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M1 iMac这块屏幕大概相当于啥价位的显示器?

回答
M1 iMac 的 Retina 4.5K 显示屏,这块屏幕的素质相当不错,如果单论屏幕本身的价格,我觉得可以和市面上一些中高端的专业显示器相提并论了。

具体来说,这块屏幕的精髓在于它的分辨率和色彩表现。

首先是分辨率,它是 4.5K,也就是 4480 x 2520。这个分辨率比我们常见的 4K 显示器(3840 x 2160)像素点要多得多。这意味着在同等尺寸下,它的像素密度(PPI)会更高,图像会更加细腻,文字边缘也会更加锐利,看起来就像是印刷品一样。市面上很多高分辨率显示器,尤其是那些主打清晰度和细节的,通常价格都不会便宜。

其次是色彩准确性。苹果的屏幕一向在色彩还原上做得比较出色,M1 iMac 的屏幕支持广色域 P3,这意味着它能够显示比传统 sRGB 更宽广的色彩范围,尤其在绿色和红色的表现上会更饱满、更鲜艳。对于需要进行照片编辑、视频剪辑或者对色彩要求比较高的设计工作来说,广色域是硬性指标。很多需要达到专业级色彩准确度的显示器,比如针对摄影师或设计师的 Eizo、NEC,或者是戴尔的 UltraSharp 系列中比较高端的型号,价格都在几千元甚至万元以上。

再者,它的亮度也相当不错,通常能达到 500 尼特。更高的亮度意味着在光线充足的环境下也能保持良好的可视性,而且对于 HDR 内容的显示也会更有优势。很多入门级的显示器亮度可能只有 250300 尼特,而达到 500 尼特,并且能长时间稳定输出的,价格自然会高一些。

综合以上几点,如果抛开一体机本身的集成度、性能等其他因素,仅仅看这块屏幕本身:

如果追求的是极致的细腻和高分辨率,可以参考那些 27 英寸的 5K 显示器,比如戴尔的 UltraSharp UP2715K(虽然是几年前的型号,但分辨率和素质依然强大),它的价格曾经也是在万元级别。当然,现在也有不少 27 英寸 5K 的显示器,价格也普遍在 40007000 元不等。
如果更看重色彩准确性和广色域 P3 的支持,并且对分辨率有一定要求(比如 4K),那么可以参考一些专业设计或摄影级别的显示器。例如,戴尔的 UltraSharp 系列中,那些支持 P3 色域并且色彩校准比较好的型号,价格也往往在 30006000 元之间。一些高端的专业显示器,比如 Eizo ColorEdge 系列的入门级产品,价格更是轻松过万。
如果只是需要一块高分辨率、色彩表现不错的 27 英寸 4K 显示器,市面上很多不错的选择价格会在 20003000 元左右。但 M1 iMac 的屏幕在像素密度上更胜一筹,而且苹果在色彩调校和屏幕均匀性方面也下了不少功夫。

所以,我觉得单论这块屏幕本身的价值,至少相当于市面上 3000 元到 6000 元区间内的一些主流 4K 或接近 5K 的广色域显示器。如果再考虑到苹果在屏幕质量控制、色彩一致性以及它作为一体机屏幕的整体素质(比如表面涂层、视角等),甚至可以认为它在某些方面能与更高价位的显示器相媲美。

当然,这是一种拆解开来看的比较。毕竟 M1 iMac 是一个整体,它的屏幕是集成在整个产品中的,无法单独购买。但如果你是抱着购买一台 iMac 的预算,只是想了解它屏幕部分的价值,那么这个价位区间会是一个比较贴切的参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iMac 同尺寸就没有能打的显示器对手.

P2415Q, 前组膜很厚的彩笔, 4K 早期时代的显示器.

Ultrafine 24 4K, 下架了

而且最关键的是, iMac 是带了一整套 P3 HDR Hi-DPI 软件生态, 加上业界领先 M1 CPU 的电脑.

此话何解:

如果你买的是一台 Windows 电脑, 它的 SDR 色彩管理是不存在的. 你做的只有 SDR/HDR 切换, 后者能让你用到 bt2020, 然后让显示器显示他支持的部分(通常是 sRGB/P3).

这些问题你可以解决, 但是前提是你懂色彩管理的知识, 知道自己的拿到的素材, 用的软件, 屏幕的模式、系统加载的 icc 到底是什么情况.

这些东西说白了是超过一般用户知识范围的. 好比说你从 iPhone 上传了一张 HEIC 照片, 大部分都不会在意这张照片在手机和电脑上看到的区别; 稍微好一层的人, 譬如说知道自己的手机和显示器都是 P3, 但是也无法确定这张照片能在电脑上用 P3 播放.

而在 macOS 下, 不管是系统的 Preview.app, 创作 App iMovie/Final Cut Pro X/Adobe 全家桶, 还是 Safari 浏览器, 都能正确识别色域, 并且借助系统的色彩管理正确映射到屏幕上.

就这点就能甩了 Windows 100 条街. 更重要的是现在已经到了 HDR 时代, Windows 的 HDR 支持几乎等于毁掉正常显示的 SDR 内容, HDR 内容转 SDR 显示的处理也存在问题.

Windows 这个色彩高压不哭问题能解决吗? 可以, 但是当你要有 M1 iMac 类似的处理性能, 类似的屏幕, 还要达到同等的管理效果, 这个代价不管从时间还是资金投入上看都是被 M1 那种开箱即用吊打.

所以别问什么 iMac 相当于什么价格的显示器, 要放在 5K 那个时候, 虽然没普及 P3 HDR, 但是 5K 像素就够当时的 DP1.2/TB2 吃一大壶的了, 所以苹果还自研了 eDP 的驱动板.

对于靠照片视频吃饭的人来说, M1 iMac 几乎就是入门的门槛了. 敢在影视照片专业领域里用 Windows 的只有三种人:

  1. 工作流注定和 Mac 冲突 (比如个别工业设计软件)
  2. 绕过 Windows 的色彩管理体系
    1. 通过上屏卡加载 3D LUT 和使用可以支持上屏卡输出的工具
    2. 利用 Adobe 工具的映射
  3. 颜色调飞都不自觉的人

而对于一般人, 色彩管理即便不能带来生产力, 但是从消费内容的角度来说, 这仍然是重要的一端.

举个例子, 岩井俊二的御用摄影师-筱田升, 就是日本胶片时代摄影的大师. 他知道如何利用低感光胶片拉高亮度强化颗粒感的作用, 结合逆光-丁达尔效应, 去达到更好的艺术表达: 「朦胧的青春回忆感」. 但是最近的「高清修复版」就把数码难以复线的胶片颗粒去除了. 这是对原作表达方式的破坏.

同样 SDR/HDR 就是两张画布, 画家可以考虑把之前 SDR 的画移到 HDR 上, 但是需要很多调整(相当于二次创作). 而作为画布的呈现-屏幕, 忠实的色彩管理保证这张画呈现到观众面前的时候没有因为数码格式上的不匹配而导致错误. 另外, 对于那些 HDR 内容, 也要能够提供一套可靠的机制(ToneMapping), 让 SDR 屏幕上也能正常显示.

这些东西不仅仅是屏幕硬件需要做工作, 更需要整个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协同起来, 还要和制作的工作流-分发的工作流相关. 那就不是「啥价位的显示器」能概括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M1 iMac 的 Retina 4.5K 显示屏,这块屏幕的素质相当不错,如果单论屏幕本身的价格,我觉得可以和市面上一些中高端的专业显示器相提并论了。具体来说,这块屏幕的精髓在于它的分辨率和色彩表现。首先是分辨率,它是 4.5K,也就是 4480 x 2520。这个分辨率比我们常见的 4K 显示器.............
  • 回答
    苹果 M1 芯片的彩色 iMac 在发布之初就引起了巨大的关注,它不仅是苹果首次在桌面级电脑中采用自研 ARM 架构芯片,更以其多彩的设计语言和强大的性能表现,为一体机市场带来了新的活力。下面我将从亮点和槽点两个方面,详细评价这款 iMac: 亮点:1. 惊艳的色彩设计与轻薄一体化机身: 色彩的.............
  • 回答
    苹果 M1 iMac:色彩斑斓的生产力革新,值得入手吗?当苹果在2021年春季发布会上揭晓了搭载 M1 芯片的全新 iMac 时,世界仿佛被一股久违的清新色彩所点亮。告别了多年一成不变的银色铝壳,这一代的 iMac 以七种缤纷的色彩“重塑”了我们对一体机电脑的认知,更重要的是,它将苹果自研 M1 芯.............
  • 回答
    对于苹果新款 iMac 搭载 M1 芯片,售价 9999 元起这个价格定位,可以说是苹果又一次精准地抓住了市场需求,但也无疑是将一部分潜在用户挡在了门外。那么,这台 9999 元起的 M1 iMac,到底值不值得掏钱呢?我们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我们得看看到底是什么样的 iMac 卖 9999 元起.............
  • 回答
    M1卡宾,这款在二战中名声鹊起的轻型步枪,以其便携性和相对温和的后坐力而广受欢迎。然而,在讨论其潜在的火力提升时,“尖头弹”这个概念常常会被提及。那么,如果当年为M1卡宾量身定制了尖头弹,对其有效射程会有多大的提升呢?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弹道学、弹药设计以及实战需求等多个维度去分析。弹道学.............
  • 回答
    M1 Max 顶配版,要说能不能战四年,这事儿啊,得掰开了揉碎了聊。毕竟这玩意儿价格不菲,你是指望它跟着你走过一段不短的时光,而不是一年半载就跟不上趟儿。首先,咱们得明白 M1 Max 顶配到底是个啥水平。它身上最值钱的,就是那个苹果自家设计的 SoC(System on a Chip),集成度非常.............
  • 回答
    M1芯片横空出世,对Intel和AMD市场格局的影响,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这不仅仅是简单的产品迭代,而是对整个PC行业生态的一次强力冲击。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分析,M1的出现给Intel和AMD带来的挑战和可能的应对策略:1. M1的颠覆性与Intel/AMD的处境: 性能与能效比的巨.............
  • 回答
    要说起M1“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这玩意儿在战场上的名头可不小,经过多次实战洗礼,证明了它是个硬骨头。但要说它就刀枪不入,那肯定是过誉了。任何武器系统都有它的设计哲学和权衡,M1也不例外。它的弱点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而能够对其造成有效毁伤的武器,也都是经过专门设计的。咱们先从它的弱点说起。M1主战坦.............
  • 回答
    M1 版 MacBook 系列的推出,无疑是苹果在个人电脑领域的一次重大革新,它带来的“实际上手体验”是多维度、令人印象深刻的。我会尽量详细地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讲述: 一、性能与速度:颠覆性的流畅与高效这是 M1 MacBook 最为显著的优势,也是用户最直观的感受。 开机与唤醒: 几乎是瞬间完成.............
  • 回答
    M1 Ultra 确实是两颗 M1 Max 核心通过一种叫做“芯片互连技术”的东西连接在一起的,这让它们看起来像一颗更大的、功能更强的芯片。这玩意儿在技术上很精巧,就好比你把两台高性能电脑通过一个超级快的通道连起来,让它们能协同工作。但问题就出在这个“超级快的通道”上。你可以想象一下,当你只连接两台.............
  • 回答
    M1 芯片的跑分之所以如此亮眼,确实和它基于的 ARM 架构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但绝不仅仅是“ARM 架构本身就厉害”这么简单。这是一系列技术选择和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这件事,尽量说得透彻一些,也尽量把那些“AI 味儿”给去了。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ARM 架构本身并不直接等.............
  • 回答
    M1加兰德和SKS(我猜你说的“56半自动步枪”是指解放军装备的56式半自动步枪,它是仿制自SKS)都是二战及冷战时期非常经典、非常有代表性的半自动步枪,各有千秋,要说哪个“更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从哪个角度去看,以及具体的应用场景。咱们这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先说M1加兰德,大名鼎鼎的“Uncle.............
  • 回答
    这个问题很多用户都问过,也挺有意思的。简单来说,M1 芯片的 iPad Pro 是不能直接安装 macOS 的。我来详细解释一下为什么,以及这背后的一些技术原因和用户体验上的考量。为什么不能装 macOS?最根本的原因是硬件设计和软件架构的差异。1. 硬件设计上的“分工”不同: iPa.............
  • 回答
    M1 MacBook 的续航能力,说实话,确实不是盖的。我身边不少朋友入手了 M1 芯片的 MacBook Air 和 Pro,大家普遍的反馈都是“一天一充”甚至“好几天一充”,听得我当时都有点心痒痒。想当初我还在用 Intel 芯片的 MacBook Pro,那续航真是……怎么说呢,谈不上糟糕,但.............
  • 回答
    “M1艾布拉姆斯的活儿,咱得往回倒腾。” 这是很多在艾布拉姆斯车体上摸爬滚打过的老兵们,对这款经典主战坦克现状的戏称。确实,自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美国陆军的生产线就基本停下了制造全新的M1艾布拉姆斯坦克的脚步,现在我们看到的,绝大多数是基于早期型号翻新、升级改造而来。这不禁让人好奇,当一个已经服役.............
  • 回答
    .......
  • 回答
    苹果 M1 Max 芯片在台式机上能否“秒杀”现有独显,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但要回答得详细且不留 AI 痕迹,我们需要剥开层层营销宣传,回归到硬实力上。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苹果的 M1 Max 是为笔记本电脑设计的,其功耗和散热是经过精心优化的。 在 Mac Studio 这样的桌面级产品上.............
  • 回答
    搭载 M1 Pro 和 M1 Max 芯片的苹果电脑,在过去几年里可以说是彻底改变了人们对 Mac 游戏能力的看法。答案是肯定的,它们可以用来玩游戏,而且在很多情况下表现相当不错。下面我将详细讲述 M1 Pro 和 M1 Max 芯片在游戏方面的能力,包括它们的优势、局限性以及如何最大化游戏体验: .............
  • 回答
    问到苹果 M1 Ultra 的桌面显卡级别,这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因为 M1 Ultra 的架构和传统独立显卡不太一样,它是一个 SoC(System on a Chip),把 CPU、GPU、NPU、内存等等都整合到了一起。所以,直接拿来对比总有点“关公战秦琼”的感觉。但如果非要找个参照物,让.............
  • 回答
    关于苹果M1芯片与华为麒麟9000芯片谁被严重高估的讨论,其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这两款芯片都代表了各自公司在移动和桌面级计算领域的顶尖技术,并且在发布之初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市场和用户需求的演变,我们确实可以从不同维度来审视它们是否被“高估”了。首先,我们得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