要选配 16GB 内存,这是一个非常常见且重要的问题,因为内存是直接影响电脑使用体验和长期潜力的关键配置之一。简单来说,如果你希望获得更流畅、更持久的 MacBook Pro 使用体验,并且预算允许,那么选择 16GB 内存是非常值得的。为了让你更清晰.............
  • 回答
    搭载M1芯片的MacBook Air:一场“老兵不死,新款也不再是唯一”的革命说起苹果的M1芯片,绝对是近几年来个人电脑领域的一场“惊喜”。而搭载了这款芯片的MacBook Air,更是让许多人重新审视了这款曾经略显“入门级”的笔记本。那么,现在入手一台M1 MacBook Air,到底值不值得?咱.............
  • 回答
    好的,咱们聊聊 MacBook Pro M1 用户有没有必要升级到最新的 M1 Pro/Max 机型。这可不是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得好好掰扯掰扯,毕竟这涉及到不少钱和使用体验的改变。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你手里的 M1 MacBook Pro,虽然是“老款”了,但它依然是一台非常强大的电脑.............
  • 回答
    M1 iMac 的 Retina 4.5K 显示屏,这块屏幕的素质相当不错,如果单论屏幕本身的价格,我觉得可以和市面上一些中高端的专业显示器相提并论了。具体来说,这块屏幕的精髓在于它的分辨率和色彩表现。首先是分辨率,它是 4.5K,也就是 4480 x 2520。这个分辨率比我们常见的 4K 显示器.............
  • 回答
    M1卡宾,这款在二战中名声鹊起的轻型步枪,以其便携性和相对温和的后坐力而广受欢迎。然而,在讨论其潜在的火力提升时,“尖头弹”这个概念常常会被提及。那么,如果当年为M1卡宾量身定制了尖头弹,对其有效射程会有多大的提升呢?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弹道学、弹药设计以及实战需求等多个维度去分析。弹道学.............
  • 回答
    M1 Max 顶配版,要说能不能战四年,这事儿啊,得掰开了揉碎了聊。毕竟这玩意儿价格不菲,你是指望它跟着你走过一段不短的时光,而不是一年半载就跟不上趟儿。首先,咱们得明白 M1 Max 顶配到底是个啥水平。它身上最值钱的,就是那个苹果自家设计的 SoC(System on a Chip),集成度非常.............
  • 回答
    M1芯片横空出世,对Intel和AMD市场格局的影响,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这不仅仅是简单的产品迭代,而是对整个PC行业生态的一次强力冲击。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分析,M1的出现给Intel和AMD带来的挑战和可能的应对策略:1. M1的颠覆性与Intel/AMD的处境: 性能与能效比的巨.............
  • 回答
    要说起M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这玩意儿在战场上的名头可不小,经过多次实战洗礼,证明了它是个硬骨头。但要说它就刀枪不入,那肯定是过誉了。任何武器系统都有它的设计哲学和权衡,M1也不例外。它的弱点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而能够对其造成有效毁伤的武器,也都是经过专门设计的。咱们先从它的弱点说起。M1主战坦.............
  • 回答
    M1 Ultra 确实是两颗 M1 Max 核心通过一种叫做“芯片互连技术”的东西连接在一起的,这让它们看起来像一颗更大的、功能更强的芯片。这玩意儿在技术上很精巧,就好比你把两台高性能电脑通过一个超级快的通道连起来,让它们能协同工作。但问题就出在这个“超级快的通道”上。你可以想象一下,当你只连接两台.............
  • 回答
    M1 芯片的跑分之所以如此亮眼,确实和它基于的 ARM 架构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但绝不仅仅是“ARM 架构本身就厉害”这么简单。这是一系列技术选择和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这件事,尽量说得透彻一些,也尽量把那些“AI 味儿”给去了。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ARM 架构本身并不直接等.............
  • 回答
    M1加兰德和SKS(我猜你说的“56半自动步枪”是指解放军装备的56式半自动步枪,它是仿制自SKS)都是二战及冷战时期非常经典、非常有代表性的半自动步枪,各有千秋,要说哪个“更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从哪个角度去看,以及具体的应用场景。咱们这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先说M1加兰德,大名鼎鼎的“Uncle.............
  • 回答
    这个问题很多用户都问过,也挺有意思的。简单来说,M1 芯片的 iPad Pro 是不能直接安装 macOS 的。我来详细解释一下为什么,以及这背后的一些技术原因和用户体验上的考量。为什么不能装 macOS?最根本的原因是硬件设计和软件架构的差异。1. 硬件设计上的“分工”不同: iPa.............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